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47)
2023(15103)
2022(13104)
2021(12257)
2020(10146)
2019(23555)
2018(23160)
2017(44362)
2016(23804)
2015(26636)
2014(26306)
2013(25501)
2012(23180)
2011(20668)
2010(20204)
2009(17959)
2008(17151)
2007(14754)
2006(12667)
2005(10144)
作者
(66538)
(55437)
(54809)
(52340)
(35006)
(26490)
(25081)
(21907)
(21147)
(19319)
(19095)
(18564)
(17386)
(17249)
(17119)
(16707)
(16647)
(16434)
(15866)
(15649)
(13611)
(13312)
(13273)
(12645)
(12343)
(12169)
(12147)
(12066)
(11082)
(10960)
学科
(92332)
经济(92242)
管理(66793)
(60990)
(50879)
企业(50879)
方法(45210)
数学(39607)
数学方法(39029)
(24687)
中国(23846)
(22245)
业经(21353)
地方(20240)
(20135)
农业(16646)
理论(15811)
环境(15231)
(15085)
(14979)
贸易(14971)
技术(14640)
(14504)
(14495)
(14442)
财务(14363)
财务管理(14335)
企业财务(13578)
(12645)
(12048)
机构
大学(324211)
学院(323006)
管理(131137)
(122062)
经济(119243)
理学(114974)
理学院(113675)
管理学(111311)
管理学院(110741)
研究(103530)
中国(75219)
(68937)
科学(67285)
(54227)
(51635)
业大(50919)
(49883)
中心(48524)
研究所(46054)
(45532)
财经(44545)
(43789)
师范(43340)
北京(42597)
(40782)
农业(40553)
(39112)
(37372)
经济学(35997)
技术(35338)
基金
项目(236124)
科学(186111)
基金(171243)
研究(171164)
(149878)
国家(148671)
科学基金(128784)
社会(106539)
社会科(100993)
社会科学(100966)
(92694)
基金项目(91969)
自然(85746)
自然科(83786)
自然科学(83768)
自然科学基金(82193)
教育(79290)
(78303)
编号(70482)
资助(69555)
成果(55051)
重点(52935)
(51213)
(49633)
(49161)
课题(47838)
创新(45854)
科研(45582)
大学(44094)
教育部(43874)
期刊
(125320)
经济(125320)
研究(88067)
中国(58995)
学报(52536)
科学(47796)
管理(46171)
(45400)
(40262)
大学(39977)
教育(37705)
学学(37292)
农业(32320)
技术(30177)
业经(21692)
(21605)
金融(21605)
图书(20780)
财经(20293)
经济研究(19484)
(17237)
问题(16570)
(16436)
科技(16193)
资源(15857)
理论(15279)
(15011)
技术经济(14977)
实践(14274)
(14274)
共检索到4502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建春  起晓星  袁文华  
建设用地多功能混合利用对提升区域用地效率、增进国土空间效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即三生空间)的建设用地多功能混合利用分析框架,以济南市为研究区,采用POI数据,利用熵模型、景观格局分析和关联规则挖掘方法,探究土地混合利用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建设用地混合利用以生产空间、生产—生活空间和生活空间为主;核心城区的建设用地混合利用度较高,而生产、生活空间集中连片,生态空间嵌入不足;乡村地区景观的破碎化特征明显,以生产—生活空间引领的建设用地混合利用度较低;产业园区的生活—生态空间在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加强园区内部规划与周边区域形成互补的生活、生态空间,是实现园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关联规则的分析结果表明,科学的生产空间规划是优化混合利用的重要抓手,而合理的生态空间布局对带动区域建设用地混合利用起着关键作用。研究基于POI数据,从行为空间互动理论视角探究建设用地多功能混合规律,丰富了现有土地混合利用理论与方法体系,也为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及城市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俊孝  刘霄  张飞云  
研究基于POI等城市多源数据,采用空间区位指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及关联规则挖掘法,探究中心城区土地多功能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差异,得出土地多功能利用类型的空间关联规则。结果表明:(1)中心城区土地多功能利用空间分布特征中,单一功能广泛散布在城区外围,由市区中部呈现出“混合功能—双功能—单一功能”占位发展与圈层扩张模式。(2)在中心城区土地多功能利用空间差异分析中,生活、生产—生活、混合功能区功能为低水平区位熵值,生态、生产功能为中等水平区位熵值,生产—生态、生活—生态功能为高水平区位熵值。以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为主导的生产、生活、生产—生活、生活—生态及混合功能为正相关类型,以生态功能为主导的生态功能和生产—生态功能为负相关类型,且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3)根据关联规则分析,生产、生活、混合及生产—生活功能之间具有高强度的相互关联性,生活—生态功能和生产—生态功能与其关联性为中等强度,而生态功能与其他六种功能的关联强度是最薄弱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周德  钟文钰  周婷  戚佳玲  
研究目的:基于POI数据开展杭州土地利用混合度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为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新路径。研究方法:空间格局分析、半方差函数、分层线性模型。研究结果:(1)杭州土地利用混合度总体偏低;(2)土地利用功能混合度总体上低于土地利用结构混合度;(3)土地利用混合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周围逐渐递减,呈辐射状分布,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4)土地利用混合度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带状异向性;(5)土地利用混合度与人口密度、公交站点数量、到铁路和到钱塘江的距离以及规划用地管制分区级别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第一产业比重、到地铁的距离、到公路的距离以及到西湖的距离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论:规划层面,应加强将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治理层面,应建立土地混合利用空间差异化管理和空间联动管理等管控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钟洋   郭昕蔚   谭思思  
文章采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了2021年湖南省14个市(州)养老设施的POI样本点数据,并基于ArcGIS进行坐标和投影转换,实现数据的可视化表达。进一步运用最邻近分析和核密度分析,探讨湖南省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依据一致性系数计算公式,探究湖南省14个市(州)养老资源的集聚程度,最后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测湖南省各市(州)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异成因。研究发现:(1)湖南省养老设施整体最邻近指数约为0.613,呈现显著集聚的分布状态,分布密度总体上“东密西疏、北密南疏”。(2)湖南省各市(州)的养老资源一致性在地域上分异明显,养老资源投入与老年人口分布表现出弱协调性。(3)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结果显示,老年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医疗保健设施数是影响各市(州)养老设施数量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老年人口数是最直接的原因,直接决定着养老设施的建设问题。(4)地理探测器的交互探测结果表明,养老设施的分布受多个因子的共同作用,老年人口数量与其他因子叠加后能够对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异产生更强的解释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悦   吴克宁   李晓亮   康龙   孟佳林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分异与耦合协调度,为区域土地全面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等提供参考。[方法]该文以河北省为例,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00—2019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进行时空分异特征评价和耦合协调性分析。[结果](1)2000—2019年,河北省县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都明显增强,空间差异特征明显;生产、生态功能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差异格局;生活功能呈分散式空间分布。(2)从动态演变来看,河北省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变化幅度大,均有较大提升;从空间分布来看,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均呈显著正相关性,空间上存在集聚。(3)研究区“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性显著提高,2000年、2010年和2019年耦合协调度均值分别为 0.30、0.39 和 0.40,土地利用冲突正逐步减小;不同主体功能区耦合协调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结论]河北省各县(市、区)应充分发挥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提升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耦合协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波  赵彦云  周芳  
本文基于北京市小区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POI数据对北京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空间分布进行聚类研究。根据本文构建的"生活圈"指数将小区分为四个等级:优质小区、良好小区、中等小区和待改进小区。研究发现,不同等级小区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聚类特征。具体表现为:优质小区类簇集中分布在除石景山以外的城六区,并且分布密度和广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区域,良好小区与中等小区类簇分布于三环至四环之间,尤以西部和南部最为明显,而待改进小区类簇则分布在四环至六环之间,多为近年来发展的热点区域,同时也是公共服务缺口最大的区域。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丽霞  李胜男  苑韶峰  申屠楚宁  唐奕钰  
研究目的:基于宅基地多功能识别结果,构建多功能量化评价体系,揭示不同地区不同区位宅基地功能分异规律。研究方法:基于可达性划分宅基地类型,构建基于宅基地利用的多功能量化评价体系,引入产业区位熵测算宅基地功能优势度。研究结果:(1)生产功能以嘉兴城中村、义乌城中村及近郊具有突出优势;(2)资产功能呈现城中村>近郊>远郊>边远的分异特征;(3)生态功能呈现出山区>平原>丘陵盆地和城中村<近郊<远郊<边远的分异规律;(4)心理功能与保障功能未呈现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不同区位宅基地功能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在宅基地退出时应对其进行差别定价与补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于思  高阳  周震虹  
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在建立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基于K-means聚类和层次聚类的混合聚类方法,对湖南省14个地州市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根据划分结果,提出主体功能区的备选方案,可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霈珈  吴克宁  罗明  
研究目的:科学分析区域农用地表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特征,为准确追溯污染源,合理安全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合理的数据支撑。研究方法:基于传统统计、数据稳健性、空间变异和空间插值构建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研究方法体系。研究结果:以江苏省某市为例,探讨6种农用地表层土壤重金属As、Cd、Cu、Hg、Pb、Zn的统计特征、数据稳健性、空间变异特征和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这6种重金属原始数据均不符合正态分布,呈右偏强变异,均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Normal Score Transformation(NST)稳健处理后的数据能保持与原始数据几乎相同的内部变异结构,据此利用反距离加权法(IDW)所做空间插值预测效果最佳。研究结论:该方法体系通过引入数据稳健性的概念补充了常规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研究中对局部异常值的处理思路,还为后续该类研究提供了更系统的研究思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文刚  庞笑笑  宋玉祥  李汝资  
采用变异系数、希尔指数与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我国2002—2008年建设用地变化的区域差异及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2002—2008年我国区域建设用地的变化差异总体上呈减小趋势,但区域差异仍较为明显。(2)我国区域建设用地的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东部地区"高高"聚集,西部地区"低低"聚集。当前我国土地利用处于"倒U"型变化曲线的顶部区域,土地利用的压力依然很大,应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的差异性及空间相关性,科学地制定区域土地供给政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平军  赵峰  修春亮  
基于对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率概念与内涵的理解,从投入产出水平、区际关系、载荷容量、人地关系等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从效率水平和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在耦合协调性组织内容,并结合均方差赋权法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该评价体系既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公平与效率、制度安排效应,也能用于检验区域系统内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性,实用性强;②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率呈现出的特征:水平特征——粗放、低效增长,复合生态系统处在低水平的耦合协调阶段,空间特征——分异明显,其中经济效率的空间分异最为明显,而区域四分法大体呈由东往西依次递减的地理格局;③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率的空间分异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相对注重社会公平而忽视效率、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其投入效率的影响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嘉妮  陈海  史琴琴  刘迪  梁小英  
[目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是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陕西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探讨不同县区时空上的变化与作用关系。[方法]构建"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三维指标体系,同时确定了契合研究区背景的指标阈值,分析了2000—2015年陕西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时空分异,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了2015年区域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0—2015年陕西省县区土地利用单项功能及总功能值逐步提高、但动态变化幅度不大、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缓慢转变,仍以生态功能为主;(2)陕西省生态功能对土地利用总功能的影响最强为0.308,人口密度、土地垦殖率、封山育林总面积分别为社会、经济、生态功能的主要指标,且各层级因素两两交互后协同关系显著。[结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为维护社会、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是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有效手段之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开家  徐伟铭  李楚瑜  邵尔辉  杨慧  
城市建成区土地混合利用对促进城市用地集约利用、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州市七个区县为研究区,利用多源数据提取福州建成区范围;在街区尺度下,基于POI数据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BERT模型),构建一种顾及城市混合功能语义的混合模式提取方法(MixedFunc2Vec),并从土地利用混合功能与结构两大维度开展城市建成区土地混合利用研究。结果表明:(1)MixedFunc2Vec方法解决了传统城市功能语义提取中存在的“一词多义”问题,能够捕捉更加丰富的POI语义信息,并提取得到六大类混合功能模式;(2)福州市建成区内,模式6(居住+公管公服+绿地)内部的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最为丰富,而以各类产业为主导的模式5则处于最低的多样性水平,建成区内呈现多地多中心集聚式发展态势;(3)在结构兼容性方面,建成区内兼容性指数达到0.7以上的街区约有1803个,模式1(居住+商服)与模式6(居住+公管公服+绿地)的平均兼容性指数均为0.8525,除此之外,以产业功能为主导的区域及其周边区域,其混合兼容性水平仍有提升空间;(4)综合结构多样性与兼容性的测度结果,福州市建成区内各街区可划分得到“高—高”街区“、高—低”街区“、低—高”街区与“低—低”街区等四类街区,并提出了基于不同混合功能模式的空间差异化街区调整建议。本文可为丰富现有土地混合利用理论与方法体系、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及国土空间规划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韩书成  濮励杰  
研究江苏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分异特征对制定差异化土地利用战略从而实现全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控,促进区域之间以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建立了以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为总目标,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为子目标,包括22个评价因子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对江苏省各县(市)进行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度评价,根据两者的组合状态将江苏分成高效协调区、中效基本协调区和低效基本协调区三大类型区。整体上看,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度有从南到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引起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和协调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晓冬  李鑫  胡睿  KHUONG Manh Ha  
城市边缘区乡村多元价值凸显,迫切需以乡村多功能理论为指导划分"三生"空间,以空间重构促进转型发展。论文首先从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方面评价城市边缘区多功能时空变化;其次进行图斑尺度"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两者共同得到基于乡村多功能的"三生"空间适宜性;最后据此设计算法划分"三生"空间。研究发现:①城市边缘区乡村休闲娱乐、观光农业等功能显现,需要重构多功能空间促进转型发展;②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乡村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主要分布在与中心城区较近地区,农业空间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远郊外围,生态功能则表现出高度空间异质性,农业、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在提升,而生态功能则普遍下降;③县域"三生"空间划定需多尺度联合,既要考虑乡镇尺度多功能差异,还要体现图斑尺度适宜性,才能为空间规划提供有意义的借鉴。论文提出的基于乡村多功能评价的"三生"空间划分可为即将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