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55)
2023(11821)
2022(10003)
2021(9362)
2020(7773)
2019(17676)
2018(17165)
2017(33224)
2016(17752)
2015(19250)
2014(18635)
2013(17980)
2012(16283)
2011(14338)
2010(13685)
2009(11932)
2008(10825)
2007(8852)
2006(7386)
2005(5960)
作者
(44983)
(37875)
(37395)
(35670)
(23944)
(18111)
(17156)
(14721)
(14637)
(13000)
(12940)
(12654)
(11872)
(11819)
(11303)
(11259)
(11256)
(11172)
(10855)
(10584)
(8990)
(8911)
(8889)
(8738)
(8468)
(8395)
(8018)
(7990)
(7498)
(7412)
学科
(74099)
经济(74037)
管理(46434)
(40697)
方法(32960)
(31842)
企业(31842)
数学(30180)
数学方法(29746)
地方(22032)
中国(20275)
(18602)
(15708)
业经(14837)
农业(12840)
环境(12197)
(11982)
地方经济(11435)
(10829)
贸易(10823)
(10358)
(10126)
(9907)
技术(9777)
(9726)
财务(9677)
财务管理(9652)
理论(9346)
企业财务(9037)
(8856)
机构
学院(224665)
大学(223707)
管理(91339)
(91142)
经济(89187)
理学(80151)
理学院(79171)
管理学(77649)
管理学院(77209)
研究(71429)
中国(53444)
(47815)
科学(44643)
(38593)
中心(35894)
业大(33267)
(32507)
(32326)
(32181)
财经(32019)
(30859)
师范(30597)
研究所(29793)
(29402)
北京(28973)
经济学(28305)
(27574)
(26081)
经济学院(25770)
农业(25283)
基金
项目(170662)
科学(136920)
基金(125945)
研究(124143)
(109198)
国家(108345)
科学基金(95833)
社会(81347)
社会科(77323)
社会科学(77304)
基金项目(68354)
(66409)
自然(62374)
自然科(60954)
自然科学(60939)
自然科学基金(59766)
(56285)
教育(56132)
编号(50073)
资助(49468)
重点(38071)
(37628)
成果(37492)
(36674)
(35976)
国家社会(34515)
创新(33747)
课题(33091)
科研(32969)
人文(31887)
期刊
(91112)
经济(91112)
研究(60040)
中国(38942)
学报(31717)
科学(30855)
管理(30808)
(29339)
(27442)
大学(25310)
学学(23824)
技术(20995)
教育(19711)
农业(19150)
(16856)
金融(16856)
业经(15378)
经济研究(14359)
财经(14289)
问题(13933)
资源(13460)
(12377)
(11761)
图书(11627)
统计(10740)
科技(10482)
理论(10477)
(10267)
(10191)
技术经济(10110)
共检索到3121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智邦  周亮  蓝婷  王中辉  孙立  武荣伟  
消防站的空间布局事关城市发展与城市安全。本文以北京市五环内中心城区为研究区,使用44.34万条POI数据和道路网等相关数据,考虑易燃易爆、人群脆弱等不同特征的火灾风险因子,采用核密度分析、SAVEE模型等方法,识别出研究区内的火灾风险空间分布,进一步借助"位置—分配"模型和网络分析,并结合优化目标对研究区内消防站进行空间优化。主要研究结论为:(1)按照火灾风险从高到低排序,前10%的火灾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CBD—三里屯、北京古玩城—双井、王府井、南锣鼓巷—雍和宫等区域。(2)现有消防站对全部44.34万个POI请求点5分钟响应时间内的覆盖率为96.46%,总体覆盖效果较好,但在研究区西北和西南部的世纪城—闵庄一带覆盖不足。(3)综合考虑高火灾风险区、重要火灾风险因子、POI总体覆盖率和个体消防站覆盖面积相关标准等因素,经多次迭加运算分析得到最终需新增15个消防站点。优化后的各指标均有较大提升,可满足研究区的消防需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蒋成煜  童本勤  
城市消防站的合理布局与选址,是高效发挥消防救助力量、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基础。本文以《南京市消防站用地控制专项规划》为例,通过建立基于GIS的消防站布局优化模型,探讨了城市用地火灾危险等级、城市道路网密度、道路通行能力等影响要素对消防救灾能力的影响,提出了优化消防站布局规划的方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伟力  
以兴趣点数据为切入点研究中、微观尺度下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空间功能构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聚散规律。中观尺度下,研究兴趣点点密度分布、城市功能聚合和扩散的演化行为以及区县中心的定位方法,并通过兴趣点分类聚集识别行业聚集子区。微观尺度下,地理位置优势使得街角具有较强的局部聚集效应和中心引力,街角的兴趣点分类分布体现出了明显的行业空间分布特征,优势街角的定位也为识别核心街区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以北京为例,不同层面的城市兴趣点结构空间分析证实,兴趣点有良好的城市形态表征能力,是探索城市功能结构的聚散规律和空间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云舒  赵鹏军  梁进社  
基于热力图与兴趣点(POI)等位置服务(LBS)数据,应用核密度分析方法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北京市六环内区域城市活力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活力的时效性明显,以24 h为周期呈下降、上升和波动变化趋势,周末的活力强度低于工作日;(2)活力现状空间分布不平衡,从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北强南弱,东强西弱;(3)街道常住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和POI面密度与城市活力呈显著正相关,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和POI面密度越高,则城市活力度就越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袭月  张志强  周洁  王丽群  陈立欣  
【目的】探究城市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阐明不同植被覆盖度条件下植被降温差异,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城市绿地提供参考。【方法】以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北京五环内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99—2017年5期Landsat遥感影像反演得到的地表温度和植被覆盖度图像,采用标准差分类法将研究区划分为极低温区、低温区、次低温区、中温区、次高温区、高温区和极高温区,探究研究期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运用线性回归进一步对300、600、900和1 200 m栅格尺度下的植被覆盖度和地表温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999—2017年,北京五环内热环境的时间变化总体分为2个阶段:1999—2011年高温区和极高温区面积逐渐增加; 2011—2017年,热环境状况有所改善,高温区和极高温区面积占比分别下降0.96%和0.71%,极低温区和低温区面积占比分别升高0.45%和1.19%。热环境空间格局随北京城市建设发生显著变化,1999年地表温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二环内,1999年后逐渐向外转移,至2011年,高温区和极高温区集聚在三环至五环间的东南部区域(2011年高温区和极高温区在三环至五环间分布比例最高,分别为70.73%和78.92%),2017年五环内区域整体热环境有一定程度改善。研究期内北京五环区域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2005年植被覆盖度最低(31.84%),且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四环至五环,四环内区域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线性负相关(P<0.001),且在中植被覆盖度条件下(40%~60%)相关关系更稳定。同一栅格尺度下,植被覆盖度越高,降温效应越强,地表温度越低。【结论】1999—2011年,高温区和极高温区面积逐渐增加,且高温区域由二环内向外转移;2011—2017年,热环境状况有所改善。研究期内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且植被覆盖度在四环至五环间区域较高。植被覆盖度增加可降低地表温度,且在植被覆盖度达到40%~60%时才表现出稳定的降温效果,适当提高植被覆盖度,可提升城市绿地降温功能,缓解城市热环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婷婷  张凤荣  姜广辉  罗政  关小克  杜素芹  王锐  
本文首先从改革开放至今顺义区粮食产量变化入手,分析在快速城市化进程里,其由首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转变为新兴卫星城过程中粮食生产数量规模变化的特征。进而,构建"顺义区粮食产量空间集聚-扩散度"与"不同产量水平区域空间重心"两个模型定量研究12年粮食产量的空间变化,并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应用灰色综合关联度法探索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996年各水平空间单元均较为分散,空间重心集中于全区中部;而12年之后,高水平和无粮食生产区域出现显著集聚,空间重心分别向东北和西南位移8.06km和5.17km;粮食播种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收入与粮食产量变化呈强相关,是顺义区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晓梦  王锦  朱青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实体和虚拟商业空间在不同程度上发生变更与重构,以传统零售业为主的商业区空心化已有端倪。以北京市城六区为例,基于20122015年微博签到数据,辅以问卷调查、实地测量进行纠偏,使用核密度分析提取商业热点地区,使用因子分析计算城六区30个典型商业区的"规模—热度"得分,结合K-means聚类衡量其"空心化"程度并分类。结果显示:(1)商业热度整体呈现老城区缩减、郊区扩展的"扁平化"趋势,并导致若干大型商业空间的"空心化";(2)规模等级高的商业热点地区整体离散分布,规划的若干市级商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静  陈秀万  
信息时代的到来赋予了城市空间虚拟含义。基于系统科学原理,从信息视角研究城市系统的信息要素、信息流和信息空间,认为城市信息空间是以城市地域空间为基础,以城市信息要素为载体,借由信息流实现城市信息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虚拟空间。进而以北京市为例,对其信息空间及演进情况进行实例分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孟繁瑜  房文斌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地区都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普遍的非自然性产业演替过程,这个过程中又伴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和城市面积的急剧扩张,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中国一些大城市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口空间失配问题。论文通过对北京市不同区域内3个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在考察了各个社区内部居民通勤方式和工作可通达度之后得出关于北京市空间失配情况的结论,建议规划部门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新出现的空间失配现象给予足够重视,调整按照旧有城市发展进程设定的规划或开发选址思路。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刘园园  胡天军  
首先对物流产业进行界定,定性地分析了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然后以北京市为例,建立了物流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物流产业的综合评价指数:物流环境因子和物流投资因子;以北京市为例,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定量地分析两者与经济的关联性,得到环境因子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2.114,投资因子对经济的贡献率为9.010,证实了物流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并得到回归预测方程;最后提出促进北京市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小锋  景宝锋  谢逸翔  窦尔翔  
文章根据资产的价值形态不同,将资产分为现金资产、信贷资产、证券资产、实体资产四类,基于北京市相关数据,应用双对数回归模型、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经济增长和四类资产存量、增量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现金资产、实体资产、资产现金化和资产实体化对GDP增长有较强的正向影响;证券资产和资产证券化对GDP增长影响不显著;资产信贷化(贷款增加额)对GDP增长有一定的负向影响。进一步具体指出,北京市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各类资产规模,增加证券资产和资产证券化,减少信贷资产。四种资产结构协调能更加优化地促进北京市经济增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任建明  孙晖  
以北京市为例,分别用考虑当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回归模型、考虑滞后因素的PDL模型、考虑极限上值的Logistic模型,预测其2004年-2008年的城市化水平。在比较三种模型特点的基础上得出我国不同省域进行城市化水平预测的方法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道胜  柴彦威  
在城市社区规划中,通常将社区视作各自独立的空间单元。这一方面导致对社区的内部空间结构缺乏考虑;另一方面,因为较少考虑与其他社区之间的关联,而容易出现区域协调较差、效率低下、重复配置、过度建设等问题。社区生活圈空间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从居民行为出发,重新理解社区的微观结构,有助于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解决空间落地问题。研究采用"提出假设—实证验证"的方法,首先基于城市社区的"自足性"、"共享性"概念以及居民出行能力制约等因素,从理论上提出社区生活圈体系的三圈层结构:社区生活圈Ⅰ是自足性的圈层,以社区物理边界划定;社区生活圈Ⅱ是在居民出行能力制约下形成的,其中的设施主要面向本社区提供服务;社区生活圈Ⅲ是共享性的圈层,是多个社区生活圈之间重叠的部分。研究以北京市清河街道18个社区为案例,采用个体居民GPS数据,界定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范围,并通过社区生活圈内的"集中度"和"共享度"的计算,对案例社区进行社区生活圈层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社区生活圈体系的实际划分结果与理论假设相吻合。最后,研究提出了基于社区生活圈体系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优化策略,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分级落地提供了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道胜  柴彦威  
在城市社区规划中,通常将社区视作各自独立的空间单元。这一方面导致对社区的内部空间结构缺乏考虑;另一方面,因为较少考虑与其他社区之间的关联,而容易出现区域协调较差、效率低下、重复配置、过度建设等问题。社区生活圈空间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从居民行为出发,重新理解社区的微观结构,有助于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解决空间落地问题。研究采用"提出假设—实证验证"的方法,首先基于城市社区的"自足性"、"共享性"概念以及居民出行能力制约等因素,从理论上提出社区生活圈体系的三圈层结构:社区生活圈Ⅰ是自足性的圈层,以社区物理边界划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薛涛  戴林琳  
从大数据的视角出发,利用大规模的空间使用者活动轨迹,解析了城市活动的空间特征。以北京市城六区为案例地,将城市活动空间划分为六大类型。在此基础上,采集网络签到和城市经济服务业兴趣点数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空间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归纳了城市活动空间的类型特征、分布规律及区县空间分异、"一轴多中心"的结构特征,并剖析了产业经济因素及规划管控因素对城市活动空间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