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74)
- 2023(17563)
- 2022(15290)
- 2021(13958)
- 2020(11939)
- 2019(27115)
- 2018(26570)
- 2017(51007)
- 2016(27989)
- 2015(31232)
- 2014(30701)
- 2013(29904)
- 2012(27268)
- 2011(24388)
- 2010(24172)
- 2009(21707)
- 2008(20919)
- 2007(17890)
- 2006(15405)
- 2005(12819)
- 学科
- 济(106335)
- 经济(106214)
- 管理(75576)
- 业(71993)
- 企(58693)
- 企业(58693)
- 方法(52427)
- 数学(46192)
- 数学方法(45549)
- 农(29031)
- 中国(27392)
- 财(26685)
- 学(26400)
- 业经(23680)
- 地方(21749)
- 农业(19812)
- 贸(19163)
- 贸易(19158)
- 易(18554)
- 理论(17252)
- 环境(17170)
- 务(16891)
- 技术(16882)
- 制(16869)
- 财务(16820)
- 财务管理(16790)
- 和(16365)
- 企业财务(15927)
- 银(14391)
- 划(14360)
- 机构
- 大学(391019)
- 学院(388691)
- 管理(152150)
- 济(147422)
- 经济(144317)
- 理学(133950)
- 理学院(132361)
- 研究(130289)
- 管理学(129529)
- 管理学院(128861)
- 中国(93269)
- 科学(87487)
- 京(82738)
- 农(72383)
- 业大(66156)
- 所(66130)
- 财(64810)
- 研究所(61648)
- 中心(59781)
- 农业(57480)
- 江(55056)
- 财经(53890)
- 范(51910)
- 师范(51236)
- 北京(50935)
- 经(49358)
- 院(47782)
- 州(44621)
- 经济学(44436)
- 技术(41828)
- 基金
- 项目(284867)
- 科学(223029)
- 基金(207330)
- 研究(197938)
- 家(185062)
- 国家(183598)
- 科学基金(156527)
- 社会(124088)
- 社会科(117612)
- 社会科学(117580)
- 省(111315)
- 基金项目(111070)
- 自然(106356)
- 自然科(103953)
- 自然科学(103918)
- 自然科学基金(102019)
- 划(95555)
- 教育(91255)
- 资助(84950)
- 编号(78977)
- 重点(64556)
- 成果(61738)
- 部(61444)
- 发(59941)
- 创(59019)
- 科研(55882)
- 计划(55201)
- 创新(55175)
- 课题(54136)
- 大学(52169)
- 期刊
- 济(148747)
- 经济(148747)
- 研究(104114)
- 学报(73242)
- 中国(66972)
- 科学(63907)
- 农(63689)
- 大学(54023)
- 管理(51633)
- 学学(51340)
- 财(47046)
- 农业(44137)
- 教育(39380)
- 技术(31941)
- 融(26491)
- 金融(26491)
- 业经(25281)
- 财经(24838)
- 经济研究(24298)
- 业(22603)
- 经(21238)
- 科技(20401)
- 版(20390)
- 问题(20006)
- 业大(19966)
- 图书(19944)
- 资源(18840)
- 理论(17534)
- 技术经济(17461)
- 统计(17448)
共检索到5366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振坡 牛家威 王丽艳
将2018年天津市居民住房与交通状况调查问卷的微观数据和城市生活设施相关的POI数据相结合,刻画天津市居民通勤距离和通勤流向特征,并分析居民个体属性及其对公共服务空间偏好与通勤距离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津市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为6. 64 km,平均通勤时间为29. 25 min,通勤流向以内部通勤为主,侧面通勤为辅,跨区通勤具有临近原则和经济指向性;居民个体属性和居住地周边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对通勤距离影响显著,大部分居民会为了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便利的生活环境而承担更长的通勤距离。基于此,从合理推进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丽艳 崔燚 宋顺锋
住房分化作为经济利益分化的重要标志,影响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基于《2017年天津市住房与交通调查问卷》数据,构建潜在类别模型及嵌套回归模型,刻画城市住房分化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天津市居民住房分化已形成"三阶四级式"的橄榄型结构;(2)住房分化层次与年龄呈现倒"U"型关系;(3)户籍、单位性质、受教育程度对住房分化层次有显著影响;(4)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对住房层次的提高影响显著。因此,应针对城市内特定人群,进行分层分类的政策扶持、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将外来人口纳入保障体系、完善房地产税收体系,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管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振坡 员彦文 程浩岩
探讨居住迁移空间特征,揭示其内在影响机制,为城市空间规划提供参考。在厘定家庭决策与区位选择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利用《2017年天津市住房与交通调查问卷》微观数据,通过Net Draw工具刻画天津市居住迁移空间特征,并构建MNL模型实证检验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天津市居住迁移呈现出从中心向环城楔状延伸的郊区化趋势;随时间推移,中心城区居住迁移就近性原则出现弱化倾向,渐由区内迁移向区际迁移转变。生命历程和住房市场因素对居住迁移空间影响显著,家庭结构与制度因素影响较小。因此,应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多元化公共服务配套、保障性住房布局等手段,形成"主动迁居为主,引导性迁居为辅"模式。
关键词:
居住迁移 家庭决策 区位选择 空间特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振坡 翟婧彤 宋顺锋
分析城市居民通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基于天津市中心城区交通问卷调查,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属性对于通勤特征有较大影响;全过程通勤效率有待提升;慢交通和公共交通发展滞后、职居失衡等问题凸显。应从提升公交分担量、提升全过程通勤效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明确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变革方向。
关键词:
问卷调查 通勤特征 通勤方式 全过程通勤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涂俊 邵天品
基于消费者微观层面,从系统分析与供需视角出发探索居民文化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文化消费行为决策概念模型。并以天津市居民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法与访谈法展开调查,利用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路径与影响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环境感知直接影响了文化消费行为,文化需求与价值表达、文化消费性价感知、文化消费能力间接影响了文化消费行为。此外,天津市民文化消费以休闲娱乐为主,文化消费层次普遍较低,且通过网络媒介进行"线上文化消费"成为潮流与趋势。据此提出教育引导、增强消费能力、有效供给和环境优化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振坡 奚奇 王丽艳 宋顺锋
基于《2016年天津市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数据,从行政区、家庭、职业三个层面,利用核密度估计法、职住平衡指数、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刻画天津市中心城区居民职住空间匹配特征,并以居民家庭属性、经济特征、社会制度为切入点分析职住空间匹配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心城区职住空间匹配程度呈现"区内差异较大,区间差异较小"的特点;其中是否有子女接送、通勤成本以及户籍制度等因素对职住失衡程度影响显著,并且不同家庭与职业类型的职住空间匹配特征呈现较强差异。在此基础上,从公共服务、交通建设与土地利用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职住匹配 核密度估计 平衡指数 空间错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振坡 奚奇 王丽艳 宋顺锋
基于《2016年天津市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数据,从行政区、家庭、职业三个层面,利用核密度估计法、职住平衡指数、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刻画天津市中心城区居民职住空间匹配特征,并以居民家庭属性、经济特征、社会制度为切入点分析职住空间匹配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心城区职住空间匹配程度呈现"区内差异较大,区间差异较小"的特点;其中是否有子女接送、通勤成本以及户籍制度等因素对职住失衡程度影响显著,并且不同家庭与职业类型的职住空间匹配特征呈现较强差异。在此基础上,从公共服务、交通建设与土地利用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职住匹配 核密度估计 平衡指数 空间错位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邓大松 张永春 张怡
文章基于天津市628份问卷调查的数据,用五点量表法测定居民对公共投资的满意度,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公共投资满意度的因素,再构建Ordinal 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公众对城市基础设施和教育科研类指标满意度较高,对医疗卫生指标和整体性指标的满意度较低;公众的满意度主要受公共投资资金的使用透明度和规范性、公共投资的规模、公共投资项目的范围等因素影响。因此,应当注重公共投资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提高养老和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来提高投资满意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丽艳 季奕 王咿瑾
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地方吸引人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显示性偏好理论构建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利用《2018年天津市居民交通与住房调查问卷》与城市经济地理大数据,测度居住点的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上,探究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群体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天津城市生活质量随居住点到CBD距离的递增而衰减,多数城市服务设施与环境指标对生活质量存在正向影响。从分样本看,高学历人才与创意阶层对生活质量的付费意愿较高,更偏好地铁、教育医疗资源、图书馆、体育设施及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同年龄群体对城市服务设施及环境的偏好存在较大差异;流动人口对生活质量的付费意愿较低。基于此,给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增强城市吸引力与竞争力的具体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振坡 薛珂 王丽艳
基于"五普""六普"街道、乡镇数据,运用GIS及人口密度模型分析天津市人口郊区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根据2005—2015年各区县数据,剖析其动力因素。结果表明:天津市中心区繁荣与郊区化并存,属于市中心发展型郊区化;天津已形成多中心格局,副中心人口聚集效应日益显著;人口郊区化伴随就业岗位的郊区化,但人口和产业存在空间分异现象;土地、住房制度改革及郊区经济发展加快了人口郊区化进程,公共服务的集中延缓了人口向郊区迁移,滨海新区发展、交通与通信网络的现代化为人口向郊区的迁移创造了条件。提出进一步推进城市组团式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振坡 薛珂 王丽艳
基于"五普""六普"街道、乡镇数据,运用GIS及人口密度模型分析天津市人口郊区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根据2005—2015年各区县数据,剖析其动力因素。结果表明:天津市中心区繁荣与郊区化并存,属于市中心发展型郊区化;天津已形成多中心格局,副中心人口聚集效应日益显著;人口郊区化伴随就业岗位的郊区化,但人口和产业存在空间分异现象;土地、住房制度改革及郊区经济发展加快了人口郊区化进程,公共服务的集中延缓了人口向郊区迁移,滨海新区发展、交通与通信网络的现代化为人口向郊区的迁移创造了条件。提出进一步推进城市组团式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及以公共服务引导人口流动等措施实现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有序分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宋顺锋 姚敏 王振坡
基于《2017年天津市居民住房与交通状况调查问卷》微观数据,利用空间插值法刻画天津市居民通勤特征,并构建MNL模型分析居民通勤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天津市居民通勤距离由内向外呈跳跃式衰减圈层结构,居住中心性与就业岗位郊区化并存;跨区域通勤以内部通勤为主,侧面通勤、逆通勤为辅;非机动化程度较低,以共享单车为主体的绿色出行模式初现;通勤距离、私家车及自行车、电动车拥有状况、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行为影响显著。基于此,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打造慢行交通系统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通勤特征 通勤方式 共享单车 MNL模型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魏下海 黄乾
本文利用农民工调查数据,对天津市农民工的社会经济特征、就业状况和收入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农民工收入、福利待遇、劳动权益、就业服务、劳动力市场公平等方面存在较严重问题,教育和培训对农民工收入具有显著影响。为此,政府应该在劳动力市场机制、政府政策机制和社会机制等方面加大创新。
关键词:
农民工 就业 收入 福利待遇 劳动权益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丽艳 贾宾 翟婧彤
厘清城市居民通勤出行特征,揭示其内在规律,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重要依据。基于天津市居民通勤特征调查,综合考虑智能手机信息化效应,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城市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典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城市居民的个人属性、家庭现状、住房类型、职住地附近公共交通环境等因素对居民通勤方式与通勤时间作用显著,现阶段地铁分担率较低,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覆盖不足;智能手机的信息化效应对公共交通模式较为显著,对居民通勤时间、路线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最后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促进职住平衡、减轻低收入群体通勤负担、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等。
关键词:
通勤效率 智能手机 结构方程 通勤方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仇立
从循环经济视角切入,以调查问卷统计数据为依托,将影响城市消费者绿色食品选择的前置因素归纳为社会心理因素、情境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人口因素4个层面共计17个维度,并针对每一维度进行严谨的理论论证,据此构建了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决策模型,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将限制城市居民绿色食品消费行为的深层动机及限定因素归因为健康意识及价格,且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绿色食品认知水平、环境态度、健康意识、感知消费者效力、参照群体效应、角色群体压力、可得性因素及价格8个维度均低于门限值,与绿色食品消费行为显著相关。基于新兴经济市场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别从国家、环保NGO及绿色企业各自不同视角诠释其对引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