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34)
- 2023(15608)
- 2022(13105)
- 2021(12169)
- 2020(10040)
- 2019(23130)
- 2018(22875)
- 2017(44618)
- 2016(24129)
- 2015(27123)
- 2014(27104)
- 2013(26309)
- 2012(23717)
- 2011(21036)
- 2010(20643)
- 2009(18557)
- 2008(17670)
- 2007(15095)
- 2006(13021)
- 2005(11024)
- 学科
- 济(97981)
- 经济(97872)
- 管理(68101)
- 业(64647)
- 企(53387)
- 企业(53387)
- 方法(45661)
- 数学(39827)
- 数学方法(39297)
- 中国(27581)
- 农(26501)
- 财(22973)
- 业经(22352)
- 地方(20911)
- 学(19784)
- 农业(17678)
- 贸(16375)
- 贸易(16369)
- 理论(16223)
- 易(15839)
- 制(15797)
- 环境(15108)
- 和(14955)
- 技术(14866)
- 务(14699)
- 财务(14620)
- 财务管理(14589)
- 企业财务(13840)
- 划(13269)
- 银(13164)
- 机构
- 大学(334096)
- 学院(333093)
- 管理(135488)
- 济(132587)
- 经济(129678)
- 理学(118602)
- 理学院(117326)
- 管理学(115140)
- 管理学院(114541)
- 研究(109253)
- 中国(78624)
- 京(70542)
- 科学(67992)
- 财(57563)
- 所(52784)
- 农(51718)
- 业大(50303)
- 中心(49806)
- 研究所(48512)
- 财经(47508)
- 江(46670)
- 范(44544)
- 师范(44136)
- 北京(43726)
- 经(43449)
- 院(40724)
- 农业(40361)
- 经济学(39852)
- 州(38109)
- 经济学院(36074)
- 基金
- 项目(239211)
- 科学(189254)
- 基金(174683)
- 研究(174327)
- 家(151848)
- 国家(150626)
- 科学基金(130984)
- 社会(110717)
- 社会科(104948)
- 社会科学(104921)
- 基金项目(93413)
- 省(92755)
- 自然(85750)
- 自然科(83811)
- 自然科学(83792)
- 自然科学基金(82248)
- 教育(80046)
- 划(78207)
- 编号(71044)
- 资助(70957)
- 成果(55826)
- 重点(53184)
- 部(52310)
- 发(50664)
- 创(49658)
- 课题(48096)
- 创新(46348)
- 国家社会(45769)
- 科研(45699)
- 教育部(45161)
- 期刊
- 济(138175)
- 经济(138175)
- 研究(94974)
- 中国(57070)
- 学报(51200)
- 管理(48686)
- 科学(48011)
- 农(46840)
- 财(42271)
- 大学(39600)
- 学学(37251)
- 教育(35807)
- 农业(32574)
- 技术(29843)
- 融(24610)
- 金融(24610)
- 业经(23412)
- 财经(22132)
- 经济研究(22104)
- 问题(19895)
- 经(18915)
- 图书(17532)
- 业(16320)
- 科技(16035)
- 理论(15858)
- 技术经济(15758)
- 现代(15419)
- 版(15211)
- 资源(14997)
- 实践(14634)
共检索到4661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建涛 高建华 史雅娟
研究目的:从城市发展的人口就业、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的综合角度,测度中原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系统动态性与发展水平。研究方法:立足于PIL(人口—产业—土地)的城镇化三维分析框架,运用ROXY模型和TOPSIS模型定量分析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时空演进轨迹,并探寻其协同发展的整体态势。研究结果:(1)1996年以来,中原城市群城市人口与第二产业发展呈现收敛—加速极化—加速收敛—加速极化的演进轨迹,城市建设用地则呈现出与城市人口、第二产业截然相反的时空演进过程,第三产业始终处于极化发展的空间状态;(2)郑州市作为中原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龙头城市地位凸显,但当前仍呈现一种"弱核牵引"状态;(3)第三产业更能代表...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城镇化 三维框架 中原城市群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谢永琴 曹怡品
首先根据新型城镇化内涵构建完善的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含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模型对该区域城镇化效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并采用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1)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效率表现一般且区域间差异明显。(2)大部分城市存在期望产出不足、非期望产出过量的情况。(3)经济基础、空间集聚水平对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效率影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昱 田伟腾 马文博 古洁灵 马子涵
[目的] 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由经济、社会、投入、产出等维度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人口—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分异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适合区域实际的差别化管理政策,为扭转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平衡现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SDA、GWR、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1996年、2006年和2016年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单元两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空间相关性、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年城镇化协调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发展度逐步向南呈好转态势、耦合度普遍较高,呈扩散趋势,协调度差异程度日趋减小;城镇化质量和数量关系可划分为7种类型,形成以基本协调型为主,轻度超前型为辅的空间格局;城镇化协调度空间聚效应明显;动力因子对各地区协调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经济因子是主要影响因素,从东北到西南作用逐步增大,外来因子不够稳定,社会因子从西向北高值集聚区不断扩大。[结论]未来应抓住政策优势,打破地域隔阂,走精细化发展道路,缓解人地矛盾;依托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因子驱动,促进经济均等化、一体化发展,减少核心城市对周围地市的虹吸效应,提高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史雅娟 朱永彬 王发曾
运用ROXY模型实证分析了1996—2010年中原城市群城市人口、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空间发展态势演变特征。结果发现:城市人口与第二产业均呈收敛—加速极化—加速收敛—加速极化的空间演变特征,第三产业呈现逐渐减速极化的空间发展态势。由此判断中原城市群大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其先天优势,可以引领其他城市加快城市化进程,但辐射能力非常有限,仍为弱核牵引。
关键词:
ROXY模型 收敛 极化 中原城市群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肖振宇 宁哲 张杰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必由之路。在阐述新型城镇化城市群新型度的概念和分析我国13个城市群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熵权法对我国13个城市群2013-2015年新型城镇化的新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13个城市群的新型度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属于高水平层,新型城镇化新型度总体得分最高,而且相对于其他两个层次优势巨大,在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社会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四个方面都居于领先位置。此外,珠三角、北部湾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在城市群新型城镇生态环境建设中位居前列,而京津冀、珠三角、辽中南城市群在新型城镇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发展较好。
关键词:
城市群 新型城镇化 新型度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肖振宇 宁哲 张杰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必由之路。在阐述新型城镇化城市群新型度的概念和分析我国13个城市群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熵权法对我国13个城市群2013-2015年新型城镇化的新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13个城市群的新型度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属于高水平层,新型城镇化新型度总体得分最高,而且相对于其他两个层次优势巨大,在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社会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四个方面都居于领先位置。此外,珠三角、北部湾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在城市群新型城镇生态环境建设中
关键词:
城市群 新型城镇化 新型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崔木花
以中原城市群9市为例,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首先评价了其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程度,并将其划分几种类型,其次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内部9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总体协调发展水平偏低,除郑州外,其余8市城镇化水平均滞后于生态环境水平;2依据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中原城市群9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被划分为3种发展类型,即"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好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滞后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中度协调发展,城镇化滞后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低度协调发展,城镇化滞后型"。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昱 田伟腾 马文博
文章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异系数法、发展水平评价模型、耦合度模型,借助ArcGIS平台,对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非均衡性、空间异质性及耦合关系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非均衡现象较为明显,两者呈现"中心—外围"特征;发展度以"包围势态"布局,且多属于滞后发展型和初级发展型;良好均衡型耦合关系表现为旗布星峙,蚌埠市、济源市、淮北市3个城市为均衡过度型和初级均衡型;协调度等级中,中级和初级呈点对称分布,其他等级呈散点分布。未来应坚持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地区开放度水平,实现乡村就地城镇化;完善人口导入和土地集约利用机制;调动社会民间资本,打造城镇化建设资金筹措平台,促使专项资金使用规范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翔 张文举 余报楚
北部湾城市群低碳城镇化存在经济发展和城镇水平与其他主要城市群差距较大,城镇化建设宏观协调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产业竞争高碳特征明显,生态环境保护和减排压力大等问题。应通过完善低碳城镇化统筹规划和城镇布局、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同城化、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及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等措施推进北部湾城市群低碳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
低碳城镇化 北部湾城市群 同城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奔 薛阳
本文在全面梳理有关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质量评价模型,并应用突变理论对京津冀城镇化质量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在经济城镇化方面存在核心城市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区域发展水平差距过大、产业分工布局仍需逐步优化等问题;社会城镇化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基础薄弱;生态城镇化方面存在生态环境承载力总体超限、土地城镇化过快与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等问题。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就提升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水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城镇化 质量评价 突变理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发曾 程丽丽
省域城市群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的城市—区域类型。山东半岛、中原和关中城市群分属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省域城市群中有很强的地带代表性,而且位置相连,是我国跨地带、跨省域协作与整合发展的优良平台。总体看来,三城市群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较快,青岛、济南、郑州、西安等核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均未进入我国一线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规模序列结构都存在缺陷。通过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以及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分析,发现:我国省域城市群地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发展,城市群发育普遍不够成熟,差异性显著,要真正起到省域核心增长版块的中心带动作用和国家区域发展关键支撑点的作用,还有待时日。究其因,除了决策层面和经济层面的原因外,还有社会层面和体制层面的原因。为推动我国省域城市群地区的健康城镇化,必须为城镇化培育强大的动力机制,为城镇化搭建多层面的承载平台,科学组织城市群之间和内部的整合发展,强力推行现有体制创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雷 续亚萍 鲁强
在城市群引领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本文依据中心地理论和位序——规模理论,以我国三大城市群和7个重点建设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城市体系的首位度分析和位序——规模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城市群发展机制模型,对十大城市群发展演化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市场参数、政府因素、交通条件是重要的解释变量,以市场为主的社会消费总额和政府财政支出及固定资产的投资对城市体系演变影响很大,产业结构的演变和交通条件也是影响城市群城市体系演变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了优化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城市群 规模结构 发展机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付书科 李小帆 彭甲超 张子悦 陈思
如何对多维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在大数据时代显得愈加重要。传统的数据降维方法无法同时了解所有的动态变化趋势,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采取针对面板数据而设计的动态因子方法,以长江三角州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测度为例进行多维社会数据降维实验,结果发现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的识别多维数据中能够同时影响多个变量的"潜变量",并可以刻画各个样本个体的"潜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及样本整体的变化趋势。结合案例研究结果可以发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同样存在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不协调的问题,需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着重提升城镇化质量。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俊梁 史欢欢 林影 毛丹
在汇总已有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资本、技术水平、消费水平和产业结构共6个中介因素构建了含有8个潜变量、21个观测变量的PLS—结构方程模型。然后,以长三角城市群2010—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SmartPLS3.0工具对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和影响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模型的运行结果,得到以下研究结论: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主要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资本、技术水平和消费水平这5个中介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的影响效应,其效应程度依次为0.162、0.145、0.145、0.097、0.313,贡献度依次为18.8%、16.8%、16.8%、11.3%、36.3%;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这一中介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故认为产业结构这一因素在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研究中的中介作用并不明显。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城镇化 经济增长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琪
走低碳城镇化发展道路,是我国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文章简要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低碳化发展现状,发现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低碳城镇化建设仍显迟缓,低碳能源建设、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技术利用等方面相对薄弱。然后,采用实证的手段,分析了西部地区城市群低碳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原因,发现城市经济发展和消费扩大是制约低碳化的主要因素,人口规模增加、技术水平偏低、产业结构不优也是低碳城镇化迟缓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低碳城镇化发展建议。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城市群 低碳城镇化 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