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72)
2023(17363)
2022(14632)
2021(13858)
2020(11754)
2019(27071)
2018(26522)
2017(48750)
2016(26962)
2015(30721)
2014(30373)
2013(30068)
2012(27970)
2011(25245)
2010(25102)
2009(23398)
2008(23547)
2007(20617)
2006(17654)
2005(15687)
作者
(82401)
(69198)
(69002)
(65498)
(43771)
(33483)
(31284)
(27221)
(26266)
(24486)
(23836)
(23429)
(22146)
(21837)
(21804)
(21489)
(21131)
(20499)
(19941)
(19883)
(17382)
(17138)
(16894)
(15709)
(15627)
(15411)
(15249)
(15098)
(14104)
(13985)
学科
(109115)
经济(108990)
管理(73543)
(70491)
(57215)
企业(57215)
方法(52831)
数学(46826)
数学方法(46172)
中国(30408)
(28868)
(28252)
(27279)
(23293)
贸易(23286)
(22722)
业经(22395)
(19763)
农业(19109)
地方(18333)
(17632)
财务(17580)
财务管理(17536)
(16845)
银行(16763)
企业财务(16611)
(16408)
金融(16403)
(16330)
理论(16293)
机构
大学(396473)
学院(391079)
(158845)
经济(155826)
管理(145544)
研究(140436)
理学(126436)
理学院(124886)
管理学(122295)
管理学院(121597)
中国(104862)
科学(91194)
(84891)
(77595)
(73494)
(70511)
研究所(67855)
业大(66195)
中心(63720)
农业(61721)
财经(57193)
(57068)
北京(53175)
(52228)
(51507)
师范(50810)
(50666)
经济学(49277)
(44867)
经济学院(44587)
基金
项目(270868)
科学(211529)
基金(198913)
研究(185296)
(179273)
国家(177894)
科学基金(149532)
社会(117739)
社会科(111558)
社会科学(111524)
基金项目(105012)
(103587)
自然(101048)
自然科(98774)
自然科学(98736)
自然科学基金(97029)
(89895)
教育(85737)
资助(82201)
编号(71074)
重点(62545)
(59949)
成果(57473)
(57000)
(55484)
科研(53715)
计划(53126)
创新(52161)
教育部(50258)
大学(49937)
期刊
(165406)
经济(165406)
研究(108687)
学报(76806)
中国(72947)
(68513)
科学(66926)
大学(56684)
(54796)
学学(53805)
管理(51155)
农业(46805)
教育(37538)
技术(32099)
(31446)
金融(31446)
财经(28237)
经济研究(27503)
(26307)
业经(25566)
(24324)
问题(22386)
(21833)
(20994)
业大(20494)
统计(19247)
国际(18985)
科技(18961)
技术经济(18763)
世界(18522)
共检索到5709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学珍  贺清雯  黄季夏  
森林虫害是中国森林生态系统面临的严重威胁。论文以“基础资料完全来源于地面调查”为标准,遴选了316篇森林虫害主题的研究论文,从中提取森林虫害的时间、地点、面积等信息,采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森林虫害的时空特征。论文共计提取了可分辨至县域单元的森林虫害962次,时间跨度1985—2018年,涉及299个县(市、区)。研究发现:(1) 1985—2018年期间共计发生242县次重度森林虫害,年均7.1县次,1985—2005年重度森林虫害县次数以0.4县次/年的速率增加,而2005—2018年转为减少趋势,速率为-0.6县次/年;(2)从空间差异看,东南部的武夷山区和西北部的祁连山中东段各县的中轻度虫害频次较高,而重度虫害县次数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武夷山为全国森林虫害的典型区;(3)气象因素是影响森林虫害的首要因素,北方半干旱区南半部和暖温带半湿润区森林虫害县次数年际波动与前冬季温度显著负相关,而南方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地区则与春季温度显著负相关。研究揭示了中国森林虫害的地理差异,为更好地研究森林虫害的成因及其气候环境效应提供基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鹏  刘雅婷  刘兰君  刘超群  林奕晨  
选取2009—2018年大气PM_(2.5)遥感反演数据集,综合运用GIS时空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了中国城市PM_(2.5)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8年PM_(2.5)低浓度城市数量增加,而高浓度城市数量减少,中国城市空气污染有所改善。(2)中国PM_(2.5)时空集聚效应明显,呈“东—热、西—冷”的集聚格局,2009—2018年高值聚集区向东北扩张后向中部收缩,沿海城市始终保持高值聚集区;低值聚集区集中在西部,且范围逐渐缩小。(3)人口与城市化、产业与能耗、交通因素对PM_(2.5)时空分布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其中,人口与城市化指标层中的人口密度因子为强相关因素。在区域尺度上,人口密度、年末实有城市道路、城市建成区占比与城市绿地率对内陆地区PM_(2.5)年平均浓度影响较大;而沿海地区仅人口密度、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与人均GDP对其影响,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鹏  刘雅婷  刘兰君  刘超群  林奕晨  
选取2009—2018年大气PM_(2.5)遥感反演数据集,综合运用GIS时空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了中国城市PM_(2.5)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8年PM_(2.5)低浓度城市数量增加,而高浓度城市数量减少,中国城市空气污染有所改善。(2)中国PM_(2.5)时空集聚效应明显,呈“东—热、西—冷”的集聚格局,2009—2018年高值聚集区向东北扩张后向中部收缩,沿海城市始终保持高值聚集区;低值聚集区集中在西部,且范围逐渐缩小。(3)人口与城市化、产业与能耗、交通因素对PM_(2.5)时空分布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其中,人口与城市化指标层中的人口密度因子为强相关因素。在区域尺度上,人口密度、年末实有城市道路、城市建成区占比与城市绿地率对内陆地区PM_(2.5)年平均浓度影响较大;而沿海地区仅人口密度、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与人均GDP对其影响,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苏立娟  何友均  陈绍志  
【目的】开展森林火灾时空特征和风险分析,有利于把握森林火灾发生规律,为预测和防治森林火灾、制定差异化森林火灾财政补贴和保险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年鉴数据,借助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信息扩散理论,对我国1950—2010年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风险状况进行研究,全面分析森林火灾发生的时空特征,结合灾情指标对全国各省进行评价并分类,并定量分析风险水平。【结果】1)1950—2010年间,年均发生火灾12 683次,年均火场面积67.48万hm2,年均火灾次数和火场面积均呈下降趋势;1988—2010年间年均成灾面积7.95万hm2,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1988—2010年间年均成林蓄积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晓蔓  傅漫琪  王小慧  陈阜  
为探究中国甘蔗生产的时空变化及区域优势,基于1985—2018年全国各省(不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及各县的甘蔗生产数据,分析我国甘蔗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量化种植面积、单产及互作等因素对甘蔗产量的贡献率,同时评估全国甘蔗生产的优势度。结果表明:1)1985—2018年,中国甘蔗种植面积先增加后下降,产量和种植面积变化趋势一致,主要集中在桂中南、滇西南、粤西和琼北等区域;2)在我国甘蔗种植区域内,近50%的县种植面积和产量降幅均>50%,42%的县单产增幅>50%;3)中国甘蔗产量贡献长期表现为种植面积主导,2010—2018年单产主导比例下降约5%;4)2010—2018年,中国甘蔗的生产优势地区一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和广东省。2001—2018年,国内原料蔗生产的高成本和国外进口食糖的低价格造成我国食糖供给失衡、企业亏损,严重限制了甘蔗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合理布局甘蔗种植面积、提高甘蔗单产、积极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等,以降低甘蔗的生产成本。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学平  何东进  洪伟  游巍斌  游惠明  朱乃新  林立  
利用1987-2007年福建省森林灾害统计资料,对森林病害、森林虫害和森林火灾等3种福建省主要森林灾害的统计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这3种森林灾害对林业生产的影响.统计资料显示,福建省主要森林灾害灾情严重,森林虫害的发生面积最为突出,森林火灾的防治率最低.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影响福建省林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是森林病害,其次是森林火灾,最小的是森林虫害.4阶段动态分析结果显示,森林火灾对林业生产影响有明显上升趋势,森林病害有下降趋势,森林虫害呈波动性且有下降的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谭琨  査思含  霍伟  胡起源  张威仪  孙丹峰  伦飞  
[目的]中国是世界苹果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研究我国苹果生产及其需水量时空演变特征,对苹果产业发展、生产水资源管理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针对全国苹果种植及其生产的资源环境压力研究较少。[方法]因此,文章基于1980—2018年苹果生产和单位水足迹数据,从全国、省域和苹果主产区3个视角,深入探究苹果生产及需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中国苹果生产发展经历了稳定发展、快速增长、迅速下降、缓慢增长和略有下降5个阶段,全国产量呈不断增加趋势,且苹果生产得到了优化。(2)中国苹果生产的单位水足迹呈下降趋势,但苹果生产需水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趋势。(3)我国5大苹果产区的苹果种植面积、单产和产量发生了一定变化,且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黄土高原产区已经替代渤海湾产区成为我国苹果生产最重要的区域,尤其是陕西省,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近年来,西南冷凉高地产区和特色产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4)我国各省的苹果生产需水量空间差异很大,其中山东、河北、辽宁、陕西、甘肃、山西和河南相对较大。尽管渤海湾产区苹果生产需水量仍然最大,但比重明显下降,而黄土高原产区需水量不断增加,已占全国总生产需水量的32.18%。[结论] 我国苹果生产及其需水量发生了明显变化,且空间差异较大,应进一步提高苹果生产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缓解水资源压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利  雷军  李雪梅  高超  曾玮瑶  
本文选取中国222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以市辖区建成区面积表征城市用地规模,利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分形理论分析1997-2007年中国城市用地扩张整体趋势,并通过计算城市用地扩张幅度指数(UEI),分析中国不同用地规模、不同区域和不同省份之间的城市用地扩张差异。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用地规模总量不断增加,城市之间的用地规模差距在拉大,整体均衡度在下降;②城市用地规模越大,扩张的速度越快,整体扩张速度呈现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态势;③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城市的整体扩张速度最快,西部次之,中部最慢,城市用地扩张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性;④从省域层面看,城市用地扩张速度较快的主要为直辖市和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东部沿海省份的城市。最后,本文从自然条件、行政区划调整、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方面探讨了各影响因素对城市用地扩张的作用机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超  李雪梅  
监测植被变化对评价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MODIS数据反演得到的中国总初级生产力、叶面积指数、植被覆盖度、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和陆面温度5项指标为基础,构建了植被生态指数(VEI),并利用SEN+Mann-Kendall、Hurst指数及变异系数等方法对2000~2018年中国植被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可持续性及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看,植被生态质量差和较差区面积占全国植被覆盖区总面积的25.46%,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大部分地区、甘肃西北部、青藏高原中西部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优良区占比42.91%,主要分布在东北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华东的中部及南部地区、华中和华南以及秦岭地区;(2)从年际变化看,植被生态质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年增长率为0.1%;(3)从空间格局变化趋势看,植被生态质量呈增加、基本不变和降低的面积分别占植被区总面积的34.82%、54.19%和10.99%;(4)从稳定性和未来变化趋势看,在过去的近20年我国植被生态质量的变化幅度较小,稳定性较好;我国植被生态质量未来的变化趋势与过去近20年一致,即将保持继续改善的趋势;(5)从不同植被类型看,13种植被类型的生态质量均呈改善趋势,且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稠密灌丛的生态质量最优,永久湿地、草地和稀疏灌丛的生态质量较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孙晓莹  
为提高森林病虫害预测的准确度,在现有预报模型的基础上,对数据库技术和WebGIS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提出实用的森林病虫害知识库设计和构建方法,并在Web应用环境下实现,应用效果良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胡海清  郭福涛  
对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黑河、伊春、牡丹江等林区近5年的火灾过火林地进行森林虫害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及黑河林区森林过火后主要虫害为天牛和小蠹类;伊春林区食叶害虫种类较多,但危害较轻;牡丹江林区落叶松毛虫发生程度严重。森林火灾后林内蛀干害虫大量发生,树干熏黑高度是影响虫害发生数量的一个重要因子。火烧强度与虫害发生数量呈正相关性;天牛及小蠹类虫害发生数量与树干熏黑高度线性关系明显;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白桦林的虫害发生数量与树干熏黑高度相关性较高,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林尤为明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丁镭  黄亚林  刘云浪  刘超  程胜高  
利用ESDA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Matlab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1995-2012年中国各地区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污染事件呈先动态增长后逐渐下降的趋势,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事件是主要事故类型;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高频风险区域亦在逐渐减少,东南沿海及四川、湖南等中西部区仍有局部集聚的态势;1995-2000年中国的环境污染事件总体呈随机分布状态,2001年后则开始呈现集聚的特征;Moran散点图表明,局部的空间集聚先增强后减弱,环境污染事件近年来集中在泛长三角地区,高高地区为江浙沪;环境污染事件的重心转移方向主要为西南和东北,两个快速转移时期分别为1998-2001和2004-2007年,这与区域的产业转移和高负荷的污染排放压力有关;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与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和控制、经济发展阶段及环境治理投入、环境监管能力、空间效应等因素有关。空间效应主要体现在空间邻近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未来应注重环境污染事故的区域联防联控,制定若干跨界污染事故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及环境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曹雪佳  沈欣悦  沈亲  黄华国  
在多年连续干旱下,云南省森林植被遭受到了缺水和虫害的双重威胁。为明晰在干旱和虫害干扰下植被的状态及其变化,以墨江县为例,基于2006—2015年间MODIS的EVI产品数据、气象数据和虫害信息,开展了植被指数对气象数据和虫害信息的敏感性分析,并提出了一个新的低谷深度指数DEVI和一个考虑滞后性的EVI预测模型。研究表明:(1)EVI对降雨量的响应存在时间尺度效应和滞后性。在月尺度上,EVI与同期降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P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林洲羽   韩仁杰   李健  
【目的】分析219个国家森林城市时空演变的历程、特征和动因,并针对当前国家森林城市空间分布失衡提出建议,促进协同发展。【方法】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视域出发,借助历史研究法及文献分析法划分国家森林城市的发展阶段及建设观念;采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及基尼系数分析国家森林城市的空间演变特征;采用叠置分析、矩阵分析及SPSS探索国家森林城市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1)宏观发展阶段。此阶段可归纳为基础探索—系统规范—快速发展等3个阶段,建设观念呈现“碎片化—一体化”“过度化—自然风”“绿起来—活起来”三大转变。(2)空间数量演变。建设覆盖面涵盖5个等级,数量分布与“胡焕庸线”高度吻合,即东多西少、南多北少,集聚热点由少至多。(3)空间态势演变。具有集聚性、方向性、联动性特征,呈现“点上突破—线上衔接—面上拓展”的联动发展模式。【结论】政策调控和观念升级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提供支持和引导;自然约束力和社会驱动力是创建高质量、低成本的国家森林城市的必要条件,决定了国家森林城市的数量分布和空间演变趋势;城市转变力紧扣群众需求为国家森林城市的提质升级提供了切入点。在动因分析基础上,提出促进国家森林城市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图4表4参22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浩然   孔翔   李天宇  
以长三角地区992个国家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等方法,揭示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内部分异特征,探究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为森林乡村分区优化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森林乡村数量分布总体上相对均衡,但是区域内部分异特征显著。(2)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呈现典型的“大聚集、小分散”的空间格局,集聚形态上呈现多核式“核心—边缘”结构。(3)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异是产业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多因素互动影响的结果。自然环境因素长期控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社会经济因素则会驱动其空间格局演进。(4)基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划分了集聚提升区、重点发展区、适度引导区和都市边缘区4个类型区,形成面向县域单元的长三角地区森林乡村的分区优化与科学施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