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96)
2023(8820)
2022(7583)
2021(7242)
2020(6211)
2019(14467)
2018(14277)
2017(27798)
2016(14820)
2015(16756)
2014(16381)
2013(15604)
2012(13895)
2011(12122)
2010(11863)
2009(10406)
2008(9726)
2007(7914)
2006(6421)
2005(5028)
作者
(40261)
(33789)
(33641)
(31863)
(21472)
(16227)
(15173)
(13358)
(12881)
(11753)
(11471)
(11319)
(10681)
(10582)
(10559)
(10192)
(10101)
(9839)
(9700)
(9677)
(8255)
(8204)
(7999)
(7763)
(7581)
(7555)
(7351)
(7231)
(6757)
(6719)
学科
(58924)
经济(58873)
管理(41230)
(39520)
(33280)
企业(33280)
方法(33051)
数学(30217)
数学方法(29609)
(14400)
(13775)
中国(12783)
地方(11726)
业经(11700)
(10990)
(10246)
贸易(10239)
(9976)
理论(9931)
农业(9668)
技术(9431)
(9426)
财务(9374)
财务管理(9354)
企业财务(8855)
环境(8760)
(8610)
(7959)
(7865)
(6637)
机构
学院(197379)
大学(194881)
管理(80916)
(77486)
经济(76062)
理学(71687)
理学院(70983)
管理学(69302)
管理学院(68947)
研究(60291)
中国(43554)
科学(39403)
(39152)
(32633)
(32507)
业大(32192)
中心(29068)
(28915)
财经(27520)
(27118)
研究所(27037)
农业(25724)
(25274)
(23847)
经济学(23693)
师范(23498)
北京(23448)
(23161)
技术(22140)
经济学院(21605)
基金
项目(149367)
科学(118107)
基金(109299)
研究(104900)
(97141)
国家(96421)
科学基金(83568)
社会(65991)
社会科(62711)
社会科学(62696)
(59095)
基金项目(58055)
自然(57172)
自然科(55868)
自然科学(55854)
自然科学基金(54799)
(50354)
教育(49688)
资助(45491)
编号(41694)
重点(34133)
(32548)
(32194)
(31887)
成果(30775)
创新(30075)
科研(29617)
计划(28821)
课题(28317)
教育部(27922)
期刊
(72193)
经济(72193)
研究(47775)
学报(31959)
中国(31475)
科学(29787)
管理(29009)
(27279)
(25280)
大学(24648)
学学(23700)
技术(20494)
教育(18998)
农业(18836)
财经(12772)
业经(12658)
(12307)
金融(12307)
经济研究(12099)
统计(10965)
(10953)
(10734)
(10084)
技术经济(9949)
科技(9866)
资源(9681)
问题(9676)
(9410)
决策(9032)
业大(8494)
共检索到2600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齐开源   王雪丽   苏雅乐   罗亚勇   孙忠林   熊梅   周立业  
为明确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 Dunal)在科尔沁沙地的适生区分布,利用刺萼龙葵的记录点和19个环境变量,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相结合对分布在科尔沁沙地的刺萼龙葵的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并预测其适生区,并采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法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训练数据和验证数据的AUC值分别为0.849和0.950,预测结果较为准确。结果表明,气象因子中最暖月高温、最冷季平均温度、最干月降水量、昼夜温差日均温是影响刺萼龙葵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刺萼龙葵在科尔沁沙地的高适生区约占3.9万km~(2),主要集中分布于科尔沁沙地中部地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文明  岳永杰  郭景怡  钟淇涵  赵恺  崔莹  
【目的】分析科尔沁沙地东部31个人工林林分的生态稳定性状况,总结相应改善措施,为科尔沁沙地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以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31个人工固沙林林分为研究对象,以生物学稳定性、抵抗稳定性、功能稳定性为准则层,以沙地人工固沙林生态稳定性为目标层,建立科尔沁沙地东部人工固沙林生态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传导机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后,确定人工固沙林生态稳定性指标权重。基于K-means聚类分析和等距划分法,确定人工固沙林生态稳定性等级划分标准。【结果】生物学稳定性、抵抗稳定性、功能稳定性所占权重分别为0.386、0.275、0.339。科尔沁沙地东部人工固沙林生态稳定性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林分综合得分值在3.261~4.10范围内为高,在2.421~3.261范围内为中,在1.581~2.421范围内等级为低。31个人工固沙林林分中13个林分生态稳定性处于高度稳定水平状态,13个林分处于中度稳定水平状态,5个林分处于低度稳定水平状态。【结论】樟子松×小叶杨×小叶锦鸡儿林等林分生态稳定性高,生态修复效果好。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推荐该类树种搭配模式广泛应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曹宇  巢林  安宇宁  吴德东  张学利  李红  刘艳艳  
【目的】比较科尔沁沙地典型生境上生长的刺榆木质部水力结构特征、叶片水分关系与光合气体交换特征,探讨刺榆适应不同土壤水分环境的内在生理机制,为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造林和植被修复的适地适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长在科尔沁沙地丘间低地和沙丘上部2种土壤水分环境中的刺榆为研究对象,从树木水力结构角度,分析不同生境刺榆枝条水分传输效率与安全性的差异,结合叶片水分关系、光合生理特性以及木质部解剖结构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与沙丘上部相比,丘间低地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刺榆枝条木质部导管直径较大、水分传输效率(K_s)更高(P<0.05),叶片和枝条水势均更高(P<0.05)。尽管2种生境上生长的刺榆叶片光合碳同化速率无明显差异,但气孔导度(g_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_i)明显不同,沙丘上部刺榆的g_s更低(P<0.05),WUE_i更高(P<0.05),地径、树高和地上生物量等指标也显著高于沙丘上部(P<0.05);但沙丘上部刺榆木材密度更高,抗气穴化栓塞能力更强,水力安全边界(HSM)也较宽(Ψ_(S-md)-P_(50)和Ψ_(S-md)-P_(80)较大)。【结论】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丘间低地生长的刺榆,导管直径较大,水分传输效率更高,可保证较高的生长速率和竞争力;而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差的沙丘上部生长的刺榆,木质部导管直径变小,虽然水分传输效率降低,但有助于获得更强的木质部抗气穴化栓塞能力,从而保证植株能在水分胁迫较严重的生境中长期存活。刺榆水力结构特征随水分生境变化而调整的策略,反映出其较强的抗旱性和适应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姜汇  高凯  周立业  田迅  
为调查科尔沁沙地草原近年来植物多样性和植物生态特征,以反映该地区环境变化和植物生态适应性。本研究于2013年8月选取科尔沁沙地共56个样地,对样地植物按典型的科、属、种分类系统和株生长型、根生长型、Raunkiaer生活型、水分生态型及分布区型进行调查和分类,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具有典型的地面芽植物气候、中旱生生境条件、植物分布区系结构复杂的特征,共发现121种植物,隶属于31个科,6个株生长型,5个根生长型,6个生活型,5个水分生态类型和13个分布区型。其中,禾本科最多,占23.1%;菊科和豆科分别占2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炜  杨金恒  岳太青  
科尔沁沙地治理一直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科尔沁沙地初步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历史性逆转。目前,科尔沁沙地治理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打好这场攻坚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巩固建设成果,继续推进以扩大林草植被为核心的沙地综合治理,构建和谐、稳定、高效的沙地生态系统。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牛亚龙  刘廷玺  段利民  王冠丽  罗艳云  
采用Field Spec4(美国ASD)的便携式光谱仪对科尔沁5种典型沙丘植被的光谱曲线进行测量,并对其特征进行提取分析。结果表明,1)5种典型沙丘植被黄柳(Salix gordejevii)、冷蒿(Artemisia frigida)、麻黄(Herbal ephedrae)、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和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的光谱形态大致相同。根据原始光谱差异和多个光谱特征参数可以区分植被类型。"红边斜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冷蒿(0.99%)>小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常学礼  鲁春霞  高玉葆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景观持续性的分析表明,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景观多样性的持续性增加1.038(±0.033),而景观优势度持续性下降0.873(±0.112),说明在1958年固定沙丘地占主导地位的景观逐渐演化成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和农田相间分布、平分秋色的景观。在农牧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下,景观格局的持续性在空间形状的变化上趋向复杂(景观分维数持续性为1.008),而其相邻性下降(景观修改分维数0.953)。斑块尺度上,不同时间尺度的分析显示,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斑块面积持续性增加,而固定沙丘和农田斑块面积持续减少;从斑块格局的持续性来看,半固定沙丘地空间格局的持续性呈增加的趋势最明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常学礼  鲁春霞  高玉葆  
历史与现代的资料分析表明 ,科尔沁沙地的风沙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并存的农牧交错生产方式是沙漠化发生、发展的直接动力。耕地指数 (CI)与沙漠化程度 (DD)可用方程DD =0 3 89+4 82CI来表示 ,二者相关极显著 ,相关系数R2 为 0 92 2 (± 0 0 3 6)。人口密度对沙漠化程度的影响可用DD =0 92 7-0 0 0 41 4PD来表示 ,二者的关系较显著 ,平均关联系数为 -0 83 9(± 0 0 1 )。人口密度与沙漠化程度的负关联 ,主要是因为在研究时期内沙漠化程度呈现波动趋势 ,而并非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大 ,由此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文斌  王晶莹  王晓江  刘立城  魏永新  
该文对科尔沁沙地雨养条件下杨树(白城41号)固沙林的密度、配置与林木胸径、株高、冠幅、单株材积以及林分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随林龄增大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5年生林木的生长不受密度的影响,密度大,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大.6龄以后,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开始表现出来,并随着林龄的增大,密度小的林分较密度大的林分的林木胸径、单株材积量逐年显著增加.大约在11年生之前,林分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受密度的影响而相互变化,其后趋于稳定,以密度为825株hm2的林分的最大,可达153.39m3hm2,其他依次为540>420>1215株hm2(35.18m3hm2).密度在400~1000株hm2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爱国  付志祥  王玲莉  肖凤祥  王利  范鹏辉  张建秋  
【目的】在科尔沁沙区,杨树人工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水分是本地区植物生存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为了探究科尔沁沙地杨树人工林的水分来源及水分利用机制,揭示水分与杨树人工林退化的关系,为科尔沁沙地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氧稳定同位素技术以科尔沁沙地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DELTA plus XP"稳定同位素比例质谱仪测定植物(木质部)水及各潜在水源δ~(18)O值,结合自动气象站(HOBO U30-NRC)连续观测降雨量等环境和气象因子,利用同位素质量守恒多元分析方法,分析雨季和旱季杨树人工林水分利用策略。【结果】(1)雨季土壤含水量均高于旱季,雨季在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显著增加(P0.05)。(2)土壤水和植物水δ~(18)O值都高于地下水δ~(18)O值;旱季土壤水δ~(18)O值整体上比植物水δ~(18)O值低;雨季土壤水δ~(18)O值反而高于植物水δ~(18)O值。(3)杨树人工林旱季主要吸收利用130 cm以下的深层土壤水,对浅层土壤水利用较少;雨季杨树人工林除了吸收130 cm以上土壤水,还少量的吸收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结论】(1)浅层土壤水氧同位素值受到太阳辐射和降水的干扰程度较大,而深层土壤水受到的干扰程度较小。在旱季,林内各层土壤水均大于林外各层土壤水,尤其是80~170 cm土壤层更加显著,这从侧面解释了杨树在利用较深的土壤水及地下水时,会将少量水分释放到土壤表层这一现象。(2)雨季沙地杨树人工林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旱季杨树人工林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杨树人工林根系在浅层和深层土壤中均有分布,此种根系分布特征保证了杨树人工林在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水分利用策略,从而确保自身水分的生理需要,是植物应对干旱沙地环境适应性的表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华  张爱平  杨俊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改变,可定量评价土地利用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199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谢高地等人制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估算了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改变。结果表明,从1995-2000年5年间,科尔沁沙地的耕地增加4.87%,林地减少2.25%,草地减少0.03%,水域减少1.32%,湿地增加0.54%,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减少3.21%,未利用地减少8.83%;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性很大,表现为大部分旗县仍维持着毁林毁草开荒的不合理土地利用活动。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95年的1 4...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乌兰图雅  
放牧和垦殖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土地利用活动。该活动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活动强度的增大或减弱是引起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直接因素 ,其结果是草地和耕地面积的量变和质变 ,也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最直观的体现。文章选取我国典型的农牧交错区——科尔沁沙地 ,以人类垦殖活动作为主线 ,以耕地面积变化作为切入点 ,对科尔沁沙地近 5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建国以来四次大规模的垦荒 ,科尔沁土地利用格局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集中体现为耕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和草地等其他用地面积的减少 ,具体表现则是沙地农耕北界的北跃和耕地重心的北移。文章进而分析了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人文因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华  曹月  武晶  孙才志  
基于研究区2000年土地利用图形数据、土地沙漠化监测数据、环境状况公报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规定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从旗、县尺度上对科尔沁沙地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科尔沁沙地各旗县的生物丰度指数为22.01~37.96,植被覆盖指数为25.20~45.86,水网密度指数为22.51~30.97,土地退化指数为1.47~21.06,环境质量指数为57.98~59.84,综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25.28~33.25。根据国家生态环境状况分级标准判断,该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尤国春  赵晓明  宋晓东  孟鹏  安宇宁  徐树堂  王国晨  
班克松(Pinus banksiana)和小干松(Pinus contorta)从1990年引种到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沙地15年,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一定的速生性,长势良好。为此,1999年在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开展了种源试验,通过对班克松13个种源、小干松5个种源6年的对比试验,选择出班克松最佳种源为43号、47号、49号、52号,小干松37号和38号种源相对较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道玮  田雨  王敏玲  宋彦涛  张正祥  
为了研究盐碱地改造利用,进行了沙土和盐碱土混合,研究混合后的"沙碱土"特性,并实验了其种植作物的幼苗表现。科尔沁沙地与松嫩平原盐碱地和辽河平原盐碱地在松辽分水岭两侧交错重叠分布,面积达350×104hm2,具有可改造旱田100×104hm2的潜力。当盐碱土中混入40%~60%的沙丘风沙土时,电导率指示的盐分含量降低20%~50%,碱化度降低40%~60%,满足种植玉米、向日葵等旱作作物的条件。此区进行盐碱地"覆沙造旱田"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可行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