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26)
- 2023(10686)
- 2022(9159)
- 2021(8543)
- 2020(7303)
- 2019(16548)
- 2018(16238)
- 2017(31229)
- 2016(16225)
- 2015(17790)
- 2014(16640)
- 2013(15945)
- 2012(14264)
- 2011(12477)
- 2010(12044)
- 2009(10656)
- 2008(9803)
- 2007(8155)
- 2006(6532)
- 2005(5143)
- 学科
- 济(64113)
- 经济(64058)
- 管理(50199)
- 业(49894)
- 企(43086)
- 企业(43086)
- 方法(32572)
- 数学(28986)
- 数学方法(28600)
- 技术(17470)
- 财(16483)
- 中国(16398)
- 农(15668)
- 业经(14309)
- 地方(12946)
- 技术管理(12637)
- 贸(11119)
- 贸易(11112)
- 务(10758)
- 易(10758)
- 财务(10723)
- 财务管理(10702)
- 农业(10539)
- 制(10305)
- 企业财务(10198)
- 理论(9918)
- 学(9703)
- 划(9534)
- 环境(9492)
- 银(9405)
- 机构
- 学院(207147)
- 大学(206523)
- 济(91088)
- 管理(89813)
- 经济(89672)
- 理学(79166)
- 理学院(78406)
- 管理学(77203)
- 管理学院(76796)
- 研究(63606)
- 中国(48014)
- 京(43671)
- 财(38736)
- 科学(36200)
- 财经(31941)
- 中心(31405)
- 业大(29508)
- 经(29437)
- 所(28179)
- 经济学(28172)
- 江(27898)
- 农(27369)
- 北京(26901)
- 研究所(25864)
- 经济学院(25539)
- 范(24860)
- 师范(24641)
- 财经大学(24368)
- 商学(24199)
- 院(24093)
- 基金
- 项目(153692)
- 科学(125439)
- 基金(115364)
- 研究(113292)
- 家(99329)
- 国家(98550)
- 科学基金(88424)
- 社会(76042)
- 社会科(72447)
- 社会科学(72431)
- 基金项目(62257)
- 省(59859)
- 自然(57013)
- 自然科(55869)
- 自然科学(55860)
- 自然科学基金(54901)
- 教育(52487)
- 划(50503)
- 资助(44989)
- 编号(43659)
- 创(38475)
- 创新(35107)
- 部(34371)
- 重点(34177)
- 发(32956)
- 成果(32495)
- 国家社会(32313)
- 教育部(30515)
- 人文(30324)
- 科研(29681)
共检索到287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素芬 王鑫斌
本文基于Malmquist-DEA方法对2012~2019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创新效率进行测度,重点分析了京津冀全域和京津冀各省(区、市)创新效率演变趋势,探究了创新效率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全域创新效率逐渐提高,技术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衰退,技术进步指数逐渐提升,技术进步指数变化的影响程度大于技术效率,京津冀各省(区、市)中创新效率增长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河北、北京和天津,表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成效逐步显现,河北与北京和天津之间的技术创新能力差距正在缩小。基于研究结论,从增强统筹协调能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建立创新共享平台以及推动协同创新体系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云凤
本文采用30个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分省市分行业碳排放数据,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度京津冀碳足迹和空间、产业分布。结果表明:与2007年相比,2010年京津冀碳足迹增加了29.57%,其中天津增长最快。北京和天津是隐含碳净调入,河北是隐含碳净调出。京津冀三地碳足迹关键部门分布集中且相似度较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三地应统一规划,综合评价,协调治理京津冀污染排放问题。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席增雷 袁青川 徐伟
本文根据京津冀三地科技资源的分布以及产出,发现北京、天津、河北存在着明显的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和创新能力的梯度差异;通过建立区域性科技创新评价指标,采用Malmquist-TFP模型评价了京津冀三地的科技创新效率,发现从总体上而言三地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河北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明显高于北京和天津;河北的技术规模效率最大;建议促使京津冀三地的科技投入要素的流动,逐渐转移至河北,可以有效地通过技术的规模效率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词:
京津冀 科技创新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闫云凤
采用2007年和2010年中国30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分省市分行业碳排放数据,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结构分解分析(MRIO-SDA)模型测度京津冀碳足迹的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碳足迹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但北京处于人均碳足迹和碳足迹强度下降阶段,天津和河北处于碳足迹总量和人均碳足迹增加、碳足迹强度下降阶段;北京和天津是隐含碳净调入地区,河北是隐含碳净调出地区;人口增长、人均消费量增加和消费结构变化是京津冀碳足迹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但技术进步和生产结构变化部分抑制了碳足迹的增加。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减排政策的制定不能一刀切,应统一规划、综合评价、协调治理。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永萍 茅泷丹 王琦
利用2016—2020年京津冀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基于DEA-Malmquist指数分解模型,测量技术创新效率,检验2018年以来实施的环境保护税政策对京津冀地区企业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2018年环境保护税法的实施对京津冀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辅证检验也证明了以上假设。基于此,提出提高环境保护税的征收力度、促进企业加快升级转型、在环境保护税的基础上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减小因环境技术创新而加大的成本压力以配合"双碳"目标等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国祥
针对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特征、变化模式及影响机制开展专门研究,对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目的、意义、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然后利用2005-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空气质量指数(AQI)日度数据对京津冀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进行考察:一方面,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13个地级市AQI等级分布,并将其与珠三角、长三角及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的比较;另一方面,对京津冀城市群的13个地级市的空气质量进行空间差异综合比较;以北京市数据为例,构建计量模型分析空气质量指数的影响因素。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出基本结论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
空气质量指数 京津冀城市群 气象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国祥
针对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特征、变化模式及影响机制开展专门研究,对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目的、意义、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然后利用2005-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空气质量指数(AQI)日度数据对京津冀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进行考察:一方面,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13个地级市AQI等级分布,并将其与珠三角、长三角及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的比较;另一方面,对京津冀城市群的13个地级市的空气质量进行空间差异综合比较;以北京市数据为例,构建计量模型分析空气质量指数的
关键词:
空气质量指数 京津冀城市群 气象因素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砚 赵弘
本文借助超效率CCR-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82015年京津冀13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效率进行了动态测评和对应项分解。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与津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效率极为不平衡,北京大幅领先于津冀城市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津冀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差距有逐年缩小的趋势;(2)京津冀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其可持续发展效率在提高,但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意义上的纯技术效率几乎没有提升;(3)京津冀各城市投入——产出系统虽处于可持续发展效率意义上的规模经济阶段,但不具有持续性。未来京津冀三地应充分利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砚 赵弘
本文借助超效率CCR-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8~2015年京津冀13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效率进行了动态测评和对应项分解。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与津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效率极为不平衡,北京大幅领先于津冀城市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津冀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差距有逐年缩小的趋势;(2)京津冀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其可持续发展效率在提高,但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意义上的纯技术效率几乎没有提升;(3)京津冀各城市投入——产出系统虽处于可持续发展效率意义上的规模经济阶段,但不具有持续性。未来京津冀三地应充分利用建设雄安国家新区的战略性历史机遇,统一认识,密切合作,促进京津冀城市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何砚 赵弘
本文借助超效率CCR-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8年至2015年京津冀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进行了动态测评和对应项分解。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北京与津、冀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效率极为不平衡,北京大幅领先于津、冀各城市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津、冀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差距有逐年缩小的趋势。第二,以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其可持续发展效率在提高,但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意义上的纯技术效率几乎没有提高。第三,京津冀城市的投入-产出系统均处于可持续发展效率意义上的规模经济阶段但不具有持续性。本文不仅丰富了京津冀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何砚 赵弘
本文借助超效率CCR-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8年至2015年京津冀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进行了动态测评和对应项分解。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北京与津、冀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效率极为不平衡,北京大幅领先于津、冀各城市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津、冀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差距有逐年缩小的趋势。第二,以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其可持续发展效率在提高,但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意义上的纯技术效率几乎没有提高。第三,京津冀城市的投入-产出系统均处于可持续发展效率意义上的规模经济阶段但不具有持续性。本文不仅丰富了京津冀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测度的文献,还有助于加深对我国正不断推进并深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认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百吉 张倩倩
测算了京津冀地区1995—2013年的碳排放总量并分析了碳排放特征。基于LMDI因素分解法,从产业和地区两个层面对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无残差分解,得到了经济发展是地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主要抑制因素。从产业层面来看,产业结构和能耗结构贡献度较小且在三地作用不一致,二者均是北京碳排放增长的抑制因素;二者对天津碳排放的影响在各阶段呈正负交替作用;在2005—2010年、2010—2013年对河北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其余阶段均起到了驱动作用。从地区层面来看,地区结构在各阶段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能耗结构除在2000—2005年起到一定的驱动作用,其余阶段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结合"新常态"的经济运行特点,分析了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从区域分工和协同减排角度给出了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百吉 张倩倩
测算了京津冀地区1995—2013年的碳排放总量并分析了碳排放特征。基于LMDI因素分解法,从产业和地区两个层面对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无残差分解,得到了经济发展是地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主要抑制因素。从产业层面来看,产业结构和能耗结构贡献度较小且在三地作用不一致,二者均是北京碳排放增长的抑制因素;二者对天津碳排放的影响在各阶段呈正负交替作用;在2005—2010年、2010—2013年对河北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其余阶段均起到了驱动作用。从地区层面来看,地区结构在各阶段起到了微弱的抑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书华
理清京津冀城市群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是下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战略的基本出发点,也将决定着创新驱动战略的空间格局与布局形态。本文在借鉴世界城市群发展的基本规律基础上,凝练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当前呈现的三大基本格局、三大基本趋势,并据此提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四大着力点。
关键词:
京津冀 城市群 协同创新 格局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绘存
基于2000—2015年京津冀专利数据,采用专利申请量变化和专利创新结构变化分析探讨了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态势。研究发现:(1)2000—2015年,京津冀区域整体上创新差异不断扩大,但相对差异不断缩小,其中京津、京冀相对差异在缩小,但津冀相对差异变化并不明显;(2)2009年以前,津、冀创新差异化明显,京呈现均衡化发展,2009年以后,津、冀内部创新呈现均衡化发展,京则呈现差异化扩大发展趋势;(3)2000—2015年,京津、京冀、津冀之间创新领域相似度不断升高,同时在具体的某个创新领域发展变化而言,2006年以后,京津冀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4)2000—2015年,津冀之间产业一致性更多反映在基础化学、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而京津、京冀之间则共同表现为向北京主导的电子元件、通信等产业转移。
关键词:
区域创新 专利 京津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