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25)
2023(11020)
2022(9502)
2021(8957)
2020(7689)
2019(17734)
2018(17617)
2017(33930)
2016(18239)
2015(20664)
2014(20053)
2013(19437)
2012(17552)
2011(15647)
2010(15377)
2009(13817)
2008(13109)
2007(11342)
2006(9628)
2005(8170)
作者
(51301)
(42716)
(42710)
(40434)
(27331)
(20589)
(19385)
(16891)
(16515)
(15226)
(14733)
(14460)
(13635)
(13434)
(13404)
(13251)
(12865)
(12652)
(12469)
(12399)
(10602)
(10486)
(10361)
(9988)
(9608)
(9540)
(9445)
(9421)
(8750)
(8494)
学科
(71349)
经济(71274)
管理(52521)
(47538)
(39959)
企业(39959)
方法(36951)
数学(32917)
数学方法(32283)
(18870)
中国(16934)
(16576)
(15803)
业经(15444)
地方(14384)
环境(14134)
理论(13064)
农业(12473)
(11990)
贸易(11984)
(11777)
(11641)
技术(11329)
(11209)
(10945)
(10654)
财务(10598)
财务管理(10569)
企业财务(9990)
(8968)
机构
学院(247199)
大学(245214)
管理(98755)
(94836)
经济(92923)
理学(86371)
理学院(85435)
管理学(83447)
管理学院(83020)
研究(79014)
中国(58310)
科学(52002)
(51849)
(42769)
(41267)
业大(40288)
(38759)
中心(38195)
(36434)
研究所(35910)
财经(33806)
农业(33734)
北京(31729)
(31534)
师范(31097)
(30989)
(29723)
(29049)
经济学(28619)
技术(28343)
基金
项目(181073)
科学(143438)
基金(132193)
研究(127664)
(117104)
国家(116220)
科学基金(100780)
社会(80258)
社会科(76055)
社会科学(76032)
(71884)
基金项目(70066)
自然(68619)
自然科(67027)
自然科学(67006)
自然科学基金(65772)
(61252)
教育(60411)
资助(54842)
编号(51048)
重点(41298)
(39282)
成果(38998)
(38674)
(38533)
创新(36087)
科研(35443)
课题(35280)
计划(34714)
教育部(33568)
期刊
(96538)
经济(96538)
研究(62573)
中国(46960)
学报(41531)
科学(37956)
(37202)
管理(36022)
(31866)
大学(31583)
学学(30044)
教育(27138)
农业(25814)
技术(24466)
(17830)
金融(17830)
业经(16868)
财经(15896)
经济研究(15397)
(14420)
(13668)
统计(12872)
问题(12535)
科技(12315)
(12220)
资源(12208)
(11895)
技术经济(11807)
图书(11764)
业大(11036)
共检索到3449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华   郑育桃   黄荷   陈飞平  
【目的】在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构建生态网络是连接破碎化斑块间的重要纽带,是保障物种迁徙交流的有效途径。【方法】以庐山市为研究对象,以GIS技术为核心,利用MSPA法对庐山市进行景观格局分析,再运用景观连通性评价法选取重要生态源地;其次采用AHP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法建立阻力因子评价体系构建阻力面,再基于MCR模型完成庐山市生态网络的构建,运用重力模型选取重要潜在生态廊道,给出生态网络的优化对策,最后应用生态网络分析法,对出生态网络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1)庐山市10处重要生态源地的面积为37 946.52 hm~2,庐山和鄱阳湖为两处大型生态源地;2)遴选出19条重要生态廊道长为297.05 km,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3)构成生态廊道的景观三要素分别为林地、水系和耕地,廊道宽度设置为300 m;4)构建形成“两区两带三轴”的生态安全格局。【结论】研究区内中心城区及中南部地区斑块分布零碎,景观连通性差,缺少生物栖息活动的绿色空间,应大力改善两地的生态环境,生态绿廊由两地内部向外部空间延伸构建,最终绿廊绿道交织成网覆盖全域,新增3个生态核心节点和9条重要生态廊道后的网络连接指数明显提高,表明构建的庐山市生态网络可行性较强。研究结果对于庐山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何建华  郭向天  
本文基于生态学理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识别大通县生态源地,并基于MCR模型构建生态廊道,通过图论指数(IIC、PC)对整体及局部连通性进行评价,运用重力模型对生态廊道分级,最后采用生态网络结构指数对生态网络连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第一,生态源地规模较大,占研究区面积的51.89%,主要集中分布在大通县的北部和中部两侧。第二,网络闭合度(0.59)、线点率(1.82)、网络连接度(0.74)表明,大通县生态源地连接度较差,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连通性较好,应优先保护重要的生态廊道和节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竹安  况达  危小建  张立亭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城市生态斑块日益减少,生态环境问题正在逐年增加,构建生态网络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服务功能的有效方法之一。以余江县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和景观指数法,提取对生态网络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源地,并基于MCR模型构建综合阻力面,采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生成潜在廊道,再基于重力模型、中介中心度等对关键廊道及踏脚石斑块进行识别并提取,从而构建研究区潜在生态网络。结果表明:MSPA方法能够与MCR模型有机的结合,通过定量的分析识别出研究区潜在生态廊道,并根据斑块的中介作用选定踏脚石斑块,明确研究区景观要素的保护优先度,将景观中的潜在生态源地及廊道作为生态网络构建的主要依据,能够更加科学地为余江县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指导,同时也可为其他区域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采云  安睿  窦超  刘耀林  
三峡库区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区。提取三峡库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综合生态阻力面、识别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从而构建生态安全网络,对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识别出林地生态源地斑块,通过景观连通性指数评价斑块重要性;结合土地利用类型、DEM、坡度、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和NDVI等阻力因子构建综合生态阻力面,运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生态廊道,提取生态廊道上重要生态节点,形成三峡库区林地生态安全网络;最后对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网络结构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林地生态源地共38块,占林地面积的59.55%,占区域总面积的27.95%,主要分布在三峡库区湖北段的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区以及重庆段的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云雾山区。(2)阻力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建设用地区,最高值位于重庆市主城区;阻力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林地和水域,最低值位于湖北段巫山山脉。(3)生态廊道共79条,其中,3条重要廊道,76条一般廊道,廊道总长度为1 326.37 km。(4)生态廊道的平均阻力为2.50,生态斑块间的廊道总累积阻力为197.36;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分别为0.52、2.08、0.73;耕地、林地和草地是构成重要廊道的主要景观类型。研究结果呈现出“三屏多廊多点多斑块”的生态网络空间格局,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和维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科学指导。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肖卫东  渠立权  舒帮荣  朱虎啸  
生境斑块破碎及孤岛化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网络,提高生态斑块间景观连通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服务功能维系具有重要意义。以淮河源为研究区,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InVEST)模型筛选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阻力面,识别区域生态廊道,叠加现有结构性廊道后形成生态网络。最后通过景观连接性指数、重力模型分别对源地和廊道分级并提出规划建议。结果表明:(1)淮河源地区总体生态状况较好,但生境质量空间分布不均。生境质量高值区集中在西、南部山区丘陵地带,而东、北部平原地区的生境质量较差。(2)淮河源生态源地共68处,生态廊道191条,其中重要生态源地3处,重要廊道97条。源地呈现西、南部大而密,东、北部少而稀的格局,生态廊道则是东、北部地区相对较长。(3)未来还需增设23处踏脚石、修复155处生态断裂点以优化淮河源生态网络。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建设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学龙  叶秀英  赵小敏  聂兵兵  饶继发  
以南昌市新建区为例,总体按照“源地识别—廊道构建—生态网络优化”的主线展开,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指数模型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重力模型等方法进行廊道构建,并对生态网络格局进行布局优化。结果表明:(1)核心区、岛状斑块、孔隙、边缘区、环岛区、桥接区、支线七类景观空间用地中核心区面积最大,为880.62 km~2,占自然景观面积的73.99%;(2)生态源地共18处,总面积为750.60 km~2,占核心区的85.24%,主要分布为北部鄱阳湖区域、中西部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及其周边区域,源地类别上主要分为水域和林岭,生态源地之间连通性较好、生境质量较好;(3)阻力呈现由中部向北部、南部减少的趋势,中部阻力最大,由于城市开发建设人类活动以及山体高程影响,对于生物物种的流动产生一定的阻力作用;(4)构建153条生态廊道,总体分布于中部、西南以及北部区域,其中重要生态廊道为52条,基本串联各重要生态源地;(5)构建“2+7”生态核以及“蓝绿”双带,实现山水环抱、山水共融的生态网络格局。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雅玲  黄河  李治慧  陈凌艳  何天友  郑郁善  
以平潭岛主岛(海坛岛)为研究区,依靠GIS、Guidos、Conefor 2.6等软件平台,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与连通性分析评价研究区生态斑块重要性,提取10个源斑块;利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提取45条潜在廊道,最后基于重力模型识别出18条重要廊道,并构建平潭岛生态网络.结果表明,通过MSPA、连通性分析、最小消费路径和重力模型的有机结合能为构建城市生态网络提供科学方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木易  岳文泽  冯少茹  蔡接接  
以大别山核心区精准扶贫对象岳西县为研究单元,选择10个生态阻力因子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rcGIS构建生态阻力面,应用空间数据探索分析方法(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和重力模型对生态安全进行诊断和潜在生态廊道识别提取。研究表明:(1)岳西县生态安全较高及高等级区域占县域总面积37.79%,而较低及低等级区域占51.89%,整体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特征,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偏低。(2)ESDA分析显示,生态安全空间分布全局Moran’s I指数为0.6374,LISA图显示岳西县生态安全等级主要以高高(HH)、低低(LL)两种聚集类型为主,在空间上呈明显的片状集聚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选择生境良好的自然保护区及大型风景区斑块为生态源,生成累积耗费阻力面,基于MCR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源之间的最小累积耗费路径,提取潜在生态廊道90条,生态节点103个,利用重力模型识别出21条重要潜在生态廊道,其中,一级和二级潜在生态廊道分别为13条和8条。(3)结合岳西县旅游产业空间发展规划,提出了"一环三带"生态网络框架空间布局模式及优化对策,该模式可作为岳西县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格局的有效补充。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松志  
生态文明以生态文化为基础,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庐山—鄱阳湖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陶瓷文化、以南昌为中心的赣文化、以九江为中心的庐山文化,这些文化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生态性特征,而这些文化特性正是庐山—鄱阳湖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怡  赵小敏  郭熙  周丙娟  黄心怡  易丹  丁徽  
优化生态保护红线,是顺应新时代多规融合趋势、推进国土空间高效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以南方山地丘陵区典型县奉新县为例,基于In VEST模型进行生境质量评价以识别生态源地及其缓冲区,采用水土流失敏感性修正基本阻力面,运用MCR模型构建奉新县生态安全格局,定量衡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有效性评价,继而提出奉新县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生态源地及生态源地缓冲区面积分别为144.42 km~2、354.01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76%与21.47%,并识别出19个生态节点;(2)识别出关键生态廊道76 km,一般生态廊道315 km,与生态节点、生态源地、生态源地缓冲区共同构成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面积共498.43 km~2,占奉新县总面积的30.23%,集中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山地丘陵区;(3)经有效性评价证实生态安全格局较生态保护红线更具生态优化意义;(4)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补划区与生态保护红线储备区,共为生态保护红线调整优化预留了199.34 km`2的高质量后备资源,形成研究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方案。研究成果可为南方山地丘陵区生态保护红线的评估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齐松  罗志军  陈瑶瑶  赵杰  林晓霞  
快速城市化使生态斑块破碎化加剧,生态网络的构建能改善生态斑块间景观连通性,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为例,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MSPA)方法和景观连通性评价识别生态源地,并利用最小路径方法和GIS,考虑地形、景观类型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模拟生态廊道,然后利用重力模型判断生态廊道的重要性,最后运用水文分析,结合生态廊道交汇点确定生态节点,从而构建研究区生态网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网络优化建议。结果表明:袁州区生态源地集中分布在南北区域,中部地区综合阻力高、景观连通性低;研究区生态廊道45条,其中重要廊道15条,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重要廊道1-2与4-5应优先进行保护;林地与耕地是生态廊道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结果能为袁州区在未来用地空间上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对其他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网络构建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辉  杨云仙  
庐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制约了庐山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庐山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基于此明确制约其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旨在为促进庐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一诚   周怡宁   郑景明  
【目的】识别和评价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能为优化区域生态系统要素,改善区域生态安全状况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本文利用InVEST模型,测算围场县小滦河流域碳固持、生境质量、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4项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该区域的潜在生态廊道。【结果】全域共识别14个生态源地,构建34条生态廊道,其中19条廊道重要性较高。围场县小滦河流域南、中、北部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源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显著。南部低山区森林面积较大,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高,生态廊道网络较为密集。中部农牧区的人为干扰较严重,对南、北部间生态过程造成阻碍。北部邻近塞罕坝林场区域4项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高,存在一些面积较大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重要性较高。小滦河流域整体生态连通性不高,除河流本身外,沟通南、北部的唯一生态廊道位于流域东部边缘,对区域安全格局具有重要作用。【结论】围场县小滦河流域南部、中部和北部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较大差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能为制定相应区域适宜的生态保护修复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熊钟琪  
庐山初识徐效钢熊钟琪(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长沙410005)1997年11月中旬,南昌会议结束前,江西省文化厅安排了全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会议的代表们上庐山一天。连续下了两天雨,北风呼啸,气温骤降,代表们衣服单薄,有人临时决定不去了。而我坚持要去。虽...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唐晶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