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78)
2023(10905)
2022(9123)
2021(8612)
2020(6916)
2019(15909)
2018(15559)
2017(29544)
2016(15739)
2015(17509)
2014(16881)
2013(16156)
2012(14304)
2011(12568)
2010(11999)
2009(10572)
2008(9691)
2007(8162)
2006(6693)
2005(5358)
作者
(41094)
(34500)
(34191)
(32482)
(21736)
(16495)
(15560)
(13433)
(13135)
(11840)
(11776)
(11533)
(10671)
(10611)
(10338)
(10289)
(10151)
(10142)
(9911)
(9811)
(8341)
(8116)
(8104)
(7827)
(7827)
(7680)
(7406)
(7374)
(6878)
(6791)
学科
(60969)
经济(60916)
管理(44991)
(39875)
(32994)
企业(32994)
方法(30397)
数学(26909)
数学方法(26400)
(17191)
(14366)
地方(14321)
中国(14269)
业经(14021)
环境(13415)
(12459)
农业(11626)
(10857)
贸易(10852)
(10550)
(10233)
理论(9962)
技术(9724)
(9563)
(9454)
财务(9399)
财务管理(9374)
(9031)
企业财务(8841)
(7611)
机构
学院(207132)
大学(202441)
管理(84104)
(79736)
经济(78155)
理学(73883)
理学院(73130)
管理学(71680)
管理学院(71301)
研究(62342)
中国(45654)
(40172)
科学(40110)
(35135)
业大(31277)
中心(31064)
(30507)
财经(29290)
(29006)
(28384)
(26836)
(26699)
(26604)
师范(26585)
研究所(26445)
经济学(24335)
(24085)
北京(24046)
农业(23599)
技术(22984)
基金
项目(156258)
科学(124770)
研究(114260)
基金(114010)
(99337)
国家(98569)
科学基金(86594)
社会(73556)
社会科(69817)
社会科学(69797)
(62385)
基金项目(60869)
自然(56541)
自然科(55161)
自然科学(55148)
自然科学基金(54085)
教育(52930)
(52146)
编号(46610)
资助(45379)
重点(35183)
成果(34958)
(33928)
(33593)
(33501)
创新(31268)
课题(31259)
国家社会(30843)
科研(30259)
教育部(29097)
期刊
(79567)
经济(79567)
研究(50524)
中国(34863)
学报(30912)
管理(29091)
科学(28706)
(26969)
(26658)
大学(23998)
学学(22954)
教育(21279)
技术(20323)
农业(18887)
业经(15073)
(13881)
金融(13881)
财经(12980)
经济研究(12364)
资源(11222)
(11095)
统计(10681)
问题(10503)
科技(10218)
(10115)
图书(10083)
(9991)
(9850)
技术经济(9584)
理论(9251)
共检索到2788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齐松  罗志军  陈瑶瑶  赵杰  林晓霞  
快速城市化使生态斑块破碎化加剧,生态网络的构建能改善生态斑块间景观连通性,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为例,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MSPA)方法和景观连通性评价识别生态源地,并利用最小路径方法和GIS,考虑地形、景观类型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模拟生态廊道,然后利用重力模型判断生态廊道的重要性,最后运用水文分析,结合生态廊道交汇点确定生态节点,从而构建研究区生态网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网络优化建议。结果表明:袁州区生态源地集中分布在南北区域,中部地区综合阻力高、景观连通性低;研究区生态廊道45条,其中重要廊道15条,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重要廊道1-2与4-5应优先进行保护;林地与耕地是生态廊道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结果能为袁州区在未来用地空间上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对其他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网络构建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游美红  
从袁州区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出发,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针对袁州区油茶产业在实行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推进袁州区油茶产业化经营的思路。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雅玲  黄河  李治慧  陈凌艳  何天友  郑郁善  
以平潭岛主岛(海坛岛)为研究区,依靠GIS、Guidos、Conefor 2.6等软件平台,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与连通性分析评价研究区生态斑块重要性,提取10个源斑块;利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提取45条潜在廊道,最后基于重力模型识别出18条重要廊道,并构建平潭岛生态网络.结果表明,通过MSPA、连通性分析、最小消费路径和重力模型的有机结合能为构建城市生态网络提供科学方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珂  蔡海生  张学玲  何庆港  
【目的】探究土壤中Se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关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袁州区为研究区域,采集162份表层土壤样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对土壤中Cd、Hg、As、Pb、Cr污染程度进行评价,采用双变量莫兰指数分析Se和重金属空间相关性,并基于地理探测器,选择土壤性质、距离、NDVI、地形等10种因子为自变量,以双变量局部莫兰指数为因变量,探究土壤Se与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关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①研究区土壤样品中Se含量的平均值为0.5,整体处于富硒水平。重金属含量平均值与江西省土壤背景值比值从大到小依次为Cd、Hg、Cr、Pb、As,比值分别为4.20、1.88、1.59、1.29、1.16倍;As、Pb总体处于无污染状态,Hg、Cr整体处于轻度污染状态,Cd整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各重金属含量平均值除Cd外均低于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②Se与5种重金属的空间聚类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Se与Cd、Hg、Cr三种重金属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③通过因子探测发现,全氮(TN)、速效钾(AK)、pH、有机质(SOM)、距水源距离和距铁路距离对Se元素与重金属元素空间聚类情况的解释力最显著;④交互作用探测发现,土壤性质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是Se与重金属空间聚类的主导影响因素。【结论】研究结果可为袁州区安全合理利用富硒土壤资源、开展土壤修复、发展富硒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采云  安睿  窦超  刘耀林  
三峡库区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区。提取三峡库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综合生态阻力面、识别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从而构建生态安全网络,对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识别出林地生态源地斑块,通过景观连通性指数评价斑块重要性;结合土地利用类型、DEM、坡度、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和NDVI等阻力因子构建综合生态阻力面,运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生态廊道,提取生态廊道上重要生态节点,形成三峡库区林地生态安全网络;最后对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网络结构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林地生态源地共38块,占林地面积的59.55%,占区域总面积的27.95%,主要分布在三峡库区湖北段的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区以及重庆段的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云雾山区。(2)阻力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建设用地区,最高值位于重庆市主城区;阻力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林地和水域,最低值位于湖北段巫山山脉。(3)生态廊道共79条,其中,3条重要廊道,76条一般廊道,廊道总长度为1 326.37 km。(4)生态廊道的平均阻力为2.50,生态斑块间的廊道总累积阻力为197.36;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分别为0.52、2.08、0.73;耕地、林地和草地是构成重要廊道的主要景观类型。研究结果呈现出“三屏多廊多点多斑块”的生态网络空间格局,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和维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科学指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竹安  况达  危小建  张立亭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城市生态斑块日益减少,生态环境问题正在逐年增加,构建生态网络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服务功能的有效方法之一。以余江县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和景观指数法,提取对生态网络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源地,并基于MCR模型构建综合阻力面,采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生成潜在廊道,再基于重力模型、中介中心度等对关键廊道及踏脚石斑块进行识别并提取,从而构建研究区潜在生态网络。结果表明:MSPA方法能够与MCR模型有机的结合,通过定量的分析识别出研究区潜在生态廊道,并根据斑块的中介作用选定踏脚石斑块,明确研究区景观要素的保护优先度,将景观中的潜在生态源地及廊道作为生态网络构建的主要依据,能够更加科学地为余江县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指导,同时也可为其他区域提供参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华   郑育桃   黄荷   陈飞平  
【目的】在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构建生态网络是连接破碎化斑块间的重要纽带,是保障物种迁徙交流的有效途径。【方法】以庐山市为研究对象,以GIS技术为核心,利用MSPA法对庐山市进行景观格局分析,再运用景观连通性评价法选取重要生态源地;其次采用AHP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法建立阻力因子评价体系构建阻力面,再基于MCR模型完成庐山市生态网络的构建,运用重力模型选取重要潜在生态廊道,给出生态网络的优化对策,最后应用生态网络分析法,对出生态网络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1)庐山市10处重要生态源地的面积为37 946.52 hm~2,庐山和鄱阳湖为两处大型生态源地;2)遴选出19条重要生态廊道长为297.05 km,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3)构成生态廊道的景观三要素分别为林地、水系和耕地,廊道宽度设置为300 m;4)构建形成“两区两带三轴”的生态安全格局。【结论】研究区内中心城区及中南部地区斑块分布零碎,景观连通性差,缺少生物栖息活动的绿色空间,应大力改善两地的生态环境,生态绿廊由两地内部向外部空间延伸构建,最终绿廊绿道交织成网覆盖全域,新增3个生态核心节点和9条重要生态廊道后的网络连接指数明显提高,表明构建的庐山市生态网络可行性较强。研究结果对于庐山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何建华  郭向天  
本文基于生态学理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识别大通县生态源地,并基于MCR模型构建生态廊道,通过图论指数(IIC、PC)对整体及局部连通性进行评价,运用重力模型对生态廊道分级,最后采用生态网络结构指数对生态网络连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第一,生态源地规模较大,占研究区面积的51.89%,主要集中分布在大通县的北部和中部两侧。第二,网络闭合度(0.59)、线点率(1.82)、网络连接度(0.74)表明,大通县生态源地连接度较差,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连通性较好,应优先保护重要的生态廊道和节点。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肖卫东  渠立权  舒帮荣  朱虎啸  
生境斑块破碎及孤岛化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网络,提高生态斑块间景观连通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服务功能维系具有重要意义。以淮河源为研究区,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InVEST)模型筛选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阻力面,识别区域生态廊道,叠加现有结构性廊道后形成生态网络。最后通过景观连接性指数、重力模型分别对源地和廊道分级并提出规划建议。结果表明:(1)淮河源地区总体生态状况较好,但生境质量空间分布不均。生境质量高值区集中在西、南部山区丘陵地带,而东、北部平原地区的生境质量较差。(2)淮河源生态源地共68处,生态廊道191条,其中重要生态源地3处,重要廊道97条。源地呈现西、南部大而密,东、北部少而稀的格局,生态廊道则是东、北部地区相对较长。(3)未来还需增设23处踏脚石、修复155处生态断裂点以优化淮河源生态网络。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建设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学龙  叶秀英  赵小敏  聂兵兵  饶继发  
以南昌市新建区为例,总体按照“源地识别—廊道构建—生态网络优化”的主线展开,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指数模型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重力模型等方法进行廊道构建,并对生态网络格局进行布局优化。结果表明:(1)核心区、岛状斑块、孔隙、边缘区、环岛区、桥接区、支线七类景观空间用地中核心区面积最大,为880.62 km~2,占自然景观面积的73.99%;(2)生态源地共18处,总面积为750.60 km~2,占核心区的85.24%,主要分布为北部鄱阳湖区域、中西部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及其周边区域,源地类别上主要分为水域和林岭,生态源地之间连通性较好、生境质量较好;(3)阻力呈现由中部向北部、南部减少的趋势,中部阻力最大,由于城市开发建设人类活动以及山体高程影响,对于生物物种的流动产生一定的阻力作用;(4)构建153条生态廊道,总体分布于中部、西南以及北部区域,其中重要生态廊道为52条,基本串联各重要生态源地;(5)构建“2+7”生态核以及“蓝绿”双带,实现山水环抱、山水共融的生态网络格局。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韩涛  孟雅辉  
现有网络课程未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供良好的导航支持,很难实现个性化学习,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一种学习路径的优化方法。该方法针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综合采用适应性导航与适应性内容呈现策略,向其提供相对合理的动态课程组织结构和内容呈现方式,以帮助其提高学习绩效。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晓东  薛明  齐兴敏  
将Hopfield神经网络算法的能量函数值做为模拟退火算法的初始值,使用模拟退火算法以一定概率接收较差值的方法把结果反馈给神经网络,从而克服Hopfield网络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点。然后把改进后的算法应用到配送路径优化中,通过对比原有算法,最终得到一种快速、高效的启发式新算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潘越  龚健  杨建新  杨婷  王玉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生态重要性”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核心区连通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生态重要性识别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并以重力模型评价其重要程度,提出基于MSPA核心区的“非源地核心区面积生态网络连接率(C)”和“非源地核心区生态廊道长度比率(E)”指数并结合网络结构分析综合评判生态网络优劣。研究结果:(1)桂江流域含生态源地11处,总面积7 948.50 km~2,占桂江流域总面积的41.20 %。(2)潜在生态廊道38条,总计1 839.95 km,其中重要生态廊道26条,总计1 278.29 km,包括一级生态廊道12条(515.47 km)和二级生态廊道14条(762.82 km)。(3)以26条重要生态廊道构成最优的生态网络,E处于峰值,非源地核心区生态廊道长度比率较高;C值更高,生态网络对于研究区内主要生态空间斑块的连通性更好;α指数和γ指数接近等于1,即网络基本达到最大限度回路数且每个节点都彼此相连;β指数更高,网络结构比较复杂且结构完善。研究结论:该方法能够有效评判生态网络优劣和实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枫  
明代南昌、袁州、瑞州三府的官田重赋问题林枫长期以来,江南官田重赋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问题,而且,学者们往往都是把苏、松、嘉、湖作为明代官田重赋的代表来加以论说的,事实上,江西南昌、袁州、瑞州三府的官田重赋问题也很突出。本文即初步探求此三府的官田重赋问题...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刘珍  过仕明  
【目的/意义】"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稳定是人类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优化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有助于发挥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功能,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最大化满足用户信息需求。本文力图解决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失衡问题,促进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出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优化路径,为信息系统的改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内容】运用系统分析法得知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特性,在该系统中存在着熵增现象,根据信息熵理论分析网络信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