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58)
2023(17284)
2022(14888)
2021(14005)
2020(11660)
2019(27166)
2018(26687)
2017(51330)
2016(27455)
2015(31255)
2014(30708)
2013(30209)
2012(27313)
2011(24574)
2010(24354)
2009(22299)
2008(21389)
2007(18143)
2006(15517)
2005(13286)
作者
(76428)
(63929)
(63057)
(60173)
(40592)
(30558)
(28746)
(25208)
(24211)
(22502)
(21584)
(21405)
(20071)
(19874)
(19703)
(19427)
(18941)
(18688)
(18171)
(18116)
(15551)
(15518)
(15261)
(14507)
(14233)
(14095)
(13832)
(13770)
(12740)
(12435)
学科
(112344)
经济(112222)
管理(79120)
(75630)
(62834)
企业(62834)
方法(55485)
数学(49104)
数学方法(48340)
中国(31373)
(28969)
(26711)
业经(24144)
(22493)
(21726)
贸易(21715)
(21192)
农业(19304)
地方(19296)
理论(18821)
(18206)
(17319)
环境(17290)
技术(17185)
(17168)
财务(17084)
财务管理(17050)
企业财务(16130)
(15722)
银行(15688)
机构
大学(386857)
学院(385736)
(158629)
管理(155647)
经济(155612)
理学(136780)
理学院(135342)
管理学(132691)
管理学院(132006)
研究(126779)
中国(93953)
(81491)
科学(77649)
(68648)
(61640)
(58136)
中心(57189)
财经(56880)
研究所(56851)
业大(56685)
(52123)
(51962)
北京(51333)
(50306)
师范(49861)
经济学(48749)
(46396)
农业(45594)
经济学院(44094)
财经大学(42750)
基金
项目(272766)
科学(216438)
基金(200621)
研究(198927)
(174946)
国家(173552)
科学基金(150403)
社会(126875)
社会科(120327)
社会科学(120296)
基金项目(105515)
(104337)
自然(98397)
自然科(96230)
自然科学(96209)
自然科学基金(94469)
教育(92763)
(88433)
资助(83679)
编号(80272)
成果(63537)
(61002)
重点(60757)
(57336)
(56996)
课题(54795)
创新(53095)
教育部(52949)
国家社会(52891)
科研(52164)
期刊
(160815)
经济(160815)
研究(109440)
中国(67702)
学报(58916)
管理(56239)
科学(55565)
(51610)
(51018)
大学(45661)
教育(43475)
学学(42995)
农业(36706)
技术(35413)
(28023)
金融(28023)
经济研究(27744)
财经(27113)
业经(26023)
(23260)
问题(20774)
(20099)
技术经济(18758)
图书(18632)
统计(18486)
科技(17980)
(17247)
(17167)
理论(17006)
资源(16829)
共检索到5397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会政  丁媛  
本文在总贸易核算框架下构建了GVC就业效应分析模型,对中国参与GVC不同模式的就业拉动量进行测算,并通过结构分解法分析不同参与模式下拉动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整体后向参与率高于前向参与率,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及服务业主要以前向模式参与GVC,制造业主要以后向模式参与GVC;制造业是低技术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拉动行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及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对总体和低技术劳动力就业的拉动能力最强,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对高技术劳动力的就业拉动能力最强;最终品和中间品出口是就业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密集型制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志明  杜明威  
研究目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探讨中美贸易摩擦的非对称贸易效应。研究方法: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国际投入产出表测算中美贸易摩擦的贸易效应。研究发现:中美贸易摩擦导致与中美存在价值链联系的所有经济体出口贸易均遭受到不同程度损失,其中,美国出口贸易利益遭受的损失显著大于中国。另外,美国对华贸易制裁对其他经济体出口贸易利益和全世界总值出口贸易的负面冲击均显著大于中国对美国同等规模贸易制裁。研究创新:在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下,从增加值贸易和总值贸易两个维度深入考察中美贸易摩擦对全球各经济体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研究价值:为中国有效遏制以及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会清  翟孝强  
关键词: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韩中  
从国际最终需求的视角,本文基于MRIO模型,利用WIOD数据库1995-2009年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和社会经济账户,动态研究了外需对中国的就业效应及其技能结构。研究表明:整个研究期间,外需对中国的就业效应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尤其自2001年中国"入世"以来,外需对中国就业的拉动作用尤为突出,其引致的就业人数占中国总就业人数比例由2001年的15%提高至2007年的23%,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需的就业效应有所减弱;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外需对中国"农业"、"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效应比较显著;从就业人员技能结构来看,外需的就业效应主要集中于低技能就业人员,对高技能就业的拉动效应较弱。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魏如青  苏慧  王思语  郑乐凯  
本文基于全球生产分解模型,实证检验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全球失衡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会对经常账户产生影响,最终导致全球失衡,且采用上游供给的前向参与对全球失衡存在正向作用,而采取下游需求的后向参与对全球失衡具有负向作用,即不同参与方式对全球失衡具有差异化影响。本文还发现,全球价值链分工参与深浅复杂程度差异、产业类型参与差别对全球失衡均具有差别化影响。本研究为缓解中美贸易摩擦等国家间不必要贸易争端提供有益的理论探索。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玉焕  史巧玲  尹斯祺  姚海棠  
基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数据库(UIBE GVC Index),本文首先从前向与后向联系的角度对2000—2014年中国整体及不同类型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GVC)的程度、生产长度和位置进行测算,关注金融危机尤其是2011年后中国参与GVC分工的新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行业研究参与GVC分工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与GVC分工方面:中国整体行业后向参与度远高于前向参与度,两者均呈现"M"型演变趋势并于2012年之后下降;整体行业参与GVC分工的位置居于下游,呈"N"型变动趋势并在2012年后回升;制造业GVC参与度更深,而服务业GVC分工位置更高;高技术行业的GVC参与度和位置都高于中低技术行业,光电设备等高技术行业前向参与度有所提高。对就业的影响方面:不同行业参与GVC分工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行业位置指数尤其是后向参与度的提高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一次跨境的简单GVC对就业的正向拉动作用最大,其次是前向参与度;与整体行业不同,相对于服务业与中低技术行业,制造业与高技术行业位置的提高将促进就业;服务业前向GVC复杂生产长度以及整体与细分行业的简单GVC都与就业正相关。根据研究结论,本文进一步提出实现中国GVC升级与同步促进就业的对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查日升  
作为全球价值链治理者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分布于全球的占据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的成千上万的地方产业集群,中国正遭受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和发达国家核心要素控制的双重阻击。积极参与乃至成为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当是中国主导企业、政府和学者考量的重大课题。为此,中国要培育一批跨国领导企业,聚集创造核心能力的高级和专业化生产要素、铸造基于国内外的专业化市场、政府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和整合资源。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史青  赵跃叶  
传统关境统计法由于高估贸易利益进而导致企业出口引致的真实就业效应产生偏误。本文测算出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出口国内增加值率(DVAR),从增加值贸易视角重新探讨中国企业出口的就业效应,并选取实际有效汇率做工具变量,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与传统关境统计方法下的贸易总量相比,企业DVAR提升对就业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大,对就业结构的负面影响更小,提高出口国内附加值比单纯扩张出口规模更为重要;出口到高收入国家的企业其DVAR对就业规模的提升最明显,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相对更大,对就业结构的负面影响更小;出口最终品的企业其DVAR带来就业规模的提升最大,而出口中间品的企业其DVAR对就业结构的负面影响更小;随着产品差异化程度的增加,出口该类产品的企业DVAR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变大,同时对就业结构的负面影响变小。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卢仁祥  
全球价值链分工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主要模式,促进了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企业也积极地融入这种全新的国际分工模式,对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就业效应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本文在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就业效应的经济原理和传导途径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工业制造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相关数据对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了中国企业应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使其就业效应得到进一步体现。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申嫦娥  王红艳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当前的发展战略。创新是一个连续、互动、系统的过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发投入强度逐年提高,但技术进步却十分缓慢,症结到底出在哪一个环节呢?目前国内对创新效应的研究大多是单一环节的,本文借鉴Stephen Roper等的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三个连续递进的多环节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把创新价值链延伸到了企业绩效。文章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1993-2008年期间,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以及技术市场的发展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创新源的内部研发转化为新产品的效应显著,但外部技术转化为新产品的效应不显著,新产品转化为企业绩效一环的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贾净雪  湛谌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在GVC分工的上游参与度(增加值供给者)和下游参与度(增加值使用者)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但在2009年后出现大幅下降。从分工地位看,我国的GVC下游参与度始终低于同期的上游参与度。同时,参与简单GVC分工(中间品跨境一次)程度高于参与复杂GVC分工(中间品跨境多次)程度,我国在GVC分工中的地位偏低。从参与GVC分工的国别结构来看,不管是从增加值供给者还是从增加值使用者的角度,我国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的依存关系均显著高于与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依存关系。但是,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依存关系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应妥善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依存关系,避免过分依赖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从而产生不利影响。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吴云霞  马野驰  
文章根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在相关理论框架下,实证研究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对中国行业内高、中和低技术劳动者就业结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率扩大了全行业高技术劳动者与低技术劳动者就业差距,缩小了中技术劳动者与低技术劳动者就业差距。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率扩大了高、中、低劳动者就业差距,而后向参与率则缩小了就业差距。对于货物行业来说,呈现同样的影响效应。对于服务行业来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率缩小了高、中、低劳动者就业差距。服务业后向参与率缩小了高、中、低劳动者就业差距。总之,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主要是由后向参与率对劳动者就业结构差距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志明  代鹏  
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本文利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分行业增加值出口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总体而言,增加值出口有助于中国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分行业来看,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增加值出口对出口就业结构与国内就业结构的优化作用更为显著,服务行业增加值出口对出口就业结构的优化作用相对较强,而对国内就业结构的优化作用相对较弱;入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增加值出口对国内就业结构的优化作用,而始于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则产生了抑制作用,但该影响具有行业异质性。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杨继军  袁敏  张为付  
文章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单位增加值的就业效应指标,开展了相应的部门分解,结合WIOD数据库,计算了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完全增加值系数和完全就业系数。结果表明:传统的以产出为基准计算的就业量低估了国内真实边际产出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即以单位增加值为基准计算的就业效应更大;虽然低端技术制造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中的就业创造效应最强,但不稳定,对外部冲击十分敏感;低端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过程中,增加值增长与就业增长短期内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将制造业各行业的单位增加值的就业效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林学军  梁媛  韩佳旭  肖叶芬  
中国虽是全球的贸易大国,但贸易附加值低,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因此急需改变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全球创新链是创新的新发展。通过全球创新链,利用全球先进的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全球价值链的升级。中国应当加速构建全球创新链,加强全球创新链与全球价值链之间的双重螺旋关系,以创新提升国际分工的地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