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62)
2023(17052)
2022(14681)
2021(13901)
2020(11542)
2019(27070)
2018(26711)
2017(51424)
2016(27498)
2015(31367)
2014(31178)
2013(30767)
2012(27946)
2011(25215)
2010(25041)
2009(22551)
2008(21817)
2007(18618)
2006(16011)
2005(13783)
作者
(78141)
(65285)
(64554)
(61372)
(41291)
(31264)
(29554)
(25837)
(24776)
(22977)
(22024)
(21865)
(20551)
(20543)
(20179)
(19940)
(19388)
(19355)
(18710)
(18607)
(16043)
(15970)
(15629)
(14857)
(14514)
(14410)
(14240)
(14203)
(13096)
(12854)
学科
(112350)
经济(112233)
管理(78843)
(73962)
(60233)
企业(60233)
方法(56367)
数学(49380)
数学方法(48580)
(30864)
中国(29852)
(28766)
贸易(28752)
(27994)
(26333)
(23700)
业经(23510)
地方(20239)
农业(19821)
环境(19452)
理论(19005)
(18231)
(17930)
技术(16953)
(16672)
财务(16586)
财务管理(16549)
(16162)
(15578)
企业财务(15555)
机构
大学(390652)
学院(389990)
(160802)
经济(157741)
管理(155531)
理学(136243)
理学院(134799)
管理学(132040)
管理学院(131373)
研究(129610)
中国(96151)
(82570)
科学(80170)
(68619)
(63914)
(61918)
业大(59022)
研究所(58847)
中心(58363)
财经(56696)
(53073)
北京(52006)
(51879)
(49649)
师范(49172)
经济学(48920)
农业(48809)
(47637)
经济学院(44283)
(43380)
基金
项目(273884)
科学(215838)
基金(200598)
研究(197905)
(175564)
国家(174216)
科学基金(150022)
社会(124772)
社会科(118420)
社会科学(118387)
基金项目(105477)
(105092)
自然(99049)
自然科(96839)
自然科学(96817)
自然科学基金(95037)
教育(91574)
(88943)
资助(84428)
编号(79774)
成果(63201)
重点(61153)
(60850)
(57789)
(56837)
课题(54450)
创新(53107)
科研(52865)
教育部(52329)
国家社会(51816)
期刊
(163751)
经济(163751)
研究(110088)
中国(67910)
学报(61736)
科学(57179)
管理(56096)
(55524)
(50376)
大学(47324)
学学(44730)
教育(40841)
农业(39451)
技术(35557)
经济研究(28354)
(27937)
金融(27937)
业经(26903)
财经(26575)
(22795)
问题(22061)
(22008)
(21538)
统计(19708)
技术经济(19212)
图书(18813)
国际(18738)
科技(18346)
(17799)
(17538)
共检索到5510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晨  丛睿  邵桂兰  
随着国际贸易强度的日益增加,隐含碳排放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国际贸易已成为隐含碳排放转移的重要方式。本文利用MRIO模型测算中国2005—2014年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量,并采用LMDI方法进行效应分解,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及强度效应三方面研究水产品贸易发展对隐含碳排放转移的驱动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量总体呈先降后升特征,且始终为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净流出国。规模效应在水产品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表现拉动作用,而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对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进出口则具有抑制作用。因此,通过大力发展渔业低碳技术和提高渔业生态效率降低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构建整体海洋生态系统、优化水产品贸易结构,是减少中国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并提升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话语权的重要举措。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庞军  张浚哲  
文章基于GTAP8构建MRIO模型,计算了中国和欧盟基于生产端和消费端的CO2排放量,以及中国和欧盟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及行业分布,并采用LMDI方法将2004~2007年中欧双边贸易中隐含碳变化的影响因素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基于生产端的CO2排放量明显高于消费端,欧盟则相反;中国是典型的隐含碳排放净出口国,欧盟则是典型的隐含碳排放净进口地区。2004~2007年,中国对欧盟出口隐含碳排放总量增加显著,其中出口规模的扩大是导致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起着削减作用,结构效应总体为增加作用但程度很小;同期欧盟对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总量的增幅较小,其中规模效应起着增加的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闫云凤  赵忠秀  王苒  
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对全球碳排放责任的界定和气候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生产技术差异对国际贸易模式有很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需要考虑贸易伙伴生产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之间的差异。本文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并比较其生产和消费排放责任后发现,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占中国碳排放的11.77%~19.93%,中国的生产碳排放从1995年的29.2亿吨增加到2009年的70.8亿吨,而消费碳排放在1995年和2009年分别只有24.7亿吨和61.8亿吨。文章进而采用结构分解分析和碳排放贸易条件解释这一现象,并将其具体到主要贸易伙伴,从而证明目前的国际碳排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谭飞燕  张力  李孟刚  
文章在对MRIO模型构建及碳核算方法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选取了2016年京津冀地区隐含碳的投入产出表,对该地区碳足迹、隐含碳现状进行分析,以此确认各地区的碳排放责任分配,进一步实现京津冀地区的跨区域合作和一体化治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杰锋  
文章针对制造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产业部类形成面向MRIO的投入产出表,得到精细化的MRIO中国制造业贸易隐含碳测度,并按照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效率效应、技术效应和相应的结构与规模效应进行MRIO的制造业贸易隐含碳效应分解。结果证实,不同的制造业各部类产业贸易对应的MRIO存在多种测度结果,应该从隐含碳生产机制出发治理结构矛盾,从制造业产品出发形成新的贸易隐含碳控制规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杰锋  
文章针对制造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产业部类形成面向MRIO的投入产出表,得到精细化的MRIO中国制造业贸易隐含碳测度,并按照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效率效应、技术效应和相应的结构与规模效应进行MRIO的制造业贸易隐含碳效应分解。结果证实,不同的制造业各部类产业贸易对应的MRIO存在多种测度结果,应该从隐含碳生产机制出发治理结构矛盾,从制造业产品出发形成新的贸易隐含碳控制规模。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韦韬  彭水军  
随着全球生产链的形成以及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跨国界分隔,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各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源和碳排放。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除燃气和新能源外均属于隐含能源净出口国,生产侧排放增加远超过消费侧排放增加,且前者增加的40%是为了满足国外需求,而消费侧排放增加仅16%来源于进口的增加;(2)研究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生产侧能耗和碳排放几乎没有变化,但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却在逐渐增加,属于隐含能源和碳排放净进口国;新兴经济体的生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韦韬  彭水军  
随着全球生产链的形成以及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跨国界分隔,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各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源和碳排放。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除燃气和新能源外均属于隐含能源净出口国,生产侧排放增加远超过消费侧排放增加,且前者增加的40%是为了满足国外需求,而消费侧排放增加仅16%来源于进口的增加;(2)研究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生产侧能耗和碳排放几乎没有变化,但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却在逐渐增加,属于隐含能源和碳排放净进口国;新兴经济体的生产侧和消费侧能耗分别增加了81.7%和81.3%,且发达经济体消费引致的新兴经济体隐含能源和碳排放远大于后者消费引致的前者隐含能源和碳排放;(3)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人均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都远高于新兴经济体,而中国的人均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水平都较低。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媛  魏本勇  方修琦  和夏冰  杨会民  
对国际贸易产生环境影响的定量研究正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对隐含碳的研究。以中国2005年为例,对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进行估算,应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法(LMDI)对影响隐含碳净转移的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因生产排放碳量远大于其消费需要排放的碳量,从国外净转移到中国的隐含碳为395.66MtC;净转移隐含碳影响因素中强度效应(进出口商品完全碳排放系数差异)贡献率为60%,规模效应(进出额差异)贡献率为55%,结构效应(进出口结构差异)贡献率为-14%,此结果表明中国相比国外的高碳排放强度是造成目前碳转移额外增加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构效应发现中国主要净出口行业大部分不是高碳排放强度行业,而净进口行...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邓荣荣  陈鸣  
本文基于中美两国非竞争(进口)型可比价投入产出表,测算与分析了中美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并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法研究了影响中美贸易隐含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含碳量与净贸易含碳量持续为正,并呈现递增的态势,表明我国为促进对美国的出口,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此外,虽然进出口规模是影响中美贸易含碳量最主要的因素,但减少我国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能源效率,二是降低各部门单位产出对高碳排放行业产品与服务的直接与间接消耗,三是促进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增加高能耗产品与服务的进口。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富佳  
区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是导致区际碳泄漏、碳减排权责失衡等问题的重要原因,对全球碳排放格局及碳减排效果影响重大。研究区际碳转移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和内在驱动机理,研制针对性碳转移优化调控方案,对提升区域整体碳减排效率和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国内外区际碳转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重点总结了对中国省际隐含碳转移问题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应用情况,展望了区际贸易碳转移问题未来研究的方向:进一步重视国际、省际碳排放转移间的协同研究,揭示区际碳排放转移的动态驱动力及驱动机理,探索创新基于共同责任的省际碳转移减排机制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钱志权  杨来科  
随着中国在东亚垂直分工体系中角色日渐凸显,其产业及贸易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变化,这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利用可比价格的全球投入产出表,构建了一个包含中、日、韩、印尼、马、菲、新、泰、中国台湾、越等东亚国家(地区)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运用MRIO-SDA技术对1997-2002年、2002-2007年、2007-2012年中国对东亚地区出口隐含碳进行了跨期比较。研究表明:1东亚垂直分工导致了中国隐含碳排放增长,而且虽然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隐含碳的增加有缩减效应,但减幅明显收窄。贸易结构恶化与贸易规模扩张是中国对东亚地区出口隐含碳增长的重要因素;2由于隐含碳排放区域...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纪录  
本文通过改进传统的投入产出模型,分别从总量、行业和贸易伙伴等层面对我国2002—2009年的出口隐含碳排放进行了动态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该阶段我国约有12%—18%的碳排放由出口贸易引致,且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隐含的碳排放也持续增加。其中,加工制造业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出口碳排放的主要载体,而美国和欧盟分别是2002和2007年我国最大的出口碳排放受益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尹伟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碳减排问题研究不能不考虑区域间和行业间的相互关联。本文运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CMRIO)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进行了估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其值由2007年的2. 3153 t/万元下降至2012年的1. 5537 t/万元,年均下降7. 67%左右。(2)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和行业差异,经济相对欠发达区域出口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要高于经济相对发达区域,能源消耗较高的工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下降幅度要高于能源消耗较低的服务业。(3)中国区域、行业出口贸易碳排放强度变化量与期初值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具有明显的收敛性特征。(4)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出口贸易综合效应三者共同促使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其中直接碳排放系数变动是最大驱动因素。(5)中国各区域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变动的驱动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增加值系数效应为正,直接碳排放系数、出口贸易综合效应为负,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表现不一,且影响程度相对较小。(6)中国各行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变动的驱动因素具有显著差异性。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是最大的,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增加值系数、中间投入技术结构、出口贸易综合效应表现不一。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会政  李雪珊  
国际贸易在促进要素流动、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对国内能源的需求。隐含在国际贸易中的能源伴随着产品的进出口在全球流动。本文运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的数据,测算了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能,考察了我国隐含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情况。结果显示,基于隐含能视角,2011年我国净出口隐含能达到60 206万吨标准煤,已成为隐含能源净出口国,我国生产中消耗的11.84%的能源通过出口用于满足其他国家的消费需要,其中,向美国输出的隐含能最多,占我国隐含能出口的18.84%。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