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36)
- 2023(11548)
- 2022(9727)
- 2021(8973)
- 2020(7643)
- 2019(17064)
- 2018(16545)
- 2017(31328)
- 2016(16876)
- 2015(18631)
- 2014(17834)
- 2013(17273)
- 2012(15591)
- 2011(13858)
- 2010(13191)
- 2009(11532)
- 2008(10648)
- 2007(8827)
- 2006(7341)
- 2005(6018)
- 学科
- 济(67843)
- 经济(67779)
- 管理(43179)
- 业(39250)
- 方法(32462)
- 企(31726)
- 企业(31726)
- 数学(29333)
- 数学方法(28919)
- 地方(16742)
- 学(16592)
- 农(16336)
- 中国(16008)
- 财(15790)
- 业经(13657)
- 农业(11319)
- 环境(11133)
- 贸(10437)
- 贸易(10433)
- 易(10062)
- 和(9971)
- 务(9943)
- 财务(9913)
- 财务管理(9889)
- 地方经济(9611)
- 制(9463)
- 技术(9455)
- 企业财务(9440)
- 理论(8673)
- 融(8501)
- 机构
- 大学(224787)
- 学院(224217)
- 济(87287)
- 经济(85586)
- 管理(85264)
- 研究(79257)
- 理学(75175)
- 理学院(74195)
- 管理学(72530)
- 管理学院(72152)
- 中国(57956)
- 科学(54405)
- 京(47179)
- 农(42735)
- 所(40157)
- 业大(38281)
- 财(37822)
- 研究所(37542)
- 中心(37419)
- 农业(34253)
- 江(31978)
- 财经(31120)
- 院(30268)
- 范(30012)
- 师范(29533)
- 经(28615)
- 北京(28324)
- 经济学(27216)
- 州(25374)
- 经济学院(24763)
- 基金
- 项目(172739)
- 科学(137918)
- 基金(128850)
- 研究(117640)
- 家(116548)
- 国家(115736)
- 科学基金(99174)
- 社会(75169)
- 社会科(71481)
- 社会科学(71463)
- 基金项目(69119)
- 自然(68401)
- 省(67470)
- 自然科(66863)
- 自然科学(66844)
- 自然科学基金(65602)
- 划(58502)
- 教育(53210)
- 资助(51202)
- 编号(45319)
- 重点(40414)
- 发(37841)
- 部(37094)
- 创(36246)
- 计划(35011)
- 科研(34739)
- 创新(34115)
- 成果(34094)
- 国家社会(32399)
- 教育部(31033)
共检索到3087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万同 钱乐祥
MODIS数据具备较好的时间分辨率,是目前模拟监测区域尺度地表能量与水分变化比较理想的数据源。SEBS模型理论基础坚实、区域应用限制低、反演结果较为合理准确,因此得到广泛应用。利用伊洛河流域2002年、2008年四季典型日(8d)的MODIS数据,采用结合DEM数据改进后的SEBS模型,对伊洛河流域地表蒸散进行了估算,分析了地表蒸散的空间格局和年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蒸散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呈现出南部高、北部低,山区高、河谷低,南北梯度大的空间分布特点,区域分布不均衡;年内蒸散量的变化呈单峰趋势,季节性变化显著,下游平原区受供水条件影响差异较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强 何岩 崔保山
在全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流域水文循环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地表蒸散作为流域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体现了流域内物质、能量和信息体系的变化,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息息相关。本文研究中从洮儿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动态入手,借助于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获取了洮儿河流域的生长季蒸散量,在分析流域内蒸散量变化时空动态规律及其特点的基础之上,以生态干扰度指数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变迁对地表蒸散量影响程度展现出来。结果表明从3个时段的蒸散量来看均较前期均呈增加趋势,空间上流域蒸散发呈分散增加趋势,中下游地区尤为明显;生态干扰度指数反映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迁引起土地覆被格局变化对参考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兵 臧玲 苗长虹
文章着重分析了伊洛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认为其流域经济从上游、中游到下游明显呈梯次升高的特征,城乡差异、地质地貌、自然资源、交通基础设施和农村工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空间耦合性。
关键词:
流域经济 空间分异 伊洛河流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宁 王乃昂 王鹏龙 孙彦猛 董春雨
利用黑河流域及周边地区14个气象站的1960—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基于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分析了黑河流域近50 a来潜在年、季参考蒸散量ET0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利用敏感分析计算了流域内不同区域典型气象站ET0对各气候要素的敏感系数,并结合各气候要素的多年相对变化定量探讨了导致ET0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黑河流域年ET0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亦即从南到北呈增大趋势,上游祁连山区年ET0约568~700 mm,中游走廊平原约800~900 mm,下游的金塔、鼎新一带约1 000 mm,额济纳地区则高达1 150 mm以上。各季节ET0亦呈北多南少特征,且ET0的...
关键词:
参考蒸散量 敏感系数 风速 黑河流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左德鹏 徐宗学 程磊 刘星才
本文根据渭河流域21个气象站1959年-2008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选取FAOPenman-Monteith法计算各站潜在蒸散量,然后采用Spline插值法生成流域潜在蒸散量分布图,并利用Mann-Kendall法分析各站年潜在蒸散量长期变化趋势,最后采用Pettitt法对各站年潜在蒸散量进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流域多年平均年潜在蒸散量在779.1~1017.6mm之间,空间分布总体趋势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其中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近50年来流域大部分地区潜在蒸散量呈增大趋势,西安周边小部分中下游地区出现减小趋势;流域年潜在蒸散量有两个偏大期和一个偏小期,各季值与年值变化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温媛媛 赵军 王炎强 王玉纯 王建邦
基于MOD16全球蒸散发产品和气象站点实测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法、Sen趋势法等研究了山西省2000—2014年地表蒸散发ET、潜在蒸散发PET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MOD16蒸散产品与气象站点实测蒸散发之间具有良好的时空相关性(R~2=0.90),其产品精度可以满足山西省蒸散发时空分布研究的要求;②山西省多年平均ET、PET分别为816.77、1608.46 mm,年内变化表现为先增高后下降的"单峰"型分布,二者差值在5月、6月最大,此时山西省最为干旱;③全省年平均ET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特征,PET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特征,二者差值整体上较大,表现为全省地表水分比较缺乏,其中忻州、吕梁西部最为严重;④全省近15 a来ET和PET的年际变化都比较小,整体上全省PET在增加,ET在相对减少,意味着近15 a来干旱情况在加剧;⑤ET、PET的时空变化与诸多气象因子相关,在空间尺度上与降水、相对湿度密切相关,在时间尺度上与气温、降水关系最为密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有德宝 王建林 吕明强 齐华
为研究黑河流域玉米农田蒸散(ET)特征,以黑河中游农田生态水文试验站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通过彭曼法(PM)计算得到农田参考蒸散量,与涡度相关系统实测蒸散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期内,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彭曼法可以精确的反应农田实际蒸散量。利用彭曼法计算结果分析表明,试验地在玉米生长季,ET日变化呈现早晚低,中午高的变化特征,但受当地气候影响,正午蒸散值有略微的下降,出现具有“蒸散高地”现象的“单峰型”变化曲线;最大日峰值出现在大喇叭口期,为0.39mm/h,最低日峰值出现在完熟期,为0.19mm/h。ET季节变化动态明显,与农田灌溉、降雨季节分布以及玉米叶面积指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有德宝 王建林 吕明强 齐华
为研究黑河流域玉米农田蒸散(ET)特征,以黑河中游农田生态水文试验站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通过彭曼法(P-M)计算得到农田参考蒸散量,与涡度相关系统实测蒸散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期内,2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彭曼法可以精确的反应农田实际蒸散量。利用彭曼法计算结果分析表明,试验地在玉米生长季,ET日变化呈现早晚低,中午高的变化特征,但受当地气候影响,正午蒸散值有略微的下降,出现具有"蒸散高地"现象的"单峰型"变化曲线;最大日峰值出现在大喇叭口期,为0.39 MM/h,最低日峰值出现在完熟期,为0.19MM/h。ET季节变化动态明显,与农田灌溉、降雨季节分布以及玉米叶面积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兵 臧玲
伊洛河流域复杂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悠久的开发历史,使其具有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地域经济。基于伊洛河流域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应坚持以经济发展优先、富县与富民相结合、各区段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等为基本原则,以优化农业空间生产结构、改善经济网络结构、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引导农村工业发展和积极开展生态旅游等为战略重点实施流域开发。
关键词:
流域开发 战略原则 战略选择 伊洛河流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顾胜 李思悦 张全发
对汉江堵河流域9个点位为期1年的地表水水质理化特性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应用t检验进行水质季节性变化分析,聚类分析进行空间相似性分析以确定空间尺度的分类情况,判别分析识别显著性指标,并以此反映上述空间聚类分析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表明:①Cl-、总溶解性固体(TDS)及浊度(Turbidity)3项指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时间差异性;②温度、pH、NO3-、TP表现为丰水季显著大于枯水季,而SO42-、HCO3-、NH4+、DO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枯水季显著大于丰水季;③空间聚类分析将采样点分为4类;④判别分析体现出良好的指标降维能力,仅需4个指标(NO3-、TDS、SO42-、HCO3-)即可反映...
关键词: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水质 时空变化 堵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梦瑶 佘敦先 张利平 汤柔馨 赵鹏雁
潜在蒸散量的变化及其归因分析是认识水文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途经。本文利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渭河流域1960—2016年的潜在蒸散量,并通过敏感性分析和基于全微分法的贡献评估,定量研究气象因子(太阳辐射、风速、相对湿度、平均气温)的变化对潜在蒸散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近57年来,年潜在蒸散量呈轻微增长趋势(0.239 mm/a),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在流域上的空间分布特点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自东北向西南递减;②年潜在蒸散量对气象因子变化的敏感性高低顺序为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平均气温>风速,其中对气温和风速的敏感性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③气象因子变化对年潜在蒸散量变化的贡献大小顺序为平均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和风速的下降对年潜在蒸散量变化的负效应被平均气温升高和相对湿度减小对其的正效应所抵消,最终使得渭河流域年潜在蒸散量在1960—2016年呈微弱增加趋势。研究还发现,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可能会影响它们对于潜在蒸散量变化的独立贡献,实际情况下,可以在考虑各因子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对潜在蒸散量的归因给予充分讨论。本文结果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机理和加强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有一定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莺 李耀辉 姚玉璧 赵福年
利用1960-2011年石羊河流域及周边12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研究区各气象站的潜在蒸散发,并由此计算出各站的相对湿润度指数。在ArcGIS 9.3平台下得到区域相对湿润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影响其变化的气象要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52年来有微弱变干趋势;该区相对湿润度指数自南向北逐渐增加,与降水量和海拔的空间分布比较一致,与潜在蒸散发的空间分布呈相反关系;流域大部分地区的地表相对湿润度指数倾向率呈增加趋势,增加较明显的区域位于祁连山脉附近,呈下降趋势的区域位于上游古浪县附近;流域地表相对湿润度指数在年内呈单峰型变化,1月、...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曹永强 张亭亭 徐丹 杨春祥
本文利用MODIS数据,采用SEBS模型的计算方法,结合气象站的实际观测资料,得到海河流域2010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地表反照率、归一化植被指数、瞬时潜热通量和日蒸散量的反演分布图;同时利用传统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海河流域近50年的年际和季节的日平均参考作物腾发量(ET0),对其进行了时空分析。时间上,海河流域近50年ET0变化不大,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四季中,夏季ET0最高,其次是春季、秋季和冬季。空间上,海河流域年际ET0变化显著,整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趋势;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整体都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并对遥感反演的精度进行验证,误差大约在1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小舟 封志明 杨艳昭
西辽河流域在区域和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水量增加导致水资源紧缺,参考作物蒸散量可为该区作物灌溉和区域灌溉需水量提供定量依据,本文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西辽河流域11个气象台站1952年~2007年来的月和年参考作物蒸散量,采用Kendall秩次相关法,对变化趋势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西辽河流域多年平均蒸散量介于861~1330mm之间,空间分布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态势,月最高气温是西辽河流域年内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的主导因素;②近55年来,西辽河流域年际蒸散量变化整体呈增加趋势,但增加不显著,季节分布情况而言,多数站点春季和夏季参考作物蒸...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情 刘雪华 吕宝磊
为探明近10多年来淮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状况动态变化及其空间格局,本研究基于SPOT-VGT的NDVI数据和淮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设计植被动态空间计算模型,分析了1999-2007年淮河流域植被变化的时空格局,包括年内各月变化规律、年际变化趋势、不同景观类型的植被指数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等。结果表明:①SPOT-VGT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和建模工具,可以较好的计算和分析流域尺度的植被状况时空格局;②淮河流域绝大部分地区(71.33%)在1999-2007年NDVI有显著增加趋势,表明流域整体植被覆盖明显改善;③淮河流域NDVI年内变化曲线呈双峰型,4月份和8月份分别出现波峰,8月波峰高于4月;④淮河流域植被覆盖状况空间差异显著,NDVI多年平均值的空间格局为:平原地区较高,淮河干流北岸高于南岸;山丘区差异较大,大别山区植被指数最高,沂蒙山区植被指数最低,水土流失风险较高;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植被指数低;⑤不同景观类型的NDVI多年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耕地、林地、草地、盐碱地的平均值增长趋势显著且较为平稳。滩地在波动中有小幅度增长;沼泽地波动幅度最大。本研究可为淮河流域森林保育、水土流失防治等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