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58)
2023(8587)
2022(7400)
2021(6887)
2020(5900)
2019(13533)
2018(13229)
2017(25179)
2016(13366)
2015(14632)
2014(14025)
2013(13585)
2012(12379)
2011(10687)
2010(10111)
2009(8763)
2008(7943)
2007(6276)
2006(5061)
2005(3844)
作者
(35834)
(30088)
(29633)
(28600)
(19220)
(14540)
(13549)
(11972)
(11778)
(10609)
(10412)
(10262)
(9460)
(9407)
(9106)
(9069)
(9042)
(8903)
(8828)
(8744)
(7317)
(7228)
(7089)
(7030)
(6785)
(6783)
(6444)
(6298)
(6044)
(5929)
学科
(53939)
经济(53894)
管理(35143)
(33350)
方法(27773)
(26361)
企业(26361)
数学(25528)
数学方法(25180)
(15072)
地方(14677)
(12930)
中国(11928)
业经(11510)
(10689)
农业(10405)
(9035)
环境(8890)
(8366)
贸易(8363)
(8243)
财务(8211)
财务管理(8196)
技术(8130)
(8091)
企业财务(7802)
(7328)
地方经济(7095)
(6676)
理论(6337)
机构
学院(171543)
大学(170539)
管理(71190)
(69651)
经济(68206)
理学(62970)
理学院(62253)
管理学(61003)
管理学院(60662)
研究(54831)
中国(39777)
科学(36038)
(33972)
(30341)
(29633)
(29235)
业大(28543)
中心(27923)
(25943)
财经(24590)
研究所(24321)
农业(23851)
(22609)
(22010)
师范(21695)
经济学(21410)
(20784)
(20269)
(19556)
经济学院(19546)
基金
项目(134610)
科学(107658)
基金(99726)
研究(94985)
(87802)
国家(87154)
科学基金(76544)
社会(61624)
社会科(58625)
社会科学(58608)
(55626)
基金项目(54087)
自然(51590)
自然科(50422)
自然科学(50405)
自然科学基金(49468)
(44947)
教育(42957)
资助(39537)
编号(37089)
重点(30617)
(29251)
(29219)
(28527)
成果(27016)
科研(26917)
创新(26815)
国家社会(25968)
计划(25683)
人文(24857)
期刊
(68719)
经济(68719)
研究(40697)
中国(31216)
学报(28246)
科学(25671)
(25098)
管理(23956)
(22559)
大学(21569)
学学(20647)
农业(17663)
技术(16016)
教育(12378)
(11799)
金融(11799)
业经(11772)
财经(11081)
资源(10850)
经济研究(9795)
(9645)
(9454)
问题(8844)
统计(8763)
科技(8429)
(8103)
理论(8059)
(8033)
技术经济(8005)
图书(7866)
共检索到2329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胡庆华  李兵  
生物质燃烧是重要的气候强迫因子,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污染源。黑龙江作为农林业大省,森林、草地、农业资源丰富,研究和分析黑龙江生物质燃烧情况,能够为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森林草原防火、环境质量改善等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MODIS卫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及高程数据,对黑龙江2010-2017年生物质燃烧火点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秸秆焚烧火点、林火、草地野火。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火点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以及小兴安岭中北部;黑河市火点占总火点的30%,齐齐哈尔次之,占16%;秸秆焚烧火点占总火点的68%,林火占32%。年内火点在春、秋两季最为明显,呈双峰分布,春秋季火点数占比分别为51%、45%。2010年以来林地与草地火点数量波动较小;秸秆焚烧火点数量自2014年起显著增加(P<0.05),2016年禁烧政策的开展下火点数量得到控制,秋季火点减少,但春季依旧呈现增加趋势。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金森  胡海清  
根据黑龙江省 1980~ 1999年的林火资料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 ,对黑龙江省林火时空动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黑龙江省林火可分为 1980~ 1987年的多发段和 1988年以后的低发段。人为火与总林火规律相似 :次数频谱周期为 16、4 5a和 2 3a ,面积频谱周期为 6a。雷击火次数频谱周期为 9 1a和 3 0a左右 ,面积频谱周期为 9 1a。总林火次数和面积显著正相关 ,雷击火的次数与面积不相关。林火主要发生在 4月、5月。人为火面积集中在 3月、4月 ,雷击火面积集中在 5月。林火由西北向东南呈条带状分布 ,西部、西南部和东北部林火较少。有 5个林火多...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小雪  彭徐剑  胡海清  
通过对黑龙江省48种主要草本可燃物理化性质的测定,并分析了草本间在各指标上的差异,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可燃物的燃烧性的各指标进行权重的确定,并计算各草本的燃烧性值,最后对草本的燃烧性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各草本风干含水率在10.53%~104.55%,其中假升麻Aruncus sylvester Kostel.最低,铃兰Convallaria majalis L.最高;绝干含水率在135.29%~2200%,其中苔草Carex tristachya最低,水金凤Flos seuRadix Impatientis nolitangeris最高;灰分含量在4.52%~25.84%,其中耳叶蓼Po...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小雪  彭徐剑  胡海清  
应用SX2-10-13型马弗炉和电炉对黑龙江省主要草本可燃物灰分含量及燃烧速度进行了测定,分析了不同草本可燃物、同一科草本可燃物及科与科之间灰分含量及燃烧速度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从灰分含量及燃烧速度综合分析得出,灰菜的灰分含量(25.48%)为20种草本可燃物中最高,其燃烧速度(0.723 4 s)为20种草本可燃物最慢,说明其阻火性能为20中草本可燃物最好;而唐松草的阻火性能最差,其灰分含量(4.85%)为20种草本可燃物中最低,燃烧速度(0.113 5 s)为20种草本可燃物最快;草本可燃物科与科之间灰分含量与燃烧速度比较分析得出,草本可燃物科与科之间灰分含量与燃烧速度没有固定的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祖笑锋  覃先林  李增元  孙桂芬  刘树超  
【目的】利用长时间序列卫星遥感数据产品按森林类型建立大区域燃烧生物量估测模型,并按年生成不同森林类型的燃烧生物量,为我国年林火碳排放估测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方法】采用覆盖我国陆地区域的2001—2014年MODIS火产品数据(MOD14A2),按3种森林类型分析该数据产品中的火灾辐射率(FRP)分布特性,并按森林类型构建基于幂律分布的燃烧生物量估测模型,对我国2001—2014年各年林火消耗的森林生物总量进行估测;利用对数形式的概率分布函数线性回归拟合方法求解模型幂参数m;选取每年10场左右的典型森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戈  王兰霞  方斌  王杨  
以黑龙江省阿城市土地利用的自身特点和现状数据为依据,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选择评价模型并确定指标的权重,根据评价标准计算出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并结合阿城市实际情况提出其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海东  李翠霞  
本文根据国内已有的能源储量估算方法,估算了黑龙江省的秸秆类生物质能源的数量和地区分布及各类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能源所占的比例,并据此计算了秸秆资源在不同用途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黑龙江省秸秆生物质能源利用的前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静  杨晓光  吕硕  刘志娟  李克南  荀欣  刘园  王恩利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春玉米不同水平产量潜力及各级产量潜力之间产量差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区域制约春玉米生产的限制因素。【方法】以黑龙江省春玉米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当地气候资料、作物生育期、栽培管理措施和土壤资料,使用区域尺度验证后的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PSIM),分析研究区域春玉米1981—2010年不同水平产量潜力,明确春玉米产量潜力及各级产量差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研究区域内春玉米产量潜力与玉米生长季内日照时数分布趋势一致,西部高于东部,产量潜力年际变化趋势有增有减;春玉米雨养产量分布特征与生长季降水量分布特征相似,表现为中部高于东西部的趋势,降水量愈少的地区,雨养产量低且稳产性愈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尹赛男  王东昶  单延龙  韩喜越  高博  王明霞  
【目的】根据森林火灾历史资料,研究黑龙江省由雷击火、农事用火、野外吸烟火源引起森林火灾的时空格局,为该地区火源管理和森林火灾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1997—2017年森林火灾资料为基础,分别分析3种火源的时间变化特征;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3种火源在不同月份和日内时刻造成火场总面积的差异性;使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方法(Ripley’s K函数)分析3种火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黑龙江省1997—2017年由雷击火引起的森林火灾最频繁,危害也最大,且近年来发生次数有所增加;雷击火主要聚集发生在大兴安岭地区,以6月和7月发生最频繁;每年9月16:00—16:59由雷击火引发的森林火灾每次造成的火场总面积均值最大。农事用火和野外吸烟引起的森林火灾次数和火场总面积在1997—2017年呈波动式下降,且主要发生在4月和5月;农事用火引起的森林火灾在6月12:00—12:59和9月16:00—16:59每次造成的火场总面积均值最大;而野外吸烟火源造成的火场总面积在月和日上均不存在差异,说明针对该种火源在发生频率高、危害程度大的时间都应重点防范。从空间上看,农事用火主要聚集分布在黑河市市辖区、嫩江县、逊克县、七台河市等地;野外吸烟则主要聚集分布在松岭林业局、加格达奇林业局、逊克县、嘉荫县、七台河市和鸡东县等地。【结论】随着黑龙江省火源管控、林火监测和扑救能力的逐渐加强致使雷击火、野外吸烟、农事用火在近年造成的火场总面积相比之前都有大幅下降;森林火灾多发生于春季和夏季; 3种火源引发的森林火灾在空间上都呈聚集分布,主要聚集在西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北部黑河、伊春地区及东南部七台河地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志杰  
清洁发展机制可以为生物质能的利用提供资金帮助和技术支持,文章结合黑龙江省生物质能利用及生物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现状,分析了清洁发展机制下黑龙江省利用生物质能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并提出了CDM机制下促进黑龙江省生物质能利用的对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正>入选理由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位统筹推进,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有力支撑,推动部省同向发力,共同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龙江方案”,聚力打造“国字号”职教改革试验区。
关键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丽娟  陈红  高玉宏  马艳敏  马骏  
选取黑龙江省1971-2005年35年大风资料,分析了78个市(县)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信息扩散理论的计算方法得出发生不同大风日数的概率风险估计值,并用GIS技术制成风险图并进行区划。研究表明:①黑龙江省大风20世纪70、80年代最多且波动性较大,90年代至20世纪初明显减少,并趋于稳定;大风多发在春季,是造成春旱、春季火灾的主要原因。②年总大风日数,高值区多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低值区以大兴安岭、伊春、牡丹江地区为主。③以信息扩散理论计算方法得出发生大风为1 d、2 d、3 d、4 d的概率风险估计值,大风风险高值区在黑龙江省中南部自西向东呈带状分布,北部、中北部、西部及南部为风险低值区。运用信息扩散理论首次实现对黑龙江省不同大风日数进行风险评估,其具有所需资料少,并可实现对市(县)以下地域单元不同灾害的发生风险及损失风险评估的优点。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陶军德  李艳芳  曾光建  
研究目的:分析黑龙江省的水田规模与分布变化,探讨气候变化对水田的影响,预测未来水田变化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常规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结果:近30年黑龙江省水田面积大量增加,占耕地比重逐步提高;各县市水田规模、增量和增幅差别较大,以中部地带增加最为明显,水田分布范围向东向北扩张;气温升高和热量条件改善是水田分布范围扩大的重要原因,气象灾害导致水田面积和水稻产量波动;未来水田面积将持续增加,但趋势将减缓。研究结论:黑龙江省水田规模与分布的变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臧桐汝  舒立福  王明玉  赵凤君  同小娟  司莉青  陈锋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发生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为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防控决策提供指导。[方法]基于1968-2010年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雷击火历史统计数据,以及雷电定位监测数据、植被数据、气象数据、DEM数据等,利用Arcmap和统计软件从雷电活动(雷电流强度、陡度、电流极性、能量)、气象因子(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气温)、林分类型(落叶松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等)和地形(坡度、坡向、海拔)等方面,分析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发生规律。[结果]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1968-2010年共发生508次雷击火,主要集中在5-8月份,其中6月份最为频繁;10:00-17:00是雷击火高发时段;阿木尔、塔河、呼中、新林和松岭是大兴安岭雷击火易发地区。雷电活动对雷击火发生有一定影响,引发雷击火的闪电多为负闪,雷电流强度和陡度分别为-10~-1kA和-10~-1 kA/μs,雷电流释放的能量与雷击火的发生之间无明显规律性。气象因子中,气温与雷击火发生呈极显著正相关,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与雷击火发生相关性不显著。雷击火的发生同样受林分类型和海拔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落叶松林中,0°~10°坡度雷击火发生较频繁,坡向对其影响并不显著,海拔300~900 m的地区为雷击火高发区。[结论]明确了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建议在夏季尤其是6月份对重点林区进行雷击火的监测和预防。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杜乐勋  
本文简要描述黑龙江省卫生资金筹措的途径、形式,资金筹措与支出的水平及其结构;卫生筹资的使用方向,以及各类人员享受医疗消费的水平。试图对黑龙江省卫生等资系统作初步评价。本文利用黑龙江省统计局、卫生厅提供的数据资料。这些数据与资料大部分是常规的财务与统计报表提供的原始数据,有一些数据是作者根据现有数据,用统计估算的方法求出的,或利用现有抽样调查结果作出推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