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06)
- 2023(11906)
- 2022(10039)
- 2021(9602)
- 2020(7968)
- 2019(18361)
- 2018(18115)
- 2017(35072)
- 2016(18756)
- 2015(20815)
- 2014(20513)
- 2013(19661)
- 2012(17551)
- 2011(15501)
- 2010(15314)
- 2009(13547)
- 2008(12987)
- 2007(10877)
- 2006(8933)
- 2005(7473)
- 学科
- 济(73166)
- 经济(73100)
- 管理(54358)
- 业(50033)
- 企(41801)
- 企业(41801)
- 方法(38471)
- 数学(34516)
- 数学方法(33833)
- 农(19150)
- 财(17914)
- 中国(16831)
- 学(15519)
- 业经(15377)
- 地方(15084)
- 环境(14232)
- 农业(12808)
- 理论(12726)
- 贸(12706)
- 贸易(12699)
- 易(12377)
- 务(12042)
- 财务(11977)
- 财务管理(11956)
- 技术(11930)
- 和(11569)
- 划(11466)
- 制(11387)
- 企业财务(11367)
- 银(9890)
- 机构
- 学院(253266)
- 大学(249444)
- 管理(100978)
- 济(99194)
- 经济(97243)
- 理学(88961)
- 理学院(87995)
- 管理学(85976)
- 管理学院(85521)
- 研究(80033)
- 中国(58524)
- 科学(52177)
- 京(50903)
- 财(43260)
- 农(42437)
- 业大(40504)
- 所(38858)
- 中心(37856)
- 研究所(36160)
- 财经(35917)
- 江(35330)
- 农业(33291)
- 经(32971)
- 范(31797)
- 师范(31428)
- 北京(30792)
- 经济学(30382)
- 院(29966)
- 州(28406)
- 经济学院(27613)
- 基金
- 项目(187594)
- 科学(149108)
- 基金(138047)
- 研究(132476)
- 家(122151)
- 国家(121247)
- 科学基金(105215)
- 社会(84345)
- 社会科(80095)
- 社会科学(80073)
- 省(73983)
- 基金项目(73399)
- 自然(71108)
- 自然科(69469)
- 自然科学(69449)
- 自然科学基金(68157)
- 划(62677)
- 教育(62098)
- 资助(56695)
- 编号(52210)
- 重点(42773)
- 部(40797)
- 发(39888)
- 创(39751)
- 成果(39396)
- 创新(37135)
- 科研(36679)
- 课题(35685)
- 国家社会(35451)
- 计划(35384)
共检索到3413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木易 岳文泽 冯少茹 蔡接接
以大别山核心区精准扶贫对象岳西县为研究单元,选择10个生态阻力因子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rcGIS构建生态阻力面,应用空间数据探索分析方法(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和重力模型对生态安全进行诊断和潜在生态廊道识别提取。研究表明:(1)岳西县生态安全较高及高等级区域占县域总面积37.79%,而较低及低等级区域占51.89%,整体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特征,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偏低。(2)ESDA分析显示,生态安全空间分布全局Moran’s I指数为0.6374,LISA图显示岳西县生态安全等级主要以高高(HH)、低低(LL)两种聚集类型为主,在空间上呈明显的片状集聚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选择生境良好的自然保护区及大型风景区斑块为生态源,生成累积耗费阻力面,基于MCR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源之间的最小累积耗费路径,提取潜在生态廊道90条,生态节点103个,利用重力模型识别出21条重要潜在生态廊道,其中,一级和二级潜在生态廊道分别为13条和8条。(3)结合岳西县旅游产业空间发展规划,提出了"一环三带"生态网络框架空间布局模式及优化对策,该模式可作为岳西县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格局的有效补充。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一诚 周怡宁 郑景明
【目的】识别和评价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能为优化区域生态系统要素,改善区域生态安全状况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本文利用InVEST模型,测算围场县小滦河流域碳固持、生境质量、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4项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该区域的潜在生态廊道。【结果】全域共识别14个生态源地,构建34条生态廊道,其中19条廊道重要性较高。围场县小滦河流域南、中、北部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源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显著。南部低山区森林面积较大,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高,生态廊道网络较为密集。中部农牧区的人为干扰较严重,对南、北部间生态过程造成阻碍。北部邻近塞罕坝林场区域4项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高,存在一些面积较大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重要性较高。小滦河流域整体生态连通性不高,除河流本身外,沟通南、北部的唯一生态廊道位于流域东部边缘,对区域安全格局具有重要作用。【结论】围场县小滦河流域南部、中部和北部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较大差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能为制定相应区域适宜的生态保护修复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怡 赵小敏 郭熙 周丙娟 黄心怡 易丹 丁徽
优化生态保护红线,是顺应新时代多规融合趋势、推进国土空间高效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以南方山地丘陵区典型县奉新县为例,基于In VEST模型进行生境质量评价以识别生态源地及其缓冲区,采用水土流失敏感性修正基本阻力面,运用MCR模型构建奉新县生态安全格局,定量衡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有效性评价,继而提出奉新县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生态源地及生态源地缓冲区面积分别为144.42 km~2、354.01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76%与21.47%,并识别出19个生态节点;(2)识别出关键生态廊道76 km,一般生态廊道315 km,与生态节点、生态源地、生态源地缓冲区共同构成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面积共498.43 km~2,占奉新县总面积的30.23%,集中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山地丘陵区;(3)经有效性评价证实生态安全格局较生态保护红线更具生态优化意义;(4)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补划区与生态保护红线储备区,共为生态保护红线调整优化预留了199.34 km`2的高质量后备资源,形成研究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方案。研究成果可为南方山地丘陵区生态保护红线的评估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朱媛媛 汪紫薇 顾江 余瑞林
红色旅游资源利用与开发将对旅游地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产生强烈扰动,基于"乡土—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厘定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空间格局,有利于推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共促共赢。以大别山革命老区为例,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四方面构建红色旅游地"乡土—生态"系统韧性水平评价体系,并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与类型进行识别。研究结果为:(1)各县域"乡土—生态"系统韧性以中低水平为主,呈"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区域内各子系统韧性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县级行政单元的协调度呈现中等水平多、较高与较低水平少的"橄榄型"等级结构。(3)红色旅游资源的冷、热点区分别位于大别山南北两侧及中心地带,呈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特征,根据其规模、影响力划为五种聚类分区。(4)依据"乡土—生态"系统韧性在红色旅游资源高富集区可通过内部要素重构向更高水平发展、在中低密度区因吸纳和适应外界扰动力较弱而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相互抑制这一特征,初步厘定"三区、两带、三核心"的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空间格局,并针对不同区域从"乡土—生态"系统韧性视角下提出差异化建议,以期排除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对"乡土—生态"系统产生的干扰。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华 郑育桃 黄荷 陈飞平
【目的】在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构建生态网络是连接破碎化斑块间的重要纽带,是保障物种迁徙交流的有效途径。【方法】以庐山市为研究对象,以GIS技术为核心,利用MSPA法对庐山市进行景观格局分析,再运用景观连通性评价法选取重要生态源地;其次采用AHP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法建立阻力因子评价体系构建阻力面,再基于MCR模型完成庐山市生态网络的构建,运用重力模型选取重要潜在生态廊道,给出生态网络的优化对策,最后应用生态网络分析法,对出生态网络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1)庐山市10处重要生态源地的面积为37 946.52 hm~2,庐山和鄱阳湖为两处大型生态源地;2)遴选出19条重要生态廊道长为297.05 km,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3)构成生态廊道的景观三要素分别为林地、水系和耕地,廊道宽度设置为300 m;4)构建形成“两区两带三轴”的生态安全格局。【结论】研究区内中心城区及中南部地区斑块分布零碎,景观连通性差,缺少生物栖息活动的绿色空间,应大力改善两地的生态环境,生态绿廊由两地内部向外部空间延伸构建,最终绿廊绿道交织成网覆盖全域,新增3个生态核心节点和9条重要生态廊道后的网络连接指数明显提高,表明构建的庐山市生态网络可行性较强。研究结果对于庐山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潘越 龚健 杨建新 杨婷 王玉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生态重要性”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核心区连通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生态重要性识别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并以重力模型评价其重要程度,提出基于MSPA核心区的“非源地核心区面积生态网络连接率(C)”和“非源地核心区生态廊道长度比率(E)”指数并结合网络结构分析综合评判生态网络优劣。研究结果:(1)桂江流域含生态源地11处,总面积7 948.50 km~2,占桂江流域总面积的41.20 %。(2)潜在生态廊道38条,总计1 839.95 km,其中重要生态廊道26条,总计1 278.29 km,包括一级生态廊道12条(515.47 km)和二级生态廊道14条(762.82 km)。(3)以26条重要生态廊道构成最优的生态网络,E处于峰值,非源地核心区生态廊道长度比率较高;C值更高,生态网络对于研究区内主要生态空间斑块的连通性更好;α指数和γ指数接近等于1,即网络基本达到最大限度回路数且每个节点都彼此相连;β指数更高,网络结构比较复杂且结构完善。研究结论:该方法能够有效评判生态网络优劣和实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马涛
伴随着中国"时空压缩"型城镇化引起的生态、文化、空间转向,构建生态文化核心区成为未来集聚生态、文化、社会于一体的空间战略布局。研究所构建的未来城镇生态文化核心区是在满足传统城镇中心区各项功能的基础上,以当今中国"时空压缩"型城镇化引起的转向语境为导向,结合空间营造与生态、文化以及社会等众多理论思想,通过构建生态网络战略斑块、文化生态区活态传承点、公平正义开放空间,实现了城镇生态核心区、文化核心区、公共核心区"三区合一"的耦合发展。该核心区的布局有效地指导了未来新城区中心区布置的基本构建以及已建新城区中心区的转型对策,并以此对未来城镇核心区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借鉴指导。
关键词:
转向语境 生态文化核心区 模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俊 杨钢桥 李争
以大别山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塔吉特-总绝对方差最小模型(Target-MOTAD)分析了生态脆弱地区农户风险状态下耕地投入要素配置的优化途径。研究表明:调查区域农户耕地投入要素结构和耕地利用结构有优化空间,典型农户在现有耕地资源条件下可以通过耕地投入要素配置及耕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来增加其农业收入,而不需要通过扩大垦殖规模来实现农业收入增长目标。因此生态脆弱地区农户在耕地利用过程中应提高耕地利用程度,优化投入要素的配置结构,避免由于扩大垦殖规模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采云 安睿 窦超 刘耀林
三峡库区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区。提取三峡库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综合生态阻力面、识别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从而构建生态安全网络,对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识别出林地生态源地斑块,通过景观连通性指数评价斑块重要性;结合土地利用类型、DEM、坡度、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和NDVI等阻力因子构建综合生态阻力面,运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生态廊道,提取生态廊道上重要生态节点,形成三峡库区林地生态安全网络;最后对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网络结构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林地生态源地共38块,占林地面积的59.55%,占区域总面积的27.95%,主要分布在三峡库区湖北段的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区以及重庆段的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云雾山区。(2)阻力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建设用地区,最高值位于重庆市主城区;阻力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林地和水域,最低值位于湖北段巫山山脉。(3)生态廊道共79条,其中,3条重要廊道,76条一般廊道,廊道总长度为1 326.37 km。(4)生态廊道的平均阻力为2.50,生态斑块间的廊道总累积阻力为197.36;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分别为0.52、2.08、0.73;耕地、林地和草地是构成重要廊道的主要景观类型。研究结果呈现出“三屏多廊多点多斑块”的生态网络空间格局,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和维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科学指导。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宋维佳 刘丹阳
在国内外形势对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影响下,我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意在解决我国开放型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的问题,平衡东、中、西部地区不均衡发展态势,推动发达省份产业结构调整和引资转型,提升"一带一路"国内核心区引入外商资本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本文以外商资本流入行业,即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划分异质性外商直接投资的依据,结合东、中、西部区位条件和综合优势,分析市场因素、成本因素、集聚因素和制度因素对异质性外商资本流入的影响,利用面板分析模型,实证检验异质性外商直接投资对同等区位条件的侧重和倾向性。实证结果表明:市场规模、外商资本集聚水平、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影响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卓文 王永健 唐亚坤 ULRICH Apel 王艳 肖宋高 李振
通过样方调查、TWINSPAN分类与DCA排序及生态位分析,以物种重要值为分类排序与生态位计测的数据指标,研究湖北省大别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分类及优势木本生态位宽度与重叠。结果表明:应用TWINSPAN分类并结合DCA排序,可将植被划分为6个群落类型(针叶林Ⅰ、Ⅱ,针阔混交林Ⅰ、Ⅱ,E落叶阔叶林和F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同时DCA排序图中反映了植被由针叶林Ⅰ、Ⅱ——针阔混交林Ⅰ、Ⅱ——落叶阔叶林与常绿落叶混交林的格局变化。在针叶林Ⅰ、Ⅱ中,马尾松与黄山松生态位宽度较大,在针阔混交林Ⅰ、Ⅱ中,松类与栎类等都占据较大生态位,阔叶林阶段占据优势的木本种类更多,不同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随着演替表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竹安 况达 危小建 张立亭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城市生态斑块日益减少,生态环境问题正在逐年增加,构建生态网络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服务功能的有效方法之一。以余江县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和景观指数法,提取对生态网络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源地,并基于MCR模型构建综合阻力面,采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生成潜在廊道,再基于重力模型、中介中心度等对关键廊道及踏脚石斑块进行识别并提取,从而构建研究区潜在生态网络。结果表明:MSPA方法能够与MCR模型有机的结合,通过定量的分析识别出研究区潜在生态廊道,并根据斑块的中介作用选定踏脚石斑块,明确研究区景观要素的保护优先度,将景观中的潜在生态源地及廊道作为生态网络构建的主要依据,能够更加科学地为余江县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指导,同时也可为其他区域提供参考。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何建华 郭向天
本文基于生态学理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识别大通县生态源地,并基于MCR模型构建生态廊道,通过图论指数(IIC、PC)对整体及局部连通性进行评价,运用重力模型对生态廊道分级,最后采用生态网络结构指数对生态网络连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第一,生态源地规模较大,占研究区面积的51.89%,主要集中分布在大通县的北部和中部两侧。第二,网络闭合度(0.59)、线点率(1.82)、网络连接度(0.74)表明,大通县生态源地连接度较差,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连通性较好,应优先保护重要的生态廊道和节点。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深梅 奚建伟 洪俊彦 夏国华 李岩 黄兴召 朱先富 黄坚钦
[目的]探讨大别山山核桃天然种群的表型多样性,为种质资源收集、优选、改良提供理论支持,为大别山山核桃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从19个大别山山核桃天然种群中选取198个单株,测定其果实和叶片的表型性状共16个,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非加权配对算数平均法(UPGMA)等方法揭示大别山山核桃表型性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及其变异规律。[结果] (1)大别山山核桃的16个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表明大别山山核桃的表型多样性非常丰富;(2)各表型性状的变异范围为1.64%~26.59%,平均变异系数为9.63%;果实表型与叶片表型的种群内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6.16%和15.42%,果实表型平均变异系数较小,性状相对稳定;(3)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性状间达极显著相关的有60对,达显著相关的11对;(4)种群间和种群内的平均方差分量百分比分别为49.28%和17.53%,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66.25%,表明大别山山核桃表型变异主要来自种群间;(5)当距离系数为0.04时,19个种群被分为4类,聚类情况基本与经度的变化一致。
关键词:
大别山山核桃 种群 果实 叶片 表型变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甘畅 尹建军 王梦晗
旅游扶贫效率作为旅游扶贫成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是衡量旅游产业发展在多大程度上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借助基于产出导向的SBM模型测算大别山试验区旅游扶贫效率,综合运用G指数、标准差椭圆、重心轨迹,对大别山试验区旅游扶贫效率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别山试验区旅游扶贫效率呈先降低后提升的态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旅游扶贫效率空间异质性显著,热点地区持续集聚,形成以新洲区为中心的高值集聚区,冷点地区跃迁活跃,形成以麻城市为中心的低值集聚区;旅游扶贫效率总体格局呈西北—东南走向,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迁移,主方向呈先扩张后敛缩态势,次方向始终呈极化状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