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30)
- 2023(14976)
- 2022(13219)
- 2021(12436)
- 2020(10534)
- 2019(24462)
- 2018(24181)
- 2017(47184)
- 2016(25440)
- 2015(28893)
- 2014(28550)
- 2013(28027)
- 2012(25527)
- 2011(22715)
- 2010(22565)
- 2009(20369)
- 2008(19635)
- 2007(17065)
- 2006(14653)
- 2005(12482)
- 学科
- 济(98743)
- 经济(98630)
- 管理(73508)
- 业(69424)
- 企(59168)
- 企业(59168)
- 方法(51530)
- 数学(45234)
- 数学方法(44437)
- 财(25722)
- 农(24841)
- 中国(23907)
- 学(22699)
- 业经(21361)
- 地方(18284)
- 理论(18255)
- 务(17264)
- 财务(17180)
- 财务管理(17141)
- 农业(16658)
- 贸(16551)
- 贸易(16542)
- 企业财务(16266)
- 制(16154)
- 易(16063)
- 和(15850)
- 技术(15728)
- 环境(14909)
- 划(13623)
- 银(13437)
- 机构
- 大学(356589)
- 学院(355323)
- 管理(142550)
- 济(135290)
- 经济(132326)
- 理学(124792)
- 理学院(123444)
- 管理学(120669)
- 管理学院(120064)
- 研究(115056)
- 中国(84923)
- 京(75544)
- 科学(74898)
- 财(61426)
- 农(59707)
- 所(57752)
- 业大(56752)
- 研究所(53111)
- 中心(52622)
- 江(50221)
- 财经(50131)
- 农业(47287)
- 北京(47171)
- 经(45741)
- 范(45463)
- 师范(44903)
- 院(42449)
- 州(41020)
- 经济学(40194)
- 技术(39297)
- 基金
- 项目(252680)
- 科学(198148)
- 基金(183571)
- 研究(179562)
- 家(161761)
- 国家(160473)
- 科学基金(138021)
- 社会(110594)
- 社会科(104792)
- 社会科学(104760)
- 省(99327)
- 基金项目(96928)
- 自然(93744)
- 自然科(91623)
- 自然科学(91597)
- 自然科学基金(89913)
- 划(84226)
- 教育(84037)
- 资助(77669)
- 编号(72996)
- 成果(57514)
- 重点(56735)
- 部(55025)
- 发(52733)
- 创(52639)
- 课题(50160)
- 科研(49247)
- 创新(49084)
- 计划(47274)
- 大学(47036)
- 期刊
- 济(138507)
- 经济(138507)
- 研究(98380)
- 中国(63635)
- 学报(60606)
- 科学(54435)
- 农(52541)
- 管理(51899)
- 财(46926)
- 大学(45680)
- 学学(43225)
- 教育(39803)
- 农业(36764)
- 技术(33406)
- 融(27416)
- 金融(27416)
- 财经(23696)
- 业经(22912)
- 经济研究(22715)
- 经(20109)
- 业(19216)
- 图书(18235)
- 统计(17728)
- 问题(17546)
- 技术经济(17516)
- 科技(17442)
- 版(17188)
- 理论(16758)
- 业大(16148)
- 策(15804)
共检索到4987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胡仕强
本文利用lee-carter模型和王变换方法,研究了基于中国人口死亡率数据的长寿债券定价问题,阐释了长寿风险从投保者到寿险公司、SPV,最终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转移机制,提出长寿债券能够通过资本市场有效地转移长寿风险,实现多赢局面。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周华林 李玉芳 刘若萱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了我国人口局势的潜在新变化,人口老龄化形势可能产生微妙变化。本文采用ACF(0)模型、多人口Lee-Carter交叉分类可信度模型和单人口Lee-Carter模型预测人口死亡率,结果显示ACF(0)模型预测女性死亡率误差较小,单人口Lee-Carter模型预测男性死亡率的稳健性较好。在死亡率预测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人口—发展—环境(PDE)分析模型进行预测,结果显示:2021~21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发展时期呈现三个阶段特征,即2032年将进入超老年社会,2057年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最大化,我国面临较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现阶段相对宽松的人口政策短期内不能扭转人口老龄化加剧发展的态势,长期内有一定的政策效应,但是人口老龄化在较长时期内呈加剧发展趋势,我国长寿风险敞口巨大,应充分统筹以加强长寿风险管理,防范老龄化程度超常发展给经济社会带来的隐患;未来我国男性人口老龄化风险增长程度高于女性,我国应制定差异化的长寿风险管理策略,加强男性人口老龄化风险管理;我国女性老龄化风险敞口依然较大,老龄化管理策略应向女性人口倾斜。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世清
通过分析长寿债券的市场发展以及连续型和触发型两类长寿债券的运行机制,采用风险中性定价方法推导出当死亡率服从双指数跳跃(DEJD)分布时,长寿债券的定价解析式,研究发现,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看,设计并发行触发型长寿债券是一种应对长寿风险更为明智的选择。
关键词:
寿险证券化 长寿风险 长寿债券 定价模型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田玲 姜世杰 樊毅
面对世界范围内长寿风险越来越严峻的趋势,长寿风险管理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近年来死亡率风险证券化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长寿债券作为死亡率风险证券化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将长寿风险转移至资本市场。本文通过对国外经典死亡率债券的比较,在离散型死亡率模型假设条件下,设计一支可调整上触碰点的触发型长寿债券,运用带永久跳跃的APC模型和风险立方方法对长寿债券进行定价。实证结果显示风险溢价的结果比较稳定,设置不同的初始上触碰点,风险溢价差异较大。
关键词:
长寿风险 APC模型 风险立方方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樊毅 张宁 王耀中
在比较国外经典债券设计的基础上,基于离散型死亡率模型假设,设计一种可调整上触碰点的触发型长寿债券,运用带永久跳跃的APC模型和双因素Wang转换定价方法对长寿债券进行定价,实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参数组合下的风险溢价均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由于模型参数多、可用死亡率数据年限短,风险溢价的结果对无风险利率等参数敏感性较高。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田玲 姜世杰 樊毅
面对世界范围内长寿风险越来越严峻的趋势,长寿风险管理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近年来死亡率风险证券化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长寿债券作为死亡率风险证券化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将长寿风险转移至资本市场。本文通过对国外经典死亡率债券的比较,在离散型死亡率模型假设条件下,设计一支可调整上触碰点的触发型长寿债券,运用带永久跳跃的APC模型和风险立方方法对长寿债券进行定价。实证结果显示风险溢价的结果比较稳定,设置不同的初始上触碰点,风险溢价差异较大。
关键词:
长寿风险 APC模型 风险立方方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樊毅 张宁 王耀中
在比较国外经典债券设计的基础上,基于离散型死亡率模型假设,设计一种可调整上触碰点的触发型长寿债券,运用带永久跳跃的APC模型和双因素Wang转换定价方法对长寿债券进行定价,实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参数组合下的风险溢价均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由于模型参数多、可用死亡率数据年限短,风险溢价的结果对无风险利率等参数敏感性较高。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樊毅 张宁 王耀中
在比较国外经典债券设计的基础上,基于离散型死亡率模型假设,设计一种可调整上触碰点的触发型长寿债券,运用带永久跳跃的APC模型和双因素Wang转换定价方法对长寿债券进行定价,实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参数组合下的风险溢价均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由于模型参数多、可用死亡率数据年限短,风险溢价的结果对无风险利率等参数敏感性较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韩雪
本文基于Esscher变换这一精算工具,建立以损失指数为触发条件的巨灾债券定价模型,并利用1996—2012年我国台风灾害损失数据,运用该定价模型测算不同触发条件下台风巨灾债券的发行价格。本文采用Merton的方法,因为该方法直接适用于如巨灾衍生产品,作为原生品的损失指数并不是一种可投资资产的状况。而巨灾风险损失的非交易性可以通过引进自然风险的市场价格来解决。
关键词:
台风灾害 Esscher变换 巨灾债券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明 王晓军
文章梳理了多人口Lee-Carter随机死亡率模型进展与求解中存在的问题,推导了基于限制条件的两阶段加权最小二乘参数估计方法,并将中国大陆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组成一个多人口群体,检验多人口随机死亡率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从估计方法看,基于限制条件的两阶段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法,能够有效避免多人口死亡率模型参数过多导致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失效的问题,并且方法简单、易于操作;(2)从拟合优度看,中国大陆地区人口死亡率短期预测适用Joint-k模型、长期预测适用ACF(0)模型,而香港和台湾地区无论长、短期均适用ACF(0)模型;(3)从稳健性看,多人口死亡率模型在中国人口死亡率拟合中稳健性较好,且基于修匀后数据的模型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拟合优度;(4)从预测结果看,带有附加时间效应因子的多人口随机死亡率模型能够得到一致的死亡率预测值,结果更加符合人类死亡率变动的经验特征,弥补了单人口死亡率模型的缺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晓坤 李鑫 苏雯
文章讨论了Lee-Carter模型估计与预测中随机性的三个来源:模型残差、时间因子和模型参数,对来源于这三部分的随机性的性质与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基于中国数据的建模。研究表明:Lee-Carter模型的残差不同于普通回归模型中的残差,一般不直接应用于预测,主要用于模型评价;一般情况下,时间因子是模型随机预测中要首先考虑的主要的随机成分;如果要全面度量模型估计与预测中的随机性,通常要运用bootstrap方法同时考虑时间因子和模型参数的随机性。最后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和抽查数据建立Lee-Carter模型,数据建模所得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志生 刘恒甲
文章选择Lee-Carter死亡率模型对中国人口死亡率数据进行拟合和预测,以探讨Lee-Carter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和表现形式。基于1992~2007年中国人口分年龄组死亡率数据,文章对奇异值分解法(SVD)、最小二乘法(OLS)、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和极大似然法(MLE)的拟合结果和预测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加权最小二乘法具有最好的拟合和预测效果。文章利用最优的拟合模型,对未来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行了预测,并利用Bootstrap方法进行了区间估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晓坤 李姚洁
Lee-Carter模型是人口死亡率预测的常用模型,泊松最大似然估计法是该模型参数估计广为采纳的方法,模型中与时间相关的因子可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并进行外推,进而实现死亡率的预测。由于时间因子与死亡率之间的非线性性,简单的外推会带来死亡率预测的低估偏差。这个偏差可以通过对数正态分布的性质进行纠正或者随机模拟方法进行无偏预测。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韩猛 王晓军
由死亡率下降带来的长寿风险给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加准确地对长寿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需要对未来死亡率趋势进行预测。本文针对我国死亡率数据样本量小以及数据存在缺失的实际情况,对Lee-Carter模型进行了改进,通过一个双随机过程对Lee-Carter模型中的时间项进行建模。在模型中考虑了样本量不足对预测结果造成的影响,使得改进后的Lee-Carter模型更加适合目前中国的人口死亡率预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怡宁
文章在经典Lee-Carter模型的基础上,将各个时间、年龄组内的死亡率差异考虑入模型的构建中,提出死亡人口服从负二项分布的Lee-Carter模型改进形式,并运用中国1993~2009年分年龄分性别的死亡率对模型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表明,改进后的模型优于经典泊松分布假设下的模型。模型残差图显示中国人口死亡现象没有队列效应。最后,本文运用改进后模型预测出未来6年内中国分性别分年龄的死亡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