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34)
2023(15644)
2022(13100)
2021(12042)
2020(10241)
2019(23532)
2018(22983)
2017(43141)
2016(23489)
2015(26495)
2014(26177)
2013(25993)
2012(23819)
2011(21575)
2010(21030)
2009(19190)
2008(18656)
2007(16227)
2006(13673)
2005(11861)
作者
(69909)
(58820)
(58477)
(55550)
(36922)
(28300)
(26603)
(23130)
(22201)
(20438)
(20026)
(19582)
(18442)
(18331)
(18326)
(18175)
(18099)
(17499)
(16825)
(16747)
(14680)
(14248)
(14147)
(13361)
(13191)
(13040)
(12823)
(12733)
(11779)
(11769)
学科
(98738)
经济(98638)
管理(67185)
(63763)
(50933)
企业(50933)
方法(49471)
数学(44811)
数学方法(44314)
中国(26566)
(25967)
(24937)
(21256)
(21194)
贸易(21188)
(20716)
业经(19921)
环境(17699)
农业(17347)
(16444)
(15897)
财务(15855)
地方(15833)
财务管理(15820)
企业财务(15004)
(14699)
技术(14424)
(14318)
银行(14253)
(13801)
机构
大学(341230)
学院(338990)
(144654)
经济(142199)
管理(131014)
研究(116885)
理学(114928)
理学院(113659)
管理学(111679)
管理学院(111076)
中国(87104)
科学(73948)
(70903)
(65104)
(61643)
(59387)
业大(56546)
研究所(55003)
中心(53702)
农业(52097)
财经(51055)
(46881)
(46783)
经济学(45738)
北京(43793)
(41781)
经济学院(41565)
(41308)
师范(40712)
财经大学(38285)
基金
项目(240038)
科学(189105)
基金(178341)
研究(165340)
(159594)
国家(158395)
科学基金(134834)
社会(107650)
社会科(102282)
社会科学(102253)
基金项目(94312)
(91811)
自然(90221)
自然科(88241)
自然科学(88210)
自然科学基金(86703)
(79092)
教育(75901)
资助(73143)
编号(63027)
重点(54832)
(53595)
(51075)
(50187)
成果(48989)
科研(47616)
创新(47154)
计划(46435)
国家社会(46240)
教育部(45447)
期刊
(142774)
经济(142774)
研究(90264)
学报(61827)
中国(57931)
(57145)
科学(54755)
(47407)
大学(45768)
管理(45111)
学学(43766)
农业(39236)
技术(28132)
教育(26820)
(25947)
金融(25947)
财经(24923)
经济研究(24920)
业经(22444)
(22326)
(21461)
问题(19484)
(17851)
(17624)
统计(17332)
技术经济(17044)
科技(16083)
业大(15890)
(15685)
世界(15620)
共检索到4724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路正南  杨洋  王健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动的紧迫形势下,碳排放约束生产的现象开始凸显,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核心在于提高碳生产率,本文运用Laspeyres分解法对中国碳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进行解析,并以2000~2010年为样本期,定量研究了碳排放结构变动、低碳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中国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并从行业角度对碳生产率增长波动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低碳技术进步是驱动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不合理的碳排放结构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先进低碳技术的行业部门碳排放空间不足是导致碳生产率增长缓慢根本原因。从行业角度看,各部门碳排放结构调整和低碳技术进步,对碳生产率变动贡献程度有所不同。基于此,本文提...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珊珊  罗良文  
将Shephard距离函数引入LMDI-PDA分解法,构建了中国碳生产率七重因素分解模型,并进一步对能源强度因素进行深入分解,并考察了"十二五"时期(2010—2015年)中国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均产出规模的贡献率最大(151.22%),人口规模贡献率最小(1.39%);从行业来看,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工业对中国碳生产率的贡献最为显著,贡献率分别为13.81%和13.23%;从地区来看,贡献程度较大的地区为山东、广东、湖北和湖南,其碳生产率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13.10%、8.58%、8.17%和6.59%。能源强度因素的拓展分析结果显示,潜在能源强度、能源技术进步能明显促进中国碳生产率增长,但能源技术效率对中国碳生产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国平  
关键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剑波   吴驰宸  
提升隐含碳生产率是产业部门碳减排的关键。基于2002—2020投入产出数据与能源碳排放数据建立隐含碳生产率指标,利用LMDI-PDA综合分解法,系统梳理各效应、各细分产业部门对产业部门整体隐含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研究结论为:直接排放率效应对28个产业部门中的大部分产业部门的隐含碳生产率提升起到阻碍作用,排放能效效应以及能源资本替代效应则主要起积极作用;隐含碳生产率效应普遍推动三次产业隐含碳生产率上升,排放结构效应则阻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隐含碳生产率的增长,负向效应分别为-0.0166万元/吨、-0.0190万元/吨;对产业部门整体隐含碳生产率增长贡献最大的两个产业部门是其他服务业和建筑业。研究结论为加速推进产业低碳变革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撑。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袁鹏  张英群  刘海洋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能源生产率的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变化、要素替代等效应。该分解法不同于传统的指数分解法和结构分解法,能够识别要素替代对能源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应用以上分解框架对1985-2010年中国能源生产率变化的分解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效应是能源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其次为要素替代效应,技术效率变化的影响较小。然而,能源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和省际差异。要素替代效应在能源生产率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对经济落后省份的能源生产率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文还发现,能源价格扭曲导致了能源稀缺省份的要素替代效应相对较小,而能源富集省份的要素替代效应相对较高的反常现象...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成  王建科  史文悦  李远  
本文以中国各省份1995-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碳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了七重因素分解,分解时不仅考虑了能源结构变动的影响,还充分利用了全要素框架下的生产率信息,重点探讨资本、劳动和能源三要素之间的替代效应对碳生产率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碳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主要受技术进步(正效应)、资本能源替代效应(正效应)和劳动能源替代效应(负效应)三个分解变量的影响,而技术效率(负效应)、随机偏差(负效应)、规模效率(正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正效应)的影响较为有限;2资本能源替代效应和劳动能源替代效应在样本期间的波动幅度最为明显,且两者在影响力度上呈现了此消彼长的角力格局,但两者在影响效果的变化方...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宋德勇  宋沁颖  张麒  
识别中国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将其分解为能源结构、(交通)能源强度、交通强度、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6个驱动因素,分析不同脱钩状态下各因素驱动效果尤为关键,其中,所采用的广义费雪指数(GFI)因素分解法具有消除残值、分解更完全的优势。研究发现,中国交通碳排放持续增长,但理想脱钩状态省份从0个上升到8个;经济和土地城市化是阻碍碳减排最关键因素,人口城市化、交通强度、能源结构促进碳减排;能源强度、交通强度是形成不同脱钩状态主因。构建“高效、紧凑、智能”城市交运体系有助于交通部门更早实现碳达峰。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安庆贤  邹雨晴  熊贝贝  
探索影响碳强度变化的因素对于制定科学的减排措施、实现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产理论分解法和指数分解法提出了一种新的碳强度变化分解方法,该方法除了提供能源结构、经济产出结构等因素对碳强度的影响信息外,还提供了能源、经济产出、CO_2排放的技术因素对碳强度的影响信息。此外,本文构建了一种考虑物质守恒原则的效率测量方法,以测量能源、经济产出、CO_2排放的技术效率,从而科学量化技术因素对碳强度的影响。最后,本文使用2009年至2017年间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面板数据,从国家和省级层面来探究交通运输行业碳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能源技术进步和CO_2技术进步是降低碳强度的关键因素,而潜在的碳排放系数是阻碍碳强度降低的主要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门丹  黄雄  
文章运用LMDI的分解方法将碳排放量增量分解成碳排放效率效应、能源消耗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与经济效率效应,并且综合考虑产业部门的碳排放和居民消费碳排放。分析结果显示:2012—2016年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是促使江西省碳排放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规模效率和碳排放效率效应也对减排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居民消费的能源消费强度效应为增加碳排放。所以江西省要发展低碳经济、打造"江西样板"需要结合江西发展现状从优化产业结构、对人均GDP计算加入环境因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入手。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汪中华  于孟君  
采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对我国石化行业2000—2016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演变进行分解,进行阶段性及累计效应分析,考察投资、产出、能源消费以及相应的碳强度、能源强度和投资效率的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投资、产出及能源消费规模是促进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投资碳强度和产出碳强度是主要的促降因素;能源碳强度、投资效率和能源强度作用较弱,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是未来石化行业减碳政策制定的主要着手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欣  龙如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由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由碳排放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全球变暖已经触及农业和食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为全面分析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碳排放分析相结合,建立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定量分析了各因素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促进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中,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是主要影响因素,国际贸易是次要因素,影响系数分别为0.277、0.408和0.321;在抑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中,科技投入与技术引进为主...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赵晓丽  洪东悦  
对外贸易通过能源的直接进出口和间接进出口影响着一国的能源消费。本文首次运用投入产出结构因素分解法分行业研究了1992—2002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将影响中国能源消费的因素分为能源强度效应、技术效率效应(投入产出结构效应)、国内需求效应、净出口效应,根据1992、1997、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上述各效应,并重点分析了净出口效应;得到了1992—2002年间,对中国能源消费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性进出口部门。研究认为,1992—2002年间,中国对外贸易使能源消费减少了11823.58万吨标准煤。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喻小宝   于永智  
基于2004—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超效率松弛变量的测度(SBM)模型和马尔奎斯特—吕恩贝格(ML)指数方法,测度了2004—2019年中国省级工业碳生产率静态效率与动态指标并进行分析。其次,使用Tobit模型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在2004—2019年,我国大部分区域工业碳生产效率值整体水平偏低,仅部分东南沿海地区达到优秀水平,但各区域工业碳生产效率动态指标差异较小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各地区在工业碳排放管理与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2)经济发展程度、人力资本水平与对外开放对工业碳生产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城镇化程度对工业碳生产率存在显著抑制效应;环境规制对工业碳生产率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U”型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喻小宝   于永智  
基于2004—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超效率松弛变量的测度(SBM)模型和马尔奎斯特—吕恩贝格(ML)指数方法,测度了2004—2019年中国省级工业碳生产率静态效率与动态指标并进行分析。其次,使用Tobit模型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在2004—2019年,我国大部分区域工业碳生产效率值整体水平偏低,仅部分东南沿海地区达到优秀水平,但各区域工业碳生产效率动态指标差异较小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各地区在工业碳排放管理与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2)经济发展程度、人力资本水平与对外开放对工业碳生产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城镇化程度对工业碳生产率存在显著抑制效应;环境规制对工业碳生产率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U”型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鹏飞  张艳芳  
在描述1980—2011年中国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时序变化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拉氏指数分解模型,考察了导致中国工农业总体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的结构因素和效率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体而言,1980—2011年期间,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在提高用工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平均而言,效率因素对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的贡献更大;分阶段看,结构因素与效率因素对水资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贡献在不同时期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提出提高中国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