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73)
2023(13409)
2022(11419)
2021(10480)
2020(9006)
2019(20677)
2018(20670)
2017(39595)
2016(21501)
2015(24157)
2014(24040)
2013(23807)
2012(21940)
2011(19615)
2010(19196)
2009(17109)
2008(16315)
2007(14365)
2006(11927)
2005(10163)
作者
(59924)
(50573)
(50282)
(47740)
(31797)
(24416)
(23221)
(19859)
(19184)
(17788)
(17286)
(16912)
(15865)
(15852)
(15791)
(15439)
(15240)
(15009)
(14558)
(14473)
(12313)
(12201)
(12079)
(11502)
(11466)
(11193)
(11175)
(10933)
(10198)
(10152)
学科
(87739)
经济(87659)
管理(59885)
(55430)
(43960)
企业(43960)
方法(43652)
数学(39454)
数学方法(38971)
(24921)
(21489)
中国(20234)
地方(19325)
业经(18061)
(17820)
环境(17005)
农业(16818)
(16506)
贸易(16503)
(15946)
(13619)
财务(13577)
(13543)
财务管理(13542)
(13395)
企业财务(12736)
理论(12627)
(12116)
技术(11918)
(11186)
机构
学院(297142)
大学(294718)
(119267)
经济(116822)
管理(116738)
理学(101954)
理学院(100830)
管理学(98978)
管理学院(98423)
研究(94052)
中国(69743)
(60784)
科学(59685)
(52118)
(51261)
业大(47262)
(46121)
中心(45985)
(43671)
财经(42767)
研究所(42443)
农业(40607)
(39047)
(38775)
师范(38624)
北京(37039)
经济学(36341)
(36294)
(34573)
经济学院(33171)
基金
项目(210076)
科学(165390)
基金(152417)
研究(150965)
(132987)
国家(131894)
科学基金(113994)
社会(95178)
社会科(90226)
社会科学(90197)
(83902)
基金项目(82119)
自然(75703)
自然科(73941)
自然科学(73920)
自然科学基金(72584)
(70336)
教育(70296)
资助(61626)
编号(61539)
成果(47385)
重点(47300)
(45970)
(45463)
(43931)
课题(41738)
科研(41312)
创新(41095)
大学(39483)
教育部(39408)
期刊
(124221)
经济(124221)
研究(77796)
中国(51421)
学报(47133)
(45055)
科学(43090)
(40890)
管理(39151)
大学(35622)
学学(33725)
农业(30981)
教育(28296)
技术(27167)
(22515)
金融(22515)
业经(22030)
经济研究(20052)
财经(19730)
(16958)
(16874)
问题(16672)
资源(15072)
(14739)
统计(14663)
技术经济(14500)
商业(14276)
图书(13869)
理论(13693)
(13378)
共检索到4148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莉叶  陈兴鹏  庞家幸  段建军  
论文将工业部门基于产值分为高、中、低产值行业,测算了兰州市2007—2016年9种主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运用LMDI法(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将碳排放增量分解成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与能源强度4种效应。结果表明,2007—2016年碳排放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的累积效应为负,经济增长和能源结构的累积效应为正,能源结构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通过情景设置,发现综合减排模式效果显著,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炫蕾  陈兴鹏  庞家幸  
通过构建碳排放研究指标体系,测算各县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并分析其演变规律;以碳排放量测算结果为基础,采用LMDI分析方法分析兰州市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近13年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土地翻耕产生的碳排放最大,占比超过40%;2015年兰州市各县农业碳排放差异较大,呈现边缘增长的结构,其中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三县农业碳排放总量占总排放量83.55%;农业经济发展对碳排放量增加呈现正效应,是导致农业碳排放增加的关键因素,而农业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增加有负向影响。本研究建议未来兰州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提倡土地轮作休耕,适当减少农药、化肥等使用量,推广种植绿肥作物;加大推进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兰州农业碳减排工作顺利进行。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选民  卞腾锐  
近十年间陕西省取得了跨越式的经济大发展,特别是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其经济发展已驶入了快车道。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带来碳排放总量的增加,测算了陕西省2002~2012年7种主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使用LMDI法(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把陕西省能源碳排放增量分解成人口、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消费强度这五方面因素。研究得出,2002~2012年间除能源消费强度这一因素的累积效应为负外,其余四种因素的累积效应皆为正。使用逐年效应角度观察,人均GDP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能源消费强度对碳排放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海龙  石培基  刘海猛  陈雪  魏伟  
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使得低碳工业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必然选择,位于西北地区的兰州等以资源、能源加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构建低碳工业发展模式意义重大。通过构建工业行业CO2排放量指数和碳强度竞争力指数,分别从工业行业结构减排和技术减排的视角来分析兰州市工业行业CO2排放状况和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07~2011年,兰州市在结构减排方面成效不大,结构减排潜力依然很大;工业行业整体的碳排放强度较高,减排技术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主要工业行业在技术减排层面潜力很大,并确定未来结构减排和技术减排的重点行业。在此基础上,提出工业行业CO2减排对策建议,为兰州市以及同类型城市发展低碳工业提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丽红  石培基  郝方方  
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对于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以西北内陆特大城市——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法等数量统计模型,对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水平进行分析,并找出造成差异的驱动因素,以期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为兰州市合理配置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宋杰鲲  
近年来山东省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碳排放量增加问题。本文基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测算了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并对山东省2000年-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测算。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方法将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为人口、人均财富、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等五方面效应。结果表明,以2000年为基期,截止2009年除能源消费强度因素的累积效应为负值外,其余四种因素的累积效应均为正值。从逐年效应来看,人均财富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人口仅有微弱的拉动作用,能源消费强度对碳...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国志  李宗植  
本文对中国农业1981—2007年能源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LMDI模型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农业碳排放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技术进步对农业碳减排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具有一定随机性,能源消费结构的不断恶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碳排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常跟应  李曼  席亚宏  刘书朋  
基于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运用路径方法,分析了影响中国公众对限塑令态度的社会心理和社会人口变量。结果表明,社会人口变量中,只有教育与公众对限塑令的态度呈正相关,且社会人口变量只能解释公众对限塑令态度方差的很小一部分。相较而言,社会心理变量能更好解释中国公众对限塑令态度的差异,集体主义价值观和新生态观与限塑令态度呈显著正相关,而新生态观受集体主义价值观、后物质价值取向、一般环境知识和特定环境知识的影响。公众对限塑令的态度与购物中自带购物袋的意向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认为,基于西方社会实践发展而来的环境态度—行为理论也适合解释中国以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为目的的个人环境态度和行为。但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环境观等处在不断变化中,对社会和环境的认知不稳定、不协调,使得模型的解释力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需要进一步揭示中国公众环境态度和行为的特殊性,发展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行为解释模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新才  岳立  张钦智  
兰州市是我国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利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对兰州市城区居民的大气环境支付意愿进行了评估,得出居民对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平均支付意愿是140.97元/户/年,进一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证明只有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显著因素;利用虚拟变量回归模型估计了不同收入群体的平均最大支付意愿差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邓少福  杨太保  
通过对近十年来兰州市噪声监测资料的系统分析研究,得出了近十年来兰州市噪声源构成、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功能区噪声和城区各区噪声的污染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原因。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监管、城市规划、技术、声环境网络化建设和宣传教育等方面探讨了针对噪声污染的防治对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谈存峰  王生林  
采用替代法、收入法、支出法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法对兰州农业多能价值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得出2008年兰州农业多功能价值为189.97×108元,其非经济功能价值是经济功能价值的2.87倍,表明当地农业系统不仅仅提供农产品和原材料,还具有生态、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指出干旱半干旱地区应建立健全多功能农业运行、激励和补偿机制,推动农业经济、生态、社会等多种功能全面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纪录  
通过测算中部地区1995~2010年间碳排放状况及LMDI影响因素分解分析,发现经济规模的扩大是拉动中部人均碳排放的决定因素,其累积排放效应远高于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碳减排效应。基于IPAT方程对中部地区碳减排与经济增长最优情景的定量分析表明,适宜中部地区2020年和2030年的最优低碳发展情景分别是"中增长、高效率"和"低增长、低效率"。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静芳  王婧婷  
甘肃省物流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物流发展规模、物流服务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匹配性差,社会物流总成本在GDP中的比重居高不下,严重阻碍了甘肃省区域经济的发展。物流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兰州地处西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物流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物流管理手段等方面亟待加强。本文通过分析兰州市域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总结出了阻碍兰州市域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就兰州市域物流的发展前景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浩  李世平  
基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市居民的调查数据,本文运用Logistic模型对兰州市居民参与以房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支出方向、岗位职业、养老体系满意度、家庭工作人数、是否为"421"结构家庭、子女埋怨风险和信用风险对居民参与以房养老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有无配偶、家庭支出水平、对以房养老的了解程度对居民参与以房养老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有制定多元化的以房养老模式、以中低收入群体为突破口、加强以房养老模式宣传、构建健全的以房养老信用体系、政府提供相应保障。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包金梅  熊思琴  
文章运用LMDI分解模型,综合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的宏观基础数据对全国和各区域在2004年-2009年和2009年-2014两个阶段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GDP总量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较小。金融危机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京津冀鲁、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果效应位列前三,除珠江中上游外各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依旧较小,远西部地区无论产业结构效应还是能源结构效应较金融危机前均得到大幅度优化和改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