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27)
- 2023(14219)
- 2022(12494)
- 2021(11631)
- 2020(9853)
- 2019(22933)
- 2018(22779)
- 2017(44860)
- 2016(24135)
- 2015(27323)
- 2014(27168)
- 2013(26733)
- 2012(24353)
- 2011(21906)
- 2010(21656)
- 2009(19730)
- 2008(18942)
- 2007(16326)
- 2006(14219)
- 2005(12118)
- 学科
- 济(95699)
- 经济(95597)
- 管理(69271)
- 业(65789)
- 企(53533)
- 企业(53533)
- 方法(48289)
- 数学(42889)
- 数学方法(42341)
- 农(26159)
- 中国(25495)
- 财(23737)
- 业经(20968)
- 学(19580)
- 贸(17924)
- 贸易(17917)
- 地方(17666)
- 易(17446)
- 农业(17276)
- 制(17058)
- 环境(16371)
- 技术(15315)
- 理论(15306)
- 务(15081)
- 财务(15010)
- 财务管理(14977)
- 和(14946)
- 银(14310)
- 银行(14265)
- 企业财务(14181)
- 机构
- 大学(344764)
- 学院(343278)
- 管理(139726)
- 济(137124)
- 经济(134246)
- 理学(122440)
- 理学院(121140)
- 管理学(118993)
- 管理学院(118377)
- 研究(108816)
- 中国(79771)
- 京(72181)
- 科学(68065)
- 财(61998)
- 农(53493)
- 所(53025)
- 业大(52728)
- 财经(51158)
- 中心(49663)
- 研究所(48630)
- 江(47284)
- 经(46595)
- 北京(44981)
- 范(44419)
- 师范(43999)
- 农业(42198)
- 经济学(41184)
- 院(39883)
- 州(38581)
- 财经大学(38382)
- 基金
- 项目(240819)
- 科学(189664)
- 研究(175405)
- 基金(175325)
- 家(152429)
- 国家(151203)
- 科学基金(130616)
- 社会(110254)
- 社会科(104579)
- 社会科学(104549)
- 基金项目(93952)
- 省(93921)
- 自然(85857)
- 自然科(83858)
- 自然科学(83837)
- 自然科学基金(82316)
- 教育(81245)
- 划(79102)
- 编号(72052)
- 资助(72026)
- 成果(56875)
- 重点(53514)
- 部(53402)
- 发(50897)
- 创(50056)
- 课题(48495)
- 创新(46692)
- 科研(46357)
- 教育部(45943)
- 国家社会(45105)
- 期刊
- 济(141428)
- 经济(141428)
- 研究(97154)
- 中国(56079)
- 学报(53533)
- 管理(49929)
- 科学(49222)
- 农(47259)
- 财(44950)
- 大学(41031)
- 学学(38711)
- 教育(35789)
- 农业(33287)
- 技术(30752)
- 融(25672)
- 金融(25672)
- 业经(24475)
- 财经(24029)
- 经济研究(22705)
- 经(20457)
- 问题(19385)
- 图书(17381)
- 理论(17210)
- 技术经济(16922)
- 科技(16557)
- 业(16123)
- 实践(15829)
- 践(15829)
- 商业(15686)
- 统计(15314)
共检索到4763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楠 于维洋
在分析2004~2010年我国工业各行业废气排放量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运用LMDI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工业废气排放强度、工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等因素的变化对我国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快速发展是导致工业废气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口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增加也产生正向驱动效应,但影响较小。工业废气排放强度是抑制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工业结构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抑制作用逐年显现,但影响有限。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独孤昌慧 李冬
本文利用我国2005~2010年投入产出表测算工业部门三类大气污染物(SO2、工业烟尘、工业粉尘)的进出口含污量。结果显示,就这三类污染物而言,我国工业出口含污量均大于进口含污量,我国负担了额外的环境成本。但是,出口和进口的含污量都在大幅度下降,经过因素分解,发现技术进步因素对贸易含污量的减少作用超过了贸易规模因素对贸易含污量增加的作用,贸易结构因素的作用还比较小。因此,要加大清洁生产技术的使用,降低单位污染排放,同时要优化产业和贸易结构。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王燕 何大梽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废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是我国在新时代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空间滞后模型对2005—2014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废气排放呈现出"高—高集聚"(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和"低—低集聚"(西部地区)的空间自相关性;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分别与经济增长呈倒"N"型和倒"U"型曲线关系;影响废气排放的因素是多维而复杂的,且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本的增加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废气排放有显著的抑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邵桂兰 孔海峥 于谨凯 李晨
本文将我国海洋渔业人均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为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运用LMDI分解法对2003—2013年我国海洋渔业碳排放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海洋渔业人均碳排放的总增量共计0.157万吨,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的累积效应分别为0.262、-1.131、-0.274和1.3万吨;综合考虑逐年和累积效应,产业规模是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负向驱动因素,而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系数的驱动效应具有不稳定性;通过控制海洋捕捞业的比重以及碳排放系数的变化率,能够使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系数因素稳定为负向驱动因素;降低海洋捕捞业比重、促进海洋捕捞渔船改造及作业方式转型、提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辉 吴荣荣 张大伟
文章基于我国西部11个省份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西部各省CO2排放量与GDP、人口、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GDP和能源强度对西部11个省份的CO2排放量有显著影响;人口对内蒙的CO2排放量有显著影响;第二产业的比重对四川、贵州、甘肃、宁夏和内蒙的CO2排放量有显著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下的对策建议:发展低碳经济;控制人口;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能源等。
关键词:
西部 CO2排放量 驱动因素 面板数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奥 武春友
基于改进的Kaya等式和LMDI分解法,对1990~2008年间中国CO2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效应测算与贡献率分析,研究表明:CO2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因素可以分解为排放强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刺激CO2排放量增长,排放强度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抑制CO2排放量增长,但这种抑制作用难以抵销由经济效应拉动的CO2排放量的增长。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蕊 刁书琪
将MMI引入至LMDI和PDA分解分析框架内,发展了一个更全面的分解分析方法,命名为LMDI-PDA-MMI分解法。利用该方法分解了2000—2017年产业体系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电力燃气行业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53.48%和28.38%,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贡献率仅有16.78%。(2)经济规模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高达154.09%,其他增加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仅有2.38%;能源强度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为-51.10%,其余减少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为-5.37%。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蕊 刁书琪
将MMI引入至LMDI和PDA分解分析框架内,发展了一个更全面的分解分析方法,命名为LMDI-PDA-MMI分解法。利用该方法分解了2000—2017年产业体系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电力燃气行业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53.48%和28.38%,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贡献率仅有16.78%。(2)经济规模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高达154.09%,其他增加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仅有2.38%;能源强度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为-51.10%,其余减少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为-5.37%。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佛关 吴立军
文章利用对数平均除数指数法(LMDI分析法)对中国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如下:在总效应的分解中,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经济效应、人口效应所发挥的贡献分别为-2.45%、-87.95%、180.44%、9.32%,影响中国碳排放变化的所有因素中经济因素发挥了主导性的促进作用,而技术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抑制作用,结构因素和人口因素贡献不大。从4种效应在时间中的贡献来看,结构效应和人口效应均基本稳定,变化幅度不大,且始终贡献较小;而经济效应作用呈上升趋势继续加强;技术效应成为抑制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而且这种作用在2010年之后得到迅速提升。
关键词:
LMDI法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分解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万里 胡瑜杰
本文通过甘肃省1997-2010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对甘肃省废气排放量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与废水排放量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废气排放量,经济增长与废水排放量存在着正相关。
关键词:
废气排放量 经济增长 财政分权 甘肃省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孟凡生 李美莹
为客观和准确地挖掘和评价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选取技术投入、对外贸易开放程度、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增长水平、人口规模和绿色植被用地面积等因素作为评价依据,构建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组合赋权法构建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评价模型,实证分析2000~2011年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组合赋权法结果显示:技术投入、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增长和绿色植被用地面积是影响我国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组合赋权法在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评价分析的运用,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为进一步确定CO2排放量影响因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陆亚琴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环境质量在不断下降。造成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的原因很多,但不容忽视的是,伴随着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大量涌入,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资源和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为揭示不同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对环境影响的差异情况,本文将我国31个省(区、市)划分为东、中和西部①三大经济区域,利用1991~2006年实际使用的FDI数额和同期的工业废气排放量数据,分别考察三大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影响。
关键词:
外国直接投资(FDI) 环境 区域影响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章渊 吴凤平
利用LMDI方法,分解分析1998—2012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工业废水排放起到抑制作用,同时,也是排放强度下降的决定性因素;工业经济增长是工业废水排放增加的主要推动力;排放系数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对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性;人口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工业废水排放的增加,人口流动促进工业废水排放增加。另外,还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废水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因此,各省份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工业节水技术,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耗水或低排放的行业,促进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加快城市间和城乡人口流动;东部发达地区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资金、技术等...
关键词:
区域 工业废水 人口流动 LMDI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彩明 李健
基于IPCC碳排放恒等式,采用LMDI分解法建立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实证分析河北省2005—2014年人口规模、经济规模、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结构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次之;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对碳排放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影响力较弱;产业结构抑制了碳排放增长。并提出加强碳排放管理及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LMDI模型 河北省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涂正革 谌仁俊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基于构建的LMDI"两层完全分解法"和中国1995—2011年30个省份7大部门CO2排放量及相关数据,分析工业化、城镇化的动态边际碳排放量。研究发现,由于中国工业能源利用率较低,工业规模扩张的边际碳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但工业比重的边际碳排放量却呈现上升趋势,其17年平均值分别为3.81吨/万元和56.58MT(百万吨);城镇人口比重及商业规模的边际碳排放量波动幅度不大,其17年平均值分别为0.67吨/万元和6.83MT。进一步地,各地区间工业化、城镇化的边际碳排放量差异显著。由于经济(人口)规模的差异,工业(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