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55)
- 2023(14653)
- 2022(12836)
- 2021(11861)
- 2020(10007)
- 2019(23138)
- 2018(23048)
- 2017(45245)
- 2016(24464)
- 2015(27637)
- 2014(27548)
- 2013(27153)
- 2012(24798)
- 2011(22404)
- 2010(22177)
- 2009(19925)
- 2008(19202)
- 2007(16513)
- 2006(14311)
- 2005(12145)
- 学科
- 济(96861)
- 经济(96760)
- 管理(71625)
- 业(66315)
- 企(54119)
- 企业(54119)
- 方法(48644)
- 数学(43171)
- 数学方法(42590)
- 农(26259)
- 中国(25648)
- 财(24317)
- 业经(21058)
- 学(20918)
- 环境(18423)
- 贸(18096)
- 贸易(18089)
- 地方(17681)
- 易(17620)
- 农业(17401)
- 制(17105)
- 和(15741)
- 务(15491)
- 财务(15421)
- 理论(15414)
- 财务管理(15388)
- 技术(15326)
- 银(14536)
- 企业财务(14510)
- 划(14494)
- 机构
- 大学(349347)
- 学院(347804)
- 管理(140846)
- 济(137570)
- 经济(134657)
- 理学(123309)
- 理学院(121983)
- 管理学(119768)
- 管理学院(119142)
- 研究(110330)
- 中国(80956)
- 京(73094)
- 科学(69618)
- 财(62699)
- 农(54819)
- 所(53984)
- 业大(53623)
- 财经(51628)
- 中心(50362)
- 研究所(49511)
- 江(48040)
- 经(46979)
- 北京(45524)
- 范(44907)
- 师范(44474)
- 农业(43273)
- 经济学(41269)
- 院(40571)
- 州(39030)
- 财经大学(38696)
- 基金
- 项目(244090)
- 科学(191903)
- 基金(177597)
- 研究(177339)
- 家(154739)
- 国家(153513)
- 科学基金(132220)
- 社会(111113)
- 社会科(105387)
- 社会科学(105357)
- 省(95178)
- 基金项目(95083)
- 自然(87199)
- 自然科(85128)
- 自然科学(85107)
- 自然科学基金(83549)
- 教育(81973)
- 划(80449)
- 资助(72983)
- 编号(72758)
- 成果(57329)
- 重点(54454)
- 部(54092)
- 发(51699)
- 创(50724)
- 课题(48921)
- 创新(47360)
- 科研(47317)
- 教育部(46344)
- 大学(45649)
- 期刊
- 济(141445)
- 经济(141445)
- 研究(97776)
- 中国(56962)
- 学报(55302)
- 科学(50415)
- 管理(49930)
- 农(48265)
- 财(45704)
- 大学(42257)
- 学学(39896)
- 教育(35977)
- 农业(33976)
- 技术(30755)
- 融(26054)
- 金融(26054)
- 业经(24437)
- 财经(24173)
- 经济研究(22663)
- 经(20557)
- 问题(19362)
- 图书(17859)
- 理论(17309)
- 技术经济(16940)
- 科技(16812)
- 业(16648)
- 实践(15959)
- 践(15959)
- 商业(15809)
- 版(15674)
共检索到4827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邵桂兰 孔海峥 于谨凯 李晨
本文将我国海洋渔业人均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为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运用LMDI分解法对2003—2013年我国海洋渔业碳排放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海洋渔业人均碳排放的总增量共计0.157万吨,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的累积效应分别为0.262、-1.131、-0.274和1.3万吨;综合考虑逐年和累积效应,产业规模是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负向驱动因素,而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系数的驱动效应具有不稳定性;通过控制海洋捕捞业的比重以及碳排放系数的变化率,能够使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系数因素稳定为负向驱动因素;降低海洋捕捞业比重、促进海洋捕捞渔船改造及作业方式转型、提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佛关 吴立军
文章利用对数平均除数指数法(LMDI分析法)对中国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如下:在总效应的分解中,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经济效应、人口效应所发挥的贡献分别为-2.45%、-87.95%、180.44%、9.32%,影响中国碳排放变化的所有因素中经济因素发挥了主导性的促进作用,而技术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抑制作用,结构因素和人口因素贡献不大。从4种效应在时间中的贡献来看,结构效应和人口效应均基本稳定,变化幅度不大,且始终贡献较小;而经济效应作用呈上升趋势继续加强;技术效应成为抑制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而且这种作用在2010年之后得到迅速提升。
关键词:
LMDI法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分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蕊 刁书琪
将MMI引入至LMDI和PDA分解分析框架内,发展了一个更全面的分解分析方法,命名为LMDI-PDA-MMI分解法。利用该方法分解了2000—2017年产业体系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电力燃气行业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53.48%和28.38%,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贡献率仅有16.78%。(2)经济规模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高达154.09%,其他增加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仅有2.38%;能源强度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为-51.10%,其余减少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为-5.37%。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蕊 刁书琪
将MMI引入至LMDI和PDA分解分析框架内,发展了一个更全面的分解分析方法,命名为LMDI-PDA-MMI分解法。利用该方法分解了2000—2017年产业体系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电力燃气行业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53.48%和28.38%,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贡献率仅有16.78%。(2)经济规模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高达154.09%,其他增加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仅有2.38%;能源强度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为-51.10%,其余减少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为-5.37%。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包金梅 熊思琴
文章运用LMDI分解模型,综合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的宏观基础数据对全国和各区域在2004年-2009年和2009年-2014两个阶段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GDP总量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较小。金融危机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京津冀鲁、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果效应位列前三,除珠江中上游外各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依旧较小,远西部地区无论产业结构效应还是能源结构效应较金融危机前均得到大幅度优化和改善。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多区域 LMDI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包金梅 熊思琴
文章运用LMDI分解模型,综合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的宏观基础数据对全国和各区域在2004年-2009年和2009年-2014两个阶段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GDP总量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较小。金融危机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京津冀鲁、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果效应位列前三,除珠江中上游外各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依旧较小,远西部地区无论产业结构效应还是能源结构效应较金融危机前均得到大幅度优化和改善。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多区域 LMDI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振信 石佳 王书平
运用LMDI分解方法对北京地区1995—2010年的能源碳排放进行了因素分解,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北京地区能源强度是能源碳排放最大的负向驱动因素,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因素对减排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经济发展规模与人口规模是拉动北京地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交通运输业对北京地区的能源碳排放影响不容忽视。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分解 驱动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小丽 王永利
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碳排放大户,其碳减排效果直接决定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文章运用LMDI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2000—2018年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效应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在分析期内,经济增长效应所导致的碳排放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能源强度效应对制造业的碳减排贡献非常突出,能源结构效应和碳排放系数效应对制造业的减排作用较小。为了降低制造业的碳排放水平,我国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耗能污染严重的重工业比例,重点关注经济增长质量,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促进能源结构清洁化为主要策略。
关键词:
LMDI分解 碳排放 制造行业 能源强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楠 于维洋
在分析2004~2010年我国工业各行业废气排放量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运用LMDI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工业废气排放强度、工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等因素的变化对我国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快速发展是导致工业废气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口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增加也产生正向驱动效应,但影响较小。工业废气排放强度是抑制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工业结构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抑制作用逐年显现,但影响有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朝先
碳排放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评估各种因素在碳排放中的贡献程度对于抓住其中的关键因素,促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系数的碳排放恒等式,运用LMDI分解技术,对中国1995-2007年的碳排放从产业层面和地区层面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总量的扩张是中国碳排放继续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则是抑制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因素,产业结构或者地区结构的变化、传统能源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影响有限,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我国碳减排需要进一步的努力:短时间内,在产业内部推进产业内升级,特别是工艺创新和工艺升级等是提高能源利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狄乾斌 陈小龙 苏子晓 孙康
促进海洋渔业低碳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既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也是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从碳排与碳汇视角核算海洋渔业碳排放,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6—2019年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渔业碳排放效率,并借助STIRPAT模型分析海洋渔业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6—2019年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渔业碳排放量不断上升;海洋渔业碳排放量区域差异较大;海洋渔业碳排放增长率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2)海洋渔业碳排放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呈现缓慢下降—波动上升—波动下降变化态势;各项效率指数均具有一定波动性;分地区看,山东整体明显高于河北、辽宁和天津。(3)海洋渔业科技水平是海洋渔业碳排放效率最主要影响因素,海洋渔业规模、海洋经济规模、对外开放程度、海洋产业结构是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狄乾斌 陈小龙 苏子晓 孙康
促进海洋渔业低碳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既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也是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从碳排与碳汇视角核算海洋渔业碳排放,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6—2019年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渔业碳排放效率,并借助STIRPAT模型分析海洋渔业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6—2019年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渔业碳排放量不断上升;海洋渔业碳排放量区域差异较大;海洋渔业碳排放增长率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2)海洋渔业碳排放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呈现缓慢下降—波动上升—波动下降变化态势;各项效率指数均具有一定波动性;分地区看,山东整体明显高于河北、辽宁和天津。(3)海洋渔业科技水平是海洋渔业碳排放效率最主要影响因素,海洋渔业规模、海洋经济规模、对外开放程度、海洋产业结构是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苗红 赵润博 黄鲁成 吴菲菲 娄岩
从技术角度选取技术广度、技术融合深度、技术规模和技术交叉融合强度4个驱动因素,采用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模型对技术融合度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以工程领域BIM技术为实证对象,得到如下结论:技术广度对于技术融合度的驱动程度最大;技术广度、技术融合深度、技术规模3项为正向驱动,而技术融合交叉强度为双向驱动;在驱动因素作用下,BIM专利在2012年前后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专利进行可视化分析验证,结果具有一致性,证明了该研究框架的可行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俊文 姜雯昱
文章以江西省为例,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分解研究电力行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起正向作用的三大因素依次为地区生产总值效应、电力生产结构效应和燃料消耗结构效应;起抑制作用的影响因素依次是火电燃料转化效应、发用电转化效应和电力消费强度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门丹 黄雄
文章运用LMDI的分解方法将碳排放量增量分解成碳排放效率效应、能源消耗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与经济效率效应,并且综合考虑产业部门的碳排放和居民消费碳排放。分析结果显示:2012—2016年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是促使江西省碳排放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规模效率和碳排放效率效应也对减排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居民消费的能源消费强度效应为增加碳排放。所以江西省要发展低碳经济、打造"江西样板"需要结合江西发展现状从优化产业结构、对人均GDP计算加入环境因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分解 驱动因素 居民消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