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91)
2023(15051)
2022(13222)
2021(12345)
2020(10431)
2019(24359)
2018(24104)
2017(47138)
2016(25490)
2015(28787)
2014(28562)
2013(28055)
2012(25302)
2011(22462)
2010(22344)
2009(20127)
2008(19145)
2007(16301)
2006(13956)
2005(11674)
作者
(71807)
(59760)
(59425)
(56561)
(37884)
(28765)
(27028)
(23723)
(22736)
(21069)
(20376)
(20067)
(18807)
(18669)
(18590)
(18172)
(17929)
(17846)
(17017)
(16991)
(14788)
(14502)
(14426)
(13605)
(13364)
(13146)
(13115)
(13034)
(12060)
(11901)
学科
(102314)
经济(102209)
管理(71200)
(68740)
(56678)
企业(56678)
方法(52556)
数学(46692)
数学方法(45927)
(26861)
中国(24447)
(24341)
业经(21756)
(21319)
地方(19823)
农业(18454)
理论(17986)
(17294)
贸易(17285)
(16785)
技术(15963)
(15778)
财务(15695)
财务管理(15661)
(15452)
环境(15330)
(15183)
企业财务(14775)
(13753)
(12776)
机构
学院(353035)
大学(352295)
管理(142986)
(137952)
经济(135096)
理学(125935)
理学院(124584)
管理学(121918)
管理学院(121302)
研究(112245)
中国(80602)
(73546)
科学(72174)
(60195)
(58140)
业大(55901)
(55336)
中心(51425)
研究所(51125)
财经(49732)
(48982)
(45933)
农业(45823)
师范(45468)
北京(45447)
(45442)
经济学(41248)
(40971)
(40008)
技术(38655)
基金
项目(253355)
科学(199633)
基金(184164)
研究(182068)
(161141)
国家(159847)
科学基金(138261)
社会(113677)
社会科(107838)
社会科学(107807)
(100001)
基金项目(98046)
自然(92398)
自然科(90323)
自然科学(90302)
自然科学基金(88645)
教育(85588)
(84040)
资助(76720)
编号(74370)
成果(58275)
重点(56642)
(55390)
(53299)
(52972)
课题(50751)
创新(49327)
科研(48887)
教育部(47620)
大学(47417)
期刊
(139231)
经济(139231)
研究(96744)
中国(60304)
学报(57562)
科学(52311)
(51499)
管理(50782)
(45062)
大学(43809)
学学(41364)
教育(40204)
农业(36394)
技术(33450)
业经(23550)
(23426)
金融(23426)
经济研究(23079)
财经(22980)
(19614)
(19116)
问题(18069)
图书(17679)
技术经济(17523)
科技(17356)
统计(17349)
(16592)
理论(15966)
(15766)
资源(15564)
共检索到4862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葛静芳  司伟  
[目的]甘蔗增产是在食糖消费持续增长趋势下,世界糖业市场稳定的重要原因。揭示甘蔗增产要素,不仅能为甘蔗生产市场监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而且还可以发现资源环境约束下甘蔗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方法]基于LMDI模型,文章从世界和国别两个视角,剖析世界甘蔗增产的主要贡献因素。[结果]1961—2014年世界甘蔗生产逐渐向优势区域集中,产量提升2倍,其中70%增产源于播种面积扩张, 30%来自单产提升;面积扩张对多数国家甘蔗增产的贡献大于单产提高,中国甘蔗增产同样得力于面积扩张,但单产提升显著,贡献率高达34%,位居世界前列;甘蔗生产中的资源环境问题逐渐凸显,现有的甘蔗增产模式已给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结论]资源环境约束背景下,转变甘蔗增产模式迫在眉睫,必须加快由依赖面积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单产提升的集约型生产模式转变的步伐,方可实现中国乃至世界甘蔗糖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蔡德龙  牛安妮  邓挺  钱发军  石琴  罗铁贤  黎雪  
硅肥对甘蔗试验效果表明,在不同地点、不同品种上,每公顷施硅肥750kg与对照不施硅肥相比,增产率达10.9%~23.2%。施用硅肥后的甘蔗,植株生长挺拔,叶片清秀、光亮,病中害减少,抗逆性好。施用硅肥平均每公顷增收5242.50元,投入产出比为1∶17.5。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昆  蔡青  刘家勇  毛钧  范源洪  
作物生长模型在农业生态研究、作物管理、产量预测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甘蔗作物生长模型的研究与发展进行综述和回顾,对应用最广泛的2个主要模型(澳大利亚APSIM–Sugarcane和南非CANEGRO)的优势及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AUSCANE和QCANE等其他甘蔗模型作了介绍。对甘蔗模型在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韦本辉  甘秀芹  申章佑  宁秀呈  陆柳英  韦广泼  李艳英  胡泊  刘斌  吴延勇  
【目的】评价粉垄栽培技术相比于传统栽培方法种植甘蔗的优势所在。【方法】选用新台糖22号和柳城03-1137两个品种,在不同地区进行粉垄栽培和传统栽培比较试验,在甘蔗工艺成熟期进行根系、绿叶、蔗茎性状、产量、品质及冬笋芽数等调查测定。【结果】粉垄栽培与传统栽培相比,根系鲜重增加了115.05%—146.48%;完全展开绿叶数(功能叶片)增加14.65%—19.35%;蔗茎产量增加21.91%—27.35%;甘蔗蔗糖含量、蔗汁蔗糖含量分别增加3.81%—5.17%、3.63%—5.75%,蔗汁还原糖分降低5.50%—9.76%;宿根冬笋芽数增加47.64%—197.70%。【结论】粉垄栽培的甘蔗,...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熊威  
使用有限元方法对甘蔗剪切过程进行仿真,研究刀片几何角度对甘蔗断面形态的影响。通过编写VUMAT子程序,将Hashin单向纤维复合材料失效准则应用于甘蔗剪切过程的仿真。仿真包括甘蔗剪切过程的断裂形态、剪切过程的最大剪切力、刀片楔角、后角和间隙对剪切断面的影响。结果显示,断裂形态仿真结果与已有的试验和仿真结果一致,最大剪切力为270 N;刀片楔角从30°减少到5°,可使甘蔗的上下断面都趋于平整;刀片具有正的后角,会使下断面平整;2 mm刀片间隙的存在,导致甘蔗下部断口接近静止刀片一侧出现撕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孟翠丽  谭宗琨  李紫甜  
甘蔗寒冻害是蔗糖主产区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大范围、严重的甘蔗寒冻害造成甘蔗产量和蔗糖分含量下降,给广大蔗农及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受蔗区地形地貌复杂及气象观测台站分布稀疏等因素制约,寒冻害过程影响期间难以获取区域甘蔗实际受害信息,给甘蔗寒冻害过程监测、评估及防灾、减灾措施的实施带来了极大困难。为了实现及时、真实地反演甘蔗产区寒冻害程度,文章基于广西历年冬季寒冻害过程最低气温资料、地理信息数据以及EOS/MODIS卫星资料,采用多元回归法,分别构建基于地理信息、基于地理信息及下垫面信息耦合的最低气温空间推算模型,创建了逐年寒冻害过程最低气温格点数据库。并以2008年辐射型、2010年平流型寒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申章佑  郑浩  何龙凉  莫云川  叶燕萍  
应用地埋式滴灌系统,在甘蔗工艺成熟前期对3个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新台糖10号和园林6号)进行甘蔗增糖增产剂3种浓度(1.67、2.50、5.00 mL/L)施放试验,探讨甘蔗根系吸收增糖增产剂的效果及根际滴灌的最佳浓度。结果表明:3种浓度处理相对于清水对照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叶片中酸性转化酶和NADP-苹果酸酶的活性,提高了中性转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有利于刺激根系恢复吸收能力,改善植株的生理生化特性;施放增糖增产剂对株高和茎径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可能与施放时期的选择有关;3种浓度处理均有增加甘蔗蔗糖分的效果,其中以2.50 mL/L处理效果最明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  李修华  王策  周永华  丁永军  农梦玲  艾矫燕  
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叶片为研究对象,针对全波段和双敏感波段处的反射率分别建立甘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预测模型,对比各模型的精度。全波段方面,以可见-近红外光谱反射率为输入量,提取出前5个主成分后,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与BP神经网络(BPNN)方法建立全波段模型M1与M2;敏感波段方面,选择731和785nm这2个敏感波段及由二者计算出的植被指数为输入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SLR)模型M3、MLR模型M4以及BPNN模型M5。研究结果表明:M1与M2的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92 4和0.892 9;M3、M4、M5的R~2分别为0.821 2、0.840 1和0.848 2;BPNN模型精度高于线性回归模型;虽M5的精度稍低于M2的精度,但M5只包含2个敏感波段信息,具有更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江军  李琼  张慧坚  张树珍  
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1994—2012年SCI-E收录甘蔗的相关研究文献,探讨国内外甘蔗文献的文献量、国家或地区分布、被引频次、学科分类、语种、研究机构、期刊、资助来源、作者和文献种类等。同时,对甘蔗的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苗红  赵润博  黄鲁成  吴菲菲  娄岩  
从技术角度选取技术广度、技术融合深度、技术规模和技术交叉融合强度4个驱动因素,采用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模型对技术融合度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以工程领域BIM技术为实证对象,得到如下结论:技术广度对于技术融合度的驱动程度最大;技术广度、技术融合深度、技术规模3项为正向驱动,而技术融合交叉强度为双向驱动;在驱动因素作用下,BIM专利在2012年前后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专利进行可视化分析验证,结果具有一致性,证明了该研究框架的可行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区惠平  周柳强  黄金生  朱晓晖  曾艳  彭嘉宇  谢如林  谭宏伟  李忠宁  沈小微  刘昔辉  
【目的】探讨南方赤红壤蔗区基于甘蔗产量与土壤磷素平衡的磷肥施用量,为该地区农田磷素高效利用与科学施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4—2016年在广西甘蔗主产区(南宁市武鸣区)布置田间定位试验,共设5个磷肥施用量水平,分别是0(P0)、75 kg P_2O_5·hm~(-2)(P1)、150 kg P_2O_5·hm~(-2)(P2)、300 kg P_2O_5·hm~(-2)(P3)和600 kg P_2O_5·hm~(-2)(P4),连续3年测定甘蔗蔗茎、蔗叶产量和土壤Olsen-P含量,采用Mitscherlich模型拟合蔗茎产量对Olsen-P的响应曲线,计算土壤Olsen-P农学阈值,并分析植株磷含量,计算甘蔗吸磷量,磷肥利用率和磷素表观平衡状况。【结果】与P1处理相比,P2处理蔗茎产量显著提高8.3%(2014年)、18.0%(2015年)和15.5%(2016年)。蔗叶和地上部产量均以P2或P3处理最高,但不同施磷量间蔗茎、蔗叶和地上部产量整体无显著差异。P2—P4处理蔗茎磷累积量、蔗叶磷累积量和地上部磷累积量也相当。土壤Olsen-P含量、磷素表观平衡量和磷素盈余率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磷素表观回收率和磷素偏生产力随施磷量的增加逐渐下降,以P1处理最高,显著高于P3和P4处理。Mitscherlich方程拟合获得Olsen-P农学阈值为13.4 mg·kg~(-1)。相关分析表明,施磷量与磷素盈余率、磷素盈余率与土壤Olsen-P含量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磷素盈余率与甘蔗蔗茎产量呈极显著二次相关(P<0.01),与磷素表观回收利用率、磷素偏生产力呈极显著指数相关(P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丽萍  刘家勇  昝逢刚  赵培方  赵俊  朱建荣  杨昆  覃伟  姚丽  夏红明  陈学宽  吴才文  
采用盆栽方法,以ROC22、云蔗06–407、云蔗05–211为试验材料,研究磷素(磷浓度分别为0.2、1 000μmOl/l,分别记为P1、P2)对3个甘蔗品种(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1处理下,云蔗06–407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直径、根体积、茎径、冠鲜重、冠干重比P2处理分别增加了19.50%、31.63%、11.11%、42.25%、14.21%、39.99%和36.31%,ROC22、云蔗05–211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茎径、冠鲜重、冠干重均低于P2处理;在P2处理下,ROC22具有较高的磷利用效率,在P1和P2处理下,云蔗06–407的磷利用效率均较高。综合分析结果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狄义宁  谢林艳  谷书杰  马豪  刘鲁峰  何丽莲  李富生  
为进一步挖掘甘蔗栽培种及其亲缘野生种中内生菌的功能与价值,筛选出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功能活性的微生物菌株,用于促进甘蔗产业的增收增产。以前期分离纯化获得的589株甘蔗内生细菌为基础,筛选并鉴定具有固氮、溶磷、解钾等促生长特性的功能菌株。在此基础上,对菌株产生的有机酸、吲哚乙酸(IAA)和嗜铁素也进行了定量测定与种类划分。结果表明:共有12株功能菌株被筛选得到,分别编号为B7、B9、C9、D5、E12、F5、G3、H5、J8、L9、M3、O9,其中多株菌株同时具有固氮溶磷解钾等生物学活性;12株菌株分别属于Pantoea、Pseudomonas、Enterobacter、Serratia、Acinetobacter和Bacillus 6个属。进一步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菌株G3与C9对于无机磷和有机磷的溶解能力较强,溶磷量分别为1 386.97±331.96与2 523±68.17mg/L;菌株M3解钾能力较强,解钾量为8.59±0.08mg/L;各菌株所产生的有机酸主要为酒石酸,其次为苹果酸、乳酸、乙酸、柠檬酸;12株功能菌株可产生IAA及嗜铁素,但产生嗜铁素的种类随菌株而异;各菌株与甘蔗种苗共培养过程中均能促进甘蔗种苗芽长与根长的生长,其中表现较优的有E12、C9、G3菌株处理组。该研究可为后续微生物菌肥开发奠定材料基础,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谭宏伟  周柳强  谢如林  黄美福  
广西甘蔗种植区气温和降雨量均较高,土壤风化和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磷、钾、硫和阳离子代换量均较低。有近1/3面积土壤全硫含量和有效硫含量低,硫素供给不足;有近1/2面积土壤全硫含量和有效硫含量处于中等水平,随着甘蔗生产的不断发展,广西甘蔗种植区土壤有较大面积正面临着缺硫和潜在缺硫的影响。相对于不施硫肥处理,甘蔗施用硫肥的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和单茎重均有所增加,平均增产5.24%~9.43%,过磷酸钙中硫的增产效果和后效均低于含硫磷铵。甘蔗施用硫肥还能提高蔗糖分和纤维分,经济效益显著,其产出与投入比(VCR)为18.20~20.23,其中以施用含硫磷铵效益最佳。甘蔗施用硫肥能显著增加植株各部位的硫含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于华  陈杨明珠  黎晓峰  
【目的】探究氮素形态对甘蔗锰毒黄化的影响,为防治甘蔗锰毒黄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水培试验,分析锰毒胁迫期间和锰毒发生后不同氮源对植株锰含量、吸收、分布及叶片黄化的影响的差异性,揭示氮素形态对锰毒黄化的影响。【结果】将硝态氮更换为铵态氮培养后,植株锰毒黄化的幼苗明显变绿,SPAD值显著提高;黄化的幼苗在铵态氮溶液中培养后,叶片复绿速度加快,SPAD显著高于硝态氮处理;在高锰胁迫下,铵态氮处理的植株锰含量显著低于硝态氮处理,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加长(2、4和9 d),处理间的差异加大;高锰溶液中,铵态氮处理植株的锰吸收量、地上部及根系的锰累积量均显著低于硝态氮处理。铵态氮和硝态氮处理的根系与地上部锰积累量的比值无显著差异。【结论】铵态氮能更有效地阻止锰的吸收,从而有利于减轻幼苗叶片黄化,加速黄化叶片复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