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94)
- 2023(16123)
- 2022(13514)
- 2021(12450)
- 2020(10627)
- 2019(24386)
- 2018(23958)
- 2017(45663)
- 2016(24716)
- 2015(27667)
- 2014(27303)
- 2013(27298)
- 2012(25251)
- 2011(22823)
- 2010(22257)
- 2009(20510)
- 2008(19971)
- 2007(17487)
- 2006(14702)
- 2005(12929)
- 学科
- 济(108094)
- 经济(107987)
- 管理(70349)
- 业(67830)
- 企(55139)
- 企业(55139)
- 方法(52119)
- 数学(46556)
- 数学方法(45998)
- 中国(27917)
- 农(27842)
- 财(26656)
- 学(23075)
- 业经(22445)
- 贸(21734)
- 贸易(21728)
- 易(21211)
- 地方(18902)
- 制(18826)
- 农业(18337)
- 环境(18237)
- 务(17091)
- 财务(17045)
- 财务管理(17004)
- 企业财务(16154)
- 技术(16027)
- 和(15928)
- 银(15250)
- 银行(15189)
- 融(14827)
- 机构
- 大学(358999)
- 学院(357458)
- 济(153859)
- 经济(151226)
- 管理(139048)
- 研究(123372)
- 理学(121712)
- 理学院(120371)
- 管理学(118263)
- 管理学院(117631)
- 中国(92193)
- 科学(77519)
- 京(74986)
- 农(66208)
- 财(65682)
- 所(62606)
- 业大(58095)
- 研究所(57785)
- 中心(56567)
- 财经(54185)
- 农业(52898)
- 江(49801)
- 经(49478)
- 经济学(48398)
- 北京(46669)
- 院(44386)
- 经济学院(43948)
- 范(43339)
- 师范(42729)
- 财经大学(40473)
- 基金
- 项目(250590)
- 科学(197618)
- 基金(185860)
- 研究(173499)
- 家(165578)
- 国家(164334)
- 科学基金(140203)
- 社会(112893)
- 社会科(107404)
- 社会科学(107376)
- 基金项目(98385)
- 省(96329)
- 自然(93434)
- 自然科(91374)
- 自然科学(91343)
- 自然科学基金(89754)
- 划(82526)
- 教育(78764)
- 资助(76660)
- 编号(66210)
- 重点(57276)
- 部(55848)
- 发(54225)
- 创(52423)
- 成果(51492)
- 科研(49416)
- 创新(49240)
- 计划(48323)
- 国家社会(48189)
- 教育部(47334)
共检索到501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顾阿伦 何崇恺 吕志强
中国过去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产业结构变动,而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日益严峻的碳排放控制形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基于1980-2010年能源平衡表中终端能耗数据,对中国CO2排放量进行核算。利用LMDI方法将碳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经济总量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将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从而得到产业结构变化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作用结果。结果显示中国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率达到了3.71%(2005年不变价),下降速度与发达国家的最快下降速度基本持平,说明中国节能减排的成效显著。技术进步对如此大的下降速度贡献较大,产业...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谭飞燕 张雯
在碳排放模型框架内,利用测算的全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通过设定多种模型形式考察了各种因素特别是产业结构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进程直接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产业结构变化是中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其影响程度较大;同时,FDI环境效应的合力是负面的,贸易并非国际碳污染转移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省际数据 碳排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肖慧敏
在二氧化碳(CO2)排放影响因素的模型框架内,利用1995—2008年中国省级的面板数据,着重分析产业结构演变对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演进决定CO2排放的基本走向,刚性产业结构演进特征使单位CO2排放居高不下;二产主导的产业结构对我国CO2排放产生了明显的增速效应,延缓了CO2排放倒"U"型变化过程。因此,依托低碳经济助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第一、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向低能耗低CO2排放的产业结构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产业结构 CO2排放 省级数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朝先
采用LMDI分解方法,对中国1996-2009年的碳排放进行分解,定量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变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依据对未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预测,估算了2020年之前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碳减排的贡献。基本情况是,1996-2009年中国碳排放增长464 678万t,其中,经济总量效应531 337万t,产业结构效应49 887万t,能源消费强度效应-223 940万t,能源消费结构效应107 395万t,诸因素对碳排放增长的贡献度分别为114.3%,10.7%,-48.2%和23.1%。产业结构变动驱动了碳排放增长,尽管它不是最主要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高耗能产业上升或下降1个百分点所对应...
关键词:
产业结构 LMDI分解方法 碳排放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仲伟周 姜锋 万晓丽
通过建立模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变动有着较大影响;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高或煤炭消费占有较大比重的省区其碳排放强度较高,但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有效达到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目的;第二产业对整个社会的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较大,其内部结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变化有较大影响。因此,我国碳排放强度研究应该重点放在实行结构节能减排上,从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产能落后的行业、实施产业转移、改善能源利用结构等方面入手实现全国碳减排的目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梁树广 李亚光
本文在测算了产业结构变动值的基础上,根据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和文献,构建了关于产业结构变动与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31个省市的产业结构变动值呈现一种波动上升的趋势;在影响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中,人力资本、最终消费、投资和外资因素具有正向影响作用;R&D强度有负向影响作用;外贸、城市化、区位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较弱,并且不显著。最后,本文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结论和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志军 李飞 覃巍
通过对能源消费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发现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有影响。利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发现从短期看,三次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为正,影响大小依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但是从长期看,第一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效应为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变动对其效应为正。第二产业变动对能源消费的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而第三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短期效应为1.3162,长期效应为0.578。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协整 误差修正模型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吕明元 尤萌萌
本文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角度考察了韩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并构建了以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强度以及碳排放强度变化为基础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韩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韩国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合理化相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而言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为持续;而到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则更为稳定,并且这种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逆向反弹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加深,对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以及碳排放强度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韩国逐渐走上低能耗、低碳排放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李科
大多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实证研究隐含地假定各地区具有相同的环境与收入的关系模式,这种假定抹灭了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本文运用动态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分析了中国1995-2009年30个省份产业结构对EKC曲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EKC曲线,但该曲线会因高技术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的不同而发生非线性变化,当该比重值高于10.975%时,碳排放的转折点将大幅下降,因此提高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水平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途径;某些中西部省份的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不利于碳减排。此外,中国的碳排放模式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发展低碳环保的居民消费方式是中国未来实现可持续性碳减排的重点。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碳排放 动态面板 非线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志伟 樊亚平 罗浩
文章以中国30个省区市2007—2019年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测度并分析了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碳排放强度的非线性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与2007年相比,2019年中国大部分省区市碳排放强度有所降低,所有省区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有所提升,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强度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提升既能降低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也能降低周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面板门槛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第三区间、技术创新和城镇化水平处于第二区间时,产业结构高级化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能力最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健 周慧
产业结构调整与低碳经济发展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从产业结构角度探讨碳排放强度问题,有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影响碳排放量变化的产业因素,有效制定控制碳排放的产业发展政策。本文在对我国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用2001-2008年全国及28个主要省域的碳排放总量、三次产业比重、单位GDP碳排放量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碳排放强度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得到以下结论:第二产业是影响地区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全国有16个地区二次产业与碳排放强度关联度最大,但第二产业并不是影响地区碳排放量增大的绝对因素;第三产业对地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效应并不明显,全国有11个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玉焕 钱之凌 徐鑫
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中国的碳达峰及碳中和,本文使用1998-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研究中国整体以及三大经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和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从国家整体视角,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实现碳减排;(2)从区域视角,东部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减少碳排放,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3)从空间视角,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对本地区碳排放存在负向空间直接效应,对其他区域碳排放也存在负向的空间间接效应;(4)从影响路径视角,中国整体和东部地区能源消耗和技术创新均在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碳排放的路径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中部地区能源消耗在影响路径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而技术创新表现为遮掩效应,可能原因是存在技术减排的反弹效应。西部地区能源消耗和技术创新均不是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碳排放的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瑞 丁日佳 尹岚岚
本文首先给出了1985年以来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然后基于29个省(市)1985-2004年的截面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能源强度与产业结构之间的Paneldata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顺顺
【目的】技术进步和需求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产业部门低碳转型具备结构性动因,通过分解影响碳排放增长的各类因素,从而分析这一变化规律将为宏观减排路线谋划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文耦合结构分解分析(SDA)和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指数法(LMDI)两类经典分解法,研制2005—2020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对产业部门整体和细分行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了识别和分析。【结果】(1)2005—2020年,产业部门碳排放总量由48.67亿t增长至106.77亿t,但5年平均增速已下降至2%以下;需求侧视角下,高碳部门向产业链下游延伸。(2)涉及技术进步的因素中,能源强度和生产结构效应的负贡献强于能源结构效应;涉及需求结构的因素中,投资扩张效应的正贡献始终强于消费拉动和出口变动效应;“十三五”以来,消费拉动效应的增碳和生产结构效应的减碳作用提升显著,部门间技术进步开始主导碳减排效应。(3)“十三五”时期,资源加工工业、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服务业整体处碳增长阶段,前者和后两者分别主要受投资扩张和消费拉动效应影响;采掘业、轻纺工业、机械及电子工业均由历史上的碳增长转向碳削减阶段,前者和后两者分别主要受进口替代和生产结构效应影响。【结论】2015年后,产业部门碳排放各类驱动因素的效力变化明显,促进最终需求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产业链协同减排以及涉碳市场优化是未来产业部门碳减排的关注重点。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郑长德 刘帅
本文采用我国30个省份2000—2008年的相关数据,使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份的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经济增长是导致我国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具体到各产业而言,第二产业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第一、三产业的影响较小;此外,第二产业的发展结构也不合理,"三高"和对能源依赖较高的企业居多,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低碳产业;各省份三次产业的发展结构也不尽合理,应鼓励发展第三产业,保持第一产业,改造第二产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碳排放 面板数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