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28)
- 2023(16354)
- 2022(13798)
- 2021(12685)
- 2020(10926)
- 2019(25150)
- 2018(24563)
- 2017(46116)
- 2016(24988)
- 2015(28304)
- 2014(27973)
- 2013(27712)
- 2012(25582)
- 2011(23054)
- 2010(22513)
- 2009(20948)
- 2008(20549)
- 2007(17990)
- 2006(15404)
- 2005(13609)
- 学科
- 济(103312)
- 经济(103197)
- 管理(70084)
- 业(66707)
- 企(53929)
- 企业(53929)
- 方法(50751)
- 数学(45590)
- 数学方法(45042)
- 中国(28542)
- 农(27037)
- 财(26638)
- 学(23243)
- 贸(22405)
- 贸易(22393)
- 易(21875)
- 业经(21236)
- 制(18548)
- 农业(17881)
- 地方(17362)
- 环境(16671)
- 务(16650)
- 财务(16606)
- 财务管理(16566)
- 企业财务(15693)
- 银(15609)
- 银行(15538)
- 技术(15071)
- 和(15008)
- 融(14930)
- 机构
- 大学(363999)
- 学院(360270)
- 济(151572)
- 经济(148827)
- 管理(137132)
- 研究(127388)
- 理学(119805)
- 理学院(118416)
- 管理学(116150)
- 管理学院(115506)
- 中国(95637)
- 科学(81440)
- 京(76966)
- 农(70764)
- 所(65650)
- 财(65537)
- 业大(60602)
- 研究所(60575)
- 中心(58570)
- 农业(56621)
- 财经(53545)
- 江(51721)
- 经(48987)
- 北京(47964)
- 经济学(47447)
- 院(45798)
- 范(44747)
- 师范(44073)
- 经济学院(42996)
- 州(40334)
- 基金
- 项目(252783)
- 科学(198524)
- 基金(187022)
- 研究(173222)
- 家(168075)
- 国家(166788)
- 科学基金(141279)
- 社会(111641)
- 社会科(105947)
- 社会科学(105914)
- 基金项目(98665)
- 省(96908)
- 自然(95283)
- 自然科(93185)
- 自然科学(93151)
- 自然科学基金(91523)
- 划(83630)
- 教育(79820)
- 资助(77138)
- 编号(66037)
- 重点(57992)
- 部(56266)
- 发(53737)
- 创(52676)
- 成果(52180)
- 科研(50155)
- 创新(49479)
- 计划(49422)
- 国家社会(47719)
- 教育部(47482)
共检索到5164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裴孝东 吴静 薛俊波
利用Kaya恒等式和LMDI模型,基于29个省份2008—2016年的面板数据,从全过程控制视角,进行了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的工业SO_2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将其分解为三大因子、六大子效应,并对省份进行层次聚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效应是促进全国和各地区工业SO_2排放的主导因素,末端治理效应是抑制其排放的主导因素,不同省份各效应的作用程度及方向不同。以工业比重、高硫能源占比以及能源强度为指标,利用层次聚类将29个省份划分为六大区域,分析了各区域的特征和不同,提出了针对性的减排建议。相关部门需充分考虑各地区工业SO_2排放的特征与差异性,制定合适的减排政策。
关键词:
工业 二氧化硫 LMDI 层次聚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裴孝东 吴静 薛俊波
利用Kaya恒等式和LMDI模型,基于29个省份2008—2016年的面板数据,从全过程控制视角,进行了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的工业SO_2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将其分解为三大因子、六大子效应,并对省份进行层次聚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效应是促进全国和各地区工业SO_2排放的主导因素,末端治理效应是抑制其排放的主导因素,不同省份各效应的作用程度及方向不同。以工业比重、高硫能源占比以及能源强度为指标,利用层次聚类将29个省份划分为六大区域,分析了各区域的特征和不同,提出了针对性的减排建议。相关部门需充分考虑各地区工业SO_2排放的特征与差异性,制定合适的减排政策。
关键词:
工业 二氧化硫 LMDI 层次聚类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媛媛 李坤望
鉴于清洁生产技术越来越被大力提倡,本文将总的环境技术分解为清洁生产技术和末端治理技术,并采用了2001~2006年36个工业行业的数据,从产业间的生产链联系分析了外资的进入分别对这两种技术进而总的环境技术产生何种影响。结论表明,外资进入仅仅从水平联系上提高了末端治理技术,却从水平、前向链接两个渠道提高了清洁生产技术,后向链接的影响虽然为负,但是不具有很好的稳健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施应玲 余欣玥
电力行业作为直接使用一次能源的最大部门,是落实我国碳减排目标的重点行业。为厘清电力行业碳排放的主要驱动或抑制来源,论文构建了LMDI模型,从国家及省域两个层面对2006—2020年电力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从国家及省域两个层面来看,经济发展效应均为电力碳排放的主要促进因素,火电燃料转化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均为电力碳排放的抑制因素,电源结构效应、工业电耗强度效应在全国层面为电力碳排放的抑制因素,但在各省份中的影响效果及程度各有不同。论文以主要抑制因素为变量,利用系统聚类法将30个省份划分为六大区域,针对各区域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减排政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施应玲 余欣玥
电力行业作为直接使用一次能源的最大部门,是落实我国碳减排目标的重点行业。为厘清电力行业碳排放的主要驱动或抑制来源,论文构建了LMDI模型,从国家及省域两个层面对2006—2020年电力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从国家及省域两个层面来看,经济发展效应均为电力碳排放的主要促进因素,火电燃料转化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均为电力碳排放的抑制因素,电源结构效应、工业电耗强度效应在全国层面为电力碳排放的抑制因素,但在各省份中的影响效果及程度各有不同。论文以主要抑制因素为变量,利用系统聚类法将30个省份划分为六大区域,针对各区域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减排政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青青 龙志和
提出面板数据空间误差分量模型,采用基于广义矩估计的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方法,研究1997-2007年间,我国省级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省级CO2排放量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CO2排放较多的省份往往会影响邻近地区的CO2排放;CO2排放量与人均GDP呈倒N型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未考虑空间相关性时,CO2排放转折点为人均GDP 51 730元,我国目前仍处于CO2排放量上升期;采用面板数据空间误差分量模型修正后,CO2排放下降转折点为人均GDP约53 237元,较未考虑空间因素时有所提高,省际间的空间相互影响,对CO2排放下降转折点的人均GDP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证研究结果同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平淡 朱松 朱艳春
本文使用对数平均的迪氏分解法(LMDI),将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降低的技术效应分解为能源消费结构效应、能源消耗强度效应和污染排放处理效应。研究发现,1998—2009年,中国SO2排放强度的降低主要归功于污染排放处理效应,其次是能源消耗强度效应,能源消费结构效应的贡献最小,甚至是反向的,这说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并没有得到优化,SO2减排主要依赖于末端治理和过程控制。本文还检验了2005—2009年中国30个地区环保投资对技术效应分解结果的影响,发现环保投资对能源消耗强度效应、污染排放处理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能源消费结构效应的作用并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美红 孙根年 康国栋
文章利用1990~2006年有关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结果发现,从1997年开始中国工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工业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总量呈指数增长。结果显示: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生产总产值占38.4~41.0%,消耗的能源占71.1~74.9%,排放的SO2占88.1~89.9%,是引起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急速上涨的元凶;中耗能-中污染工业生产总值占22.4~19.8%,能源消耗占18.4~15.4%,SO2排放量占6.6~7.4%;低能耗-低污染工业生产总产值占37.8~40.8%,能源消耗不到10.5%,SO2排放量低于5.0%,是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本项研究为通过结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淑敏 窦筱艳 韩丽媛
以全国及八大经济区域工业SO_2为研究对象,运用LMDI模型将SO_2排放强度变化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产污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结果表明:1995—2012年,经济规模效应是造成全国工业SO_2排放增加的最重要原因,能源强度效应是促进工业SO_2减排的关键因素。影响区域性工业SO_2排放强度变化的因素并不一致,东南沿海经济带显著因素为经济规模效应,工业SO_2排放持续增加;东北地区显著因素为能源强度效应,工业SO_2排放呈下降趋势;中西部经济区显著因素为能源强度效应,但正向累积效应大于负向累积效应,工业SO_2排放显示为小幅增长。建议按照不同区域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适合区域性发展的减排路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磊磊 尹昌斌 米健
运用分解分析方法对工业污染变化进行地区分解、影响因素分解和综合分解,建立包含地区和影响因素的工业污染分解模型,并且应用该模型对2001-2005年无锡市工业SO2排放量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无锡市工业SO2排放量的变化主要是江阴的经济规模、能耗技术和排污技术,市区的经济规模和能耗技术,以及宜兴的经济规模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区来看,无锡市工业SO2排放量的变化主要源于江阴,而宜兴的影响逐渐增强,市区的影响趋于减弱。从影响因素来看,三个地区的经济规模效应都为正,而且显著大于其他三种效应;经济结构是影响力最弱的因素;技术变迁有显著影响,但在三个地区间存在差异性。为了同时实现经济发展和工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许友 张陈俊
文章利用多层次LMDI方法,分解2002—2013年安徽省工业用水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规模以上工业及其部门用水强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而规模以下工业用水强度远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并且居高不下;(2)规模结构效应、部门结构效应和行业结构效应对工业用水强度的下降起到正向促进作用,而技术进步效应阻碍了工业用水强度下降,主要由于规模以下工业用水强度太高,拉高了工业用水强度,但是规模以上工业的技术进步效应有利于工业用水强度的下降;(3)规模以上工业技术进步效应反转是规模以上工业用水强度出现反转的主要原因,除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之外,剩下36个行业的用水强度全部下降,对工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
多层次 LMDI 工业用水强度 因素分解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巧玲 王奇 刘勇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贸易成为影响各国环境污染变化的重要因素,将其纳入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间关系的分析框架是环境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基于联立方程模型,从经济产出、污染排放、污染治理和国际贸易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的相互作用机理,并以美国、中国SO2排放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排放对经济产出有影响,且对美国和中国分别为正作用和负作用。经济增长增加了两国国内污染排放,且中国增加的相对更多。而污染治理均减少了国内污染排放,美、中的污染减排弹性系数分别为-0.277和-0.417。国际贸易对美国起到污染减排作用,对中国的影响不显著,考虑到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迪 边曦琛 聂锐
基于全过程控制的视角,采用LMDI完全分解模型对长三角城市工业S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时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源头驱动因子对长三角工业SO_2排放表现为促增作用,而过程控制因子和末端治理因子则表现为减排效应。考察期内各影响因子的减排效应存在时空差异,末端治理是长三角各城市工业SO_2减排的主要手段,其在经济发达城市的减排贡献较之于经济欠发达城市相对较小,经济增长则对工业SO_2排放的促增作用最为显著但趋于减弱,而经济结构、煤耗结构和煤炭清洁利用的减排效应逐渐凸显,且其减排能力提升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末端治理水平是当前减少SO_2排放的通用型措施,而提高工业能源效率和煤炭清洁利用水平在未来则有更大的减排潜力。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夏勇 钟茂初
在2030年碳达峰的背景下,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能否及时脱钩,是决定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Tapio脱钩理论的研究视角,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产生影响的作用路径,并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差异影响脱钩状态的收敛情况。结果表明:递增的环境规制有助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且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倒逼企业调整生产方式实现的;环境规制对脱钩状态的影响既与自身规制强度有关,也受到政府科技投入的影响,需综合权衡规制强度和绿色科技投入强度,以实现最有利于脱钩的影响作用;环境规制对于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的脱钩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表明环境规制政策需要针对不同区域特征来制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