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90)
- 2023(14845)
- 2022(12995)
- 2021(12195)
- 2020(10220)
- 2019(23849)
- 2018(23619)
- 2017(46471)
- 2016(24923)
- 2015(27930)
- 2014(27602)
- 2013(26978)
- 2012(24387)
- 2011(21748)
- 2010(21553)
- 2009(19313)
- 2008(18432)
- 2007(15781)
- 2006(13377)
- 2005(11163)
- 学科
- 济(99797)
- 经济(99693)
- 管理(72444)
- 业(68860)
- 企(58266)
- 企业(58266)
- 方法(51702)
- 数学(45874)
- 数学方法(45122)
- 农(25453)
- 财(25152)
- 中国(23897)
- 业经(21681)
- 学(20706)
- 地方(18998)
- 理论(17375)
- 农业(16951)
- 贸(16850)
- 贸易(16842)
- 务(16512)
- 制(16436)
- 财务(16430)
- 财务管理(16398)
- 易(16362)
- 技术(16354)
- 企业财务(15553)
- 环境(15313)
- 和(15290)
- 划(13724)
- 银(12920)
- 机构
- 学院(345786)
- 大学(345490)
- 管理(142220)
- 济(136461)
- 经济(133659)
- 理学(125602)
- 理学院(124276)
- 管理学(121693)
- 管理学院(121078)
- 研究(108128)
- 中国(77869)
- 京(71779)
- 科学(68746)
- 财(59828)
- 农(53243)
- 业大(53068)
- 所(52393)
- 财经(49758)
- 中心(49634)
- 研究所(48427)
- 江(47377)
- 经(45513)
- 范(44464)
- 北京(44355)
- 师范(43997)
- 农业(41814)
- 经济学(41413)
- 院(40093)
- 州(38711)
- 经济学院(37658)
- 基金
- 项目(249786)
- 科学(197806)
- 基金(182724)
- 研究(180365)
- 家(159274)
- 国家(158007)
- 科学基金(137505)
- 社会(113402)
- 社会科(107641)
- 社会科学(107613)
- 省(97976)
- 基金项目(97247)
- 自然(91671)
- 自然科(89652)
- 自然科学(89634)
- 自然科学基金(87990)
- 教育(84534)
- 划(82242)
- 资助(76150)
- 编号(73219)
- 成果(56889)
- 重点(55796)
- 部(55067)
- 发(52438)
- 创(52345)
- 课题(49721)
- 创新(48783)
- 科研(48220)
- 教育部(47661)
- 大学(46858)
- 期刊
- 济(136317)
- 经济(136317)
- 研究(94272)
- 中国(56718)
- 学报(54346)
- 管理(50646)
- 科学(50363)
- 农(46744)
- 财(44773)
- 大学(41742)
- 学学(39546)
- 教育(37534)
- 农业(32903)
- 技术(32613)
- 融(23422)
- 金融(23422)
- 业经(23412)
- 财经(23289)
- 经济研究(22783)
- 经(19873)
- 问题(17805)
- 技术经济(17249)
- 科技(17001)
- 业(16912)
- 统计(16876)
- 图书(16684)
- 理论(15877)
- 版(15694)
- 商业(15503)
- 策(15453)
共检索到4698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王云松
近年来,中国工业部门出现难以化解的能源与环境矛盾,能源投入结构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基于供给方视角提出并论证了能源投入作为生产要素对工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具体而言,在中国能源投入增长率大于劳动力增长率的背景下,工业部门能源投入份额的差异会引发产出增长率的差异,进而产生结构变动效应。然后,基于RAS方法及结构离差方法界定了供给角度下中国工业结构主体变动路径,并发现变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技术的变化;基于KLEMS模型及思想界定了工业部门能源投入状态,分两个时期研究了22个工业部门能源投入状态及变动情况。最后依据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邓光耀 张忠杰
文章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利用投入产出分解模型,研究了29个行业和三大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各行业能耗绝对量、直接能耗系数和完全能耗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呈现递减的趋势。(2)从29个行业的合计值来看,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但是对部分行业则有可能内部效应最大,例如煤炭采选业等行业。(3)无论是总效应还是细分值,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的内部效应最大,反馈效应次之,溢出效应最小,但是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邓光耀 张忠杰
文章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利用投入产出分解模型,研究了29个行业和三大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各行业能耗绝对量、直接能耗系数和完全能耗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呈现递减的趋势。(2)从29个行业的合计值来看,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但是对部分行业则有可能内部效应最大,例如煤炭采选业等行业。(3)无论是总效应还是细分值,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的内部效应最大,反馈效应次之,溢出效应最小,但是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因此从节约能源角度,有必要大力发展低能耗行业,并注意其关联行业(产业)的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海兵 肖地楚 王欣欣 邹安全 王建平
本文选用1995—2009年全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造了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能源自给率的个体时点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了能源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的关系。研究表明,能源自给率与工业增加值占比具有稳定且显著的关系,产业结构的演进对能源资源禀赋存在一定的依赖性,且能源禀赋对工业增加值占比的影响同时具有个体效应和时点效应。研究还发现,能源自给率处于两端的地区对能源禀赋的依赖都相对较低,产业结构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呈现出波动的特征。
关键词:
效应模型 资源禀赋 产业结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朝 周宵宵 张欢 朱于珂
基于投入产出和再分配模型,本文对1997-2012年中国居民电力、汽油和天然气三种能源消费的间接回弹效应分别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第一,研究时间区间内,居民三种能源消费的间接回弹值均在10%以内,其中居民电力消费的间接回弹值最大;第二,不同的分配情景下,居民能源消费间接回弹效应在能源类型和城乡间均存在差异。政府应重点关注居民电力消费,引导居民转变消费方式来降低回弹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毕神浩 钟晓红 来宇敏 余泽骎
在能源、环境双重约束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及效率成为节能减排关注的焦点,为探究两者的关系,本文根据系统动力学理论,阐释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关联机制;并以两者发展现状作为现实依据,引入PVAR模型,采用2000~2019年31个省域面板数据,结合两者发展状态将其划分为东、西、中3个区域,利用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全要素能源效率,通过熵值法测算能源消费结构均衡度,以技术进步、环境规制、产业结构3个控制变量,定量分析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效率的双向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各区域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效率均密切相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态势,仅作用力度和方向存在差异;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在东、中部为正、西部为负,而能源效率对能源效率结构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均为正,只是西部不显著,据此,需根据不同区域的能源消费及效率现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优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查冬兰 周德群
一国在倡导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可能会导致能源效率回弹效应,即能源效率提高带来的能源节约会部分被新增加的能源需求抵消掉。本文通过构建能源效率影响下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不同能源种类能源效率提高4%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煤炭、石油和电力在七部门的加权平均能源效率回弹效应分别为32.17%、33.06%和32.28%,说明能源效率回弹效应在我国显著存在。
关键词:
能源效率 回弹效率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宽 漆雁斌
在能源增进型技术进步的假设前提下,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构建劳动和能源效率内生化的新古典C-D生产函数。结合时变参数模型和卡尔曼滤波迭代估计等方法对北京市1981—2014年的短期和长期能源回弹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市短期能源回弹效应均值为149.29%,整体上处于逆反效应;长期能源回弹效应均值为79.21%,存在较强的部分回弹效应。从长期来看,北京市以能效改进为核心的节能减排政策是可行的,但要注意短期内由于城市经济规模扩张带来的能源回弹效应。最后,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要素投入及要素价格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涵 申俊 成金华
基于1993~2013年中国居民消费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居民能源需求的LA-AIDS计量回归模型与能源效率仿真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的回弹效应;根据SLutSky方程进一步分解出城镇与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直接与间接回弹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居民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回弹效应,且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的回弹效应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的回弹效应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的回弹效应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之后表现为"回火效应";居民能源消费回弹效应的直接效应高于间接效应,即替代效应高于收入效应,说明中国居民能源消费的回弹效应主要是由于能源效率提高后居民增加了对能源的直接消费所...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畅 孔宪丽 高铁梅
本文通过建立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结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SVECM),对1978—2007年间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长期影响因素和短期动态调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方差分解技术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改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价格及科技投入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动有着显著的长期影响,并且能源价格存在明显的"逆向"非对称效应。短期内,减少煤炭消费比重和重工业产值比重、提高科技费用支出比重都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能源消耗强度有间接的滞后影响。在各种影响因素中,科技费用支出比重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贡献程度最大,而能源价格的贡献程度又显著高于...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冯烽
从内生性视角构建了分析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动态效应的经验模型,并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能源价格、技术进步与能源效率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及动态效应。结果表明:能源价格是调节能源效率的重要手段,能源价格上涨能有效提高能源效率;"软"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正向冲击效应,但"硬"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冲击在统计上不显著;能源价格与"硬"技术进步对改善能源效率的长期累计贡献相当且均大于"软"技术进步的长期累积贡献。结果提示,技术进步对改善能源效率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完成"硬"技术进步由生产效率导向型向节能导向型转变是实现技术进步促进能源效率提高的重要途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姜艳凤 姜艳芳
本文分析了我国税制特征和税收结构对R&D投入的影响,认为R&D投入与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正相关,与营业税正相关不显著,与企业所得税、关税负相关。脉冲响应结果显示增值税、消费税对R&D投入有长期持续的正影响,R&D投入的税收收入弹性显示1992-1997年我国的R&D投入弹性小于1,从1997-2010年以来R&D投入弹性普遍大于1,长期来看R&D投入的税收弹性在1附近波动;所研究的各税种之间存在来自彼此的冲击,增值税与消费税存在逐渐递增的效应,营业税与个人所得税存在长期稳定而显著的正效应。
关键词:
R&D投入 税制改革 多元向量自回归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壮壮 李美桂
文章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别构建了不同地区同一产业发展的相似性度量模型和不同地区经济结构相似性度量模型,并以皖北地区的三个城市宿州、阜阳、蚌埠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建立的不同地区经济结构相似性度量工具优于地区产业同构系数;(2)从行业间的投入产出消耗关系来看,除建筑业以外,蚌埠与阜阳在各行业的相似性都大于蚌埠与宿州、宿州与阜阳的相似性,在建筑业上,宿州与蚌埠的相似性较高;(3)进一步从行业的投入产出角度分析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相似性,在产出方向上,宿州和蚌埠的相似性较高,相似性系数为0.9726,在投入方向上,蚌埠与阜阳的相似性较高,相似性系数为0.9725。分析结果为皖北部分区域的经济整合指明了方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壮壮 李美桂
文章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别构建了不同地区同一产业发展的相似性度量模型和不同地区经济结构相似性度量模型,并以皖北地区的三个城市宿州、阜阳、蚌埠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建立的不同地区经济结构相似性度量工具优于地区产业同构系数;(2)从行业间的投入产出消耗关系来看,除建筑业以外,蚌埠与阜阳在各行业的相似性都大于蚌埠与宿州、宿州与阜阳的相似性,在建筑业上,宿州与蚌埠的相似性较高;(3)进一步从行业的投入产出角度分析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相似性,在产出方向上,宿州和蚌埠的相似性较高,相似性系数为0.972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青 罗志红
能源结构的合理化直接影响一国经济、能源、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基于对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定性分析,利用我国2000年以来的能源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能源生产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行业结构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模型,从生产侧与消费侧全面、系统地分析能源结构。结果表明,我国能源结构整体来说具有高碳化的特点,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占比不合理,生活能源消费以液化石油气、煤炭能源为主;虽然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较低,但是其生产与消费增速较快。
关键词:
能源生产结构 能源消费结构 灰色关联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