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26)
- 2023(12908)
- 2022(10900)
- 2021(10292)
- 2020(8394)
- 2019(19097)
- 2018(18617)
- 2017(36180)
- 2016(19223)
- 2015(21351)
- 2014(20744)
- 2013(20104)
- 2012(18685)
- 2011(16809)
- 2010(17010)
- 2009(15533)
- 2008(14963)
- 2007(13208)
- 2006(11584)
- 2005(9786)
- 学科
- 济(78382)
- 经济(78297)
- 业(56382)
- 管理(54909)
- 企(43271)
- 企业(43271)
- 方法(33931)
- 农(32788)
- 数学(29949)
- 数学方法(29481)
- 农业(21619)
- 中国(20309)
- 财(20008)
- 业经(19852)
- 地方(16260)
- 制(15304)
- 策(14913)
- 贸(14850)
- 贸易(14843)
- 学(14639)
- 易(14478)
- 银(12344)
- 银行(12326)
- 务(12087)
- 技术(12050)
- 财务(12044)
- 环境(12025)
- 财务管理(12016)
- 行(11811)
- 融(11638)
- 机构
- 学院(269638)
- 大学(265547)
- 济(112071)
- 经济(109790)
- 管理(106571)
- 理学(92391)
- 理学院(91410)
- 管理学(89818)
- 管理学院(89277)
- 研究(88488)
- 中国(66821)
- 京(53934)
- 科学(52015)
- 财(51574)
- 农(45087)
- 所(42171)
- 中心(41990)
- 财经(41179)
- 江(40171)
- 业大(38651)
- 研究所(38403)
- 经(37554)
- 范(36315)
- 师范(36012)
- 农业(33945)
- 经济学(33874)
- 北京(32967)
- 院(32559)
- 州(31732)
- 经济学院(30649)
- 基金
- 项目(185208)
- 科学(147888)
- 研究(138607)
- 基金(135844)
- 家(117372)
- 国家(116347)
- 科学基金(101147)
- 社会(89423)
- 社会科(84586)
- 社会科学(84564)
- 省(72453)
- 基金项目(71665)
- 自然(64681)
- 教育(63848)
- 自然科(63145)
- 自然科学(63125)
- 自然科学基金(61979)
- 划(60457)
- 编号(56806)
- 资助(54666)
- 成果(45679)
- 部(41447)
- 重点(41438)
- 发(40811)
- 课题(38886)
- 创(38756)
- 国家社会(37077)
- 创新(36152)
- 教育部(36041)
- 人文(35549)
- 期刊
- 济(125623)
- 经济(125623)
- 研究(76733)
- 中国(48297)
- 农(45480)
- 管理(38756)
- 财(38355)
- 科学(38231)
- 学报(37954)
- 大学(30644)
- 农业(30318)
- 学学(29125)
- 教育(27565)
- 融(27045)
- 金融(27045)
- 业经(23875)
- 技术(23441)
- 财经(19649)
- 经济研究(19116)
- 经(16858)
- 问题(16756)
- 版(13675)
- 业(13439)
- 贸(12751)
- 技术经济(12493)
- 现代(12251)
- 理论(12225)
- 资源(11990)
- 科技(11888)
- 世界(11758)
共检索到3911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霄鹤 兰思仁
福建传统村落景观具有历史悠久、风貌古朴、特色鲜明的地域特点,对其类型、分布及其典型特征的研究,是建设"乡愁"浓郁的"美丽乡村"和发挥福建传统村落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的首要前提。首先借鉴相关研究学者对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的研究,基于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实地调研情况,构建了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其次运用K-modes方法,以截止2013年12月31日前评选出的福建省内具有国家级、省级称号的54个历史文化名村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第三根据分类结果,分析出福建省内存在闽江以北(包括闽江流域)综合文化村落景观区域、闽西客家村落景观区域、闽南红砖文化村落景观区域3个传统村落景观区,其中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熊 星 唐晓岚 叶海跃 王军围 刘 澜
传统乡村景观人文与生态系统交织,时空演进因素复杂,其景观过程的分析和推导是对其科学保护的重要前提。借助在物质流动和景观过程模拟中具有突出优势的"源汇"理论和方法,解析传统乡村地域中的"源"与"汇",提出基于正负双向"源汇"格局的传统乡村景观保护策略和实施路径,为传统村镇的规划编制和数字化管理提供空间分析方法与决策支持,以期探索一条兼顾人文、生态景观保护和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景观可持续利用路径。
关键词:
乡村景观 源汇格局 保护与导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富利
单纯引进社会资本、依靠旅游开发的保护模式使古村落的保护面临危机,它不仅带来了诸多潜在的隐患,也损害了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古村落保护仅仅是将古村落维修好、保护好的思想认识误区,实际上,古村落是民族记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需要保护的绝不是哪座建筑物的空巢,而是民族文化的记忆、符号和传承,应从古村落整体保护的出发点来考虑。只有深入发掘古村落的内生动力,在发挥古村落村民主体作用的同时,平衡社会、政府、村民等各方利益,才能达到整体保护的效果,真正保护好古村落。
关键词:
古村落 整体保护 旅游开发 内生动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伯华 李珍 刘沛林 窦银娣
传统村落在历史、文化、经济、旅游和科学等多个方面价值颇高,保护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文化内涵极为重要。以中国湘江流域上中下游六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以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运用景观基因分析法识别了湘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分析了上中下游传统村落显性物质景观基因与隐性非物质文化基因的变异特征,总结了湘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变异特征及分异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湘江流域上游传统村落平面基因变异相悖于本土的情况侧重发生在平面结构变异上;立面基因的变异相悖于本土、突变后直接消亡的情况较多;文化基因上受外来冲击的不适感较强,有加剧景观基因变异的风险和趋势。(2)湘江流域中游传统村落对立面基因的改动需求较大,且改动时间较早,造成立面基因变异以及平面基因中街巷格局、平面布局变异较大,变异后相悖于本土的特征显著;而在文化基因中,对文化的变异融合接受能力强,变异相融于本土的情况显著。(3)湘江流域下游传统村落在形态、布局特征明显的平面基因中产生的变异不大显著;在立面基因中遭遇突变后直接消亡的特征明显;在文化基因中,对家风信仰的基因变异以相融于本土为主,习俗礼仪的基因变异呈现分化趋势,单民族聚居式的家族以相悖于本土的特征为主,多民族聚居式的家族以相融于本土的特征为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旭斌 李雪娇
传统村落的景观生成与变迁是时空语境下景观发生、发展、演变的整合过程,是群落自然地理景观和人类聚落文化相互作用的体现。通过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对湖湘传统村落景观的生成特性、生成机制及发展变迁等进行论述。研究得出:(1)自然环境、地理物候与社会生活场景生成了湖湘村落的景观空间结构与艺术风貌。(2)景观的生成与变迁受自然地理空间、产业经济、审美伦理与文化传承的影响,同时受“兴、生、觉”的生成机制的影响。(3)国家政策驱动、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与民族文化延承的内外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促进村落景观发展变迁的动因,应遵循景观生成的基本逻辑,对传统村落景观进行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翟洲燕 李同昇 常芳 罗雅丽 石钰
文化遗产景观是地域文化的符号表征,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则是地域文化代际传承的基本“遗传”单位和文化遗产景观形成的决定性因子。目前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识别与提取隐藏在文化遗产景观内的文化基因,可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基本特质。传统村落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遗产景观,整体上延续和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对传统村落进行遗产性景观基因识别研究可揭示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性和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性。基于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以陕西省35个代表性传统村落为例,首先从宏观和中观尺度,分析了传统村落遗产性景观的文化环境特征;其次从微观视角,建立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方法,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基因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出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质。本文旨在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认识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为实现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翟洲燕 李同昇 常芳 罗雅丽 石钰
文化遗产景观是地域文化的符号表征,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则是地域文化代际传承的基本"遗传"单位和文化遗产景观形成的决定性因子。目前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识别与提取隐藏在文化遗产景观内的文化基因,可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基本特质。传统村落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遗产景观,整体上延续和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对传统村落进行遗产性景观基因识别研究可揭示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性和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性。基于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以陕西省35个代表性传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沛林
传统村落是乡村中农耕文明和集体记忆的结晶,具有多重价值,值得被关注。传统村落景观基因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遗传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村落的景观因子,具有唯一性、优势性等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乡村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再次焕发出新的容颜,但传统村落景观同质化现象也日趋严重。传统村落作为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其中蕴藏的文化景观基因的传承与保护也应该维持活态的特性。“人”(居民)是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创造者。因此,无论是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聚落文化遗产的传承,还是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落实,都应加强居民对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感知、认同和践行的研究。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何艳冰 乔旭宁 王同文 樊良新
文章将脆弱性理论引入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中,以河南省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进行测度,并引入贡献度模型划分其脆弱类型。结果表明:(1)不同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面临的压力极不均衡,旅游开发对文化景观的胁迫效应更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状态存在结构性差异,非物质文化景观较物质文化景观更为脆弱;政府在文化景观保护过程中缺乏对村民利益诉求的尊重及其文化自觉意识的激发,是导致传统村落响应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2)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位于低、中、高3个脆弱等级的传统村落数量分别占33.33%、52.38%和14.29%,空间上呈现豫东地区和豫北地区高、豫西地区和豫南地区低的格局。(3)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分为压力主导脆弱、状态主导脆弱、响应主导脆弱、压力-状态复合脆弱、状态-响应复合脆弱和压力-响应复合脆弱6种类型,复合脆弱型传统村落的数量明显多于单一脆弱型,且脆弱程度更深,反映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主要受复合因素驱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屠李 赵鹏军 胡映洁 张超荣
历史性城镇景观,作为一种认知城镇遗产的新视角和协调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引入其解决现阶段传统村落保护中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难以协调的困境,是必要且可行的。首先,厘清了历史性城镇景观的概念及其双重内涵;同时,阐释了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中的核心理念——层积认知和整体保护,并分析了其在传统村落保护领域的适宜性;最后,提出了"基于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的传统村落层积认知与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从层积和可持续性两个核心概念出发,以层积认知和整体保护为切入焦点,在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和价值层积进行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探索其形成的背景机制,并据此从管理变化、民生改善与社区发展、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的建立三个方面提出整体保护策略及其实施的政策工具。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波 卢晓萌 彭尽晖
基于武陵山区的调查表明,山区村落及建筑景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统一规划、与地形地貌不谐,景观特色与村容村貌个性化日益消失。根据山区村落建筑特色形成的自然要素、文化要素、经济要素,提出了武陵山区新农村村落建筑特色建设方略:基于山区生态和特色自然文化资源优化村落规划与建筑景观设计,基于建筑文化促进新旧建筑景观和谐统一。
关键词:
武陵山区 村落 建筑景观 建设方略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赛男 王成 张昶 裴男才 王子研 段文军 孙睿霖
【目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传统村落开始向外扩张,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延续传统乡村植物景观特色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方法】为了解村落外扩对传统村落植物景观的影响,本文以广州3个传统村落为例,调查村落居住区范围内植物景观特征,对比分析村落传统区与扩展区的植物景观特征差异。【结果】(1)无论是传统区还是扩展区,庭院林的绿色贡献率均为最大。(2)从传统区到扩展区,植物种类更加丰富,数量增多,植物生活型结构趋于灌木化。(3)从传统区到扩展区,人们对植物功能的关注由生态和食用开始向观赏转变。(4)传统区优势植物是榕树、木棉等风水树种,龙眼、黄皮、菠萝蜜等食用果树,麻楝、构树、绿竹等生态树种。扩展区优势植物是风水树榕树,龙眼、黄皮、番石榴等食用果树,紫薇、鸡蛋花等观赏树种,小叶榄仁、香樟、绿竹等生态树种。整体植物景观风貌由自然化、果树化向观赏化、城市化转变。(5)从传统区到扩展区,风水林和水岸林的绿量贡献率大幅减小。(6)乔木占比对传统区和扩展区的植物绿量都具有积极影响。传统区中,生态型和食用型植物越多,植物景观类型绿量贡献率越大;扩展区中,生态型植物越多,植物景观类型绿量贡献率越大。【结论】本研究分析了村落外扩过程中植物景观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基于研究结果为外扩过程中的传统村落的植物景观建设提出了建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晓玥 张华荣 兰思仁 黄启堂
色彩景观是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方性与民族性,色彩景观营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村落个性和风貌的塑造,影响公众对村落景观环境的感受.研究以闽南蟳埔村为例,开展色彩特征量化分析及公众感知定性评价,研究表明:1)蟳埔村环境基底色彩略艳丽明亮杂乱,人工色彩混乱,自然色彩单调,需创造更愉悦和谐、温馨传统的氛围;2)历史人文色彩较丰富艳丽明亮,传统服饰已失去传统色彩特征,传统建筑色彩具有闽南地域特征,需创造更素雅和谐传统的色彩风貌.建议通过色彩景观统筹规划与分级管理,强化蟳埔村地域传统色彩特征,合理规范人工色彩的管理控制,丰富和提升植物景观色彩层次进行色彩景观提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立国 胡雅丽 吴旭峰 胡佳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场域,文化景观基因作为地方文脉延续和区域特色呈现的核心载体,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更新过程中不断得到生产。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采取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景观基因—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开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研究发现:(1)皇都村侗族大歌的生产可分为原型生成、结构重组和意义修复三个阶段,文化景观基因呈现出从遵循原真价值认知到满足旅游消费转型,最后顺应文化身份认同的变化过程。(2)文化景观基因生产呈现出“外壳—中介—内核”的结构机制,政府和市场在时空尺度的资本循环作为外壳推动空间表征,精英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行为作为中介支撑表征空间,本地村民作为村落主体承载着生产的内核实现文化原真实践的表达。(3)资本在生产中通过资源资本化、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实现其三重循环;权力在精英群体作用下,通过话语表征、技能规训和身份认同完成行为逻辑的建构;村民主体通过内生行动的实践表达,从最初代际传承下的简单参与到旅游消费下的抵制抗议,最终在遗产保护号召下发挥协作作用。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雅秀
山西东南部的晋城市拥有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按照兴起原因可分为"以名宦故居为主"与"因交通和手工业、商业兴起"的村落。晋城传统村落中分布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呈现出防御性较强、明清古建筑群保存相对较好、商汤信仰庙宇较为普遍的特点。在依托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产业振兴的过程中,晋城一部分古村落积累了有效的经验,但另一部分村落存在些许问题,因此,应采用恰当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方式、因地制宜进行古村落历史资源整合,改善古村落民生等产业振兴对策。
关键词:
历史文化资源 产业振兴 传统村落 晋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