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70)
- 2023(10824)
- 2022(9193)
- 2021(8615)
- 2020(7121)
- 2019(16592)
- 2018(16019)
- 2017(30730)
- 2016(16434)
- 2015(18560)
- 2014(18221)
- 2013(17359)
- 2012(15605)
- 2011(13628)
- 2010(13399)
- 2009(11920)
- 2008(11142)
- 2007(9169)
- 2006(7565)
- 2005(6243)
- 学科
- 济(67022)
- 经济(66964)
- 管理(47773)
- 业(44465)
- 企(37179)
- 企业(37179)
- 方法(35196)
- 数学(31994)
- 数学方法(31361)
- 农(16766)
- 财(16395)
- 中国(16131)
- 地方(15081)
- 业经(13869)
- 学(12132)
- 贸(11584)
- 贸易(11572)
- 农业(11448)
- 易(11222)
- 理论(11095)
- 务(10893)
- 财务(10830)
- 财务管理(10804)
- 技术(10283)
- 企业财务(10238)
- 环境(10045)
- 制(9997)
- 和(9584)
- 划(9025)
- 银(7937)
- 机构
- 学院(220364)
- 大学(218480)
- 管理(90695)
- 济(88184)
- 经济(86474)
- 理学(79781)
- 理学院(78960)
- 管理学(77189)
- 管理学院(76791)
- 研究(68315)
- 中国(50161)
- 京(44370)
- 科学(42875)
- 财(37839)
- 农(33571)
- 业大(33540)
- 中心(33184)
- 所(32059)
- 财经(31269)
- 江(31165)
- 研究所(29679)
- 经(28628)
- 范(28083)
- 师范(27769)
- 经济学(26873)
- 北京(26675)
- 农业(26307)
- 院(25963)
- 州(24801)
- 经济学院(24420)
- 基金
- 项目(163333)
- 科学(130504)
- 基金(120056)
- 研究(117340)
- 家(105414)
- 国家(104631)
- 科学基金(91708)
- 社会(74771)
- 社会科(71103)
- 社会科学(71087)
- 省(63955)
- 基金项目(63477)
- 自然(61442)
- 自然科(60089)
- 自然科学(60077)
- 自然科学基金(58946)
- 教育(55699)
- 划(54447)
- 资助(49299)
- 编号(47123)
- 重点(37227)
- 部(35881)
- 成果(35432)
- 发(34991)
- 创(34863)
- 创新(32578)
- 课题(32002)
- 科研(31831)
- 国家社会(31392)
- 教育部(31107)
共检索到3018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甜 黄茜 杨霏 毛怡然 罗胤晨 文传浩 任晓红
生境质量是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的重要表征,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可为区域生境质量时空动态演变特征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气泡图谱法、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对三峡库区(重庆段)2000~2030年的土地利用转型和生境质量演变特征进行评价及预测,并利用生态贡献率探究导致生境质量改善和恶化的土地利用转移类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各类用地面积变化明显,耕地和草地面积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建设用地面积持续上升;预测2020~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同2000~2020年基本一致,且耕地主要向建设用地转变。(2)研究区生境质量的高低受人类活动强度影响较大,且主要以“中等”和“优等”质量为主。2000~2020年生境质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预测到2030年生境质量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3)生境质量存在着改善和恶化两种情况。其中,2000~2020年耕地转为林地和草地是生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草地和林地转为耕地是生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预测2020~2030年耕地和草地转为建设用地是生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对提升三峡库区(重庆段)生境质量、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理论支撑和科学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魏兴萍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从20个指标通过数据标准化处理、指标权重确定和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自直辖以来的生态安全问题。运用熵权和AHP的平均值作为权重,结合主观和客观赋权的优点,使评价更为合理。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1997-2003年生态安全度为很不安全状况,2004-2007年生态安全度为不安全状况。从资源环境压力来看,1997-2007年其ESI一直处于很不安全状况;从资源环境状态来看,1997-1999年为很不安全状态,2000年和2001年为不安全状态,2002-2006年为临界安全状态,2007年为较安全状态;从人文环境响应来看,1997-2004年为很不安全状况,2005-2007年为不安全状况。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3方面分析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安全的影响,据权重值得知,人文环境响应对城市生态影响最大,其次是资源环境状态,影响最小的是资源环境压力。
关键词:
PSR模型 三峡库区重庆段 生态安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永发 周启刚 王陶 罗泓然 伍龙江
探明区域长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耦合PLUS-InVEST-Geodector模型,探究三峡库区1990~2035年不同情景下碳储量时空变化规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以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关系角度定量揭示其影响碳储量变化归因。结果表明:(1)1990~2020年三峡库区碳储量表现为“减少-增加-减少”的波动性,整体减少6.66 Tg,减幅为1.25%,其中耕地大面积转移至建设用地是导致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1990~2035年三峡库区碳储量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其空间异质性较为显著,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南低北高且库首>库腹>库尾”的分布特征;(3)2035年自然发展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碳储量较2020年分别减少7.53和0.37 Tg,生态保护情景较自然发展情景能显著降低库区碳储量损失;(4)影响碳储量时空变化因素较为显著,其中土地利用变化是其主导因子,其次则为温度、人口密度、高程和土壤类型,且各因子交互作用均对碳储量变化解释力增强。研究可为库区碳库管理以及碳储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明慧 周启刚 孟浩斌 彭春花 刘栩位 周浪
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集敏感、脆弱、复杂为一体的地区,其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采用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遥感数据,构建生态服务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综合确定生态源地;以坡度、起伏度、土地利用类型确定阻力值,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最终形成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源地面积13 660.8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61%,主要分布于巫溪、奉节、石柱、开州等区县;生态廊道连接生态源地,共81条,总长度为3 069.29 km,廊道呈树状辐射分布,呈现"东北-西南"树状分布的空间格局;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共同形成三峡库区东北生态城镇圈、三峡库区西南都市生态圈以及连接两圈的三峡库区中部走廊的"一廊两圈"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对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婷 赵伟 张智红 曾亚 张明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以及地理单元的独特性,以往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热点多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或特大型城市,对于欠发达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关注不够。基于RS与GIS技术,通过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5期TM遥感影像提取城市建成区数据,利用城市空间扩展强度和速度指数、紧凑度、分形维数及形状指数对三峡库区重庆段20 a间城市空间扩展及形态演变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1)随着时间增长,城市空间扩展强度及速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紧凑度持续降低,城市建成区面积逐年递增,城市扩展极不稳定;(2)城市空间形态受重大事件影响易发生"突变",随着时间的沉淀,空间形态再发生"整合";(3)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前10 a的移民安置工程为城市形态的"突变"提供了良好契机。2007年之后,在经济发展作为城市空间扩展的核心动力支撑下,研究区城市扩展主流模式侧重于沿一到两个方向扩展,形成"一心两辅"的发展态势;(4)在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规划用地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避免"边发展、边污染"的被动局面,同时结合自身交通运输条件的优势,在各个方向上形成依附在中心城镇周围的腹地并作为未来扩展的基础,构建副中心城市,将城市形态有序沿城市发展中心蔓延,形成"一核多翼"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
三峡库区重庆段 城市扩展 城市空间形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晓虹 王蓥燕 王舒 郑杰炳 王丹 王子芳 高明
[目的]水田作为三峡库区重要的耕地类型与湿地景观,对保障该区的粮食和生态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分析水田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为农业结构调整、水田经营政策的制定以及保障库区生态系统的安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1990、2005、2015年土地利用图像,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核密度估计以及景观指数模型等方法,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在不同时段水田的时空分布与演变特征。[结果]2015年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田面积为5 267.94 km~(2),占耕地总面积的26.70%,平均坡度为11.87°,其中丘陵地区水田面积分最大,不同区县间水田面积差异显著。(2)近25 年草地、建设用地和水田间发生显著转移,1990—2005年间水田主要转向旱地,2005—2015年水田主要转向建设用地,且转出面积大于转入面积,水田的总面积持续减少。(3)近25年来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田面积的核密度分布呈现“西密东疏”、“南密北疏”的分布格局。1990年水田分布的聚集区表现为江津和长寿2个核心分布带;2005—2015年间,江津的核密度值由高密度区转变为低密度区,水田分布的聚集区仅剩长寿核心分布带。(4)在7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水田的景观优势度居于中间位置,随着水田面积不断减少,水田景观的破碎化进一步扩大。[结论]从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必须稳定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水田面积,充分发挥水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广纳 邵景安 王金亮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河流污染的主要来源。三峡库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水资源安全已越来越受到关注。以三峡库区重庆段21个区县为实例,在区县级尺度上,研究了2005—2011年农业面源污染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全氮(TN)、全磷(TP)所导致的水质的变化。并借助地统计学中的空间插值方法,对30个水质监测站点的数据进行插值分析,最后利用内梅罗综合水质指数,通过核算和实测的数据来研究三峡库区重庆段水质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从库区平均水质浓度分析得出,2005、2008、2011年3个时间断面的TN、TP的浓度已经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级标准。2)从核算数据所反映的水质综合指...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水质质量 三峡库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远琴 任平 洪步庭
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基于生态安全视角,以生态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提取生态源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生态安全格局基础上对三峡库区重庆段2015年的土地利用冲突进行识别,以期为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耕地冲突分布较为分散,极严重冲突集中分布于奉节县、开县、石柱县与涪陵区,严重与较严重冲突集中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的外围区县,一般与不冲突集中分布于长寿区和巴南区;(2)建设用地冲突分布较为集中,极严重冲突集中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严重和较严重冲突分布较为分散,各区县均有分布,一般和不冲突也集中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且大多位于极严重冲突的外围;(3)综合土地利用冲突的极严重冲突集中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的中心区域与奉节县,严重与较严重冲突各区县均有分布,一般与不冲突集中分布于极严重冲突的外围区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广纳 邵景安 王金亮 倪九派 谢德体
论文以三峡库区重庆段21个区县为实例,利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方法,在区县级尺度上,研究了化学肥料施用、有机肥施用、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农田土壤侵蚀等8个来源中农业面源污染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全氮(TN)、全磷(T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Moran’s I值判断,2005—2011年间,三峡库区重庆段的COD、BOD5、TN、TP在区域上一直处于较高的集聚状态,2005—2008年集聚减弱,2008—2011年集聚增强。2从COD、BOD5、TN、TP排放总量来看,由农业面源污染引起的COD、BOD5、TN、TP绝对排放...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冷热点 三峡库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广 刘广龙 朱端卫 王雨春 周怀东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框架选取25个能反映水生态安全状态的指标,通过指标权重确定、数据标准化处理和水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从城镇化视角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自2007年三峡库区水位达156m高程以来的水生态安全状态。为了使AHP所确定的指标更客观,运用熵权对AHP进行修正,得到综合权重值来表示指标的权重。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生态安全自2007年三峡库区水位达156m高程至2010年三峡水库蓄水达到175m最终水位水生态一直处于不安全状态,2011~2012年升至警戒状态,总体趋势在逐年升高。影响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生态安全的劣势因子是资源环境...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左太安 苏维词 张凤太 宋增伟
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替代工程费用法等研究方法,核算了三峡库区重庆段的森林水土保持服务功能价值。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的水土保持服务功能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森林水土保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4.802亿元/a,其中减少土地损失的价值为203万元/a、减轻泥沙淤积的价值为1196万元/a、土壤肥力保持价值为14.662亿元/a。为正确的核算三峡库区绿色GDP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森林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 价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睿 周李磊 彭瑶 嵇涛 李军 张虹 戴技才
土壤保持是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的重要组成,在防止土壤侵蚀、减少径流泥沙与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域,研究得到了2000~2013年时间序列区域土壤保持服务"流量"结果,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重庆段多年平均土壤保持量为604.39 t/hm~2·a,沿长江干流自西向东逐渐增强,区域差异显著;(2)三峡库区的土壤保持服务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随着高程的增加,以300 m与900 m为节点,出现递减-递增-递减的分段规律,与人类活动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3)增加森林覆被面积是改善区域土壤保持、减少水土流失的重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殷兴伟 王金柱 黄容 高明
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1995、2005、2015年土地利用图像,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并结合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人类活动强度带,分析了三峡库区重庆段在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带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2015年研究区4种面积变化较大的景观类型格局特征随人类活动强度的梯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强度由西向东逐渐递减,长江干线流域的人类活动强度相对周边区域更强;(2)在景观水平上,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研究区景观斑块数大幅减少,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先增加后减少,连通性有所下降;景观聚集度先减后增,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但在2015年得到一定改善;(3)在类型水平上,建设用地、水域、草地、低密度植被覆盖林地这4种景观类型能较好地反映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其中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密度、形状指数和分维数随人类活动强度的变化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除建设用地外其余景观类型的最大斑块指数和面积变化幅度较小,在人类活动强度最大时的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和斑块指数分别达到71. 2%、35. 72%;(4)三峡工程、移民工程、城市化推进以及"退耕还林"等政策实施是三峡库区景观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力。揭示了20a来三峡库区重庆段景观格局沿人类活动强度的梯度变化规律,可为研究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苏维词 杨华 赵纯勇 李晴
三峡水库是我国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到2009年水库全部建成运行后将出现一个落差达30m的涨落带。涨落带土地肥沃,出露水面的时间长,光、热、水、土条件匹配好,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对涨落带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利用,将缓解库区的人地矛盾、促进库区小康进程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以三峡库区的主体——重庆段为例,论述了三峡重庆库区涨落带土地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开发价值;阐明了涨落带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5个原则问题;结合库区气候、地貌及水位变动等条件,初步探讨了涨落带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6种模式;对开发利用中可能存在的生态与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合理制定涨落带的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马骏 马朋 李昌晓 彭月 魏虹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采用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结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对1986—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25年来,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降后增的V字型趋势,1986年为953亿元,1995年下降至948亿元,2000年持续下降至943亿元,2010年大幅增加至整个研究时段的最高值968亿元,其中林地是研究区内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格局大致以巫溪至江津一线为界,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研究时段内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心随时间总体上向东南迁移。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