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23)
- 2023(11060)
- 2022(9453)
- 2021(8696)
- 2020(7327)
- 2019(17091)
- 2018(16974)
- 2017(33435)
- 2016(17664)
- 2015(19312)
- 2014(18955)
- 2013(18347)
- 2012(16469)
- 2011(14414)
- 2010(14232)
- 2009(12739)
- 2008(11854)
- 2007(9754)
- 2006(8177)
- 2005(6626)
- 学科
- 济(73517)
- 经济(73460)
- 管理(47874)
- 业(46779)
- 方法(36397)
- 企(36230)
- 企业(36230)
- 数学(33270)
- 数学方法(32659)
- 地方(19167)
- 农(18110)
- 中国(17440)
- 财(15532)
- 业经(14693)
- 学(12538)
- 贸(12241)
- 农业(12232)
- 贸易(12232)
- 易(11847)
- 环境(11167)
- 制(11128)
- 理论(10990)
- 技术(10771)
- 地方经济(10616)
- 和(10237)
- 务(9705)
- 财务(9650)
- 财务管理(9630)
- 划(9300)
- 企业财务(9074)
- 机构
- 学院(231330)
- 大学(228478)
- 管理(95797)
- 济(93499)
- 经济(91613)
- 理学(84582)
- 理学院(83666)
- 管理学(81855)
- 管理学院(81417)
- 研究(70868)
- 中国(52571)
- 京(46673)
- 科学(44700)
- 财(39448)
- 江(37826)
- 中心(34694)
- 业大(34319)
- 农(34005)
- 所(33310)
- 财经(32589)
- 研究所(30853)
- 范(30265)
- 师范(29928)
- 经(29831)
- 经济学(28539)
- 北京(27179)
- 院(26843)
- 州(26639)
- 农业(26633)
- 经济学院(25970)
- 基金
- 项目(172757)
- 科学(138869)
- 基金(127124)
- 研究(125390)
- 家(110705)
- 国家(109868)
- 科学基金(96924)
- 社会(81116)
- 社会科(77073)
- 社会科学(77053)
- 省(69418)
- 基金项目(67867)
- 自然(63871)
- 自然科(62457)
- 自然科学(62446)
- 自然科学基金(61295)
- 教育(58443)
- 划(57388)
- 资助(51313)
- 编号(51127)
- 重点(39222)
- 成果(38527)
- 发(37914)
- 部(37526)
- 创(37051)
- 创新(34622)
- 课题(34299)
- 国家社会(33920)
- 科研(33506)
- 教育部(32454)
共检索到3163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余初 巩杰 齐姗姗 吴婧 胡宝清
甘肃白龙江流域是我国嘉陵江上游水资源重要的补给地之一,对其开展流域生态系统水源供给服务功能空间定量评估研究,有利于水源区保护规划的制定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论文基于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气象、土壤和野外观测数据等,应用InVEST模型水源供给模块估算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的水源供给量,并定量分析流域水源供给服务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地形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水源平均供给量约在388 mm左右,且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中部干热河谷区域水源供给量相对较小,东南部山地林区降雨量大,水源供给量较高,林地(如云冷杉类、针叶林类等)和农田水源供给量较高。流域内水源供给量随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1 500~3 500 m和15°~40°区段;阴坡区域水源供给量大于阳坡区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余初 巩杰 齐姗姗 吴婧 胡宝清
甘肃白龙江流域是我国嘉陵江上游水资源重要的补给地之一,对其开展流域生态系统水源供给服务功能空间定量评估研究,有利于水源区保护规划的制定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论文基于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气象、土壤和野外观测数据等,应用InVEST模型水源供给模块估算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的水源供给量,并定量分析流域水源供给服务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地形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水源平均供给量约在388 mm左右,且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中部干热河谷区域水源供给量相对较小,东南部山地林区降雨量大,水源供给量较高,林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影 谢余初 齐姗姗 巩杰 张玲玲
区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碳库管理和减排增汇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基于In VEST模型和GIS技术,估算及分析了2010年甘肃白龙江流域碳储量及其空间格局,并探讨了海拔、坡度和坡向对碳储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肃白龙江流域碳总储量为251.57TG C,平均碳密度为136.46MG C/hM~2;其中,土壤碳储量为202.20TG C,植被碳储量为49.37TG C。碳储量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碳储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流域西北部山区(如迭部县)和白水江南岸(如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杉、冷杉类常绿针叶林的碳总储量最大;低值区多分布在流域东部和东南部(如武都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宁和平 敖泽建 赵红岩
光照资源的变化会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利用1973—2012年甘肃甘南白龙江流域近40 a日照时数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对甘南白龙江流域光照资源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南白龙江流域日照时数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其增幅为33.0 h/10 a,各季节日照时数都呈增加的趋势,其中以春季增幅最明显,夏季最小。这与中国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呈现显著减少的特征不同,体现出甘南白龙江流域独特的气候特点及日照时数变化的复杂性。甘南白龙江流域日照时数在1994年之前以负距平变化为主,1994年及其之后以正距平变化为主,为光照资源偏多期。甘南白龙江流域年平均...
关键词:
甘南白龙江流域 光照资源 气温 蒸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秀云 姚玉璧 王润元
利用白龙江流域气象观测资料和水资源定位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特征、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二者的关系,建立水资源气候模式。分析表明:白龙江流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34.2~-7.4)mm/10年之间,降水量递减以夏季降水量递减为主,倾向率在(-21.2~-3.8)mm/10年。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0.10~0.40)℃/10年之间,增温率以冬季最大,其值在(0.22~0.55)℃/10年之间,秋季次之,其值在(0.15~0.35)℃/10年之间,春季最小,其值在(0.03~0.34)℃/10年之间。年际变化趋势从20...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资源 干燥指数 白龙江流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金茜 柳冬青 巩杰 马学成 曹二佳
甘肃白龙江流域是中国四大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高发区之一,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脆弱区,土壤保持服务尤为重要,近几十年来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不仅加重了土壤侵蚀,也加剧了景观破碎化,因此开展景观破碎化对土壤保持服务的影响研究可以明晰两者间的空间关联,旨在为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合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网格分析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揭示了1990—2014年甘肃白龙江流域景观破碎化与土壤保持服务的时空格局,并从数理统计和空间统计两个角度探讨了两者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1990—2014年甘肃白龙江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和土壤保持服务分别呈现先增后减、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2)1990—2014年间,甘肃白龙江流域土壤保持服务与景观破碎化的空间负相关关系从无到有,且两者间的空间关联性逐渐增强;(3)2014年宕昌北部、武都中南部及最南端、文县南部和宕昌-舟曲-武都交汇处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对该区土壤保持服务产生显著负影响,可通过减弱景观破碎化以达到提升土壤保持服务的目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胜峰 闫文德
【目的】漓江流域属于典型喀斯特地区,通过探讨城市建设加速、旅游开发加强等人类活动对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压力,对漓江流域生态安全状态进行评价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以多源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3S技术,对漓江流域2000—2019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基于熵权的改进的TOPSIS法结合DPSIR概念模型对漓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1)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显著;研究期内耕地减少205.44 km~2,林地先增后减,波动增加41.49 km~2,建设用地增加237.57 km~2,流域内草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也一直在减少,分别减少42.92、6.96、23.74 km~2,其中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都有加速的趋势。2)漓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比较差,2000—2005—2010—2015—2019年分别处于敏感级—敏感级—临界级—临界级—敏感级;各子系统整体情况差异明显,驱动力、影响、响应子系统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而压力、状态子系统生态安全状态在变差;各区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期内变化差异明显,叠彩区、秀峰区、象山区期内由危险级—敏感级,土地生态状态有所好转,其余区县呈现敏感级—临界级—敏感级之间波动变化;2019年所有区县全部处在敏感级;各个区县各子系统的生态安全状态在危险级、敏感级、临界级和良好级之间波动变化。3)影响漓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GDP、人口密度、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等。【结论】基于TOPSIS-DPSIR复合评价模型构建的漓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较好的反映了近20年来漓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状态,表明人类活动对漓江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研究结果可为漓江流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芳芳 王强 张喜风
基于白龙江流域研究区1960-2013年逐日气温、风速、太阳总辐射、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降水数据,应用了Penman-Monteith模型并结合线性趋势、Morlet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检测等方法对研究区地表湿润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来,白龙江流域地表湿润指数总体在波动中呈增加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07/10年,气候总体趋于湿润化,其中变湿增幅以20世纪70年代最大,但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地表湿润指数呈减少趋势;流域内地表湿润指数空间分布格局也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上游、中游、下游地表湿润指数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2/10年、0.16/10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泽怡 余珮珩 陈奕云 江颂 顾世祥 白少云 刘斌
论文基于InVEST模型的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模块揭示汉江流域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的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服务功能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以期为汉江流域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以及水资源资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汉江流域的水源涵养能力整体出现先增强再减弱的趋势,同时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南地区和西南部分地区的水源涵养服务能力较高,中部地区的水源涵养服务能力较低。(2)残差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是产水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了提升汉江流域的水源涵养能力,应当进行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保障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安全。(3)2000—2015年,汉江流域的水质净化能力整体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汉江流域东部地区的水质净化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地区。(4)汉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尤其农业活动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泽怡 余珮珩 陈奕云 江颂 顾世祥 白少云 刘斌
论文基于InVEST模型的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模块揭示汉江流域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的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服务功能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以期为汉江流域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以及水资源资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汉江流域的水源涵养能力整体出现先增强再减弱的趋势,同时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南地区和西南部分地区的水源涵养服务能力较高,中部地区的水源涵养服务能力较低。(2)残差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是产水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了提升汉江流域的水源涵养能力,应当进行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保障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安全。(3)2000—2015年,汉江流域的水质净化能力整体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汉江流域东部地区的水质净化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地区。(4)汉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尤其农业活动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建 Falk Huettmann 郭玉民
白头鹤是中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易危物种。目前仅知道白头鹤繁殖于中国黑龙江流域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但对其繁殖栖息地的具体研究尚不完善。为了掌握这一物种在东北亚地区的繁殖栖息地的分布及特征,更好地对该物种及其栖息地实施保护,2011—2013年在小兴安岭对白头鹤繁殖栖息地进行了调查,除新近采集的数据,还通过调查收取了过去近10年(2001—2010年)的白头鹤繁殖数据。本研究采用Salford Predictive Modeler、R等数据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繁殖数据建立模型(随机森林模型)进行预测,并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预测的白头鹤繁殖区绘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清 柯月嫦 李细归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西江流域现存牌坊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功能演变。结果表明:①西江流域以现代牌坊为主,古代牌坊以明清时期居多,呈现由不断增加到迅速下降再到急速上升的发展态势。②西江流域牌坊为集聚型分布,总体表现出"东多中少"的分布格局。③类型上以标志坊为主;材质上以石牌坊最多,琉璃坊最少;石牌坊、钢筋混凝土坊与木石坊属于广域型分布,琉璃坊、砖石坊、木牌坊、砖木牌坊与砖牌坊则属于局域型分布。④国家级文保牌坊主要分布于西江沿线及其以南地区,分布较为分散,省级与市级文保牌坊则呈现出相对集中特征。⑤空间自相关呈"东热中冷"的分布特征,冷点区面积远大于热点区。⑥功能演变表现为由单一到丰富再到单一的变化趋势,空间上呈现从分散到集中的分布特征,且各区域功能差异性也逐步缩小,体现出国人思想观念的历史变迁。
关键词:
现存牌坊 时空分布 功能演变 西江流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宫俊霞 邹滨 刘兴权
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中国正面临城市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脱节、空城增多等诸多问题。准确识别这一过程中人口和土地城镇化的时空发展规律,对于合理规划、指导区域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载负生态环境保护重任的湘江流域为对象,选用离差系数指标、借助GIS空间自相关模型动态评估了1990-2010年湘江流域各县级单元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水平的协调程度及时空集聚特征。结果表明,湘江流域人口和土地城镇化水平整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但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速普遍较低、增长速率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率。相对于单中心的人口城镇化过程,湘江流域土地城镇化过程呈现出以长株潭城市群、娄底市、邵阳市、衡阳市为中心的多核组团圈层式发展结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吕乐婷 彭秋志 郭媛媛 刘颖慧 江源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以及SUFI-2程序对东江流域进行了51 a(1960—2010年)月径流模拟,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东江流域水文过程的空间差异。模拟结果表明,河源站受新丰江水库影响,模拟结果不确定性较大,确定性系数R2和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相对其他站点较低,龙川站、岭下站、博罗站R2和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皆满足模型适用性要求。流域出口博罗站率定期R2、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分别为0.83、0.83,验证期为0.84、0.84,模型模拟精度较高。东江流域径流深主要受降水空间不均影响,形成由北向南先增后减的趋势。流域下垫面差异对产流过程也有一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龙海峰 熊立华 万民
基于清江上游水布垭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提取出了研究区域水系、勾画了研究区域边界,并计算了研究区域地形指数分布。采用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DDRM)来进行降雨-径流模拟。在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洪峰相对误差、径流深相对误差等方面对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和三水源新安江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径流深模拟方面新安江模型略好于DDRM,在洪峰流量及峰现时间方面DDRM略好于新安江模型,模拟的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两者相当,总体上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和三水源新安江模型模拟效果相当。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与三水源新安江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