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81)
- 2023(17425)
- 2022(15078)
- 2021(13929)
- 2020(11779)
- 2019(26893)
- 2018(26380)
- 2017(50695)
- 2016(27697)
- 2015(31011)
- 2014(30785)
- 2013(30038)
- 2012(27370)
- 2011(24372)
- 2010(24174)
- 2009(21827)
- 2008(20889)
- 2007(17880)
- 2006(15218)
- 2005(12703)
- 学科
- 济(107600)
- 经济(107488)
- 管理(78396)
- 业(74377)
- 企(61511)
- 企业(61511)
- 方法(53639)
- 数学(47486)
- 数学方法(46712)
- 农(29171)
- 财(26971)
- 中国(26380)
- 学(25881)
- 业经(23553)
- 地方(21343)
- 农业(19823)
- 贸(19334)
- 贸易(19322)
- 易(18779)
- 理论(18147)
- 务(17605)
- 财务(17518)
- 财务管理(17485)
- 技术(17311)
- 制(17192)
- 环境(16905)
- 企业财务(16546)
- 和(16410)
- 划(14811)
- 银(14059)
- 机构
- 学院(386036)
- 大学(385719)
- 管理(153593)
- 济(146554)
- 经济(143440)
- 理学(135175)
- 理学院(133634)
- 管理学(130700)
- 管理学院(130031)
- 研究(126253)
- 中国(91560)
- 科学(84268)
- 京(81478)
- 农(71715)
- 业大(65905)
- 财(63802)
- 所(63764)
- 研究所(59174)
- 中心(58113)
- 农业(56957)
- 江(54689)
- 财经(52791)
- 北京(50237)
- 范(49886)
- 师范(49243)
- 经(48295)
- 院(46678)
- 州(43942)
- 经济学(43654)
- 技术(42613)
- 基金
- 项目(281228)
- 科学(219765)
- 基金(203841)
- 研究(196203)
- 家(181627)
- 国家(180190)
- 科学基金(153968)
- 社会(121913)
- 社会科(115553)
- 社会科学(115522)
- 省(110815)
- 基金项目(108466)
- 自然(104978)
- 自然科(102575)
- 自然科学(102547)
- 自然科学基金(100661)
- 划(94218)
- 教育(91239)
- 资助(84553)
- 编号(79111)
- 重点(63588)
- 成果(60985)
- 部(60574)
- 发(59307)
- 创(58493)
- 科研(54817)
- 创新(54626)
- 课题(54301)
- 计划(54046)
- 大学(51460)
- 期刊
- 济(147798)
- 经济(147798)
- 研究(101395)
- 学报(70446)
- 中国(69989)
- 农(63713)
- 科学(62070)
- 管理(53248)
- 大学(52153)
- 学学(49644)
- 财(47671)
- 农业(43991)
- 教育(40709)
- 技术(34047)
- 融(26461)
- 金融(26461)
- 业经(26048)
- 财经(24298)
- 经济研究(24211)
- 业(22931)
- 经(20743)
- 科技(20154)
- 版(19790)
- 业大(19451)
- 问题(19440)
- 资源(18930)
- 图书(18769)
- 统计(18247)
- 技术经济(17994)
- 策(17062)
共检索到5327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郑宇 张蓬涛 汤峰 赵丽 赵旭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已成为生态学的核心内容,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可以为区域生态规划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以昌黎县为例。采用InVEST模型中的生境质量模块评估昌黎县生境质量,根据生境质量指数将生境划分为差、较差、一般、良好和优等5个等级,同时分析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变化对生境质量产生的影响。[结果](1)2010~2015年,昌黎县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特点为耕地资源大量减少,建设用地迅速扩张,整体景观的斑块数量及斑块密度增加,蔓延度指数减少,说明研究区整体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增加,说明各景观组分所占面积比例差异变小,分布的均匀程度增大;(2)两期生境质量格局呈现为西部沿河地带和东北部区域高,生境质量指数大于0.6,中北部的昌黎镇以及距离城镇较近或是位于主要交通网连接处的区域生境质量较低,生境质量指数低于0.2,昌黎县其他地区的生境质量指数主要在0.4~0.6之间;(3)昌黎县生境质量整体处于一般水平,2010和2015年生境质量得分在[0.4,0.6)之间的面积分别占全县45.46%和44.69%,2015年生境质量得分区间为[0.2,0.4)、[0.4,0.6)、[0.6,0.8)和[0.8,1.0)的斑块生境面积较2010年分别减少了0.72%、0.77%、0.24%和0.13%,只有最差等级[0-0.2)得分区间的比例较2010年增加1.87%,说明昌黎县整体生境质量2015年较2010年有所下降。[结论]研究结果可以为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黄宝华
利用Fragstats 4.2景观指数和InVEST生态系统服务模型分析山东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耕地是土地类型中转移量最多的,主要转向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土地类型的增加量依次为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耕地主要分布在鲁西南平原地区和胶东半岛丘陵区,耕地整体分布较为集中;林地分布相对单一,主要在山地丘陵区,由于复杂地形导致该分布集聚性一般,分离度较高;草地主要分布在东营和滨州等市,由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大,因此聚集度一般;城乡工矿用地斑块密度最大。生境质量空间冷热点分布主要由地形引起,热点呈现"两主两次+黄河三角洲",两主热点主要为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地区,次热点主要分布在微山湖和五莲山区域,最后为黄河三角洲。鲁北、鲁西平原为生境质量冷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瑶 江辉 方玉杰 王静岚 闫喜凤
土地利用快速变化对水环境带来较大影响,定量分析土地利用与水环境污染的关系是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利用3S技术,通过SWAT模型对1983年与2012年昌江流域的水量和水质模拟,分析了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结合氨氮、总磷模拟数据,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下该流域的水环境污染负荷。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林地、草地、水域、城镇及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耕地则呈减小趋势。林地占比最大,为70%左右,其次为水田。水田为水环境非点源负荷贡献的第一大来源,且其占流域略多于20%的面积,贡献了该区域总磷总量的53.48%~57.01%和氨氮总量的51.86%~56.57%;农业耕作以25%的地类面积,贡献了60%~...
关键词:
SWAT 土地利用 水环境 非点源 遥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师君银 马勇刚 许仲林
【目的】结合生态模型与植被指数,从区域尺度上研究喀什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为干旱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管理、生境质量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生境质量模块对喀什地区生境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合植被指数验证InVEST模型在西北干旱区的适用性。【结果】2000—2020年喀什地区生境质量均值在0.47~0.49,总体处于较差等级,且生境质量逐年下降;生境质量与生境退化度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生境质量等级与土地利用分布基本一致,人类活动较为剧烈的土地利用方式生境质量相应较差。模型运行的生境质量结果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和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一致性较差。【结论】将生态模型与植被指数(NDVI、LAI、NPP)相结合,对比得出InVEST模型能较准确地分析喀什地区的生境质量状况。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建华 王春晓 刘殿锋 程航 石青青
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迅速,从生态网络与物种角度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更具有生态学意义。选取位于大城市边缘区的鄂州市为研究区,以具有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普通翠鸟、棕背伯劳、池鹭为目标物种,依据目标物种栖息地条件划定生境斑块,以鸟类的最大迁移距离为连接阈值构建生态网络,从生境斑块景观格局与生态网络连通性变化两个层次入手,分析2004~2014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鄂州市建设用地与林地面积增加、水体面积减少,2004~2009年林地面积增长更加显著,2009~2014年水体面积下降较为明显,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不断破碎化。从斑块角度分析,鄂州市生境质量呈下降趋势,林地生境质量先上升后下降,水体生境质量下降比林地更为明显;从连通性角度分析,生境质量表现为先上升后降低的倒"U"结构。斑块面积对维持网络连通性与生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新城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对林地与水体的分割、占用是典型斑块周边生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鄂州市发展中应注重大型生境斑块的保护,将其设为禁止或限制开发区,同时也应保护"垫脚石"斑块以维持网络的连通性,提高大都市边缘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新生 韩永虎 韩轶伟
在PLUS模型中纳入POI驱动因子并利用LASSO回归进行驱动体系筛选与精度验证,设定自然发展、经济保护与生态保护3种情景,利用筛选后的驱动因子模拟2030年各情景下陕南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利用InVEST模型分析2000—2020年陕南地区碳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探讨不同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陕南地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陕南地区的建设用地面积由23 648.49 hm~2增长到78 000.21 hm~2,侵占了耕地、林地和草地的生存空间,使其分别减少了39 415.05 hm~2,8 787.51 hm~2与17 476.56 hm~2,2030年3种发展情景下的建设用地均保持扩张的趋势。(2)在PLUS模型中加入POI驱动因子且利用LASSO算法筛选驱动因子有效提升了模型的精度与运行效率,模型的Kappa系数和OA系数分别提高了2.53%和0.20%,更精准地模拟了建设用地的分布情况。(3)2000—2020年陕南地区碳储量总量呈下降趋势,由2.188 7×10~9 t下降至2.177 5×10~9 t。2030年经济保护情景与自然发展情景的碳储量总量均小于2020年,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碳储量总量最高,达到了2.183 0×10~9 t。(4)生态保护情景更有利于陕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陕南地区平均碳密度分区分布为基础,可为陕南地区分区发展与区域碳收支平衡提供参考,对未来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和双碳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任涵 张静静 朱文博 王丽园 张立娟 朱连奇
山地作为陆地表面的特殊地域单元,地形起伏较大,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对全球变化信号有放大作用。因此,研究山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对于权衡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InVEST模型,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并从地形起伏度视角,对太行山淇河流域2000-2015年生境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期间,淇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林地面积逐渐减少,草地、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2)流域整体生境质量较好,平均生境质量指数均超过0.7,且2015年有明显提升。(3)淇河流域的生境质量变化受地类变化影响较大。耕地、草地、建设用地由于受到过人为干扰的影响,其生境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采伐、毁林开荒等行为导致林地的生境也开始缓慢退化,但由于林地的植被覆盖度较高,抗干扰能力较强,加上逐渐开始对其进行恢复,生境质量水平依然较高。(4)该流域生境质量在地形起伏度上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平坦区和微起伏区以一般等级生境质量为主,小起伏区和中起伏区则以高度重要和极重要等级生境质量为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军 邓云思 黄泳杰 夏建国 穆羽 冯庆 高雪松 刘志彬
【目的】通过模型定量核算研究区各类用地的碳排放和碳储量,掌握土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情况及其动态变化特征,为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区域碳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雅安市2000年、201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FLUS-InVEST模型对雅安市近20年来的碳储量进行量化,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多情景模拟预测雅安市2030年的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结果】①在雅安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中,除草地和未利用地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呈正增长趋势,变化幅度由低到高分别为草地、未利用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变化幅度分别为-7.41%、-3.87%、0.45%、3.42%、71.71%、104.57%。②雅安市2000—2020年碳储量呈先高速上升再缓慢下降趋势,碳储量整体水平是小幅增加,增加了4.88×1010 t,增幅为1.03%;从空间上看,雅安市碳储量最高的区域为邛崃山—大雪山一线,蒙顶山、周公山等区域呈点状分布。③基于FLUS-InVEST模型测算,相较于2020年,在自然发展情景下,2030年雅安市碳储量呈下降趋势,其下降总量为5.23×108 t;在生态协调发展情景下,2030年雅安市碳储量呈上升趋势,其增加总量为1.77×109 t。【结论】据预测,在生态协调发展情景下,雅安市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比自然发展情景下更多,因此可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促进区域碳储量的增长。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潘婷 王懿祥 刘宪钊 徐成立 刘志军
【目的】研究雄安新区建区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质量动态变化,以期为雄安新区各行业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以雄安新区3个县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7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模型评价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质量的影响,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结果】(1)传统城镇化建设阶段(2000—2017年)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耕地向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转移,新区建设阶段(2017—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耕地和未利用地向林地转移;(2)2000—2017年雄安新区RSEI均值从0.62下降至0.57,生态质量总体有所退化;2020年RSEI均值增加至0.59,生态质量轻微改善;(3)土地利用与生态质量的分布和变化在空间上基本一致,林地、耕地面积的增减对生态质量的变化影响显著。在当前建设水平和1 km空间尺度下,未利用地转耕地面积比每增加10%,则生态质量改善的面积比约增加13%;未利用地转林地面积比每增加10%,则生态质量改善的面积比约增加7%。【结论】雄安新区应维护林地和耕地质量和数量,改善雄安新区生态质量,从而有效促进雄安新区可持续健康发展。图4表6参29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忠振 宫之光 董夏丹
针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新区开发问题,基于劳瑞模型的思想,以勤务者生活质量(QOL)和服务设施效率最优为目标,优化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首先,分析勤务者对生活基础设施的需求,研究各种因素对其选择居住地点的影响。其次,基于QOL指标研究勤务者的居住选址行为,建立勤务者居住选址模型。第三,以勤务者QOL最大和新区单位生活设施所服务的人口最多为目标,构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模型,通过合理布置土地利用来控制居民的出行距离。最后,以大连机场新区建设为例实施计算,为控制新区开发所诱发的交通需求提供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方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古琳 程承旗
综合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Agent模型的复杂系统模拟预测功能,论文尝试解决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预测问题,以期对科学制定城市与区域规划有所裨益。在典型Agent模型"Repast3.0"基础上,构建了Repast与Openmap相结合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及预测原型系统。基于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应用结果表明,GIS-Agent一体化技术是模拟预测土地利用分布变化的一种可行方案。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于莉 宋安安 郑宇 简卿 张蓬涛
由于我国现行的土地分类体系偏重于土地的生产、生活功能,对土地的生态特性考虑不够,将很多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土地归为未利用地,使得其因未得到应有的保护而被随意侵占。[目的]为了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亟需明确各类土地的功能定位,尤其要在土地分类中加强对生态用地的考虑。[方法]文章以土地的生态、生产、生活功能为主导,同时兼顾其多功能性,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所有土地类型分为生态用地、生态生产用地、生产生态用地、生活生产用地四大类,构建"三生用地"分类体系。进而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方法,以秦皇岛市昌黎县为例,分析了该县2014年"三生用地"的分布情况。[结论]结果表明:昌黎县生活生产用地、生产生态用地分布绝对平均;生态生产用地分布相对合理,主要分布于两山乡、十里铺乡;生态用地在全县各乡镇分布差距悬殊,主要分布在两山乡、昌黎镇及十里铺乡。基于县域四类用地在乡镇间分布的均匀程度差异,文章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于莉 宋安安 郑宇 简卿 张蓬涛
由于我国现行的土地分类体系偏重于土地的生产、生活功能,对土地的生态特性考虑不够,将很多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土地归为未利用地,使得其因未得到应有的保护而被随意侵占。[目的]为了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亟需明确各类土地的功能定位,尤其要在土地分类中加强对生态用地的考虑。[方法]文章以土地的生态、生产、生活功能为主导,同时兼顾其多功能性,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所有土地类型分为生态用地、生态生产用地、生产生态用地、生活生产用地四大类,构建"三生用地"分类体系。进而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方法,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军 顿耀龙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不仅带来了地表结构的巨大变化,而且对生态系统服务也造成重要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生态学和地理学等跨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从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入手,综述了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等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归纳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模型,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动态评估方法和时空动态评估模型的研究、强化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生态学机制研究和注重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结果的集成应用研究等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志明 宋戈 鲁帅 王蓓 徐四桂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预测未来变化趋势,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以哈尔滨市为例,基于1992、2003和2014年3期遥感数据,建立以经济生态为主的转换规则,采用MCE模型、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和CA-Markov模型分析研究区22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并对2025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结果](1)19922014年,耕地迅速减少,林地和水域波动变化,草地缓慢减少,建设用地由于耕地的转入不断扩张,未利用地大量转出成为耕地。耕地和建设用地重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移动,两者重心呈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