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00)
- 2023(10906)
- 2022(9333)
- 2021(8784)
- 2020(7487)
- 2019(17284)
- 2018(16973)
- 2017(32541)
- 2016(17554)
- 2015(19687)
- 2014(19247)
- 2013(18585)
- 2012(16696)
- 2011(14835)
- 2010(14693)
- 2009(13166)
- 2008(12351)
- 2007(10369)
- 2006(8797)
- 2005(7355)
- 学科
- 济(68790)
- 经济(68720)
- 管理(50510)
- 业(45203)
- 企(37764)
- 企业(37764)
- 方法(35686)
- 数学(32093)
- 数学方法(31432)
- 农(18140)
- 财(16088)
- 中国(15938)
- 学(15461)
- 业经(14372)
- 地方(14336)
- 环境(14310)
- 贸(12157)
- 贸易(12148)
- 农业(12102)
- 理论(11859)
- 易(11830)
- 和(11062)
- 技术(10966)
- 划(10685)
- 务(10380)
- 财务(10317)
- 财务管理(10292)
- 制(10284)
- 企业财务(9714)
- 融(8660)
- 机构
- 学院(238727)
- 大学(236184)
- 管理(93664)
- 济(92252)
- 经济(90387)
- 理学(82189)
- 理学院(81311)
- 管理学(79372)
- 管理学院(78973)
- 研究(77935)
- 中国(56933)
- 科学(51891)
- 京(49236)
- 农(43210)
- 业大(40175)
- 财(39604)
- 所(38799)
- 中心(36549)
- 研究所(35969)
- 江(34194)
- 农业(34181)
- 财经(32559)
- 北京(30067)
- 经(29824)
- 范(29694)
- 院(29498)
- 师范(29255)
- 经济学(27947)
- 州(27204)
- 技术(26951)
- 基金
- 项目(176324)
- 科学(138879)
- 基金(128615)
- 研究(122855)
- 家(115034)
- 国家(114191)
- 科学基金(98026)
- 社会(76919)
- 社会科(72988)
- 社会科学(72965)
- 省(69962)
- 基金项目(67936)
- 自然(67204)
- 自然科(65582)
- 自然科学(65560)
- 自然科学基金(64328)
- 划(59678)
- 教育(57442)
- 资助(53603)
- 编号(48495)
- 重点(40549)
- 部(38026)
- 发(38004)
- 创(37386)
- 成果(36549)
- 创新(34971)
- 科研(34699)
- 计划(34514)
- 课题(33553)
- 大学(32415)
共检索到3288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怡 赵小敏 郭熙 周丙娟 黄心怡 易丹 丁徽
优化生态保护红线,是顺应新时代多规融合趋势、推进国土空间高效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以南方山地丘陵区典型县奉新县为例,基于In VEST模型进行生境质量评价以识别生态源地及其缓冲区,采用水土流失敏感性修正基本阻力面,运用MCR模型构建奉新县生态安全格局,定量衡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有效性评价,继而提出奉新县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生态源地及生态源地缓冲区面积分别为144.42 km~2、354.01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76%与21.47%,并识别出19个生态节点;(2)识别出关键生态廊道76 km,一般生态廊道315 km,与生态节点、生态源地、生态源地缓冲区共同构成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面积共498.43 km~2,占奉新县总面积的30.23%,集中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山地丘陵区;(3)经有效性评价证实生态安全格局较生态保护红线更具生态优化意义;(4)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补划区与生态保护红线储备区,共为生态保护红线调整优化预留了199.34 km`2的高质量后备资源,形成研究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方案。研究成果可为南方山地丘陵区生态保护红线的评估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德胜 王占岐
基于生态学考量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土地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今后土地利用规划的一个关注重点。以鄂西北山地丘陵区的中心城市襄阳市为例,在生态安全导向下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进行研究。采用PSR模型建立指标体系,对襄阳市生态安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构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到土地资源配置最优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襄阳市生态环境状况整体一般,生态安全水平处于"预警"状态;2不同生态效益目标条件下,可得到多个不同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最优方案是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状况、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多个因素的结果;3基于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符合襄阳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慧 王继军 郭满才
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脆弱,农民增收与生态恢复是该区域的2大主要需求。商品型生态农业能够使满足这2个需求的"行为过程"有机结合,实现产业与资源的耦合。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为此引入"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典型流域(村)124户农户资料的分析与建模,结果表明:农业产业对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耦合态势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即农业产业构成了农户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而"耦合态势"却决定了农户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农业资源、农户环境与农业产业具有两两相关性,且农业资源与农户环境的变化通过产业的发展传递并影响到农户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这一结果与商品型生态农业的理念相吻合。为此,必须提高农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感知程度,合理、有效的利用农业资源,促进产业与农业资源的优化耦合。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杜腾飞 齐伟 朱西存 王鑫 张瑜 张蕾
自然资源空间管制是平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基本工具,严守生态安全格局的底线思维对于重建系统完备、生态盈余的自然资源空间管制新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胶东半岛典型山地丘陵区——栖霞市为例,应用数据密集型知识挖掘,集成地理信息方法与模型,基于栅格从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两方面精准识别生态源地,利用地形位指数修正基本阻力面,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从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实现自然资源分区管制。结果表明:栖霞市生态源地面积为627.80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1.14%,集中分布在中东、中南和西北部,且超过一半源地为林地;关键、优化生态廊道各237.19 km、83.90 km,大多由林地组成,主要分布在中东、西北和西南部,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条件建设区和优先建设区,为自然资源空间精准管制提供方法保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沈学善 陈尚洪 陈红琳 曹均成 刘定辉
在川中丘陵区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上进行了玉米"3414"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增产效应显著,其中,处理6产量最高,处理2产量最低,分别较不施肥处理增产106.0%和18.6%。基础地力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8.55%,表明土壤属于下等肥力。N、P、K对玉米产量贡献大小顺序为N>P>K,增产效果居首位的为氮肥,施用纯N 240 kg/hm2的增产效应达到2826.00 kg/hm2;P肥的增产幅度次之,施用纯P 72 kg/hm2的增产效应达到2542.50 kg/hm2;施用纯K 45 kg/hm2的增产效应为1207.50 kg/hm2。在不同肥料的交互作用中,N×P的交互作用对产量影响最大,N×...
关键词:
玉米 肥料效应 测土配方 最佳施肥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爱民 李飞 封志明
在南方红壤丘陵区传统种植业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水旱轮作、旱地间作等方式,发展玉米生产,建立“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复合结构模式,不但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而且还能促进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将新模式和传统的较好模式轮换种植,还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提高持续生产能力。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种植模式,玉米生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玲 肖润林
本文通过三因素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研究温州蜜柑高产配方施肥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南方红壤的土壤条件特点是一般缺磷;在氮、磷、钾三因素当中,磷肥的施用对产量起关键性的作用,其次是氮肥;氮、磷、钾三要素配比为10:(5.4-5.7):(4.6-4.7)。
关键词:
温州蜜柑,施肥,氮,磷,钾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范胜龙 林晓丹 涂凯 汤俊红 林翔程 黄炎和
研究目的:分析南方丘陵区土壤有机质的采样点密度和空间插值模型对农用地分等精度的影响。研究方法:以福建龙海市为研究区,对设计的8种格网密度和6种结合不同类型信息的插值模型所得农用地分等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1)结合不同类型信息的克里格空间插值模型对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农用地分等成果(自然质量等)具有显著差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农用地分等成果的精度与格网密度呈正相关。其中结合地貌和土壤信息的空间插值方法(KDMTR)对于农用地分等成果有最好的预测效果;(2)如果仅需考虑获取较高精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信息时,按2 km×2 km的样点密度并结合KDMTR法进行空间插值,为最高效的样点布设和数据处理...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马露露 徐婷 李泽森 焦峰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降水格局改变对该区域的碳循环过程产生影响。通过在自然恢复草地(NR)和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栽培恢复草地(BI)进行原位降水梯度试验,设置了减少自然降水量的80%、60%、40%、20%,自然降水和增加自然降水量的20%、40%、60%、80%(即P–80、P–60、P–40、P–20、CK、P+20、P+40、P+60、P+80)的9种降水梯度,并运用DNDC (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进行模拟验证,分析降水改变对土壤有机碳(SOC)、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自然降水相比,增减降水80%时自然恢复草地的SOC含量增幅最大(21.4%和21.5%),但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 0.05);白羊草地SOC含量在减少降水20%时达到“峰”值(13.41 g·kg~(-1)),整体上白羊草地SOC含量高于自然恢复草地。2)两种草地恢复类型的生物量都随降水量变化而波动起伏,自然恢复草地减少降水20%地下生物量和增加降水40%地上生物量增幅分别为53.6%和52.4%,白羊草地在增加降水20%和减少降水40%时地下、地上生物量各达到最大值;且自然恢复草地地上生物量明显高于白羊草地,地下生物量则相反。3) DNDC模型模拟结果显示自然恢复草地和白羊草地的SOC含量、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模拟值的变化趋势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0.0、7.5、6.7和11.7、1.3、1.0,决定系数R2分别为0.578、0.989、0.989和0.776、0.998、0.999,点位模拟效果整体良好;但模型对生物量的模拟吻合程度更高,且在白羊草地的模拟更具优势;因此运用模型模拟黄土丘陵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碳和草地生物量是可行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建勋 华丽 邓世超 王惠东 陈家慧
[目的]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针对南方低山丘陵区地形复杂多样,地块破碎的环境特点,利用遥感数据时空融合方法对水稻分布进行提取研究对作物精准估产和政府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衡阳县为研究区,基于增强型时空数据融合模型(Enhanced Spatial and Temporal Adaptive Reflectance Fusion Model,ESTARFM)将MODIS数据分别和GF-1WFV、Landsat 8影像进行数据融合,构建高时空分辨率的NDVI时间序列集,对NDVI序列进行滤波并获取各地物物候参数,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提取水稻种植面积。[结果](1)ESTARFM能有效融合MODIS和GF-1WFV、Landsat 8影像,其中Landsat 8数据的单波段融合效果(R_(NIR)=0.92,R_R=0.82)优于GF-1WFV融合结果(R_(NIR)=0.82,R_R=0.75),但NDVI结果相关性差异不大(Landsat:R_(NDVI)=0.93,GF-1WFV:R_(NDVI)=0.89);(2)利用决策树分类法进行地物分类,基于GF-1WFV融合数据的分类结果优于Landsat融合数据分类结果,其中GF-1WFV数据得到的分类结果总精度达到86.37%,单、双季稻的精度分别为62.26%与86.70%,Kappa系数达到0.80;而Landsat数据的分类总体精度为80.96%,单、双季稻精度分别为56.87%和70.74%,Kappa系数为0.72。[结论]GF-1WFV融合数据可用于获取精细的水稻种植分布;针对南方低山丘陵区,特别是地形复杂度较高的区域,GF-1 WFV数据比Landsat数据在水稻提取方面更具有优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思旭 杨小唤 肖林林 蔡红艳
土壤侵蚀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GIS技术和RUSLE模型对南方丘陵山区4个主要省份——湖南、江西、浙江和福建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了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坡度、海拔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年均土壤侵蚀量为2.46亿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21.81t/(km2?a);研究区水土保持状况良好,土壤侵蚀面积中,只有13.41%的面积存在着较高程度的侵蚀,局部区域表现为强烈侵蚀;空间上,湖南和江西的土壤侵蚀呈现块状分布,浙江和福建的土壤侵蚀则呈现出点状分布,湖南整体的水土保持状况不如其他3个省份;研究区内土壤侵蚀与坡度和海拔关系密切,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海燕 闫丽娟 李广 吴江琪 陈国鹏
基于黄土丘陵区2016–2017年两年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田间试验数据和同期逐日气象数据,在利用GLUE参数估计模块结合"试错法"对模型参数标定基础上,运用均方根误差法对DSSAT模型进行检验,评估DSSAT在该地不同耕作措施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误差在8.89%~10.98%,整个土壤剖面各层土壤含水量模拟值与实测值误差在10.39%~14.91%,主要生育期天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误差<9.09%。表明DSSAT模型可以用来模拟不同耕作措施春小麦产量、生育期天数及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模型可以用于指导该地区作物生产及耕作措施的优化管理。
关键词:
DSSAT 黄土丘陵区 耕作措施 适用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婕 魏朝富 刘卫平 钟守琴 张国栋
采用"三生"功能指数测算和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重庆市綦江区为例,进行土地整治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各街镇地形差异较大,其"三生"功能指数随立地条件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性。生产功能指数与立地条件指数在0.05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r=0.522),生活功能指数与立地条件指数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r=0.595),生态条件指数与立地条件指数相关性不显著,相关系数为负(r=-0.134)。(2)结合聚类结果和实际情况,将研究区分为4个土地整治区,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余慧敏 郭熙
研究目的:构建生态视角下的耕地健康诊断体系,对南方典型丘陵区耕地健康状况进行诊断,为促进耕地健康提供对策建议。研究方法:本文基于生态视角,选取土壤肥力指标、耕地土壤环境污染性指标及有益性指标构建了南方典型丘陵区耕地健康诊断体系,利用多因素综合法进行土壤肥力水平评价,采用最小因子法进行耕地有益系数评价,运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耕地污染状况评价,针对未污染耕地,利用有益系数对土壤肥力分值进行修正,对受污染耕地根据污染状况进行分类诊断。研究结果:奉新县耕地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健康耕地占89.62%,5.40%的耕地因缺肥处于亚健康,4.38%的耕地因灌溉水水质受到污染不健康,0.60%的耕地因存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而不健康。研究结论:基于土壤肥力—环境污染—土壤有益元素的耕地健康综合诊断体系与方法,为南方典型丘陵区的耕地质量评价以及耕地保护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为其他区域耕地质量评价和耕地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土地评价 耕地健康 健康诊断 生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薛菲 唐家良 赵举 章熙锋 申东 王芮
【目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形式,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农耕活动频繁,缺乏对农事操作所导致的氮、磷迁移通量的模拟和预测工具,从而难以针对小流域尺度氮、磷流失制定优化的非点源污染减控措施。【方法】本研究将SWAT运用在面积为12.36 km2的典型紫色土丘陵区农业小流域。通过实测数据率定模型参数,模拟了小流域水文过程和氮、磷污染物迁移过程。【结果】SWAT2012能够很好地模拟每日径流、泥沙输出(决定系数R2>0.60,纳什系数E_(ns)>0.55),同时可模拟月步长氮、磷污染物输出过程(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