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39)
2023(15038)
2022(13081)
2021(12436)
2020(10272)
2019(24044)
2018(23583)
2017(45394)
2016(24215)
2015(27467)
2014(27032)
2013(26637)
2012(24244)
2011(21798)
2010(21070)
2009(19153)
2008(18223)
2007(15212)
2006(12913)
2005(11007)
作者
(67111)
(56221)
(55318)
(52879)
(35554)
(26649)
(25231)
(22114)
(21323)
(19432)
(18970)
(18824)
(17446)
(17413)
(17411)
(16958)
(16722)
(16413)
(15874)
(15784)
(13612)
(13602)
(13321)
(12687)
(12485)
(12361)
(12107)
(11995)
(11120)
(10977)
学科
(99885)
经济(99781)
管理(68026)
(64325)
(52343)
企业(52343)
方法(50025)
数学(44674)
数学方法(44126)
中国(27025)
(26070)
(23396)
业经(20895)
(19752)
(19521)
贸易(19513)
(19050)
地方(17552)
农业(17355)
环境(15736)
(15710)
(15203)
技术(15057)
理论(14795)
(14785)
财务(14715)
财务管理(14685)
企业财务(13918)
(13548)
银行(13513)
机构
大学(340490)
学院(337090)
(142585)
经济(139995)
管理(138030)
理学(121350)
理学院(120103)
管理学(118003)
管理学院(117420)
研究(113146)
中国(84289)
(71728)
科学(68815)
(60598)
(54671)
(51576)
中心(51238)
研究所(50553)
财经(50519)
业大(50144)
(46499)
北京(45168)
(44249)
经济学(44020)
(43179)
师范(42792)
(41525)
农业(40456)
经济学院(39885)
财经大学(38217)
基金
项目(242734)
科学(192495)
基金(179840)
研究(176679)
(156988)
国家(155798)
科学基金(134802)
社会(113709)
社会科(107957)
社会科学(107931)
基金项目(95092)
(91107)
自然(87682)
自然科(85713)
自然科学(85692)
自然科学基金(84151)
教育(80661)
(77702)
资助(74525)
编号(70398)
成果(55188)
(54719)
重点(53904)
(51233)
(50387)
国家社会(48084)
教育部(47354)
课题(47352)
创新(47117)
科研(46633)
期刊
(142350)
经济(142350)
研究(96797)
中国(56364)
学报(51784)
科学(49196)
管理(48908)
(45682)
(43863)
大学(40201)
学学(37912)
教育(33172)
农业(32787)
技术(29807)
经济研究(24343)
(24255)
金融(24255)
财经(23836)
业经(22235)
(20418)
问题(18740)
(17621)
技术经济(16801)
图书(16520)
理论(16419)
科技(16000)
统计(15862)
(15314)
资源(15278)
(14936)
共检索到4696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少华  蒋伟杰  
本文首次采用基于投入冗余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IsP)来重新测度和分解中国1985~2009年29个省份的能源生产率。研究表明,中国能源生产率年均提高2.89%,转折点发生在2002年。在此之前,能源技术变化是能源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量,之后,能源技术效率变化推动了中国能源生产率的稳步上升。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能源生产率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技术变化是导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主要原因;东部地区呈现"高能效一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中、西部地区则表现为"低能效一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全部省份的能源生产率均得到提升,最佳实践省份越来越多,但是省份之间的追赶效应只有0.36%。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袁鹏  张英群  刘海洋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能源生产率的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变化、要素替代等效应。该分解法不同于传统的指数分解法和结构分解法,能够识别要素替代对能源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应用以上分解框架对1985-2010年中国能源生产率变化的分解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效应是能源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其次为要素替代效应,技术效率变化的影响较小。然而,能源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和省际差异。要素替代效应在能源生产率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对经济落后省份的能源生产率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文还发现,能源价格扭曲导致了能源稀缺省份的要素替代效应相对较小,而能源富集省份的要素替代效应相对较高的反常现象...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少华  蒋伟杰  
本文首次采用基于投入冗余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ISP)来重新测度和分解中国1985-2009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该指数优势在于可以进一步测度与分解投入要素的生产率。研究表明:①国家层面,TFP增长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35.08%的份额。相比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是导致TFP变化的主要原因,生产前沿面年均向上移动3.53%;相比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驱动中国TFP上升的主要因素,中国的经济增长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比较优势。②区域层面,TFP差异是导致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但是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TFP的提升均体现在资本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变化方面。③省际层面,全部省份在样本期内都实现了TFP提升,2005年之后逐渐有更多的省份成为"创新者",而省际之间追赶效应表现得并不是十分明显;TFP、资本生产率以及劳动生产率在省际之间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动态趋势。研究对我国今后经济增长挖潜、区域协调发展以及省际发展与赶超等问题,富有启发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秦炳涛  席小炎  郑义  
运用MalMqui st方法从地级市层面考察了2000-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状况。考虑能源要素投入后,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9%,显著高于劳动和资本双要素模型下年均0.2%的增长率,说明节能增效已经成为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量。进一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后得出,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分别在推动我国"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生产率提高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东部地区在技术进步方面表现出色,中、西部地区则在能效改善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要提高区域生产率水平,全国约一半的城市仍然需要从技术进步或效率改善方面加强努力;技术进步是提高我国21世纪整体生产率和实现可持续发...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苏利阳  毕诚  
本文基于生产率和效率的内涵界定,探讨了能源生产率、能源效率及变化率的衡量指标,指出若要度量能源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生产率增长指标比效率改进指标更为合适;同时全要素框架下测算能源生产率增长率(即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增长率)应比单要素能源生产率增长率更能准确反映能源生产率变动情况。通过将这两个指标用于2000~2010年能源生产率增长情况,本文发现两者在反映能源生产率增长率的纵向变化趋势时基本一致,但在横向比较时有一定差别。本文还发现受经济周期和政策环境变动的影响,2000~2010年我国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增长率的演化趋势可分为4个阶段。最后,利用计量模型考察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因素,并对在"五...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克强  武英涛  刘红梅  
长期以来,有关中国能源开采产业效率的研究常在与其它工业行业相同的框架下进行,而忽略了该行业的"异质性"问题。本文基于成本函数的对偶测度方法,将能源开采业中资源耗减、资本投入产出滞后和需求因素纳入其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框架,构建了包括传统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报酬在内的更为全面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框架;并以煤炭行业和石油与天然气行业为例,以1999—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源耗减和产出滞后因素对TFP影响显著,纳入这两个因素的测度模型具有相对更优的统计性质,而忽略这两个因素将使结果出现偏差;且样本期间两行业的生产效率均具有显著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7.00%和3.88%,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钟馗  杨俊  胡玮  
本文基于DEA,对1997—2007年间我国29个主要能源生产省份的能源生产效率及生产率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能源产业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显著、平均水平较低,相对来说常规能源的生产效率发挥比较充分;总体看来,生产率增长主要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规模效率的贡献较少;大多数省份的生产率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引起各地变化的原因却不尽相同。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洪兴建  罗刚飞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是保障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文章阐述了Fre-Primont(FP)指数测算TFP的优势,利用FP指数对我国1995-2012年省际TFP及其分解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2008年之前我国TFP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4.03%,2008年之后下降至-32.6%,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要素投入,主要原因是TFP效率下降;由于2008-2012年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下降较多,使得三个地区TFP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而东部地区仅技术进步下降较大,TFP降幅相对较小;东部和东北省份的TFP水平值相对较高,省际差异基本呈现扩大趋势,西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小丽  
能源强度(Energy Intensity)是指单位GDP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是能源经济学中的重要指标。本文考虑了物价指数的变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对原有的8种分解方法进行了改进,运用考虑价格指数的能源强度分解方法对我国1985~2010年的能源强度进行了分解分析,分析结论显示,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使总体能源强度下降了91.33%,同期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2010年的能源强度与1985年相比上升了4.67%,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总体能源强度下降了86.66%,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是降低能源强度的最优途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杰  杨建龙  
文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并分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以来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并对变化原因进行了解释。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静  孟令杰  
本文使用非参数的HMB生产率指数方法,考察了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趋势,并把TFP的增长构成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应和投入产出混合效应四个部分。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TFP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技术效率的下降对TFP的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而规模效应和混合效应影响较弱。文章还指出中国农业的育种能力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决定力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萍  余康  黄玉  
利用中国省级地区面板数据,采用Fre-Primont生产率指数测度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而采用夏普理值不平等分解法对中国农业TFP地区差异进行了测度与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农业TFP地区差异呈V型波动;从TFP构成分解看,中国农业TFP地区差异的57%来自农业剩余混合效率地区差异的贡献;从空间分解看,中国农业TFP地区差异的31%来自东部农业TFP地区差异的贡献,29%来自东、中、西部区域间农业TFP差异的贡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宋旭光  席玮  
本文应用Shift-Share方法对近年来中国能源生产率变动状况在地区和产业层次上进行要素分解分析,研究表明,不管是在地区能源配置还是在部门能源配置中,效率因素始终是总体能效变动的决定性因素,结构因素作用较小。研究还发现,中国能源效率的变动受需求因素影响较大,这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中增长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因此,针对中国能源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努力降低各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强度,提高各部门特别是工业部门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能耗小的新型产业,提高经济运行整体质量,立足长远目标,调整产业结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柯孔林  冯宗宪  
本文构建了投入产出导向型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分析了中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跨期动态变化,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变化指数。为了减少计算偏差,我们引入了不良贷款和资本要素。分析表明,2000~2005年中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4.8%,其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但国有商业银行生产率改进明显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强。同时我们发现,如果不考虑不良贷款,则会高估中国银行业生产率增长。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玉环  李倩  陈婷  
本文根据我国三次经济普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相关数据,在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行业差异的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法与完全分解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将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率因素逐渐超越结构因素成为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以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效率因素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发挥积极作用;工业部门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