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41)
2023(13744)
2022(12044)
2021(11245)
2020(9438)
2019(21869)
2018(21548)
2017(41692)
2016(22446)
2015(25194)
2014(24723)
2013(24069)
2012(21839)
2011(19329)
2010(18912)
2009(16697)
2008(15807)
2007(13175)
2006(11021)
2005(8921)
作者
(62956)
(52555)
(51976)
(49651)
(33236)
(25296)
(23631)
(20831)
(19963)
(18213)
(18108)
(17560)
(16465)
(16290)
(16142)
(15879)
(15852)
(15680)
(14926)
(14867)
(13014)
(12655)
(12634)
(11977)
(11760)
(11537)
(11465)
(11344)
(10454)
(10375)
学科
(85270)
经济(85182)
管理(61688)
(58470)
(48696)
企业(48696)
方法(43682)
数学(38669)
数学方法(38122)
(22411)
(21028)
中国(20595)
(20580)
业经(18634)
地方(17247)
农业(15174)
(14532)
贸易(14526)
理论(14091)
(14059)
(14049)
环境(14005)
(13916)
财务(13847)
财务管理(13820)
技术(13741)
企业财务(13103)
(12788)
(11841)
(10793)
机构
大学(306537)
学院(305294)
管理(124658)
(116222)
经济(113724)
理学(110117)
理学院(108879)
管理学(106656)
管理学院(106134)
研究(98776)
中国(70661)
科学(65295)
(64062)
(50769)
(49992)
业大(49249)
(48235)
中心(45518)
研究所(44930)
财经(42471)
(41479)
(40926)
师范(40507)
北京(39479)
农业(39335)
(38928)
(37172)
经济学(34465)
(34040)
师范大学(33181)
基金
项目(227800)
科学(179750)
基金(166675)
研究(162058)
(146736)
国家(145614)
科学基金(125856)
社会(101241)
社会科(96016)
社会科学(95991)
基金项目(90045)
(88618)
自然(85158)
自然科(83207)
自然科学(83186)
自然科学基金(81660)
(75353)
教育(74493)
资助(67887)
编号(65567)
重点(51201)
成果(50363)
(49488)
(47834)
(47281)
科研(44472)
创新(44147)
课题(44067)
计划(42205)
教育部(42200)
期刊
(115133)
经济(115133)
研究(82354)
学报(51629)
中国(48700)
科学(47477)
(43522)
管理(42716)
大学(38999)
学学(36994)
(36875)
教育(31029)
农业(30836)
技术(26624)
业经(19743)
(19123)
金融(19123)
财经(19108)
经济研究(18365)
(16162)
(16013)
科技(15749)
图书(15645)
资源(15548)
问题(15251)
(14509)
理论(14342)
技术经济(14023)
业大(13567)
实践(13392)
共检索到4120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军  师银芳  王大为  
以综合顺序分类系统(IOCS)为基础,利用1985—2009年内蒙古及周边常规气象站的观测资料,采用NPP分类指数模型模拟内蒙古各潜在植被类型NPP,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NPP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①内蒙古地区植被NPP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经向分布特征,多年均值介于0~366.5 gC·m-2·a-1之间,高值区中心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北部;②各潜在植被类型中,碳汇潜力贡献率最大的潜在植被类型为微温微干温带典型草原类(ⅢC),其值为23.6%;最小的为寒温微干山地草原类(ⅡC),接近于0;③内蒙古潜在植被类型NPP表现出明显的干湿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且随寒温→微温→暖温、微干→微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乌兰敖登   卫智军   刘德福  
[目的] 系统把握内蒙古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识别区域差异化特征,挖掘旅游潜力,提出空间协调优化方案,为内蒙古特色乡村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选择内蒙古5类国家级特色乡村建立空间矢量数据库,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包括最邻近距离法、核密度分析法、标准差椭圆模型以及Voronoi图热点分析等,深入探析特色乡村差异化分布格局,并提出协调发展优化方案。[结果] (1)内蒙古特色乡村分布具有明显的沿东南侧集中分布的特征,整体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态势;赤峰市、巴彦淖尔市、通辽市3市特色乡村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5.43%;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市、阿拉善盟和乌海市的特色乡村数量相对较少。(2)内蒙古特色乡村空间结构类型为集聚型分布,形成了2个集聚核心区:一是以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4市交界处为核心的核心区;二是以赤峰市、通辽市和向安盟为核心的次核心区。其中,中国传统村落分布范围最广,离散程度最高;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呈多方向的离散均匀分布;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相对集中于自治区东南侧;国家森林乡村分布最集中。(3)内蒙古特色乡村分布集聚热点区域主要有巴彦淖尔市的临河市和五原县片区,包头市辖区、土默特右旗和土默特左旗片区,赤峰市辖区和喀喇沁旗片区,赤峰市临西县,通辽市片区等。[结论] 内蒙古特色乡村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点,复合型乡村数量较少;并且各类特色乡村空间集聚分布差异较大,区域资源分布极不平衡,未来需要结合宏观规划,既要保障地域异质性特色化发展,又要精准量化供需关系,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乡村旅游产业,协调区域均衡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扬  李宁  吉中会  顾孝天  范碧航  
依据内蒙古地区47个地面观测站1981—2010年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作为干旱指标,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年度和四季干旱发生的频率、干旱强度和站次比(发生干旱站数与总站数之比)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年度、秋季和冬季干旱强度变化趋势不明显,春、夏季干旱强度呈显著上升的趋势;近30 a来年尺度上干旱强度表现为轻度干旱,四季干旱强度以轻度干旱为主;年、季尺度上干旱发生的覆盖范围为局域性干旱和区域性干旱;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是年度干旱、中旱、重旱与特旱发生频率最高地区,而西部阿拉善盟地区干旱、中旱、重旱和特旱发生的频率相对较低;从季节上来看,内蒙古全区春、冬季干旱(含中、重和特旱)发生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秀珍,马建文,王志刚  
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位于荒漠、半荒漠地带的中国北方生态环境脆弱带上,保护区内的植物从第三纪演化至今仍带有荒漠特有种群标记,对研究环境演化、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等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诊断意义,受到国内外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学科研究者的极大的关注。利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样方统计方法不仅费时、费工,而且进展缓慢,另外,很难实现对保护区植物分布规律与生境的全面了解与监测。我们利用Landsat-5、7卫星提供的1987年9月的TM和1999年8月的ETM数据,两景不同时相的数据间隔12年,分辨率为30m;1∶25万的DEM数据;地面样方统计数据等。用遥感技术对西鄂尔多斯珍稀濒危植物群落进行分布规律和变化探测的研究,可以快速、大范围、准确、实时获取资源环境状况及其变化数据,建立三维立体景观虚拟现实图,再结合野外实地考察样方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揭示了间隔12年植被分布规律和植被覆盖动态变化情况。为合理利用这些植被资源,对受损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依据,同时,对于保护和改善我国荒漠地区的生活环境和探索荒漠地区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张志永  
以榆树(Ulmus pumila L.)为主要优势种的疏林草地是适应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演替的顶极群落。榆树疏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以及结构多样性,在维护区域的生态稳定和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控制草地沙化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后期,在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活动(农耕、放牧)等因素的影响下,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遭到破坏,榆树种群的更新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整个榆树疏林生态系统的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也随之降低。榆树疏林生态退化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整个区域的生态格局和经济安全。因此,亟需对浑善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云文丽  侯琼  王永利  刘朋涛  姜超  
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21个气象站点的气象和牧草观测资料,结合潜在蒸散量和改进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模拟计算了2009年草原植被作物系数和实际蒸散量。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二者的时空分布特点,并通过反映牧草长势的NDVI变化趋势予以验证。结果表明:5—8月间随着月份的增加作物系数Kcx最大值的变化趋势由0.6→1.2→1.4→1.4,平均值是0.28→0.36→0.40→0.38。4个时期的Kcx值以0.2~0.6之间的区域占主体,为55%以上。实际蒸散量在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上与Kcx值基本一致。随着月份的增加实际蒸散量低值级的区域面积逐渐缩小,相对应的高值级的面积逐渐增大,整个生长季以3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岳书平  张树文  闫业超  
本文以内蒙古东部牧区作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 TM和MSS遥感数据,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功能,研究典型牧区草地退化的时空分布特征,旨在初步确定草地退化的驱动因素,为科学制定草地退化治理措施与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976年~2000年间研究区草地总面积变动不大,但是退化草地面积较大,由于草地沙化引起的草地退化占退化总面积的43.79%。从空间分布来看,草地退化主要发生于坡度≤5°的区域,海拔高度与退化率呈反比关系,阳坡和半阴半阳坡草地退化率明显低于阴坡;草地退化率随离居民点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在>8km的区域已基本不存在草地退化现象;道路等交通设施的修建对草地退化的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银辉  罗毅  
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DEHYDROS进行了河套灌区的水文学过程模拟研究。结合灌区渠系分布特点及水资源利用状况,将灌区划分为11个子流域。应用1986年、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1991年~2000年间的数据系列对模型进行参数率定,1980年~1990年的数据系列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选取的参数是可以接受的。根据模型多年模拟的平均结果,蒸散量多年均值为39.0×108m3,渗漏量多年均值为13.0×108m3,系统排水量为77.8×108m3,降水产生径流微弱;灌区多年平均引水量为51.4×108m3,引水通过灌溉渠系和灌溉的方式大量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蒸发与基流在地下水排泄中都占有较大比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闫伟兄  陈素华  乌兰巴特尔  魏玉蓉  杨丽萍  
研究植被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理解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重要基础,论文利用近45 a内蒙古典型草原区55个气象台站的气象数据,采用Holdridge生命地带的气候指标和NPP区域估算模型,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0—2004年间,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域内,发生了以生物温度升高和湿润度降低为代表的生物气候明显变化;典型草原区年NPP和春、夏、秋3个季节的NPP均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夏季是NPP增加速率最快,增加量最大的季节;在区域上,年NPP呈现由东北至西南的递减态势,不同区域年NPP均有增加趋势,其中以中部区最为明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绍强,周成虎,罗承文  
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动力学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目前中国森林覆盖率为1392% , 到本世纪末全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5% , 对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碳循环的基础研究比较落后,致使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 (NPP) 碳量还没有被准确确定, 而且陆地生态系统的碳通量估计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采用已经发表的样方实测数据, 建立中国自然植被的碳密度数据库, 并运用GIS技术, 与中国植被空间分布数据相匹配, 探讨中国自然植被碳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涛  于晓  李海英  
采用近10年内蒙古地区太阳辐射及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数据,计算了光能利用效率,并归纳了其区域分布特点:主要粮食作物平均光能利用率东部均高于中、西部,从总体上看,玉米的光能利用率最高,其次是小麦,再次是谷子和整个粮食作物平均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易小波  邵明安  袁国富  杜涛  朱绪超  
采用点位监测和取样测定的方法对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定点监测选取了柽柳样地和胡杨样地各一个,取样测定选取了16个断面共计67个样点。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和植被盖度随着离河道距离增加分别呈显著性对数和指数下降关系。不同质地土壤的持水性有显著差异,粉壤土的田间持水量(0.32g/g)为沙土田间持水量(0.10 g/g)的3倍以上,前者的有效含水量约为后者的1.6倍。植被盖度受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胡杨和柽柳均具有适应极端干旱环境的能力,但二者的用水策略不同。胡杨根系可以直接吸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鹏  刘晓君  刘苑秋  张志坚  莫兴悦  肖廷琦  
【目的】通过测定退化红壤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的土壤养分状况,探讨长期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明确其空间分布规律。【方法】在江西退化红壤森林植被恢复国家长期科研基地,按照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自然恢复4种恢复模式,依据“均匀分布,随机布点”的原则进行取样,共测定了89个样点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合GIS和地统计学分析开展相关研究。【结果】1)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4种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在9.0%~56.1%之间,除了阔叶林的速效钾含量属于弱变异之外,其余均属于中等变异。自然恢复地的有效磷变异系数最大;阔叶林的速效钾变异系数最小。2)4种土壤养分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含量都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地(P 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自然恢复样地;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自然恢复样地。在空间区域尺度上,有机质、碱解氮斑块特征显著,低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针叶林中;有效磷、速效钾分布相较均匀,其中有效磷在研究区北部和南部地区的针阔混交林中含量最高,速效钾在研究区东部地区含量较高。在今后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应注重营造针阔混交林。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武鹏玲  吴铭轩  胡阳  何宁  王沁怡  张生乐  汪茂秋  钟胜财  方淑波  
依据植被空间分布的差异,研究2019年上海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植被区、互花米草植被区、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植被混合区以及光滩区等4个不同区域土壤酶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如下: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湿地中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不同,脲酶活性的大小顺序为海三棱藨草区>光滩区>互花米草区>混合区,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大小顺序为海三棱藨草区>互花米草区>混合区>光滩区,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大小顺序为光滩区>海三棱藨草区>混合区>互花米草区,过氧化氢酶的大小顺序为混合区>海三棱藨草区>互花米草区>光滩区;混合植被区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低于单一植被区,互花米草入侵降低了脲酶蔗糖酶活性,降低了海三棱藨草湿地的土壤肥力;不同植被类型区域土壤酶活性受环境因子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决定了土壤肥力进而影响了酶活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亚飞  刘高焕  
以植被种类丰富的大香格里拉地区为研究区,利用气象站点数据、数字高程数据(DEM)以及该地区植被分布图,通过最大熵模型(Maxent)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该地区典型植被空间分布的环境特征,分析了大香格里拉地区植被分布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量化了植被空间分布的气候范围,并根据二者的关系特征,得到了植被与气候因子关系模型。同时,界定了不同植被分布的海拔、坡度、坡向范围。发现大香格里拉地区影响不同植被空间分布的气候因子不同,影响草甸分布的是多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多年7月平均气温,影响针叶林分布的是多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影响灌丛分布的较分散。同时不同植被的海拔分布界限和坡度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