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56)
- 2023(13647)
- 2022(11996)
- 2021(11285)
- 2020(9336)
- 2019(21582)
- 2018(21228)
- 2017(41525)
- 2016(22293)
- 2015(24944)
- 2014(24769)
- 2013(24090)
- 2012(21632)
- 2011(19349)
- 2010(18773)
- 2009(16837)
- 2008(15873)
- 2007(13361)
- 2006(11273)
- 2005(9318)
- 学科
- 济(90387)
- 经济(90299)
- 管理(63643)
- 业(59355)
- 企(49685)
- 企业(49685)
- 方法(44874)
- 数学(39667)
- 数学方法(39125)
- 农(22756)
- 财(21037)
- 中国(20978)
- 地方(20718)
- 业经(19560)
- 学(18714)
- 农业(15503)
- 贸(15101)
- 贸易(15097)
- 理论(14640)
- 易(14629)
- 环境(14359)
- 和(14341)
- 技术(14126)
- 务(13922)
- 财务(13850)
- 财务管理(13822)
- 制(13119)
- 企业财务(13093)
- 划(12234)
- 地方经济(11411)
- 机构
- 大学(306399)
- 学院(305995)
- 管理(127333)
- 济(118718)
- 经济(116194)
- 理学(112363)
- 理学院(111162)
- 管理学(109049)
- 管理学院(108503)
- 研究(95878)
- 中国(68752)
- 京(63327)
- 科学(61830)
- 财(51275)
- 业大(46499)
- 所(45982)
- 农(45605)
- 中心(44552)
- 财经(42885)
- 研究所(42685)
- 江(41225)
- 范(40934)
- 师范(40561)
- 经(39231)
- 北京(39008)
- 院(35861)
- 农业(35765)
- 经济学(35265)
- 州(34530)
- 师范大学(32941)
- 基金
- 项目(225443)
- 科学(178778)
- 基金(164798)
- 研究(163819)
- 家(143300)
- 国家(142173)
- 科学基金(123903)
- 社会(103361)
- 社会科(97990)
- 社会科学(97964)
- 基金项目(88578)
- 省(88465)
- 自然(82162)
- 自然科(80283)
- 自然科学(80266)
- 自然科学基金(78762)
- 教育(75540)
- 划(74240)
- 资助(67209)
- 编号(66990)
- 成果(51692)
- 重点(50166)
- 部(49315)
- 发(47861)
- 创(47078)
- 课题(44908)
- 创新(43902)
- 科研(43494)
- 教育部(42492)
- 国家社会(42321)
- 期刊
- 济(118863)
- 经济(118863)
- 研究(82405)
- 中国(49435)
- 学报(47757)
- 科学(44317)
- 管理(43952)
- 农(39927)
- 财(37323)
- 大学(36515)
- 学学(34415)
- 教育(32711)
- 农业(28498)
- 技术(27801)
- 业经(20763)
- 融(19872)
- 金融(19872)
- 财经(19490)
- 经济研究(19105)
- 图书(17118)
- 经(16537)
- 问题(15428)
- 科技(15416)
- 资源(15039)
- 理论(14963)
- 技术经济(14730)
- 业(13995)
- 实践(13975)
- 践(13975)
- 版(13860)
共检索到4138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勋贵 黄强 魏霞 李占斌 倪雄
针对遗传算法和BP网络在寻优过程中的不足,将改进的遗传算法(IGA)与遗传编程(GP)相结合,建立了有广泛搜索能力和很强局部精化能力的IGA-GP自动编程算法,将该算法应用于BP神经网络的优化,克服了BP网络寻优过程中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的不足,解决了新训练样本加入对网络稳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黄河流域需水预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裴源生 方玲 罗琳
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研究农业需水价格弹性入手,分析水价对农业需水量的影响,确定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该文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对黄河流域不同灌区建立农业用水需求函数,得出水的需求价格弹性,并进一步研究得出了农业需水价格弹性函数。研究表明水价与需水量和需求价格弹性之间都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将以上研究成果在黄河流域农业需水分析中进行了定量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水价调整对该流域的农业需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芳 徐志惠
行动者网络体现了多元主体参与、平等、信任的合作关系,契合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多元参与的治理理念。为了进一步整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力量,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策略。在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特征、行动者网络理论以及协同治理理论及实践的基础上,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行动者网络特征,发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行动者网络构建面临诸如角色界定不清、行动价值与社会发展冲突以及治理数据分散等困境。提出明确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行动者的构成、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转译”过程以及落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行动者网络的策略图景的行动者网络构建策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芳 徐志惠
行动者网络体现了多元主体参与、平等、信任的合作关系,契合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多元参与的治理理念。为了进一步整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力量,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策略。在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特征、行动者网络理论以及协同治理理论及实践的基础上,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行动者网络特征,发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行动者网络构建面临诸如角色界定不清、行动价值与社会发展冲突以及治理数据分散等困境。提出明确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行动者的构成、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转译”过程以及落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行动者网络的策略图景的行动者网络构建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建伟 梁常安 胡正玉 马慧丹 苗长虹
基于2010和2018年专利交易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社会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强度空间极化现象显著,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等省区,低值区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等西部省区;②黄河流域技术转移活动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技术转入空间集聚格局与技术转出空间集聚格局具有相似性,高高集聚区主要位于四川德阳与山东东部一些地市,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等省市;③区域内部视角下,成都、西安、郑州等省会城市是内部技术转移网络的核心城市,核心—边缘结构凸显,内部整体网络密度较外部小;④区域内部技术转移地理邻近性特点明显,技术转移以向邻近城市与城市内部转移为主,且城市内技术转移占技术转移总量的比重较大;⑤外部视角下,2010—2018年无论是黄河流域对区域外技术转移,还是区域外对黄河流域技术转移,技术转移的数量和强度都明显增大,济南、青岛、西安、郑州、成都向区域外技术转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是外部向黄河流域技术转移的重要节点。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洁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都是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和不同行政区域、不同部门,需要协同治理与协同发展。黄河流域协同发展既包含资源—经济—环境的均衡协调,要求技术—文化—人文的同步提高,也需要政府—市场机制—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本文通过对网络文本的质性分析可以看出,黄河流域协同治理过程中存在系统性要求与现实性分散的困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黄河流域协同治理要抓住战略机遇期,依据立足于内循环、提升外循环、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逻辑,建立黄河流域命运共同体,采用多元整体治理方式,发挥大数据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最终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到位。
关键词:
双循环 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 协同治理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慧娴 杨蓓 陈思静 刘筱喆 祁飞宇
[目的]乡村旅游在发展中兼具共性与个性,对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索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方法]文章以黄河流域9省(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 10.7、Excel 2021、Nvivo 12、fsQCA 3.0软件分析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特征、评估乡村旅游网络关注度、提炼乡村旅游发展要素、归纳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结果](1)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点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核密度较高区域呈“Z”字型结构;(2)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网络关注度水平较高,但9省(区)差异显著;(3)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包含产业共富、党建引领、教育筑梦、资金助力、科技开拓、人才带动、生态涵养、体育盘活、文化赋能和艺术助推10种核心范畴;(4)单一核心范畴难以推动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需以条件组态形式出现。[结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共有文化教育内拉型、文化人才外推型和人文党建三驱型3种发展模式。同时文化赋能发挥了普适性效应,艺术助推发挥了辅助性效应,人才带动和教育筑梦具有替代性效应,党建引领发挥了补充性效应。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洋 迟道才 陈涛涛 孙淼 栾策
为提高旱灾预测模型预测精度,利用EMD(经验模态分解法)处理非平稳信号的优势,将其应用到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中,建立基于EMD的BP神经网络旱灾预测模型,对凌河流域44个观测站(小凌河流域11站、大凌河流域33站)共51年(1960~2010)的降水资料进行旱灾预测应用,同时将基于EMD的BP神经网络旱灾预测模型结果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小凌河流域基于EMD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年均降水量预测值均方误差(MSE)分别为0.0011和0.0076,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5和0.83;大凌河流域基于EMD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
关键词:
EMD BP神经网络 旱灾预测 凌河流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岩 冯亚中
水资源脆弱性是衡量水资源系统在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流域承载能力的重要标准,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与预测是评估流域水安全状况、辨识未来水资源系统存在的问题的重要手段。该文首先构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粗糙集(Rough Set,缩写为RS)方法对原始指标体系进行降维去除冗余属性。然后,将降维后的评价指标标准值作为"评价样本",运用支持向量机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缩写为SVR)模型对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进行评价。最后,设定未来3种不同气候模式与社会经济情景,对黄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进行情景预测。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过去16年间整体水资源脆弱性等级已从Ⅴ级提升到Ⅳ级水平,未来情景1、情景2下流域整体水资源脆弱性将会好转,但仍处于Ⅳ级中度脆弱水平。未来水质脆弱性与灾害脆弱性提升较为明显,水量脆弱性没有显著改善,在情景3下将恶化到Ⅴ级中高脆弱。因此未来采取积极的人工调控措施能使得水质与灾害方面获得明显的提升,而水量脆弱性则成为制约未来流域整体水资源脆弱性的瓶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梦程 王成新 刘海猛 王瑞莉 于尚坤
黄河流域城市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黄河流域90个市(州、盟)为研究区,通过修正引力模型,测度城市间的联系强度,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流域尺度剖析城市空间联系"点—线—群"的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密度较低,越往下游联系网络越密集,全流域的联动效应不足;中上游城市联系网络的关联度较低,网络可达性较差。(2)省会城市点入度高于点出度,在网络中城市吸引力强于辐射力;兰州、西安、郑州分别为上、中、下游联系网络的控制核心;银川、西安、郑州分别能在上、中、下游城市联系中迅速与其他城市产生联系,在城市联系的要素传递上较便捷。(3)一级网络关联线以郑州、西安、济南为核心,吸引或辐射邻近城市;二级网络关联线形成以郑州、济南、青岛、太原四大都市圈为核心的联系网络;三级网络关联线初步构建起全流域的联系网络框架;四级网络关联线形成了核心—边缘式的全流域城市联系网络格局。(4)黄河流域城市空间联系网络中4个板块内部存在显著的"俱乐部"集聚效应,但板块间的关联关系未构建起完整的要素传递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海洋 王录仓 李骞国 严翠霞
基于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城市网络联系的区域差异性和空间指向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①流域内城市网络密度较低,平均路径较长,与其"承南接北"的区域地位不相匹配。②形成以陇海线、下游黄河干流和包海高铁为轴线的骨干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突出。③流域内—外联系网络形成两大(郑州和西安)、一小(济南)三个核心,高等级网络以三者为核心节点向域外辐射。强集散能力节点城市集中在"陇海线—下游黄河干流"一线。域外主要联系方向为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④流域内部网络和内—外联系网络相比,"陇海线—下游黄河干流"和包海高铁一线以东城市优势更为凸显。⑤流域不同地区网络联系的空间指向性差异明显。流域内部联系多指向省会城市,内—外联系的空间指向上存在明显的上中下游分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黎云云 畅建霞 王义民 刘泉 樊晶晶 叶定阳
[目的]分析黄河流域现有的土地利用数据,揭示黄河流域未来30年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演变趋势。[方法]基于黄河流域1980,1990,2000,2010和2015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元胞自动机-马尔可夫模型(CAMarkov)对2000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基础上,对2020,2030,2040和205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进行预测,并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剖析黄河流域2020—2050年的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趋势。[结果]基于CA-Markov模型的黄河流域2000和2010年土地利用模拟误差均小于10%,Kappa指数高达0.872 8和0.897 0,证实了CA-Markov模型在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模拟上的可行性及精度的可靠性;未来30年间,黄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和草地;耕地和草地将减少约10%,林地将增加约5%,建设用地将增加约150%,且主要集中于宁蒙河段以及中下游地区。[结论]CA-Markov模型可较好地模拟预测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格局,模拟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倩倩 陈岩
水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对其未来的脆弱性进行预测可以预估研究区未来的水安全状况,对其脆弱性问题做出预警,从而及时采取治理措施。因此,合理科学的水资源脆弱性预测研究是缓解水资源脆弱性的有效手段。目前,水资源脆弱性研究主要是针对水资源现状进行评价,对其未来状况的预测较少。集成了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首先采用改进了的盲目删除法对构建的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约简,其次通过BP神经网络拟合约简后的指标数据与脆弱度之间的映射关系,构建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预测模型。基于之前研究的样本数据和脆弱性结果,探讨淮河流域未来的水资源脆弱性状况。结果表明:淮河流域2015年、2020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郝旭光 宋梅
市域横向碳补偿能够在保证城市环境公平的前提下实现黄河流域低碳协同发展。论文利用夜间灯光和净初级生产力卫星遥感数据估算了2003—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碳平衡状态,然后考虑资源型城市损益偏离特征和城市的公平感受对碳平衡数据进行修正,最后基于修正后的碳赤字确定碳补偿金额和补偿优先级。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整体于2007年首次出现碳失衡,到2018年城市碳赤字率高达62%;(2)经过修正资源型城市有166 157万吨历史碳排放被调整到了非资源型城市,个别城市碳补偿主客体地位发生转换;(3)黄河流域市域横向碳补偿呈现“东北补偿西南,中下游补偿上游”的空间格局,省会等发达城市需要支付的补偿金额明显高于其他地区;(4)以玉树州为代表的经济欠发达的上游生态盈余区应当优先受偿,以下游威海等经济较发达且补偿金额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较小的城市应当率先支付。
关键词:
碳补偿 碳平衡 环境公平 市域 黄河流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郝旭光 宋梅
市域横向碳补偿能够在保证城市环境公平的前提下实现黄河流域低碳协同发展。论文利用夜间灯光和净初级生产力卫星遥感数据估算了2003—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碳平衡状态,然后考虑资源型城市损益偏离特征和城市的公平感受对碳平衡数据进行修正,最后基于修正后的碳赤字确定碳补偿金额和补偿优先级。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整体于2007年首次出现碳失衡,到2018年城市碳赤字率高达62%;(2)经过修正资源型城市有166 157万吨历史碳排放被调整到了非资源型城市,个别城市碳补偿主客体地位发生转换;(3)黄河流域市域横向碳补偿呈现“东北补偿西南,中下游补偿上游”的空间格局,省会等发达城市需要支付的补偿金额明显高于其他地区;(4)以玉树州为代表的经济欠发达的上游生态盈余区应当优先受偿,以下游威海等经济较发达且补偿金额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较小的城市应当率先支付。
关键词:
碳补偿 碳平衡 环境公平 市域 黄河流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