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86)
- 2023(15634)
- 2022(13680)
- 2021(12824)
- 2020(10896)
- 2019(25014)
- 2018(24738)
- 2017(47096)
- 2016(26055)
- 2015(29480)
- 2014(29299)
- 2013(28472)
- 2012(26146)
- 2011(23333)
- 2010(22948)
- 2009(20856)
- 2008(19864)
- 2007(17158)
- 2006(14744)
- 2005(12407)
- 学科
- 济(97687)
- 经济(97569)
- 管理(72176)
- 业(66700)
- 企(56001)
- 企业(56001)
- 方法(49192)
- 数学(43152)
- 数学方法(42446)
- 农(25657)
- 学(24936)
- 中国(24753)
- 财(24742)
- 业经(21019)
- 地方(19083)
- 理论(18055)
- 制(17627)
- 农业(17050)
- 贸(16068)
- 贸易(16060)
- 和(15710)
- 务(15693)
- 财务(15606)
- 财务管理(15569)
- 易(15540)
- 技术(15537)
- 环境(15034)
- 企业财务(14740)
- 银(13886)
- 银行(13809)
- 机构
- 大学(362257)
- 学院(360720)
- 管理(139523)
- 济(133627)
- 经济(130634)
- 研究(123080)
- 理学(122155)
- 理学院(120705)
- 管理学(117889)
- 管理学院(117276)
- 中国(87589)
- 科学(83139)
- 京(77197)
- 农(71002)
- 所(63567)
- 业大(62817)
- 财(59797)
- 研究所(58866)
- 农业(56723)
- 中心(55538)
- 江(52260)
- 财经(48619)
- 北京(47568)
- 范(47043)
- 师范(46331)
- 院(45195)
- 经(44430)
- 技术(42652)
- 州(42076)
- 经济学(39370)
- 基金
- 项目(261209)
- 科学(203404)
- 基金(188632)
- 研究(182024)
- 家(168531)
- 国家(167191)
- 科学基金(141790)
- 社会(110888)
- 社会科(104872)
- 社会科学(104841)
- 省(104538)
- 基金项目(99887)
- 自然(97369)
- 自然科(95151)
- 自然科学(95117)
- 自然科学基金(93352)
- 划(88554)
- 教育(85043)
- 资助(78608)
- 编号(73156)
- 重点(59255)
- 成果(58355)
- 部(56100)
- 发(54902)
- 创(54457)
- 计划(51457)
- 课题(51426)
- 科研(51379)
- 创新(50839)
- 大学(47854)
- 期刊
- 济(138609)
- 经济(138609)
- 研究(98145)
- 学报(70670)
- 中国(67514)
- 农(64178)
- 科学(60131)
- 大学(51700)
- 管理(50626)
- 学学(49100)
- 财(45073)
- 农业(44591)
- 教育(41439)
- 技术(32487)
- 融(25153)
- 金融(25153)
- 业经(23208)
- 业(23145)
- 财经(22843)
- 经济研究(22455)
- 业大(20077)
- 版(19520)
- 经(19455)
- 科技(18801)
- 图书(18600)
- 问题(17858)
- 技术经济(16631)
- 统计(16570)
- 农业大学(16504)
- 理论(16135)
共检索到5091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平 白玉路 王闵霞 罗文龙 张志勇 蒲志刚 向跃武 陈志强 张志雄
为了解析现有不育系香味及稻瘟病抗性基因背景,本文通过基于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系统(HRM)的水稻香味和抗稻瘟病基因功能型分子标记对四川省近年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或新育成的46份三系杂交水稻不育系进行fgR、Pita及Pi-k基因检测及分型。表明具有纯合fgR香味基因型的不育系有10份,分别具有显性纯合抗稻瘟病Pita、Pi-k基因型的不育系有9和29份,同时含有Pita和Pi-k基因型的5份;同时具有fgR、Pita、Pi-k基因型的只有2份。其结果对指导四川水稻香味品质和抗稻瘟病分子育种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艳秋 彭江涛 官华忠 侯新坡 陈志伟 朱秀凤 黄荣德 周元昌
利用分别与抗稻瘟病基因Pi-1和Pi-9紧密连锁的SSR标记MRG4766和SNP标记FP1+FP2+RP组成双重PCR体系,通过设置Mg2+、d NTPs和引物浓度梯度,探索双重PCR体系中各反应物的使用量,由此确定最优双重PCR反应体系.在水稻恢复系R1059与R673杂交的BC3F2群体中随机挑选20个单株对该双重PCR反应体系的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0个单株的双重PCR扩增结果与2个单一PCR扩增结果相符,并且条带清晰,说明该双重PCR反应体系在利用分子标记进行基因聚合上可提高选择效率和减少费用.
关键词:
双重PCR 反应剂浓度 扩增效果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康迳 黄利兴 游年顺 吴志源 郑燕 黄姗
以10个水稻系列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配制一套包括16个亲本和60个F1为研究对象,采用苗期室内喷雾接菌和稻瘟病重发区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供试亲本及其F1的抗性特征.结果表明:除连丰A外的9个不育系及其配制的54个F1,对2003-2006年福建省流行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2006年上杭茶地田间稻瘟病菌的群体毒力都表现抗病反应,抗性频率100%,抗谱广,抗性评价均为抗(R);同时这9个不育系均含有显性主效抗瘟基因.连丰A的抗性频率为4.8%,抗谱窄,抗性评价为感(S).蜀恢527的抗性频率为76.2%,抗谱较广,中抗(MR);明恢77、晚3、福恢13和福恢5138的抗性频率均为4.8%...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抗稻瘟病 抗性分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车凡昊 黄俊 邹玉莹 邓吉奇 周庚 姚威 黄浩 黄希来 易晓璇 谌强 李家鑫 刘金灵 刘雄伦
以携带广谱持久的抗稻瘟病基因Pi9的籼稻品系75–1–127为供体亲本,以保持系金23B及其不育系金23A为受体亲本,采用Pi9基因共显性标记CoInDF1R2进行MAS回交育种,以改良三系不育系金23A及其保持系金23B的稻瘟病抗性;用25份稻瘟菌代表性菌株进行室内苗瘟接种,观察苗瘟抗性表现。结果显示:金23A和金23B的抗性频率仅为28%,而75–1–127的抗性频率为92%;田间病圃抗性鉴定结果显示,75–1–127高抗苗瘟,而金23A和金23B受体亲本均高感苗瘟;共显性标记CoInDF1R2在75–1–127基因组上扩增出大小为354 bp的PCR产物,对金23A或金23B基因组的扩增产物大小约470 bp,说明该标记在2个亲本间的多态性明显且稳定;利用CoInDF1R2开展连续多年MAS回交育种实践,培育出了农艺性状优良、丰产性较好的抗病不育系金23A–Pi9–1及抗病保持系金23B–Pi9–1,为三系法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新的抗稻瘟病亲本材料。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志伟 官华忠 王宗华 周元昌 潘润森 毛大梅 段远霖 吴为人
以抗稻瘟病水稻材料金山B-1抗病近等基因系05AMA59(携有稻瘟病抗性基因Pi-1)、05AMA71(携有稻瘟病抗性基因Pi-9)为抗性供体亲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回交和聚合杂交,将Pi-1、Pi-9基因导入花紫A(B)中,并在选择加代过程中改良其稻瘟病抗性.(1)遗传背景分析表明,Pi-1和Pi-9基因已成功导入新育成的不育系益农A(B)中,其遗传背景基本恢复为轮回亲本花紫A(B)的遗传背景;(2)益农A(B)的室内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均表现抗病,抗性水平和抗谱均明显高于感病对照花紫A(B);(3)益农A与原来的花紫A在生育期、株高、穗粒数等重要农艺性状以及柱头外露率、异交结实率等方面均相似,...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车凡昊 黄俊 邹玉莹 邓吉奇 周庚 姚威 黄浩 黄希来 易晓璇 谌强 李家鑫 刘金灵 刘雄伦
以携带广谱持久的抗稻瘟病基因Pi9的籼稻品系75–1–127为供体亲本,以保持系金23B及其不育系金23A为受体亲本,采用Pi9基因共显性标记CoInDF1R2进行MAS回交育种,以改良三系不育系金23A及其保持系金23B的稻瘟病抗性;用25份稻瘟菌代表性菌株进行室内苗瘟接种,观察苗瘟抗性表现。结果显示:金23A和金23B的抗性频率仅为28%,而75–1–127的抗性频率为92%;田间病圃抗性鉴定结果显示,75–1–127高抗苗瘟,而金23A和金23B受体亲本均高感苗瘟;共显性标记CoInDF1R2在75–1–127基因组上扩增出大小为354 bp的PCR产物,对金23A或金23B基因组的扩增产物大小约470 bp,说明该标记在2个亲本间的多态性明显且稳定;利用CoInDF1R2开展连续多年MAS回交育种实践,培育出了农艺性状优良、丰产性较好的抗病不育系金23A–Pi9–1及抗病保持系金23B–Pi9–1,为三系法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新的抗稻瘟病亲本材料。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婷婷 陈海龙 黄俊 梁毅 张婷 李博文 赖怡帆 邹玉莹 车凡昊 吴俊 刘金灵 刘雄伦
为改良水稻不育系丰源A的稻瘟病抗性,以籼稻品系75-1-127作为广谱持久抗稻瘟病基因Pi9的供体亲本,先后以三系保持系丰源B和不育系丰源A为受体亲本,利用Pi9基因内共显性标记ClonDF_1R_1开展MAS连续回交育种。利用来自国内外不同稻区的33份稻瘟菌菌株进行温室内人工接种,分析丰源A、丰源B、75-1-127的抗菌谱,75-1-127的抗性频率为87.9%;而丰源A和丰源B的抗性频率均仅为33.3%。田间病圃抗性鉴定表明,75-1-127高抗苗瘟,而丰源B和丰源A高感苗瘟。结果表明,含有Pi9基因的75-1-127抗谱广、抗性水平高,在稻瘟病抗性育种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而丰源A和丰源B抗谱窄、抗性水平低,需要改良。根据Pi9基因序列信息开发了一个共显性分子标记ClonDF_1R_1,它从75-1-127基因组中扩增出一条320 bp的条带,而丰源B和丰源A基因组的扩增产物约450 bp。利用ClonDF_1R_1先后开展丰源B、丰源A稻瘟病抗性改良的MAS育种实践,获得了13个含Pi9纯合等位基因的改良抗病保持系丰源B-Pi9,以及11个含Pi9纯合等位基因的改良抗病不育系丰源A-Pi9。经过连续11 a的MAS回交育种实践,育成1个高抗稻瘟病、不育性稳定、柱头外露率高、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优良的新三系不育系丰源A-Pi9-5,实现了丰源A和丰源B稻瘟病抗性的定向改良,为三系杂交水稻育种应用创制了新的亲本材料。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晓罡 丁玉梅 孙茂林 陈亮 苏源 张绍松 李成云
以IRR I-Japan 24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鉴别品系和对照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的成熟种胚为材料诱导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发现不同基因型愈伤组织诱导能力差异极大,愈伤组织诱导率在14.3%~97.1%,将2,4-D浓度从3.0 mg/L提高到5.0 mg/L时,可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经诱导成功的水稻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一段时间后,不同基因型的愈伤组织继代特性出现明显差异,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单株系愈伤组织建立了水稻悬浮细胞系,悬浮培养过程中对胚性悬浮系的细胞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细胞的形状由开始的不规则、长条形逐渐转变成近椭圆形、椭圆形;细胞质由很淡、透明、具明显的大液泡逐渐转变成浓厚...
关键词:
愈伤组织 悬浮细胞系 单基因系 水稻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官华忠 陈志伟 王宗华 毛大梅 林荔辉 潘润森 吴为人 周元昌
以水稻品系LAC23为抗性供体亲本,优质保持系金23B为受体亲本,以回交转育为基础,逐代用分子标记RM224或MRG4766检测导入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1,获得抗稻瘟病能力提高的新品系金抗1B,并以此与金23A连续多代回交,最终育成抗稻瘟病籼型三系不育系金抗1A.金抗1A抗性达到LAC23(Pi-1)的抗性水平,且保持了金23A米质优、育性稳定、配合力强等优良经济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金明 林秀云 刘晓梅 孙强 李鹏志 张三元
培育多个抗病基因聚合的水稻品种是提高其抗病广谱性和持久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40、Pib的特异PCR标记,对含有Pi40、Pib的水稻品系复合杂交F250个植株进行检测,从中选择到Pi40、Pib双基因聚合的抗病植株28个,为持久、广谱抗病水稻育种奠定了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富 程开禄 彭国亮 罗庆明 陈国华 朱永昌
稻瘟病是四川省水稻主要病害,实践证明,选育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抗瘟性评价是水稻抗病育种及应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文根据四川的生态特点,通过多年探索,总结制定了一套有关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和水稻品种抗瘟性鉴定的规范化技术和评价体系。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品种抗性 评价体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哲 王宇江 粱结彩 刘永柱 周继勇 陈雄辉 梁克勤 肖武名
为选育优质抗稻瘟病保持系软华B,以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Pi46和Pi2的优质籼稻H281作为供体亲本、以软华B为轮回亲本,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结合系谱选育法,聚合2个外源基因以改良保持系软华B。对性状稳定的改良株系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稻米品质分析等。通过回交及多代自交,并结合分子标记检测,获得以软华B为遗传背景且含有2个纯合目标基因的BC_1F_6群体2个、BC_2F_5群体2个、BC_3F_4群体2个。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回交世代改良材料在自然病圃均抗稻瘟病;育性鉴定结果显示,回交世代对不育系的不育度为52.7%~100.0%;农艺性状考查及米质分析表明,改良株系基本保留了软华B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特性。SNP基因芯片分析结果显示,BC_1F_6的背景回复率为74.42%~77.77%,BC_2F_5的背景回复率为86.42%~87.75%,BC_3F_4的背景回复率为92.27%~92.59%。利用连续回交、自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可有效聚合多个抗性基因,获得抗稻瘟病的新保持系,快速实现保持系软华B的分子改良,为选育抗病、优质的杂交稻组合提供良好的亲本材料。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增建 刘水芳 刘亦学
每年选用天津市有代表性的7群11~15个稻瘟生理小种,先后对768个品种(系)进行抗谱测定,抗菌率达80~100%有34个品种(系),占供试品种(系)4.4%,抗菌率在60~79%属中等抗病的品种(系)有109个,占14.2%,其余625个品种(系)属感病类型。另外用7群10个小种对抗菌力较高的74个品种(系)进行抗病类型划分,抗菌率在90%有4个类型,抗菌率在80%有3个类型。根据各地优势小种分布选择抗源和供生产上品种轮换种植的参考。以上结果说明抗谱测定是相对稳定的,对生产与育种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菌 抗性谱 抗菌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董丽英 王群 刘树芳 郑凤萍 李迅东 杨勤忠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抗病品种的利用是控制该病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措施。明确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抗性水平,可有效指导抗病育种的开展。本研究利用24个以丽江新团黑谷为背景的稻瘟病抗性单基因系,对2007年至2010年采集自云南籼稻和粳稻区共379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Pi9和Pi5可在籼稻和粳稻区使用;Pik-h、Pita-2、Piz-5、Pita和Piz基因只能在籼稻区使用;Piz-t和Pi20基因仅能在粳稻区使用。对2个基因的联合致病性系数、联合毒性系数和抗性互补系数分析表明,Pik/Pi7、Piz/Pi9和Pi1/Pikm等3对基因的组合可作为籼稻区的有效抗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