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28)
- 2023(10187)
- 2022(8768)
- 2021(8406)
- 2020(6928)
- 2019(15730)
- 2018(15548)
- 2017(30792)
- 2016(16362)
- 2015(18244)
- 2014(18051)
- 2013(17291)
- 2012(15854)
- 2011(14044)
- 2010(13742)
- 2009(12318)
- 2008(11570)
- 2007(9907)
- 2006(8344)
- 2005(7039)
- 学科
- 济(62366)
- 经济(62308)
- 管理(49109)
- 业(45594)
- 企(37850)
- 企业(37850)
- 方法(32113)
- 数学(29040)
- 数学方法(28602)
- 财(18138)
- 农(17688)
- 中国(15804)
- 贸(13359)
- 贸易(13353)
- 业经(13197)
- 易(13077)
- 务(11482)
- 财务(11433)
- 财务管理(11405)
- 地方(11298)
- 农业(11264)
- 制(11250)
- 策(10898)
- 企业财务(10807)
- 理论(10207)
- 环境(10173)
- 学(10144)
- 技术(10104)
- 银(10061)
- 银行(10054)
- 机构
- 学院(218755)
- 大学(215706)
- 济(92882)
- 经济(91103)
- 管理(90466)
- 理学(78502)
- 理学院(77814)
- 管理学(76509)
- 管理学院(76107)
- 研究(67437)
- 中国(53083)
- 财(43802)
- 京(42953)
- 科学(38676)
- 财经(34993)
- 中心(33601)
- 经(31998)
- 江(31527)
- 所(31246)
- 农(31007)
- 业大(30558)
- 经济学(28626)
- 研究所(28338)
- 范(26478)
- 财经大学(26221)
- 师范(26213)
- 北京(26072)
- 经济学院(25971)
- 州(25103)
- 院(25079)
- 基金
- 项目(153519)
- 科学(123002)
- 研究(114884)
- 基金(113220)
- 家(97248)
- 国家(96474)
- 科学基金(84965)
- 社会(73614)
- 社会科(70045)
- 社会科学(70030)
- 省(59889)
- 基金项目(59466)
- 自然(54832)
- 教育(53913)
- 自然科(53610)
- 自然科学(53599)
- 自然科学基金(52650)
- 划(50431)
- 编号(47116)
- 资助(46637)
- 成果(37056)
- 部(34736)
- 重点(34084)
- 创(32895)
- 发(32676)
- 课题(31681)
- 国家社会(30700)
- 创新(30675)
- 教育部(30532)
- 人文(30010)
共检索到3116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超 赵钦涵
货币政策多目标的不一致性、非线性与复杂性导致传统方法难以实现对货币政策多目标有效正确的决策。针对复杂的货币政策多目标的决策问题,本文建立涵盖数据、信息、模型、方法、知识等层面资源的综合集成平台,将复杂货币政策多目标模型分解为组件,采用知识图将货币政策多目标决策问题转化为主体图,形成一个具有个性化、可视化、知识化特征的货币政策多目标决策研讨厅。在研讨信息视图、公共视图、个性视图和历史视图的辅助下,为货币政策多目标决策问题提供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解决方法。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刘超 林晓乐 马玉洁
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发展是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保证。基于经济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建立货币政策多目标系统仿真模型,通过检验货币政策多目标系统的能观测性、能控性和稳定性等控制特性,验证了我国货币政策多目标的有效性,并且发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存在可协调性,为研究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发展的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运用Simulink建立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发展控制模型,得出要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降准降息的结论,为当前货币政策实施的科学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刘超 林晓乐 马玉洁
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发展是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保证。基于经济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建立货币政策多目标系统仿真模型,通过检验货币政策多目标系统的能观测性、能控性和稳定性等控制特性,验证了我国货币政策多目标的有效性,并且发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存在可协调性,为研究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发展的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运用Simulink建立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发展控制模型,得出要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降准降息的结论,为当前货币政策实施的科学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陈涛
在转轨时期,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特征决定了货币政策追求多目标具有其客观必然性,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中央银行应把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经济结构均衡、国际收支平衡明确纳入最终目标集,并通过确定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和次要目标、设定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集与短期目标集、以目标区间取代目标单值来增强多目标的协调性。
关键词:
转轨时期 货币政策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伍戈 刘琨
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不少理论文献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实践都表明,针对全球化的趋势和开放经济的特点,各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可能不是唯一的,与危机前发达国家普遍信奉的"单目标、单工具"理念形成鲜明对比。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国"多目标、多工具"的货币政策框架以及规则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外部持续失衡的环境下,单一的反应函数难以全面反映中国货币政策的现实。相比较而言,现阶段分别基于内部和外部均衡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能较充分地刻画转型中国的特征。尽管在理论和现实中内外均衡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但这在目前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中还不十分明显,可能与经济结构转型、汇率利率未完...
关键词:
货币政策 规则 开放经济 内外均衡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锁云 陈涛
一、对多目标有效性的质疑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已经以法律的形式正式规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与国内买方市场的接踵而来,使得治理通货紧缩成为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最迫切的任务,中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超 马文腾
货币政策是一国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如何处理货币政策不同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实现多目标之间的协调兼顾,对于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1993—2013年的季度数据为研究对象,确立我国货币政策多目标体系,以通货膨胀率为门限变量,构建基于动态数据的货币政策多目标体系门限回归模型,寻找通货膨胀率最优目标区间的交集。结果表明,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其他目标之间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关系;通货膨胀率各最优目标区间存在交集,货币政策多目标之间具有可协调性,我国应该实施多重目标制的货币政策。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多目标 可协调性 门限回归模型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宋立
由于经济增长仍与物价走势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需要对财政、货币政策适当分工,以组合拳应对不同方向和性质的复杂挑战。由于经济明显下行但物价居高矛盾没有完全解决,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组合没有必要也不能轻易改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辛家鼎
本文利用相关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回归分析三种统计指标分析了CPI与GDP的关系 ,指出CPI作为通货膨胀指标的可行性。要实现CPI的控制目标 ,应以M 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较为合理
关键词:
CPI 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陈观烈
一、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我们要用货币政策来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须从货币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说起。马克思是在分析商品内部的矛盾和追踪价值形式的演化中发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的。由此确知的货币本质属性(一般等价物)和这个属性在货币职能上的主要表现(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最深刻地显示了货币在商品经济总体运行中的作用,即展开和解决商品内部的矛盾,或实现一切商品的"惊险的跳跃"从而使商品生产的扩大成为可能;在劳动力也成为商品的条件下,货币又是"每个价值增值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而且当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杨思群
货币政策是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国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高效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能否运用好宏观货币政策.要使宏观货币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要确立正确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是货币政策本身运行的出发点,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货币政策手段的运用,因此它是运用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货币政策目标实际上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理论界历来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单一目标论”.即货币政策目标仅是稳定通货.这种观点认为只有稳定通货才是中央银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英奎
一、货币政策缘何失效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国内物价持续走低。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是货币现象,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利,治理通缩的主渠道是货币政策。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的定义,以通货膨胀率低于1%作为通货紧缩的标准,那么按商品零售指数上涨率来看,1997年我国已经进入通货紧缩;按居民消费指数上涨率看,我国1998年进入通货紧缩;到2002年底,这两个价格指数上涨率分别为-1.3%和-0.8%。这说明,在连续几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后我国仍未走出通货紧缩阴影。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念斋
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 ,货币政策效果如何 ,表现为货币政策目标是否实现。本文回顾了中国两种不同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原因 ,认为近期内中国货币政策目标不会发生变化 ,从长期来看有可能变为四大目标。尽管把金融市场的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存在着操作上的困难 ,但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关注金融市场的稳定。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目标制 金融市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琴 胡凯
实现充分就业是所有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从理论上分析能否建立以扩大就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通过构建一个世代交叠模型,发现"就业目标制"要优于通货膨胀目标制,而且会增进社会效用。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梁环忠
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发展,推动了我国金融业进一步放松管理与金融创新,提高了股票、债券、基金等直接融资比重,导致了大量新型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不断涌现;资本市场不断扩张,证券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大,经济全球化进度加快,又使我国经济的国际依存度增强,所有这些变化,都使货币流向和流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