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50)
- 2023(12729)
- 2022(10714)
- 2021(10071)
- 2020(8499)
- 2019(19697)
- 2018(19492)
- 2017(38405)
- 2016(20420)
- 2015(23308)
- 2014(23112)
- 2013(22373)
- 2012(20079)
- 2011(17983)
- 2010(18093)
- 2009(16626)
- 2008(16139)
- 2007(13998)
- 2006(11789)
- 2005(10137)
- 学科
- 济(87617)
- 经济(87526)
- 管理(59812)
- 业(58854)
- 企(48830)
- 企业(48830)
- 方法(48633)
- 数学(43367)
- 数学方法(42712)
- 中国(22620)
- 农(21758)
- 财(21417)
- 业经(17854)
- 理论(16159)
- 贸(15575)
- 贸易(15566)
- 易(15086)
- 农业(14701)
- 学(14508)
- 务(14154)
- 制(14144)
- 财务(14096)
- 财务管理(14062)
- 地方(13439)
- 企业财务(13362)
- 融(13087)
- 金融(13085)
- 技术(12850)
- 和(12380)
- 银(12367)
- 机构
- 大学(289692)
- 学院(288770)
- 济(122218)
- 经济(120000)
- 管理(118282)
- 理学(103568)
- 理学院(102633)
- 管理学(100695)
- 管理学院(100162)
- 研究(86140)
- 中国(65983)
- 京(58305)
- 财(55921)
- 科学(48850)
- 财经(46208)
- 经(42296)
- 中心(41345)
- 江(40430)
- 所(40148)
- 经济学(39473)
- 业大(39062)
- 农(38463)
- 研究所(36351)
- 范(36180)
- 北京(35908)
- 师范(35857)
- 经济学院(35775)
- 财经大学(34881)
- 州(32175)
- 商学(31814)
- 基金
- 项目(198760)
- 科学(159730)
- 基金(147748)
- 研究(147126)
- 家(126591)
- 国家(125568)
- 科学基金(111013)
- 社会(95840)
- 社会科(91096)
- 社会科学(91074)
- 基金项目(77127)
- 省(76367)
- 自然(71445)
- 教育(70975)
- 自然科(69937)
- 自然科学(69922)
- 自然科学基金(68668)
- 划(64486)
- 资助(61714)
- 编号(59653)
- 成果(47715)
- 部(45418)
- 重点(44132)
- 创(42296)
- 发(41103)
- 教育部(40555)
- 课题(40402)
- 国家社会(40231)
- 创新(39332)
- 人文(39298)
- 期刊
- 济(121506)
- 经济(121506)
- 研究(80172)
- 中国(51117)
- 财(43593)
- 管理(43572)
- 学报(38189)
- 科学(36861)
- 农(33499)
- 教育(32807)
- 大学(31151)
- 学学(29079)
- 技术(27829)
- 融(25798)
- 金融(25798)
- 财经(23471)
- 农业(22917)
- 经济研究(20551)
- 经(20097)
- 业经(19871)
- 统计(16585)
- 问题(16089)
- 策(15221)
- 技术经济(14323)
- 商业(14041)
- 理论(13896)
- 决策(13640)
- 贸(13150)
- 业(12637)
- 实践(12394)
共检索到4049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经 刘厚俊
基于美国劳动力就业市场视角探讨外包、就业和贸易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将外包现象纳入标准的H-0模型,分析了国际外包的理论基础,其次运用计量的方法实证验证了中美外包规模与美国就业市场的关系。结论是:基于H-O理论的外包模型考虑的是外包对低技术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从短期来看,把附加值低的工序和服务外包给中国会对美国国内一部分低技术劳动力产生一定的冲击,但从长期看,对国内的就业是有利的。同时实证结果也证实了外包并不是导致美国劳动力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未来承接国际外包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外包 劳动力套利 就业 H-O理论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范海洋
本文对西方经济学家 H-O 理论的实证检验方法论基础进行了介绍与评价。指出80年代以后 Leamer、Maskus 等人将 H-O 理论的实证检验纳入不平衡贸易的分析框架之中,并对要素存量进行更为细化的考察,在具体指标判断上也不单纯以劳动与资本比率来说明一国的要素禀赋,这样在逻辑结构上就更为符合 H-O 理论的内在逻辑。但由于其仍然禀承 H-O 理论的一系列严格的条件,因此,他们的实证方法也有一些偏颇之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曹慧平 陈清萍
本文在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引入环境要素变量,从理论上论证了环境规制宽松的国家在污染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利用引力模型,对中国和34个主要贸易伙伴国1992~2007年期间污染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进行面板数据分析,计量结果也验证了要素禀赋学说和"污染天堂假说"在中国是成立的。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在我国建立长效动态发展机制,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林大燕 朱晶 吴国松
本文首先在传统的H-O模型中引入季节要素,从理论上论证了处于某种农作物生产季节的国家在该种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并进一步论证了生产季节对一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接着,利用中国1995年1月至2013年3月的大豆进口数据对上述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季节是影响我国大豆进口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进口市场转移是各大豆进口来源国比较优势动态发展的结果,顺应各国大豆比较优势的季节变化,充分利用南北半球在大豆生产上的季节互补性,做好大豆进口在各国之间的季节转换与衔接,才能使我国大豆进口利益获得最大化,保证我国持续利用国外市场保障国内大豆的稳定供给及长期粮食安全。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曾国华 王跃梅
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议,其是否损害工业企业的竞争力成为争议的焦点所在。本文通过对中国工业部门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后认为,劳动者报酬对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有正向强化作用,进一步改革需以效率工资理论为指导,提高劳动者收入,以政府引导鼓励为主,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提升技术水平。
关键词:
劳动力成本 劳动生产率 工业竞争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仲常 马红旗
本文测算了我国27个制造业细分产业的总外包水平、低技术外包水平、高技术外包水平和服务外包水平,并构建了我国制造业的动态劳动力需求模型,利用一步广义距估计(One Step Diff-GMM)法分析了制造业的总体外包、低技术外包、高技术外包和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结论为:制造业总体外包、低技术外包和高技术外包对就业呈抑制作用;低技术外包和高技术外包水平相当,但低技术外包的就业净效应是高技术外包的将近二倍;而服务外包规模尚小,还不足以对就业产生影响。
关键词:
就业效应 国际外包 一步广义距估计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正柱 石葳
当前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是劳动力市场扭曲长期累积的结果。基于2010—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抑制作用,劳动力配置扭曲对其的抑制作用更强;随时间的推移,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负向影响表现出持续增强的特征;同时,机制检验表明,劳动力市场扭曲会通过人力资本效应、城镇化效应和劳动力流动效应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进一步研究发现,城镇化效应在劳动力市场扭曲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过程中占主导作用。研究结论为深化我国收入分配格局,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经验支持,也为如何纠正我国劳动力市场扭曲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怡 王洪亮 王晓青
选取1998—2006年中国26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结合劳动力供需的对外开放影响工资差距的理论模型,就对外开放对制造业熟练和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从全国样本看,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缩小制造业熟练与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而贸易开放与制造业熟练和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则是一种倒"U"型的关系。在分地区讨论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熟练与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的缩小作用要大于东部地区,贸易开放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熟练与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东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倒"U"型关系的实证结果。
关键词:
对外开放 制造业 工资差距 劳动力供需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段均 高定伦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农村劳动力持续的非农转移,农村投资受到一定冲击。本文应用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VEC)检验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就地和异地转移对农村投资的作用。结果表明,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的投资效应并不相同,就地转移有一定的负效应,异地转移投资效应显著为正。就地转移的负投资效应源于农村就业层次过低,异地转移尽管具有总的正投资效应,但由于投资主要集中在非生产性类别,因此对生产性投资仍可能具有负投资效应。文章最后给出提高农村就业层次及拓展农村投资空间以提高劳动力转移投资效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杜薇 余向华 姜慧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沿线国家人才跨境转移愈发频繁,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支撑,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沿线国家进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理论模型提出的研究假设,利用2003-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验证区域间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机制,结果表明:高收入水平国家和中低收入水平国家劳动力转移路径具有明显差异,劳动力引入政策并不一定能提高本国福利,当两个国家收入水平相似时,高收入国家以拥有制定较低劳动力税的优势来吸引劳动力流入,而较低收入水平国家选择较高的准入壁垒对本地居民福利更有利;"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不同收入层次国家在人才流动方面的政策具有明显差异,这对优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要素流动的合作具有启发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董进全 高宇 杨丽
本文选取8个潜变量,并对其选取测量变量,在传统技术接受模型中引入消费者个人因素构建O2O用户接受模型。对O2O用户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确定数据适合研究;通过结构方程验证假设条件成立,得出社会影响因素对用户使用意愿影响效果最大,而感知风险与感知成本对用户使用意愿有较大阻力。
关键词:
O2O 电子商务 技术接受模型 结构方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董进全 高宇 杨丽
本文选取8个潜变量,并对其选取测量变量,在传统技术接受模型中引入消费者个人因素构建O2O用户接受模型。对O2O用户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确定数据适合研究;通过结构方程验证假设条件成立,得出社会影响因素对用户使用意愿影响效果最大,而感知风险与感知成本对用户使用意愿有较大阻力。
关键词:
O2O 电子商务 技术接受模型 结构方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浩
伴随资本深化现象的出现,我国制造业部门目前的高资本投入行为已经对劳动力要素产生了挤出效应,即出现学者们所谓的"零就业增长"的结论。这正是源于全要素生产率并未显著提升的背景下,制造业部门资本-劳动比的快速上升,不仅直接产生了资本对劳动的"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还使得制造业部门完全依赖资本驱动的发展模式,而最终将导致资本边际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减缓,这造成了对于劳动的"双重挤压"。文章试图对工业化发展模式、资本深化、劳动力就业和技术进步路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把握。
关键词:
资本深化 劳动力就业 制造业 技术路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朱娅 周力 应瑞瑶
基于英克尔斯的"现代性量表",本研究利用2009年课题组对江苏省631位农村劳动力的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测度了农村劳动力的现代化素质,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现代化素质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1)沟通能力、主观意识、内在涵养、开放观念、公共权责、经营能力、生存能力等7个因子代表性地刻画了农村劳动力的现代化素质;(2)整体看来,仍在外群体的现代化素质较高,其次为已经回流群体,从未外出群体的现代化素质最低;(3)农村劳动力的现代化素质主要受到了劳动力迁移、人力资本和个人特征等因素的影响。长远看来,鼓励具备较高现代化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返乡建设现代农业,对于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而言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轶群 李晓春
文章构建了用于研究中国劳动力转移波动性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对1978~2009年的劳动力转移进行实证检验,考察了技术冲击对中国劳动力转移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中国劳动力转移存在显著的周期波动性,与产出是顺周期;二是技术冲击可以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部分,尤其是技术冲击能够解释一半以上劳动力转移的波动;三是技术冲击对产出、居民消费、投资和劳动力转移产生了正向冲击,而对就业产生了负向冲击,其中,技术冲击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最大,对产出和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次之,对投资影响最弱。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技术冲击 实际经济周期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农村骨干劳动力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
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检验
技术进步与就业波动变化的影响分析——基于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检验
空气污染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效应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环境规制会改变劳动力需求结构吗?——基于“大气十条”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FDI流入降低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吗——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的实证检验
我国物流业“马太效应”的实证检验及空间解释——基于资本和劳动力双资源配置视角
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非经济预期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托达罗模型的修正与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