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97)
2023(19029)
2022(16159)
2021(15138)
2020(12367)
2019(28779)
2018(28662)
2017(54828)
2016(29480)
2015(33314)
2014(33318)
2013(32604)
2012(30092)
2011(27202)
2010(27264)
2009(24790)
2008(23863)
2007(21115)
2006(18527)
2005(15964)
作者
(83987)
(69877)
(69267)
(65862)
(44387)
(33480)
(31607)
(27414)
(26615)
(24872)
(23821)
(23549)
(22240)
(21939)
(21534)
(21162)
(20625)
(20577)
(19886)
(19872)
(17207)
(17199)
(16938)
(16119)
(15606)
(15513)
(15457)
(15346)
(14045)
(13738)
学科
(122509)
经济(122378)
管理(80921)
(80505)
(63194)
企业(63194)
方法(53235)
数学(46332)
数学方法(45549)
(40850)
中国(34474)
地方(30166)
业经(29401)
(27543)
农业(27245)
(25038)
(21734)
(20553)
贸易(20537)
理论(20484)
(19827)
技术(18970)
环境(18809)
(18737)
(18455)
银行(18413)
(17858)
金融(17853)
(17635)
(17327)
机构
学院(412352)
大学(410864)
管理(163008)
(161308)
经济(157587)
理学(141129)
理学院(139534)
研究(136896)
管理学(136703)
管理学院(135961)
中国(103098)
(88337)
科学(85341)
(72529)
(69241)
(67379)
中心(63781)
业大(62372)
研究所(61392)
(61136)
财经(57887)
(57235)
师范(56714)
北京(55866)
农业(53024)
(52670)
(50290)
(50271)
经济学(47737)
师范大学(45720)
基金
项目(284213)
科学(223703)
研究(209645)
基金(204335)
(177376)
国家(175807)
科学基金(151850)
社会(131109)
社会科(123994)
社会科学(123963)
(112077)
基金项目(108268)
自然(98559)
教育(97307)
自然科(96269)
自然科学(96247)
自然科学基金(94454)
(93896)
编号(87325)
资助(84097)
成果(70111)
重点(63397)
(63085)
(61945)
课题(60121)
(58775)
创新(54754)
科研(53932)
教育部(53345)
国家社会(53274)
期刊
(180916)
经济(180916)
研究(119579)
中国(83096)
(66166)
学报(63496)
科学(59808)
管理(59481)
(54394)
教育(51374)
大学(49425)
学学(46269)
农业(45234)
技术(38881)
(36618)
金融(36618)
业经(33201)
经济研究(27823)
财经(26982)
问题(23602)
(23097)
图书(23044)
(21947)
(20053)
科技(19924)
技术经济(19770)
资源(19050)
理论(18969)
统计(18558)
商业(18411)
共检索到6081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陶慧  麻国庆  冉非小  乔婧  
随着工业与科技时代的到来,作为数千年农业社会基本单位的传统村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对于数量众多的乡村遗产来讲,静态的、冻结式的文物资源观不仅会增加财政负担,更会加剧村落的自然衰落,不利于充分发挥遗产的真正价值,因此在保护文化遗产多样性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展开转型发展研究迫在眉睫。文章首次关注村落主体(H)、产业(I)以及空间(S)的要素内涵与职能变迁,通过对H-I-S三者动态特征的探索,总结出它们虽存在着地理分异但却都有着多元化、复杂化与结构调整的演化趋势,以及三者在村落变迁过程中呈现出的多元互动关系。基于H-I-S三要素不同状态的组合,文章划分出空心村(H1I1S1)、内卷型(H2I1S1)、融合型(H2I2S2)、外延型(H2I1S2)与绅士化(H1I2S2)5种村落类型,归纳出整合发展、社区营造、生态博物馆、空间联动与文化再造这5类对应的发展模式。文章结合邯郸市的村落调研,讨论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村落类型、特征与发展路径,推动关注点由传统遗产式的保护向动态的以人为本的活化利用研究转移,以期实现传统村落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伯华  郑始年  窦银娣  刘沛林  曾灿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乡村转型背景下,如何留住这份"乡愁"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湖南岳阳张谷英村和通道皇都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讨自组织和他组织模式下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演变路径和空间特征。研究显示:①自组织模式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机制较为灵活,实效性强,但短期稳定性差;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机制短期稳定性较强,但缺乏一定的实效性。②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由内生力量自下而上推动,"双修"理念下沉发展较好,创新与适应能力强,但"双修"效果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整体性;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由外部力量自上而下推动,"双修"效果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秩序性,整体呈环状格局,但内生力量较弱,理念下沉较差,主动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低。③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即文化基因修复为先,景观基因修补在后,整体呈波状起伏路径;他组织模式下的发展逻辑与自组织相反,整体呈阶梯式路径。④自组织模式在传统村落未来发展中能够稳固延续;他组织模式下,虽短期内可以延续,但随着内外主体的强弱转化,最终将被自组织模式取代。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史玉丁  
作为传统村落的重要标志,传统村落文化在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政策文本和产业支撑等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法理困境与政策缺失、物质保护与文化缺失、外来关注与内生缺失的问题。从发展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改善、参与、赋权和可持续,这4个核心理念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活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可通过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生存载体、构建传统村落文化的参与机制、厘清传统村落文化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促进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活化的持续性,实现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活化,最终达到传统村落文化与乡村系统发展之间的协同与共荣。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信  李王鸣  
聚焦区域视角下的传统村落风貌,提取"村落建筑"、"村落格局"、"村落地形"、"村落产业"、"村落文化"五个风貌单要素,构建传统村落风貌评价体系,引入ESDA方法定量分析,找寻区域空间内小范围集聚分布的风貌组群。同时以此为基础结合丽水市域内的172个已经成功申报或正在申报的国家级传统村落,确定以典型风貌类型、风貌集成廊道、风貌分区为主体的区域传统村落风貌组群结构。研究结果发现,丽水市传统村落风貌在小范围空间内体现出较强的同质化特征,在较大尺度的分区中体现出差异化特征,在整个区域环境中显现出共性特征。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邵秀英  冯卫红  
古村落是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贫困却是古村落的普遍现象。以保护为基础、产业为途径、减贫为目标,实现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与社区发展协调统一,是古村落面临的主要任务。山西省是我国古村落遗存最多的省区之一,目前古村落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传统农业、旅游开发以及资源开采等产业类型,不同的模式面临的保护与减贫任务各有侧重。本文根据山西省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价值、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以及产业发展的潜力,从产业发展角度提出旅游开发、文化创意、生态农业、政府救助等适于古村落保护与减贫发展的模式,并对不同模式的适用对象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祖锐  常江  刘婕  田梦思  
旅游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生态环境恶化、历史风貌破坏、干扰原居民生活等诸多问题。文章以河北邢台县英谈传统村落为例,分析旅游发展中的现状问题,以系统论和协同学思想,将村域作为一个整体,以产业重构为先导,通过调整片区功能布局、公共设施的整合共享、社会网络重构、风貌特色的引导等规划手段寻求村落的整合与重构,从而实现旅游介入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馨秋  王思明  
传统村落是认识和传承中华农业文明的根基,其健康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章引入农业遗产的研究视角和分类标准,结合中国传统村落的特征和认定标准,将传统村落划分为五个类别:传统建筑型、农业景观型、农业特产型、工商贸易型、民俗文化型。通过对江苏传统村落的调查,总结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并提出基于村落类型特点和相关政策的发展思路:突出传统风貌,助力传统建筑型和工商贸易型村落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景观型村落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特产型村落发展;重塑乡村文化,促进民俗文化型村落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金鑫  侯占平  
本文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等六方面,提出推进邯郸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吉林  刘水良  周春山  
以社会—生态系统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及其工具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张家界4个中国传统村落农户适应类型、适应驱动因子和适应机制。研究发现:(1)农户产生旅游专营、旅游主导、旅游参与、务工主导、工农均衡和务农主导6种生计适应类型,参与旅游农户比例低,务农和务工不同程度地成为了传统村落农户的生计策略之一;(2)影响农户适应效果的主要适应因子有6个,即农户家庭劳动力总量、户主学历、房屋面积、家庭存款、邻里关系和种植面积,均为生计资本指标;(3)传统村落社会—生态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婉玲  
乡村旅游,是当代富起来的中国人首选的一种旅游方式,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更是国内外旅游爱好者最爱的乡村游。如何让世人享用到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感受到中国乡村旅游浓厚的文化底蕴,根据波特产业集群化发展理论,结合开平碉楼与村落设施的实际情况,拟研究政府主导下乡村旅游新模式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高阳  陈东田  刘丽昀  曹庆义  张永超  
以大汶口镇山西街村为例,以相对完整的传统村落格局及建筑风貌为基础,通过现场调研实证、资料信息搜集、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其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现状进行评价,剖析其文化价值。在文化保护视野下明确点、线、面相结合的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与更新策略,以实现文化保护与传统建筑建设的共赢。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窦银娣   李萍萍   李伯华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解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征、修复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对传统村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了文本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等,结合了图式语言理论,以坪坦村为例构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图式语言体系,对公共空间特征进行解构,提出景观修复策略。研究表明:1)以图式语言理论为基础,构建坪坦村公共空间图式语言体系。通过解构分析坪坦村公共空间构成要素得出了75种图式语汇,解构公共空间秩序法则得出了相邻、相交等词法与秩序性、时间性和本土性等句法,解构公共空间生长环境得出了自然、社会和文化语境。2)坪坦村公共空间表现出特征极为突出的侗族特色:公共空间布局中自然环境与传统建筑情景交融;生产、生活与精神公共空间场所互动共生;公共空间节点多维嵌套,层次丰富。3)图式语言视角下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修复路径:按“字—词—词组”层层递进织补空间元素;按“时间—空间—情感”循序渐进构建空间秩序;按“完善—修缮—重构”滚动式表达空间意境。研究通过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图式解析和特征解构,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景观修复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魏峰群  赵晶雪  杨蕾洁  林碧霞  
[目的]乡村振兴背景下,全面系统地评价传统村落的活态化发展水平,对于理解和实施乡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方法]研究基于“活态化发展”概念内涵,构建了包含生产系统、生活系统、生态系统、发展条件、发展潜力5个维度的发展评价模型,并运用加权求和、变异系数、核密度、IPA分析等技术方法对陕西省113座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活态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评。[结果]验证研究显示出评价模型客观有效,具有较强的普适性。结果显示:①陕西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活态化发展水平总体呈正态分布,其中43.36%的村落属于活态化发展一般型;②维度评析,5个维度中生活系统和发展条件的评价质量较为良好,而其它维度的情况不容乐观;③密度分析,显示出陕西省榆林市和渭南市区域中的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水平聚集程度较高,形成省域双峰空间结构;④空间评析,受多种因素交互影响,关中、陕南和陕北不同区域的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差异。[结论]当前陕西省大多数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水平一般,未来需要持续提升生产、生态和发展潜力等维度的重要价值的呈现与溢出效应,建议结合优势区、机会区、脆弱区和改善区的具体问题制定针对性的保护发展策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薛晴  王宏斐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视角对邯郸市统筹城乡发展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邯郸市统筹城乡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其次借鉴国内外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进经验,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邯郸市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相关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艳冰  周明晖  贾豫霖  杜宇晴  马云  
文章在厘清旅游类传统村落韧性与高质量发展关联逻辑的基础上,构建包含经济、社会、生态、制度、文化5个子系统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为例,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度传统村落韧性及其子系统协调发展程度,据此探究不同韧性水平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表明:(1)河南省旅游类传统村落韧性总体处于中高水平,空间上呈现南部和北部较高、中部和东部较低的分异特征。(2)子系统评价结果为制度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表明旅游开发在完善村落治理体系、促进村民就业增收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及社会文化造成了深层次干扰。(3)传统村落韧性子系统处于中低协调状态,反映出其韧性建构主要依赖于个别子系统的偏向型增长,子系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4)依据传统村落韧性水平将其分为品牌示范型、集约开发型、保护修复型三种类型,对应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品牌示范型村落宜整体开发,以“老家乡村”为主题进行旅游品牌推广,建立政策协同、产业互补、交通互联、设施共享的联动机制;集约开发型村落应促进内部要素重构、结构优化与功能互补,建立旅游风险防范机制,严格监控村落韧性水平的变化;保护修复型村落应藉由外源性要素的引领实现村落内源性要素的激活与自我修复能力的提升,尽快跨越发展困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