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75)
- 2023(13047)
- 2022(11603)
- 2021(10973)
- 2020(9011)
- 2019(20939)
- 2018(20688)
- 2017(40510)
- 2016(21640)
- 2015(24261)
- 2014(24032)
- 2013(23447)
- 2012(21279)
- 2011(18942)
- 2010(18506)
- 2009(16696)
- 2008(15754)
- 2007(12909)
- 2006(10815)
- 2005(8867)
- 学科
- 济(84774)
- 经济(84686)
- 管理(60822)
- 业(57738)
- 企(48081)
- 企业(48081)
- 方法(42895)
- 数学(37909)
- 数学方法(37391)
- 农(21941)
- 财(20569)
- 中国(19715)
- 学(18809)
- 业经(18262)
- 地方(16279)
- 农业(14898)
- 贸(14860)
- 贸易(14856)
- 易(14437)
- 环境(13843)
- 理论(13754)
- 务(13654)
- 和(13599)
- 财务(13585)
- 财务管理(13558)
- 技术(13482)
- 企业财务(12845)
- 制(12588)
- 划(11709)
- 融(10780)
- 机构
- 大学(298143)
- 学院(296853)
- 管理(122531)
- 济(115184)
- 经济(112758)
- 理学(108122)
- 理学院(106907)
- 管理学(104881)
- 管理学院(104352)
- 研究(96152)
- 中国(69196)
- 京(62737)
- 科学(62343)
- 财(49500)
- 农(47876)
- 业大(47399)
- 所(47085)
- 中心(43813)
- 研究所(43806)
- 财经(41438)
- 江(39987)
- 范(39216)
- 师范(38844)
- 北京(38712)
- 经(38002)
- 农业(37845)
- 院(35941)
- 经济学(34041)
- 州(32804)
- 师范大学(31788)
- 基金
- 项目(219425)
- 科学(173006)
- 基金(160579)
- 研究(157647)
- 家(140886)
- 国家(139782)
- 科学基金(120779)
- 社会(98448)
- 社会科(93351)
- 社会科学(93324)
- 基金项目(86395)
- 省(84917)
- 自然(81156)
- 自然科(79277)
- 自然科学(79259)
- 自然科学基金(77786)
- 划(72389)
- 教育(72254)
- 资助(65474)
- 编号(64258)
- 成果(49349)
- 重点(49120)
- 部(48122)
- 发(46138)
- 创(45628)
- 课题(42913)
- 创新(42597)
- 科研(42590)
- 教育部(41123)
- 大学(40770)
- 期刊
- 济(115071)
- 经济(115071)
- 研究(79981)
- 中国(48588)
- 学报(48454)
- 科学(45044)
- 管理(42290)
- 农(41600)
- 大学(36491)
- 财(36332)
- 学学(34472)
- 教育(30089)
- 农业(29763)
- 技术(26096)
- 业经(19546)
- 融(19336)
- 金融(19336)
- 财经(18843)
- 经济研究(18389)
- 经(15994)
- 图书(15890)
- 资源(15793)
- 业(15146)
- 问题(15146)
- 科技(14846)
- 理论(14217)
- 技术经济(13852)
- 版(13581)
- 实践(13267)
- 践(13267)
共检索到4025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曹隽隽 吴文斌 刘逸竹 胡琼 陈迪 项铭涛 周清波
【目的】大洋洲区域气候差异明显,地表覆盖和土地利用类型多样,耕地变化较为剧烈。分析大洋洲耕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科学把握其特征及规律,为耕地集约利用和粮食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最新研制的2000年和2010年全球30 m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GlobeLand30),建立耕地面积数量、利用强度和转换特征3个指标群,在国家尺度、10 km网格和30 m像元尺度综合分析大洋洲2000—2010年耕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结果】(1)2000—2010年大洋洲耕地面积总体增加约3.79%,耕地面积增幅最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胡琼 吴文斌 项铭涛 陈迪 龙禹桥 宋茜 刘逸竹 陆苗 余强毅
【目的】分析2000—2010年全球耕地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为中国粮食安全国际化战略决策制定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监测等研究提供信息支撑。【方法】基于全球首套30 m地表覆盖产品数据集GlobeLand30,利用耕地总面积、面积变化量、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面积变化幅度、面积变化量标准差、复种指数、复种指数变化量和复种指数变化幅度等8个指标,从大洲、国家、1°×1°经纬网3个统计单元,分析2010年全球耕地空间分布现状、2000—2010年全球耕地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全球耕地利用强度变化特征。【结果】2010年全球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洋 麻馨月 何春阳
研究目的:认识和理解耕地资源损失过程。研究方法:基于中国成功研制出的世界上首套30 m分辨率2000—2010年Globeland 30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环渤海地区耕地资源损失流向、质量和空间特征。研究结果:2000—2010年,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剧烈,耕地资源明显减少,主要损失流向为人造覆盖、草地、水体和森林;耕地资源损失区域主要位于降水量较少、海拔较高等耕作条件较差的地区;耕地资源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破碎化程度日趋严重。研究结论:基于Globeland30数据的耕地资源损失过程研究能有效揭示耕地资源损失流向、质量和空间特征,为区域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了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迪 吴文斌 周清波 胡琼 项铭涛 陆苗 余强毅
【目的】亚洲作为全球人口最多、耕地面积最大、发展中国家众多的大洲,其耕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关系到各国乃至全球的粮食产量波动,影响世界粮食安全。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亚洲耕地利用格局变化,加深对亚洲耕地利用现状的认识,科学把握其变化特征及规律,为亚洲的农业土地系统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最新研制的2000年和2010年两期全球30 m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GlobeLand30)及FAOSTAT统计数据,建立耕地面积数量和耕地利用格局指标群,选取耕地面积及其变化幅度、复种指数及其变化幅度、耕地破碎度及其变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宇硕 陈军 陈利军 李然 张委伟 鲁楠 刘吉羽
西伯利亚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敏感性区域,但以往缺乏该区域中高分辨率地表覆盖数据,对其地表覆盖的整体分布与变化缺乏深入的认识。本文利用中国新近研制的2000、2010年两期30 m分辨率地表覆盖数据产品Globe Land30,对2000-2010年西伯利亚地表覆盖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幅度、区域差异及主要地类的变化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1西伯利亚地表覆盖的空间分布现状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210年间,西伯利亚地区地表覆盖整体变化幅度较大,其中林地及草地呈显著缩减、湿地呈较大幅度增加、耕地呈微弱减少、人造地表呈增加态势。310年间,西伯利亚地表覆盖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变化最显著的为西西伯利亚地区,其中以湿地增加最明显,主要分布于鄂毕河—叶尼塞河流域,林地、草地及耕地减少集中于西伯利亚西南部。4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是引发西伯利亚地表覆盖变化的主要原因。大规模林地砍伐导致林地减少;冰冻层消融,林地、草地和水体向湿地的转化是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耕地的人为废弃和撂荒导致耕地面积有所减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琳 张凤荣 吕贻忠 安萍莉 严良政
【目的】揭示耕地利用集约度随经济发展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了自然条件相似而经济水平不同的北京市大兴区和河北省曲周县两个研究区,计算了其耕地利用集约度并分析其变化。【结果】耕地利用集约度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影响。经济水平较高的大兴区,其耕地利用集约度要高于曲周县。此外,从近20年的数据分析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利用集约度先是快速上升,而后上升速度减缓,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不同种植制度之间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差异越来越大,出现集约度两极分化的现象。基于大量数据的分析结果,构建了一个曲线模型来总结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规律。【结论】经济发展显著影响耕地利用集约度。
关键词:
耕地 集约度 规律 经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龙禹桥 吴文斌 胡琼 陈迪 项铭涛 陆苗 余强毅
【目的】耕地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分析是地表覆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美洲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其耕地数量和分布具有全球性战略地位,科学分析美洲耕地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过程和规律为耕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GlobeLand30数据集,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2000—2010年美洲耕地面积数量变化、空间分布及类型转化特征,并重点分析了亚马逊地区耕地格局变化状况。【结果】2010年美洲耕地总面积为52 875.05×104 hm2;2000—2010年的10年间,美洲耕地总面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戈大专 龙花楼 杨忍
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转型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中国城乡转型发展。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基于中国人多地少的"人地关系"特征,深入分析中国耕地利用转型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推动中国农业生产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以林地转型理论为依据,构建了人均耕地面积视角下的耕地利用转型理论模型,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中中国乡村地区人均耕地面积由不断下降到逐步上升的趋势性转折过程。基于全国10km栅格分辨率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研究表明:1990—2010年中国71%的耕地覆盖区人均耕地面积由逐步下降转型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史洋洋 吕晓 郭贯成 巩晨
研究目的:分析耕地利用转型过程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其趋势变化,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探究耕地利用转型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GIS、地学图谱分析、空间计量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1990—2000年耕地利用转型最为活跃;2000—2015年耕地利用转型过程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耕地利用转型过程的时间阶段性特征显著。(2)山东省土地利用形态格局依然存在冲突,耕地利用转型处于从持续快速减少向缓慢减少的过渡阶段。(3)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交通区位和土地管理因素共同驱动耕地利用转型,不同因素对不同时间阶段耕地利用转型驱动机制也存在差异。研究结论: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国土空间规划时应统筹考虑耕地利用转型的驱动因子及区域差异规律,对建设占用耕地加强规划管控,强化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绩效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历 唐宏 冉瑞平 肖月洁
[目的]以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四川省为研究区域,构建水资源压力评价模型、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模型,对各市(州)水资源压力与耕地利用效益及耦合效应进行研究,以期为区域水土资源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方法]基于2005、2008、2011、2014年各市(州)4期水土资源的相关数据,运用量化分析法和Jenks最佳自然断裂法及GIS空间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1)各市(州)水资源压力从时间尺度看,水资源经济和技术发展压力逐渐减小,平均值分别由2005年的0.595和0.007减小到2014年的-0.178和-0.033,人口和生态发展压力逐渐增大,平均值分别由2005年的-7.314和-2.03增加到2014年的-6.035和-1.571,水资源综合压力有明显波动;从空间尺度看,水资源压力从高到低的区域依次为川中平原区、川东北丘陵区、川南丘陵区、攀西地区、川西北高原区。(2)各市(州)耕地利用效益从时间序列看,川南丘区和川西高原区耕地利用效益相对比较稳定,川中平原区、川东北丘区、攀西地区耕地利用效益则变化较大甚至有减小趋势;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土地利用效益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川中平原区、川东北丘陵区、攀西地区、川南丘陵区、川西北高原区。(3)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水资源综合压力与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水资源人口压力与耕地利用社会效益在置信度为0.01时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5和0.560,呈现出较高的协调演进格局,耦合特征与前文水资源压力和耕地利用效益的分区格局基本一致;而耕地利用经济、生态效益与水资源经济、生态效益间的相关性则表现为不显著。[结论]研究发现,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内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区域人口、资源禀赋所存在的差异和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苏锐清 曹银贵
[目的]分析2000—2018年中国耕地利用变化的文献,对学者在研究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和模拟方面所使用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系统梳理各种方法在应用上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为未来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参考。[方法]文献分析法、分类统计法等。[结果]对于耕地利用变化驱动研究而言,与主成分分析法组合的方法使用频率较高,基本适用于所有尺度,该方法可使复杂系统简单化、提高精度、有利于确定主要驱动因子,但一些重要的驱动因子难以经过统计学检验进入回归模型。对于耕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而言,BP神经网络模型适合于大尺度的模拟研究,该方法预测能力强但精度一般;灰色动态模型GM(1,1)进行模拟所需的数据量较少、精度高,但受随机因素影响较大。CLUE-S模型已经比较成熟,在中小尺度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结论]耕地利用变化驱动与模拟的研究方法众多,但使用时相对单一且方法适用尺度的局限性较大。耕地利用变化驱动研究中学者们更倾向于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未来耕地利用变化驱动的研究方法将逐渐朝着全定量的方向发展。耕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中学者们更倾向于单一模型的使用,未来综合模型跨尺度融合将成为耕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总体来看,未来耕地利用变化驱动与模拟研究方法将朝着双向、动态的复合型研究方法方向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吕杰 仉雅琼
耕地的总量与利用结构直接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本文根据统计数据资料,对辽宁省近20年来耕地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耕地面积总量基本呈上升趋势,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人口、经济发展及农业政策等;耕地利用结构方面,粮经比呈现不稳定变化态势,其变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有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控、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动、气候条件的保障以及社会需求变化及经济效益的拉动等作用。
关键词:
辽宁省 耕地利用 动态变化 驱动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新 朱道林 谢保鹏 杜挺 王兴
本文通过构建DEA模型测度了1994-2014年全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180个城市的耕地利用效率,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1994-2014年,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但整体效率值并不高;②全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性显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热点区域空间极化现象明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呈现出"两核集聚"、"多核极化"、"两核极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新 朱道林 谢保鹏 杜挺 王兴
本文通过构建DEA模型测度了1994-2014年全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180个城市的耕地利用效率,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1994-2014年,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但整体效率值并不高;②全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性显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热点区域空间极化现象明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呈现出"两核集聚"、"多核极化"、"两核极化"的演变特征;③自然条件是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基础因素,耕地资源禀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是重要影响因素,而地区科技水平对耕地利用效率的作用不断增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