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21)
- 2023(12305)
- 2022(9774)
- 2021(8764)
- 2020(7091)
- 2019(16196)
- 2018(15836)
- 2017(30769)
- 2016(16208)
- 2015(18154)
- 2014(17956)
- 2013(17275)
- 2012(15410)
- 2011(13683)
- 2010(13343)
- 2009(12070)
- 2008(11246)
- 2007(9469)
- 2006(8087)
- 2005(6584)
- 学科
- 济(77458)
- 经济(77403)
- 管理(46007)
- 业(42730)
- 方法(37743)
- 企(35354)
- 企业(35354)
- 数学(33266)
- 数学方法(32604)
- 业经(19230)
- 地方(18225)
- 农(17713)
- 中国(16093)
- 财(15007)
- 农业(12517)
- 学(12510)
- 产业(12013)
- 理论(11985)
- 环境(10991)
- 贸(10959)
- 贸易(10953)
- 易(10592)
- 信息(10529)
- 技术(10391)
- 和(10280)
- 地方经济(10080)
- 务(9910)
- 财务(9854)
- 财务管理(9831)
- 总论(9547)
- 机构
- 学院(228182)
- 大学(224268)
- 管理(94912)
- 济(90022)
- 经济(88262)
- 理学(83588)
- 理学院(82686)
- 管理学(80883)
- 管理学院(80444)
- 研究(67925)
- 中国(50520)
- 京(46071)
- 科学(43277)
- 财(38521)
- 江(37059)
- 中心(33285)
- 业大(32499)
- 财经(32275)
- 所(31249)
- 农(31069)
- 范(30880)
- 师范(30563)
- 经(29411)
- 研究所(29029)
- 经济学(27662)
- 北京(27060)
- 州(26349)
- 院(26022)
- 经济学院(25197)
- 经济管理(25062)
- 基金
- 项目(168312)
- 科学(135605)
- 基金(124230)
- 研究(121865)
- 家(107822)
- 国家(107024)
- 科学基金(94985)
- 社会(79667)
- 社会科(75894)
- 社会科学(75877)
- 省(67574)
- 基金项目(65747)
- 自然(62125)
- 自然科(60710)
- 自然科学(60698)
- 自然科学基金(59552)
- 教育(56411)
- 划(55469)
- 资助(51014)
- 编号(49224)
- 重点(37732)
- 发(36801)
- 成果(36363)
- 部(36162)
- 创(35585)
- 国家社会(33774)
- 创新(33292)
- 课题(32827)
- 科研(32651)
- 人文(31478)
共检索到3061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兵伟 范建容 王道杰 张建强 佘涛
GeoProcessing不仅提供空间数据分析的简单功能,而且支持建立非常复杂的地理处理模型来完成定制的地理处理任务和执行批处理操作。通过GeoProcessing地理处理新方法建立流域数字水系模型,是流域水文构成模拟计算、流域水土流失分析等的重要基础。为水文过程模拟分析提供有力支持。以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区,首先使用GeoProcessing建模方法生成岷江上游流域30 m×30 m DEM并对其进行洼地的确定、填充和平地的抬升等预处理,采用D8法计算水流方向和汇流面积,在此基础上实现流域分水岭、河网水系和子流域等参数提取,并建立岷江上游流域数字水系模型。通过模型计算,较精确地确定了岷江上游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丽娟 昝国盛 葛建平
该文通过研究现有土地覆盖下水文分布的空间格局,及不同植被类型集水区内降雨与径流间的关系,来揭示森林生态系统与水文动态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从而为岷江上游的生态环境评价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构建岷江流域植被水文模型.模型以水文子模块TOPMODEL为中心,由山地小气候模型MTCLIM和林冠截留模型为其提供水文学参数,研究中水文循环过程涉及植被截留、(实际)蒸散发、降雨入渗和土壤水分动态等.最后将模型应用于岷江上游典型支流——杂古脑流域,对其1995年7—9月的径流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显示,7—9月日径流量总体趋势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韩文权 常禹 胡远满 刘淼 李秀珍
随着景观格局、生态过程与生态功能关系研究的深入,景观格局优化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景观格局优化的方法和判别准则随研究区的特点而异,从方法上进行景观格局优化探讨,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建立了包括景观分类图(1974和2000年)、温度、降雨、地形图、土壤类型图等数据的空间数据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与运算能力,以土地综合利用和土壤侵蚀为判别准则,引入了潜在土壤侵蚀强度这一概念,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中运用空间模拟和土地利用优先级规定,对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进行景观优化。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景观格局显著改善土壤侵蚀问题。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炜银 陶建平
在岷江上游大沟流域,以受干扰而退化,经封育后自然恢复至灌丛阶段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自然恢复灌丛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在1 hm2的灌丛群落样地中,共调查到木本和草本植物43科,88个属,135种,其中:草本21科44属49种、木本34科47属86种。木本物种数和个体密度都随着基径级、高度级而递减;不同高度级和不同基径级的个体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恢复后的灌丛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岷江上游自然恢复灌丛阶段的植物群落其外貌虽然呈现灌丛状,但其组成成分却相当丰富,其中本研究区域的顶级乔木树种如辽东栎等已在群落中出现并占有较大的优势。对于该区的退化群落而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延琼 陈国阶
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2000年遥感资料,在土地利用分类基础上编制景观类型图;运用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选取景观斑块数、变异系数、分维数、分离度、破碎度等反映景观空间格局的指数,从景观斑块特征、景观形状、景观异质性以及景观的空间分布等方面对岷江上游流域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草地与林地构成了研究区景观的主体,二者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5.12%,草地因其面积最大而成为整个景观的基质;②研究区幅员辽阔,以藏、羌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居民喜好聚居等特点,使得耕地、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出现小聚居、大散居格局,其分离度与破碎度均较大;③因研究区海拔高差大,整个景观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景观格局 GIS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丽娟 昝国盛 葛剑平 毕晓丽 周睿
采用MTCLIMC山地小气候模拟模型对岷江上游气候变量进行了模拟,由已知测站的数据作为输入,对整个岷江上游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潜在蒸散发进行估计,模拟时段为1995年7-9月。结果表明:此3种气象指标的最高值均出现在7月,7月份温度高,潜在蒸散量大,从7月到9月,各项指标均递减,它们的空间分布基本是与地形变化一致的,但由于植被因素的作用,潜在蒸散量的表现略有不同。最后,选取岷江上游已有的五个气象测站1981-2000年的实测数据对模拟的结果进行验证,模拟结果基本符合,平均最高温与平均最低温拟合的相对误差较小,蒸散发的相对误差较大。以MTCLIM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采用不同垂直递减率...
关键词:
MTCLIM 气候模拟 岷江上游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昌丽 张继飞 赵宇鸾 刘春艳
山地生态系统受地形因素影响在垂向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厘清山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异特征是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以青藏高原东缘典型流域岷江上游为研究区,将2000、2005、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及DEM数据作为数据源,运用地形位指数、相对变化率和敏感性系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60%和30%;2000~2010年,1~4级地形位上除未利用地外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指数变化较为明显,林地和耕地不断降低,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不断升高。(2)研究期内岷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和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随地形位的升高均呈倒V形变化;2000~2010年,研究区1~12级地形位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13~20级地形位上呈减小趋势。(3)2000~2010年,各地形位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趋势与研究区一致;除1级地形位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幅度略高于研究区外,2~20级地形位上的变化幅度与研究区基本一致。(4)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系数均小于1,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2000~2010年各地形位上水域、草地和荒漠敏感性系数不断上升,林地和耕地敏感性系数不断下降。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地形梯度效应进行定量测度,明晰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随地形梯度变化所呈现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变化特征,为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项清 于欢 阚瑷珂 黄弘 何杰
岷江上游河流水系的结构特征与复杂地貌环境构建了山区独特的水生态与水环境基础,从而塑造了流域聚落特殊的分布规律。研究分别通过河流邻近距离、河道剖面的海拔变化、集水流域等级以及河流水系发育的复杂程度,展开对岷江上游聚落分布的平面形态、垂直变化、类型分布和空间分异的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岷江上游水文环境耦合地貌特征影响山区聚落分布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聚落具有附主干河流呈“线状”分布的特征;总体上聚落随岷江支流河道海拔升高数量降低,但在不同支流上具有一定差异。岷江干流沿线聚落随河道剖面海拔升高呈现“U型”分布特征,聚落集中分布在海拔873-1588m和1877-3369m的河道两侧;不同民族类型聚落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集水区等级指向性,如1级集水区仅藏族聚落分布,而汉族聚落几乎全部分布于10级集水区;聚落密度总体随流域水系分维数升高而增大,且在不同支流流域上具有不同空间分异规律。(2)地理探测器表明河流水系密度、水系分维数、海拔高程、地形起伏度是影响岷江上游聚落分布的主控因子,且具有显著的非线性交互增强效应。(3)通过阶地发育、孕灾风险、气候环境和地貌景观特征的讨论,揭示了岷江上游水文特征与地貌环境耦合形成的生产生活环境被流域居民适应性选择和利用,从而形成河流水系影响聚落分布的内部机制。
关键词:
山区聚落 河流水系 河道剖面 阶地发育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东 张万昌 徐全芝
利用汉江上游流域13个气象站的气象观测数据,对SWAT2000模型内嵌的3种潜在蒸散量计算方法:①Penman Monteith(PM)法、 ②Pristley Tayler(PT)法和③Hargreaves法以及FAOPenman Monteith(FAOPM)法、DeBruin法进行了蒸散量(ET0)计算方法的分析和评价。以气象站实测小型蒸发数据经过折算得到的陆面潜在蒸散量为标准,对模拟蒸散量结果进行检验,根据相关系数、解释方差、确定性系数以及相关曲线斜率等4个指标的比较,详细讨论了各方法的适用性及模拟精度,认为5种方法中PM法和FAOPM法模拟精度最高。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FAOPM法存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菊 傅斌 张成虎 胡治鹏 王玉宽
岷江上游是中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成都平原的重要水源生命线,该文使用InVEST模型与影子工程法,对其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与价值进行量化评估与空间制图,可为当地水源地保护与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小流域水源涵养量多年平均值为219.36 mm,总量为49.19亿m~3,价值为40.83亿元,并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汶川中南部,低值区多集中在松潘县与茂县境内。受评估方法的限制,不同学者对该流域的相关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可比性较差,但是岷江上游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水源涵养价值。空间化评估结果可直观的反映水源涵养量与价值的空间差异,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补偿效益分析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子凡 刘时银 马凯 张鲜鹤 杨延伟 崔福宁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事件频发的背景下,近年来金沙江上游区径流变率较1990年代显著增大,出现了百年一遇的极端洪水事件,对流域水资源利用、水库调度带来了新的挑战。金沙江上游地区范围广大、观测站点稀少,基于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单目标径流模拟较传统模型具有优势,但该方法在大尺度高寒山区的径流模拟研究不足。论文应用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神经网络模型对金沙江上游径流年内过程进行模拟,模型由高程分带提取的日降水(GPM,0.1°×0.1°)、日均气温(ERA5Land,0.1°×0.1°)及逐日积雪面积(MODIS,500 m)数据驱动,以径流观测数据为目标进行建模,同时构建集合模型,模拟流域径流并进行模型对比。模型训练期和验证期分别为2001—2014年和2015—2019年。结果显示:2种模型在预见期15 d内模型效率系数(NSE)≥0.80,且在相邻预见期NSE接近,预见期25 d和30 d的NSE均能达到0.70以上,表明2种模型在30 d预见期内的径流模拟效果良好。以高程分带数据驱动的高程信息模型,1~5 d预见期径流模拟显著优于集合模型,7~13 d预见期优势减小,15~30 d预见期二者模拟效果相当。高程信息模型对汛期径流的模拟优于集合模型,展现出其在洪水模拟方面的优势。总体而言,高程信息模型在预见期为3 d的径流模拟中精度最高,尤其对春汛及夏汛的模拟,可为金沙江中游梯级电站水库调度提供参考,但模型对极端春季洪水模拟效果仍有待提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夏军 王渺林
研究长江洪水和水资源问题,对于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本文以长江上游流域16个主要控制站径流观测数据为基础,对长江上游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影响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金沙江流域径流微弱增加外,其他流域径流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趋势,其中岷江流域高场、横江流域横江、沱江流域李家湾、嘉陵江流域小河坝、武胜、北碚等站的径流显著减少,长江上游干流控制站寸滩站径流则微弱减少。针对流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量的变化影响,建立大尺度分布式月水量平衡模型,将模型应用于长江上游的7个区间,模拟结果表明模型精度较高。最后应用分布式月水量平衡模型定量识别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长江上游寸滩站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文永
文章在分析岷江上游水电开发规划与流域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都江堰美学、经济、文化价值的再认识和对其进行保护的基本要求 ,讨论了紫坪铺水库工程与都江堰保护的战略抉择问题 ,并论述了流域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传秀 王青 闫婵娟
【目的】对土壤颗粒分维特征定量化研究,为改良耕作区土壤结构和提高农业生产潜力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方法】选取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3个典型耕作区,运用分形模型,研究该区域典型农耕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特征。【结果】研究表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2. 6279~2. 8705,不同土壤质地分形维数存在显著差异:粉壤土>壤土>砂壤土,表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以表征土壤质地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分形维数的分布特征:退耕还林>经果林>原始林,土壤分形维数随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同一流域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深度成正比,不同深度土壤之间变化幅度较小且随深度增加逐渐稳定;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黏粒(R2=0. 8125)和粉粒(R2=0. 7556)呈正相关,与砂粒(R2=0. 8932)呈负相关,表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表征土壤颗粒组成。【结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指标是表征土壤质地物理结构状况的重要参数。
关键词:
分形维数 土壤颗粒 粒径 岷江上游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旭 刘志武 李波
降水是洪水预报重要的输入因子,是保证洪水预报精度的前提条件。提出一种从站点、子流域以及全流域3种空间尺度上评价水情遥测降水数据精度的方法。采用该方法,以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公开发布的日降水数据为基准,针对覆盖宜昌-宜宾425 000 km2的377个遥测雨量站降雨数据进行精度评价。在日、月时间尺度上,综合评价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所属的遥测雨量数据精度特征。结果表明,其遥测雨量数据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公开发布的日降水数据,具有较高的相关度,相关指标R2到达0.81。部分数据受到地形以及站点位置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为雨量站的调整和补充提供重要依据。为验证其他遥测站网的降水数据精度提供了...
关键词:
降水 气象 水文 比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