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50)
- 2023(12593)
- 2022(10687)
- 2021(9753)
- 2020(8509)
- 2019(19377)
- 2018(19092)
- 2017(37754)
- 2016(20118)
- 2015(22525)
- 2014(22603)
- 2013(22359)
- 2012(20590)
- 2011(18416)
- 2010(18066)
- 2009(16559)
- 2008(16310)
- 2007(14486)
- 2006(11914)
- 2005(10435)
- 学科
- 济(90941)
- 经济(90859)
- 管理(56550)
- 业(55856)
- 企(45246)
- 企业(45246)
- 方法(44053)
- 数学(39446)
- 数学方法(38974)
- 农(23222)
- 财(21644)
- 地方(20355)
- 中国(19997)
- 业经(18820)
- 学(17314)
- 贸(15265)
- 贸易(15263)
- 农业(15192)
- 易(14697)
- 制(14586)
- 务(14294)
- 财务(14250)
- 财务管理(14218)
- 企业财务(13489)
- 技术(13435)
- 和(12898)
- 环境(12598)
- 产业(12556)
- 理论(12333)
- 地方经济(12116)
- 机构
- 学院(289574)
- 大学(287146)
- 济(121044)
- 经济(118717)
- 管理(114227)
- 理学(100113)
- 理学院(99026)
- 管理学(97226)
- 管理学院(96686)
- 研究(93005)
- 中国(68343)
- 京(58764)
- 科学(58564)
- 财(52644)
- 农(48750)
- 所(46343)
- 业大(44530)
- 中心(44261)
- 财经(43365)
- 研究所(42603)
- 江(41617)
- 经(39425)
- 农业(38675)
- 经济学(37864)
- 范(36440)
- 师范(36052)
- 北京(35760)
- 经济学院(34526)
- 院(33737)
- 州(33294)
- 基金
- 项目(203156)
- 科学(161236)
- 基金(148965)
- 研究(145288)
- 家(130227)
- 国家(129205)
- 科学基金(111680)
- 社会(93374)
- 社会科(88793)
- 社会科学(88769)
- 省(80525)
- 基金项目(79545)
- 自然(73460)
- 自然科(71767)
- 自然科学(71744)
- 自然科学基金(70477)
- 划(67487)
- 教育(66895)
- 资助(60757)
- 编号(57818)
- 重点(46099)
- 部(45058)
- 成果(44890)
- 发(44721)
- 创(42817)
- 创新(40095)
- 科研(39650)
- 课题(39364)
- 国家社会(38960)
- 教育部(38539)
- 期刊
- 济(123698)
- 经济(123698)
- 研究(75980)
- 中国(47493)
- 学报(45531)
- 农(42760)
- 科学(42156)
- 财(41493)
- 管理(39389)
- 大学(34428)
- 学学(32928)
- 农业(29207)
- 技术(26019)
- 教育(24361)
- 融(22248)
- 金融(22248)
- 业经(22161)
- 财经(21097)
- 经济研究(21062)
- 经(18231)
- 问题(16895)
- 业(15594)
- 统计(15404)
- 商业(15012)
- 技术经济(14913)
- 策(14205)
- 版(14022)
- 科技(13295)
- 资源(13186)
- 理论(13022)
共检索到3979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院丽
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流通绩效制约着区域经济、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前,在倡导构建流通产业全渠道的进程中,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政府干预等因素影响着流通产业的发展,且呈现出空间异质性的特征,导致我国区域流通经济发展不均衡。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区域流通产业空间异质性的研究成果,进而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将内陆省域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东北四个区域,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得出,城市化水平对流通产业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且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作用趋缓。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干预对西部地区流通效率促进更为明显,而固定投资、产业结构则对东部、东北部区域流通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最后,基于流通要素空间的异质性特征,提出促进区域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的具体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立力 刘宇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流通产业集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然而,各区域禀赋条件差异诱发地区经济出现分化情况,流通产业集聚也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化投射。就此,本文着重考虑区域空间异质性原则,基于行政规模异质性、人口规模异质性以及地理区位异质性,借助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深入探讨流通产业集聚空间异质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等级行政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具有正向效应,其中西部地区城市正向效应最显著;人口规模较大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而东部地区城市由于人口增加成本约束,很难形成正向促进作用;沿海城市产业集聚会对区域经济形成抑制性,但中部地区城市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消减并中和了本区域的抑制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雍明 柏丽
流通业贯穿于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探究其集聚效应对能源利用效率的演进规律、对于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以及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采用2006-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流通产业集聚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和异质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流通产业集聚对其能源利用效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直接和间接溢出效应。此外,流通产业集聚在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而在中西部地区具有显著的间接影响。因此,最后提出完善产业集聚政策、推广低碳商业模式等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宁
本文利用省份横截面数据计算我国省际流通产业发展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同时基于2006-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面板回归探索不同区域流通产业发展均衡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之间流通产业发展不均衡,不同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较快,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对滞后。此外,区域经济发展和地区城镇化水平对流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方投资力度和科技投入水平的影响现阶段较小,流通产业发展存在区域失衡现象。
关键词:
区域失衡 基尼系数 泰尔指数 面板数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文利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背景下,基于我国2000-2018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消费水平和技术创新对流通业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流通业发展水平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消费水平与科技创新均对提升流通业发展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消费水平的影响效果更明显;消费水平与科技创新对流通产业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分地区来看,消费水平与技术创新对流通产业发展的作用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消费的直接带动效应表现为西部最强、东部次之、中部最弱;技术创新的直接带动效应表现为东部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消费水平与技术创新的溢出带动效应只在东部地区效果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消费与技术对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对促进流通业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消费水平 科技创新 流通业发展 空间计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秦娜
本文基于我国2014-2020年现代流通企业微观经营数据,将流通现代化划分为经营规模、全要素生产率、企业年龄与劳动力成本4个指标,深入探究流通现代化对贸易竞争力影响的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总体上流通现代化对贸易竞争力呈现正向驱动作用。其中,流通企业经营规模、全要素生产率、劳动力成本与区域贸易竞争力呈正相关,企业经营年龄与区域贸易竞争力呈负相关。分区域研究发现,东部地区流通现代化对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中部、东北与西部地区。据此,本文提出以"供给侧改革"为载体,助力区域流通产业优化升级;以扩大投资为抓手,推动区域产业交流与合作;以金融配套为抓手,提升金融发展对产能合作的服务效能,最终提升各区域贸易竞争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鲁朝云
现阶段我国各省份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都存在较大差异,探讨各省份现代流通产业增长的空间依赖与异质性协同问题,有利于深层次把握各省份之间流通产业互动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基于空间经济视角,选取2007-2017年我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现代流通产业空间依赖与异质性关系。研究发现:现代流通产业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四大区域空间滞后系数显著,表明某一区域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已受到周边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印证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存在空间依赖与异质性。最后,为有效协调二者关系,提出区域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秦淑娟
区域流通产业在不平衡的城镇化水平、市场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对外开放程度等影响下存在明显的差异化发展现状。本文基于灰色关联度理论对流通产业经济系统的影响因子进行筛选,构建了区域流通产业发展的VAR模型,实证分析得出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各区域影响流通产业产值的不同影响因子及其贡献度,以期对加强区域流通产业合作、缩小地区流通产业发展差距和建设统一的流通产业市场体系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区域流通产业 差异化发展 灰色关联度分析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根荣 付煜
文章采用因子分析法,设计了一套指标体系,对31个省份流通产业的区域竞争力进行测评、排序、划类,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北京、上海等10个省份的流通产业处于富有竞争力区间;新疆、湖北、四川等10个省份流通产业处于中等竞争力区间;而甘肃、吉林、湖南等11个省份的流通产业处于缺乏竞争力区间。流通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有利于正确认识各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及其竞争力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流通产业区域竞争力,实现流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流通产业 竞争力 因子分析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昊 范德成
文章运用系统动力学反馈结构和联立方程,对"互联网+"驱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行区域异质性研究。首先,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反馈环结构,构建"互联网+"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之后,针对互联网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反馈回路,建立联立方程;最后,根据联立方程进行区域异质性分析。结论表明: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能否对互联网技术进步率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关键在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模式。东部区域,上海市的"互联网+农业"效果理想,福建和山东省的工业互联网发展状况良好,北京市的"互联网+教育"效果佳;中部区域,山西省"互联网+农业"较有成效,江西省的工业互联网发展状况良好;东北区域,辽宁省的"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发展状况较理想;西部区域,内蒙古、重庆、西藏"互联网+农业"较有成效,贵州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状况良好,"互联网+服务业"发展动力尚未形成。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曹海娟
文章利用2003—201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税负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产业税负变化的反应是比较敏感和强烈的。其中,第三产业税负对各地区产业结构影响均显著为负,但影响程度表现出西、中、东的递减趋势;第二产业税负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最大且显著为负,对东、中部地区影响则相对均衡。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各地区第三产业税负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总体上大于第二产业税负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税负 区域异质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志刚 金徵辅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最新可得的投入产出表数据,本文将双循环拓展到省级层面,针对各省份对国内外市场的依存度变化及相互联系,分析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省级层面的异质性。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我国长期处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状态,内循环在双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从省级层面看,在国外贸易循环中的省际间供需平衡差异趋同,但在国内循环贸易中,省际间供需平衡差异趋异;从产业上看,机械品、食品业、生产品的对外依赖度有刚性特征,不同地区各产业的外循环差异明显。基于系统的实证分析,我们提出相关的政策调整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若芳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产业区域梯次升级是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测算流通产业区域极化效应,并构建CRITIC-DEA模型对产业的非均衡演进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流通产业区域极化效应对梯次升级的总体性影响为“外围-中心”模式,东部地区的极化效应呈倒“U”型;中部地区呈较为稳定趋势,西部地区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流通产业区域梯次升级中的结构合理化发展存在非均衡演进特征,协同发展综合效度呈正“U”型。文章最后提出维持并推进东部地区“全国排头兵”作用、加大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的政策扶持以及实现国家层面上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等政策启示。
关键词:
流通产业 梯度升级 非均衡演进 极化效应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兵 裴馨
深度挖掘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有利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本文选取2003-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交互效应模型检验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但存在区域差异,即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同时,促进中部和东北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经济与城市化、财政支出融合,共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数字经济与人力资本相互配合,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曹海娟
文章利用我国1994—2009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在建立P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分析方法,测度税制结构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主要体现在反应时滞、作用力度和互动关系等方面。其中,税制结构冲击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有"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税制结构的响应虽然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但累积效应最大,且持续期较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