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539)
- 2023(20358)
- 2022(16992)
- 2021(15811)
- 2020(13608)
- 2019(30994)
- 2018(30649)
- 2017(57990)
- 2016(31671)
- 2015(35401)
- 2014(35036)
- 2013(34758)
- 2012(31845)
- 2011(28549)
- 2010(28676)
- 2009(26772)
- 2008(26611)
- 2007(23537)
- 2006(20340)
- 2005(18167)
- 学科
- 济(131699)
- 经济(131559)
- 业(106195)
- 管理(98180)
- 企(91960)
- 企业(91960)
- 方法(63154)
- 数学(53408)
- 数学方法(52623)
- 农(38344)
- 财(37787)
- 中国(34805)
- 业经(34655)
- 农业(26417)
- 务(26225)
- 财务(26158)
- 财务管理(26114)
- 贸(26011)
- 贸易(25996)
- 学(25978)
- 制(25580)
- 易(25325)
- 企业财务(24782)
- 技术(22735)
- 理论(22497)
- 地方(22272)
- 和(21503)
- 银(19773)
- 银行(19704)
- 划(19529)
- 机构
- 学院(456990)
- 大学(454644)
- 济(187550)
- 经济(183837)
- 管理(177047)
- 理学(153418)
- 研究(153062)
- 理学院(151715)
- 管理学(148834)
- 管理学院(148009)
- 中国(117537)
- 科学(97296)
- 京(95995)
- 农(87202)
- 财(84447)
- 所(78901)
- 业大(73276)
- 研究所(72128)
- 中心(70403)
- 农业(69328)
- 财经(68177)
- 江(67778)
- 经(62131)
- 北京(59743)
- 经济学(57336)
- 范(55990)
- 师范(55246)
- 院(54871)
- 州(53654)
- 经济学院(51883)
- 基金
- 项目(310609)
- 科学(244472)
- 基金(227921)
- 研究(217163)
- 家(202604)
- 国家(200938)
- 科学基金(171879)
- 社会(138908)
- 社会科(131785)
- 社会科学(131746)
- 省(121088)
- 基金项目(120003)
- 自然(114975)
- 自然科(112477)
- 自然科学(112443)
- 自然科学基金(110514)
- 划(102613)
- 教育(100117)
- 资助(94288)
- 编号(85458)
- 重点(70416)
- 部(68014)
- 成果(67886)
- 创(66081)
- 发(65796)
- 创新(61431)
- 科研(60752)
- 课题(58806)
- 计划(58653)
- 国家社会(58406)
- 期刊
- 济(199718)
- 经济(199718)
- 研究(124948)
- 中国(85458)
- 学报(78814)
- 农(78631)
- 科学(71239)
- 财(67918)
- 管理(67155)
- 大学(58780)
- 学学(55859)
- 农业(53661)
- 教育(41355)
- 技术(40731)
- 融(38713)
- 金融(38713)
- 财经(33870)
- 业经(33159)
- 经济研究(32886)
- 业(31916)
- 经(29246)
- 问题(26363)
- 技术经济(24109)
- 统计(23646)
- 版(23290)
- 贸(22503)
- 策(21898)
- 图书(21280)
- 科技(21225)
- 世界(20531)
共检索到6640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狄乾斌 王萌 张健
利用GWR模型并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呈正相关作用,而2011年中西部地区其的贡献相对较低;创新能力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贡献为正,但存在减小的趋势;城市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变化较大,由2005年和2008年的负相关转变为2011年的正相关;工业发展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贡献为正,高值区存在由东向西转移的趋势;对外开放水平与生产性服务业呈明显的负相关;市场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贡献为正,且有增强的趋势。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GWR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毕斗斗 方远平 Bryson John 谢蔓 唐瑶
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研究我国31个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空间常系数模型和首次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地区发展集聚性,总体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地区逐渐降低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信息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经济开放度、地理位置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生正向相关。与理论假设相反的是,工业化、人力资本、市场化、产权变迁与生产性服务业有负相关关系。并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随着空间位置的移动而变化。研究也发现地区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竞争和极化效应,低梯度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被高梯度地区"极化"的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一曼 孔翔
全球产业结构"服务经济"形态转向宏观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重要构成正成为我国经济中低增速"新常态"下城市与区域重构竞合格局、提升位序-规模、参与新国际分工的重要"利器"。以浙江65个县域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定量测度-时空辨识-因素剖析"逻辑脉络,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揭示2003~2015年其演变特征、空间效应与影响机理,以期为浙江"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统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布局与发展实践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时空格局表现为低水平均质空间向市辖区首位型城市特别是杭州、宁波等"多中心"的非均衡空间极化演进;其次,体系结构符合Zipf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内部六大行业空间集聚呈现以信息服务业为龙头的"三大梯度"层级分异形态;再则,全局空间存在自相关性但溢出效应微弱且渗透不均衡;最后,其地理过程、格局实践表征被验证为是信息技术水平、人力资本丰裕度、市场发育成熟度等多重因子非线性共轭影响的结果。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冯晓玲 张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综合运用协整分析、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研发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水平、制造业中间需求和生产性服务业FDI对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程度最大,其后依次为制造业中间需求、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和城市化水平,生产性服务业FDI的影响程度最小。
[期刊] 预测
[作者]
矫萍 姜明辉
本文从空间相关性因素和传统因素两个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FDI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我国24个省市2004~2011年的数据,借助Moran’s I指数、空间滞后及空间误差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FDI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存在空间正相关和空间集聚的特征,同时也呈现出空间负相关和空间离散的特征,但空间正相关和空间集聚的特征更为明显,存在空间正相关的相邻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FDI值是相似的,某个区域生产性服务业FDI的流入量与相邻区域FDI流入量的多少有关。传统因素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程度是生产性服务业FDI空间集聚最重要的正相关因素,制造业FDI规模是第二重要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戈冬梅 姜磊
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方法,以中国31个省域为例,研究省域旅游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估算出各个地区旅游影响因素的弹性系数。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是影响中国大部分省域旅游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变量弹性系数在东北、华东、华北、西北地区较大;基础设施则对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旅游较大影响;人力资源变量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起到了主导作用,而旅游上层设施在西北地区的拉动作用明显。最后提出,各个地区应该制定差异化的旅游政策做引导,从而使各个地区旅游发展越来越好,也有利于全国旅游水平总体提高。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杜宇玮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取决于其作为高级要素投入功能的发挥。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Tobit模型,本文从产业关联效率视角实证分析了2005-2014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效率尚不够高,且发达地区作用效率高于欠发达地区;作用效率受到信息化水平和协同集聚水平的显著正向影响,但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表现存在差异,而且作用效率还受到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的显著负向影响。因此,要有效发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应当注重降低生产性服务交易成本,提高产业协同集聚水平,从"规模化"向"效率化"思维转变。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杜宇玮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取决于其作为高级要素投入功能的发挥。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Tobit模型,本文从产业关联效率视角实证分析了2005-2014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效率尚不够高,且发达地区作用效率高于欠发达地区;作用效率受到信息化水平和协同集聚水平的显著正向影响,但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表现存在差异,而且作用效率还受到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的显著负向影响。因此,要有效发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应当注重降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晶晶
利用中国2005-2013年省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影响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城镇化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第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还可以通过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推动周边地区城镇化进程。第三,市场潜能以及政府支出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第四,细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空间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随后分别为金融服务业集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集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集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城镇化 空间计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晶晶
利用中国2005-2013年省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影响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城镇化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第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还可以通过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推动周边地区城镇化进程。第三,市场潜能以及政府支出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第四,细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空间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随后分别为金融服务业集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城镇化 空间计量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莉芳 黄良文 洪琳琳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根据1993~2008年数据,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及细分行业技术效率的时间和区域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展开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效率水平较低,呈现出小幅波动特征;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专业化水平、规模经济和市场化水平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效率的重要因素。以上结论在细分行业之间的表现不尽相同。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技术效率 随机前沿模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詹浩勇 冯金丽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引导集群式价值网络竞合与重构,以降低贸易成本和提升专业化水平为纽带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2006-2012年我国城市数据的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和区域比较表明,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集聚显著促进了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尚未对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显著推动作用,且两者的影响效应均弱于东部地区。同时,西部地区两大典型类别服务业集聚均缺乏对周边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东部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则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此,西部地区应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方向,加强城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黄莉芳 洪琳琳 郭玮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根据1993~2008年数据,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时间和区域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较容易形成规模经济的产业特点。技术有效性不断降低,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专业化水平、规模经济和市场化水平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效率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技术效率 随机前沿模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红霞
基于第二次和第三次经济普查的数据,以邮区为基本空间单元,从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微观视角实证分析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演变及这一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在市域范围内,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分布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以城市中心为原点,随距离增加集聚程度先升后降;两次经济普查期间呈现向心集聚的发展趋势,但总体集聚度有所减弱。进一步地,距离最近地铁站的距离、距离机场的距离、到中轴线中心距离等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重要的负向影响,路网密度以及距离制造中心的距离的作用较弱;政策新区和发展区规划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集聚水平对当期的集聚影响较大,以上因素共同决定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圈层+极化"的空间布局。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影响因素着手,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集聚区位、集聚过程等进行科学引导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车放 刘昊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保持着迅速增长的态势,是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的重要推动力量。文章以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例,运用就业弹性、投入产出法、结构偏离度等指标对重庆市就业效应进行测度,实证分析了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就业效应均较强,且具有较大的就业增长空间。在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中,行业投资水平和行业产出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而行业工资水平的提高则不利于该行业就业的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