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45)
- 2023(17175)
- 2022(14621)
- 2021(13452)
- 2020(11554)
- 2019(26234)
- 2018(25951)
- 2017(49073)
- 2016(27266)
- 2015(30529)
- 2014(30498)
- 2013(29851)
- 2012(27302)
- 2011(24683)
- 2010(24723)
- 2009(22787)
- 2008(22432)
- 2007(19859)
- 2006(17133)
- 2005(14752)
- 学科
- 济(110860)
- 经济(110743)
- 管理(76577)
- 业(71637)
- 企(58790)
- 企业(58790)
- 方法(54061)
- 数学(48012)
- 数学方法(47213)
- 农(29615)
- 财(26947)
- 学(26402)
- 中国(26401)
- 地方(24208)
- 业经(23463)
- 贸(20344)
- 贸易(20337)
- 农业(19939)
- 易(19741)
- 环境(19392)
- 理论(18203)
- 制(17763)
- 和(17170)
- 务(17153)
- 财务(17085)
- 财务管理(17043)
- 技术(16459)
- 企业财务(16121)
- 划(15520)
- 融(15174)
- 机构
- 学院(392235)
- 大学(390678)
- 济(151434)
- 经济(148289)
- 管理(148240)
- 研究(131932)
- 理学(129823)
- 理学院(128242)
- 管理学(125306)
- 管理学院(124614)
- 中国(95776)
- 科学(89094)
- 京(81839)
- 农(76452)
- 所(69039)
- 业大(66925)
- 财(66248)
- 研究所(64033)
- 农业(60986)
- 中心(60663)
- 江(57861)
- 财经(54089)
- 范(51689)
- 师范(50978)
- 北京(50137)
- 经(49156)
- 院(47724)
- 州(46313)
- 经济学(46231)
- 技术(43732)
- 基金
- 项目(277841)
- 科学(217370)
- 基金(201312)
- 研究(190987)
- 家(180433)
- 国家(179009)
- 科学基金(151792)
- 社会(119721)
- 社会科(113452)
- 社会科学(113418)
- 省(111124)
- 基金项目(106838)
- 自然(103400)
- 自然科(100986)
- 自然科学(100950)
- 自然科学基金(99126)
- 划(94386)
- 教育(89505)
- 资助(83059)
- 编号(75509)
- 重点(64236)
- 部(59694)
- 发(59581)
- 成果(59482)
- 创(57800)
- 计划(55001)
- 科研(54620)
- 创新(54119)
- 课题(53094)
- 大学(50412)
- 期刊
- 济(155931)
- 经济(155931)
- 研究(100184)
- 学报(73814)
- 中国(69883)
- 农(67544)
- 科学(64582)
- 大学(54055)
- 管理(51719)
- 学学(51617)
- 财(51238)
- 农业(46105)
- 教育(39324)
- 技术(34475)
- 融(28813)
- 金融(28813)
- 业经(26513)
- 财经(25800)
- 业(25547)
- 经济研究(25283)
- 经(22156)
- 版(21601)
- 问题(20730)
- 统计(20633)
- 业大(19841)
- 资源(19727)
- 科技(19521)
- 策(19247)
- 技术经济(18895)
- 商业(17520)
共检索到5481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曼 韩丽 刘焕才 张艳芳 史书琦
生态足迹是一种通过测量人类对区域自然资本利用程度评价该区域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疏勒河流域作为我国西北典型干旱区,分析其生态足迹的变化特征能够有效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论文基于生产视角,通过土地利用数据、生物产品产量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人口数据等,采用人均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对2000—2020年疏勒河流域人均足迹广度、人均足迹深度、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及自然资本存流量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探究流域人均三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特征,利用GTWR模型分析各因子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2000—2020年,疏勒河流域人均足迹广度总体呈上—中—下游依次递减趋势;随着土地利用程度加深,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占用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流域人均足迹深度大于1;流域内各县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上升,生态压力增大,生态足迹重心总体自西向东北移动。在疏勒河流域,人均生态足迹主要受社会发展、民生福祉和工业发展三方面因素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曼 韩丽 刘焕才 张艳芳 史书琦
生态足迹是一种通过测量人类对区域自然资本利用程度评价该区域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疏勒河流域作为我国西北典型干旱区,分析其生态足迹的变化特征能够有效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论文基于生产视角,通过土地利用数据、生物产品产量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人口数据等,采用人均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对2000—2020年疏勒河流域人均足迹广度、人均足迹深度、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及自然资本存流量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探究流域人均三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特征,利用GTWR模型分析各因子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2000—2020年,疏勒河流域人均足迹广度总体呈上—中—下游依次递减趋势;随着土地利用程度加深,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占用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流域人均足迹深度大于1;流域内各县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上升,生态压力增大,生态足迹重心总体自西向东北移动。在疏勒河流域,人均生态足迹主要受社会发展、民生福祉和工业发展三方面因素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志良,张涛,张潜
本文以甘肃疏勒河流域移民迁入区为例,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燃料供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房木材供应与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移民对迁入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移民开发能否与资源环境匹配,能否协调发展等问题,并提出一些有效措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章予舒,王立新,张红旗,李香云
在西北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具有直接制约作用。本文以安西县为例,对疏勒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荒漠化土地变化驱动力以及与土地沙漠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自然因素是制约土地利用水平和结构的基本要素,而人为因素对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更为显著。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提高有直接关系,人口增长对耕地面积增加有间接促进作用。耕地面积减少则主要与人为不合理利用引起的土地荒漠化有关。在林地变化中,自然条件限制着该县森林发展,人为因素对林地变化的驱动作用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草地面积减少主要是人为超载过牧和破坏的结果。此外,本文还根据数据分析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导致当地土地荒漠化的最大驱动力进行判别。结果表明:引起该区荒漠化的最主要因素是超载过牧,其次是人口压力和农业开垦,区域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驱动作用要小于人为因素的驱动作用。分析指出,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管理,人为力量将成为优化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提出了疏勒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调整的原则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屹 胡蝶
榆林能源丰富但生态脆弱,是生态工程的重点实施区域。分析榆林自然资本存量及流量的利用状况,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本占用的成因、探讨生态脆弱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测算榆林2005—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压力指数等的基础上,以足迹深度和广度描述了自然资本存量消耗与流量占用的变化关系,并以偏最小二乘法分析了驱动生态足迹变化的因素。结果显示:10 a来榆林人均生态赤字增长幅度为274.18%,其中,能源消耗账户贡献率最高;人均生态承载力增加了61.81%,体现出生态建设的正向作用。榆林对资本存量消耗的速度大于资本流量占用的速度。影响生态足迹变化的显著因素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消费。这些结论不仅对榆林自然资本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参考意义,而且对生态脆弱区核算自然资本、探讨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长进 张义丰 董锁成 李岱
疏勒河流域河水的化学组成虽不尽相同,但大部分河段阴离子中以HCO3-占优势,阳离子中以Ca2+为主。以每升水中的毫克浓度为单位,阴离子HCO3->Cl->SO42-,阳离子Ca2+>Mg2+>Na++K+;只有党河下游段敦煌所采水样则是HCO3->Cl->SO42-,Ca2+>Na++K+>Mg2+。按照水文地质学的常用方法,根据每升水中主要阴、阳离子的浓度,将河水分为3种类型押重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和氯化物类熏但大部分河段属重碳酸盐类。根据取样测试,河水的总矿化度值256.12~413.74mg/l,河水总硬度变化在3.37~7.16me/l之间,其总碱度值2.62~4.25me/l。文章还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维兢 刘斌 杨德伟 郭青海
自然资本评估是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文章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2000-2015年九龙江流域不同地类及区域人均足迹深度、足迹广度和三维生态足迹,并通过资本流量占用率和存量流量利用比等指标,详细分析了区域自然资本流量、自然资本存量的占用情况及不同地类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九龙江流域人均足迹深度由2.34增加至4.33,足迹广度由0.463hm2/人增加至0.655hm2/人,三维生态足迹由1.08hm2/人不断扩大至2.84hm2/人,说明区域自然资本流量占用逐渐增大,自然资本存量消耗快速上升,生态系统资源供给压力加剧;(2)不同地类自然资本利用差异显著,除林、草地外,其它用地从2011年开始均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其中,化石能源用地需求增加最快,是区域生态足迹加速上升的最主要原因;(3)促进九龙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在于增加资本流量限度、减少资本存量消耗,为此需要倡导节约型消费、加大耕地资源保护力度、科学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维兢 刘斌 杨德伟 郭青海
自然资本评估是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文章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2000-2015年九龙江流域不同地类及区域人均足迹深度、足迹广度和三维生态足迹,并通过资本流量占用率和存量流量利用比等指标,详细分析了区域自然资本流量、自然资本存量的占用情况及不同地类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九龙江流域人均足迹深度由2.34增加至4.33,足迹广度由0.463hm2/人增加至0.655hm2/人,三维生态足迹由1.08hm2/人不断扩大至2.84hm2/人,说明区域自然资本流量占用逐渐增大,自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章予舒 王立新 张红旗 李香云
环境因子的变异性对区域土地荒漠化发展态势有决定性影响和作用。该文以疏勒河流域为例,应用变异系数和相关系数对该流域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异程度及对土地荒漠化发展态势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疏勒河流域气象因子和人为因子都具有较为显著的变异性,主要气象因子年降水量和风沙活动指标自80年代以来,均在波动中呈小幅减小趋势,而区域人口、耕地面积则一直在持续增长。随着环境因子的变异,区域土地荒漠化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其中,人口、耕地面积与荒漠化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气象因子中,年均风速、沙暴日数与荒漠化具正相关,降水量与荒漠化相关性较复杂。分析认为,在疏勒河流域,荒漠化发展态势与人为因子的关系较与气象因子的关...
关键词:
疏勒河流域 环境因子 变异性 荒漠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于金凤
瓜州县是甘肃的重点移民迁入区,通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分析方法,以酒泉市为参照区域,计算出瓜州县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经济资源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发现瓜州县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土地资源在一些年份也有超载情况。造成超载的原因主要是瓜州县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荒漠化、盐碱化问题突出,生产力水平低,加之移民的迁入,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提高资源承载力的对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移民区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建荣 苏苏
以2009—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局超效率EBM模型测算我国各省份的实际生态效率值;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数据方法揭示区域生态效率值的时空特征;构建GTWR模型研究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特征。结果表明:区域生态效率时间上呈现“速度快、后劲足、阶段性强”的特点;空间上则具有明显的梯度分布格局;各要素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时空非平稳特征,不同时空节点下,各要素的作用方向、时变趋势均不同,各地区系数的分布分别呈上升、下降、“N”型、倒“N”型等形态。论文据此提出机制赋能、配置赋能、要素赋能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全局EBM模型 生态效率 GTWR模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建荣 苏苏
以2009—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局超效率EBM模型测算我国各省份的实际生态效率值;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数据方法揭示区域生态效率值的时空特征;构建GTWR模型研究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特征。结果表明:区域生态效率时间上呈现“速度快、后劲足、阶段性强”的特点;空间上则具有明显的梯度分布格局;各要素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时空非平稳特征,不同时空节点下,各要素的作用方向、时变趋势均不同,各地区系数的分布分别呈上升、下降、“N”型、倒“N”型等形态。论文据此提出机制赋能、配置赋能、要素赋能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全局EBM模型 生态效率 GTWR模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晴 李丁 廖杰 韩杰
通过1990、2000、2005和2010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获取了近20年来疏勒河流域中下游绿洲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一步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疏勒河流域中下游绿洲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趋势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疏勒河流域中下游绿洲土地利用类型仍以草地、水域和耕地为主,土地利用整体特征未发生显著改变,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差异较大;其中,研究期内耕地呈持续高速增长态势,草地出现较大的波状起伏,水域面积于2000年后持续减少;1990—2005年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引起绿洲缓慢萎缩,2005—2010年草地和耕地面积增大导致绿洲缓慢扩张;人口、政策方向、城市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等人文因子是绿洲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钱凤魁 徐欢 逄然然 王大鹏 贾艳萍 顾汉龙
[目的]基于省域尺度的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经济状况和支付意愿差异,通过分析耕地生态盈余与赤字情况,科学量化耕地生态补偿额度,为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提供可行路径。[方法]基于碳足迹和产量因子修正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利用系数修正法测算各市耕地生态补偿额度。[结果]2019年辽宁省锦州市、阜新市和盘锦市等3市为耕地生态补偿区,补偿额度为0.53亿元,沈阳市、大连市等其他11市为耕地生态受偿区,受偿额度为16.70亿元;2019年全省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总体是向外输出状态,应得补偿费为16.18亿元;生态消费区与生态服务区不存在“空间异位”现象,生态赤字区主要集中在辽宁西部区域;全省各市化肥施用强度均超过800kg/hm~(2),导致沈阳市、大连市、阜新市、铁岭市和朝阳市的耕地碳足迹均较高。[结论]耕地生态补偿有助于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研究成果对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具有指导作用,可为区域耕地生态补偿额度测定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秋怡 颜凤芹 丁智 汤旭光 姚丽
长江经济带是新时代中国重大战略发展区域之一,其生态建设对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屏障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开展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十分重要。论文选取多源数据,采用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模拟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的足迹深度、足迹广度以及三维生态足迹,而后进一步构建生态压力指数、生态经济协调指数、流量资本占用率和存量资本流量利用比等指标量化生态安全变化,最后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研究了三维生态足迹的驱动要素。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足迹广度呈上升趋势但整体利用水平不高,足迹深度较大且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长江三角洲除外),通过消耗资本存量来满足自然资源需求;在空间上,地类足迹广度呈“西高东低”格局,足迹深度则相反;在地类组分构成上,足迹广度、足迹深度各地类占比不平衡,耕地对足迹广度、足迹深度的贡献率最大,林地生态可持续性较好。(2)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生态安全状况差异较大。长江三角洲地区过度消耗存量资本,生态安全形势严峻。长江中游、成渝双城地区生态环境相对安全,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可能存在逐渐失衡的趋势。云贵地区自然禀赋优越,生态安全状况较好。(3)驱动力分析表明,能源消耗、经济发展、城市扩张是导致区域生态资本占用增加的重要因素,而科技水平、生态建设在目前阶段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程度较小。研究为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可为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助力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