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65)
2023(11032)
2022(9611)
2021(9017)
2020(7845)
2019(18573)
2018(18463)
2017(35526)
2016(19295)
2015(21994)
2014(22117)
2013(21935)
2012(20185)
2011(18153)
2010(17863)
2009(16616)
2008(16394)
2007(14687)
2006(12329)
2005(10734)
作者
(56072)
(47201)
(47048)
(44758)
(29868)
(22887)
(21637)
(18700)
(17929)
(16762)
(16232)
(15736)
(14785)
(14760)
(14690)
(14653)
(14424)
(13940)
(13607)
(13549)
(11565)
(11467)
(11453)
(10796)
(10630)
(10552)
(10419)
(10306)
(9602)
(9519)
学科
(81857)
经济(81784)
管理(59003)
(54213)
(45078)
企业(45078)
方法(42750)
数学(38084)
数学方法(37607)
(21426)
(20879)
中国(18621)
地方(17178)
(16831)
环境(16391)
业经(16258)
(14590)
贸易(14584)
农业(14250)
(14157)
(14089)
(13840)
财务(13790)
财务管理(13755)
(13094)
企业财务(13064)
(12815)
理论(12298)
技术(11704)
资源(10744)
机构
大学(277241)
学院(277087)
管理(112339)
(111648)
经济(109295)
理学(97758)
理学院(96721)
管理学(94954)
管理学院(94448)
研究(87273)
中国(65901)
(58333)
科学(56163)
(49158)
(46638)
(43553)
业大(43254)
中心(42830)
(41009)
财经(40224)
研究所(40013)
农业(36909)
(36572)
北京(35928)
(35833)
师范(35472)
经济学(33789)
(32823)
(31818)
经济学院(30801)
基金
项目(193813)
科学(152520)
基金(140976)
研究(138023)
(123043)
国家(122048)
科学基金(105511)
社会(87295)
社会科(82843)
社会科学(82812)
(76356)
基金项目(75530)
自然(70281)
自然科(68566)
自然科学(68543)
自然科学基金(67277)
(64522)
教育(63962)
资助(58247)
编号(55989)
成果(43648)
重点(43579)
(43098)
(41265)
(39864)
科研(38094)
课题(37756)
创新(37326)
教育部(36677)
计划(35989)
期刊
(115036)
经济(115036)
研究(70800)
中国(49991)
学报(44050)
科学(40279)
(39848)
(39590)
管理(38025)
大学(32741)
学学(30838)
农业(27220)
技术(26041)
教育(24745)
(20068)
金融(20068)
财经(19311)
业经(19191)
经济研究(17509)
(16541)
资源(16492)
问题(15932)
统计(15332)
(15298)
图书(14937)
技术经济(14787)
(14083)
(13443)
理论(13129)
决策(12839)
共检索到3898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悦  成金华  席皛  
文章运用基于熵值权重的GAR-TOPSIS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采用2003~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武汉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研究表明,在考察期内武汉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上呈现先稳后升逐渐增强的趋势。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法律法规引导正确、配套设施构建完善、社会总体素质大幅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启君  黄旻  宋艺欣  董理  
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选取19个指标构建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TOPSIS法分析了2000~2013年武汉市环境承载力状况,并利用障碍度对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2000~2013年武汉市环境承载力总体水平不断上升,综合指数从0.3099增加到0.5494;(2)从分项指标来看,经济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均呈不同幅度上升趋势;(3)长远来看,经济环境承载力是影响武汉市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研究期内经济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度分别以年均0.45%和2.26%的速度增加,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度则以年均...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江平平  陈银蓉  张苗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研究区域土地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对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以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对武汉市2001-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0年武汉市生产性生态足迹较大,碳足迹剧烈增加;可使用的生态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武汉市一直处于严重的生产性生态赤字,其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因此,武汉市应调整发展战略,将低碳经济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相结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大川  肖伟华  范晨媛  宫博亚  
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和GDP作为承载力的表征指标,分别运用单位GDP综合用水量评判法和河流一维水质模型及湖库均匀混合模型计算武汉城市圈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力,并用承载度来评价水资源及水环境的承载状态。结果表明:2012、2020和2030年武汉城市圈水资源承载力都处于合理承载状态,但是其水环境承载力处于轻度超载状态。可见,水环境承载力对武汉城市圈的用水限制更为严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污水处理技术的进步,水环境状况虽然会有所好转,但与水资源数量这一因素相比,水环境仍是制约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志启  郭慧慧  
文章通过构建熵权TOPSIS模型对郑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郑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2002—2016年,郑州市区域总体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上升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对郑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子也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同时,由于资源环境自身所具有的刚性,郑州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变动性不大,当社会经济及人口增长到达一定水平之后,资源环境承载力将会制约郑州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娜  王伯铎  崔晨  张秋菊  
榆林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的富集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市的生态系统(包括资源、环境)能否承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带来的压力,以榆林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论证,得出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固废排放等的问题最为突出,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高伟  韩美  刘莉  赵小萱  于佳  
根据郑州市2003—2011年的相关统计资料,选取15项指标建立了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15项指标中选出影响郑州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的2个主成分,根据主成分的贡献率并结合主成分各因子的得分,对郑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3—2011年郑州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11年有所回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各种水资源保护措施的施行,郑州市的水资源还有一定的承载力空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邱鹏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和比较几种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方法,从中总结出供需比较的理念,并在此理念基础上,利用指标体系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均值化法对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何慧爽  
为探究建设中原经济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对构建生态型经济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利用集对分析和置信度准则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原经济区的经济、社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地区中心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系统及子系统多数处于基本可载(II级)、弱可载(III级),不容乐观。因此,应采取一些具体的优化环境承载力的调整措施,保证和实现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环境的较好承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吉婷婷  陈童  毛广雄  
[目的]评价发展规划驱动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特征,为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对象,采用熵权重的Topsis评价方法,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5年不同市县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介于0. 305 8~0. 698 8之间,其中盐城市最高,桐柏县最低;境内江苏、安徽、河南3省的水资源承载力分别为0. 585 2、0. 478 2、0. 524 9。[结论](1)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具有在淮河干流上、下游承载力高,但中游偏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水资源系统层面,水资源总量是承载力高低的供给侧决定性因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重要基础。(3)社会系统中,用水量与用水结构是提升和优化水资源承载力的调控性因素。(4)城镇化发展与人口增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胁迫性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是水资源承载力调控的重要保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傅晓华  杨欣欣  宋心语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潜力的关键因子,是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构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的科学依据。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关系国家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将成为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样板。选用DPSIR-TOPSIS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级单元(9省2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15—2021年,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表征值为波动上升趋势,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潜力稳步提升,上海资源环境承载力连续7年排在首位;2)空间演变上,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表征值从东向西大体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一致性特征;3)DPSIR模型五个准则层表征值均呈不同幅度上升趋势,其中压力、响应子系统承载力上升趋势明显,指标平均权重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等指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较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静  宁凌  曹阳春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仅是海洋开发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海洋开发潜力的重要标准。为了更好地了解广东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趋势,从海洋经济承载、海洋资源承载和海洋环境承载三个层面构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借助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TOPSIS模型计算承载水平,对2008—2017年广东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及三个子系统水平进行动态分析。研究发现:在2008—2017年,广东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总体提高态势,其中,在历经2008—2009年的快速上升阶段之后,2009—2016年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并且在2016年之后存在下行态势。广东省在制订海洋开发战略时,应该创新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海洋环境动态监督。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傅晓华  杨欣欣  宋心语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潜力的关键因子,是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构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的科学依据。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关系国家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将成为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样板。选用DPSIR-TOPSIS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级单元(9省2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15—2021年,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表征值为波动上升趋势,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潜力稳步提升,上海资源环境承载力连续7年排在首位;2)空间演变上,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表征值从东向西大体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一致性特征;3)DPSIR模型五个准则层表征值均呈不同幅度上升趋势,其中压力、响应子系统承载力上升趋势明显,指标平均权重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等指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较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傅聪颖  赖昭豪  郭熙  
以江西省南昌市为研究区域,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4个维度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研究2006—2017年南昌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情况,并通过障碍因素诊断模型识别制约南昌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系统、环境系统是保持南昌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稳定提高的有力条件;(2)社会系统、资源系统对南昌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同时部分因素也有阻碍作用;(3)随着南昌市人口的持续增加,人类社会活动对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以及在工业污染的环境治理方面的需求落后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当前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小兰  
文章依据PRED框架,建立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评价2006~2011年间省域资源环境承载情况,基于空间统计方法分析资源环境压力、承载力和承载率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省域资源环境压力由西向东、由北到南依次递减,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承载率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向西北部梯状下降模式。资源环境压力、承载力和承载率均存在较强的全局正相关,呈现出"中心-外围"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