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07)
- 2023(9818)
- 2022(8250)
- 2021(7796)
- 2020(6306)
- 2019(14449)
- 2018(13962)
- 2017(26779)
- 2016(13949)
- 2015(15408)
- 2014(15180)
- 2013(14704)
- 2012(13093)
- 2011(11602)
- 2010(11365)
- 2009(10080)
- 2008(9384)
- 2007(7670)
- 2006(6493)
- 2005(4884)
- 学科
- 济(58904)
- 经济(58854)
- 管理(38317)
- 业(38168)
- 农(27906)
- 企(26998)
- 企业(26998)
- 方法(26983)
- 数学(24689)
- 数学方法(24296)
- 农业(18699)
- 业经(14695)
- 地方(13806)
- 财(13661)
- 中国(13352)
- 环境(12580)
- 学(12097)
- 土地(9686)
- 发(9607)
- 制(9584)
- 贸(8857)
- 贸易(8851)
- 易(8626)
- 划(8566)
- 务(8353)
- 财务(8318)
- 财务管理(8299)
- 和(8144)
- 企业财务(7902)
- 技术(7900)
- 机构
- 学院(188209)
- 大学(183824)
- 管理(76958)
- 济(75486)
- 经济(73910)
- 理学(67652)
- 理学院(66939)
- 管理学(65707)
- 管理学院(65345)
- 研究(58224)
- 中国(43853)
- 京(37216)
- 科学(35887)
- 农(34197)
- 财(31965)
- 业大(30495)
- 中心(29512)
- 财经(26576)
- 江(26325)
- 所(26197)
- 农业(25346)
- 范(24456)
- 经(24387)
- 研究所(24242)
- 师范(24217)
- 经济学(23120)
- 院(22397)
- 北京(22159)
- 经济管理(21112)
- 经济学院(21094)
- 基金
- 项目(141663)
- 科学(113293)
- 基金(104761)
- 研究(103396)
- 家(91395)
- 国家(90657)
- 科学基金(79467)
- 社会(67696)
- 社会科(64092)
- 社会科学(64081)
- 基金项目(56693)
- 省(55672)
- 自然(51720)
- 自然科(50394)
- 自然科学(50378)
- 自然科学基金(49383)
- 划(46803)
- 教育(46644)
- 编号(41189)
- 资助(41093)
- 重点(31782)
- 发(31224)
- 部(31115)
- 成果(30145)
- 创(29806)
- 国家社会(28762)
- 创新(27914)
- 科研(27443)
- 课题(27336)
- 教育部(26744)
共检索到2556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海斌 吴发启
在土地生态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以陕西淳化县西坡村为例,利用生态学、经济学、景观生态学以及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借助于G IS技术,对其土地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度和土壤性质是影响土地生态特征的两个主要因子,故依据地貌垂直分异特征、坡度和土地生产力指数(P I)将全村39个土地生态单元归并为7大类,并按地貌、坡度、土壤3个生态特征因子,对各土地生态类型的利用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然后利用交互式线性规划软件(L INDO)对全村土地利用进行了生态规划,最后作出不同土地生态类型利用的设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仝迟鸣 周成虎 程维明 张文杰 王娇 刘海江
基于DEM的地形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地貌学研究中,但当前研究以定性或半定量居多,利用各类参数对大面积区域的量化分析研究较少。本文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利用GIS及DEM地形分析方法,将坡度小于15°的正地貌提取出来,然后利用坡度与起伏度结合分析得到黄土塬顶面,两者相减得到黄土塬坡面,最终提取黄土塬1106个;选取黄土塬核心区的106个样本,分别计算坡面平均坡度、顶面长短轴比、沟壑密度、顶面与底面比、地面裂度5个指标,然后对其分别进行等级划分,计算5个指标的几何平均值,作为评价研究区黄土塬相对年龄的指标;对组合指标(I)进行分析后,将其划分为3级,分别为早期(I<1.74)、中期(1.74≤I<2.12)和晚期(I≥2.12)。研究结果显示,在黄土塬的不同发育阶段,各个形态指标整体上存在差异,各子类型内部也存在发育先后不一致的情况。在对黄土塬各子类型计算发育阶段指数之后发现,从黄土塬、黄土残塬到黄土梁塬,I值逐渐增大。形态指标的有序变化与前人研究所得的黄土地貌发育过程十分一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贝贝 杨绪红 金晓斌 黄晓阳 管栩 周寅康
在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国家目标背景下,以水土资源耦合和生态保育为理念,以黄土台塬区为例分析典型干旱半干旱区的水资源条件,基于遥感和GIS数据,采用帕累托(Pareto)寻优原理建立了区域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RWRMOA)模型,通过对水利工程改造建设和粮食作物种植组合优化等方法,进行水资源优化并进行空间差异分析,旨在提高区域粮食产量和节约水资源。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台塬区水资源供需分布不均,渭河、黄河两岸、渭南和豫西部分区域水资源挖潜潜力较大;2占研究区总面积63.87%的董志塬、山西峨眉塬及豫西等区域,只要适当增加灌水量便可提高产量;3占区域总面积约30%的渭南和豫西等区域,能在经济效益最优...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任媛媛 李朝怡 闫敏飞 张岁岐
研究旱地雨养农业区间作系统对土壤水分和根系形态构建的影响对进一步理解间作系统高效高产具有重要意义。选用不同玉米(Zea mays)(郑单958 M1和豫玉22 M2)和大豆(Glycine max)品种(中黄24 S1和中黄13 S2)以2行大豆2行玉米种植比例进行间作(M1S1,M1S2,M2S1和M2S2),研究间作对作物产量、作物根系形态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探讨根系形态和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M1S1间作的产量高于其他间作。M1S1间作玉米的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和根重密度分别较M2S1间作提高了40.6%、62.4%和71.9%;M1S1间作大豆的根表面积密度和根体积密度分别较M1S2提高了39.7%和29.4%。M1S1间作玉米和大豆的土壤含水量促进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根重密度增加量分别是M1S2、M2S1、M2S2间作的1.5~2.9、3.1~3.3、3.3~4.9和1.1~1.4、1.5~2.4、1.3~2.0倍。因此,M1S1间作,可以有效提高根系形态的生长速率,有利于旱区作物的生长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石言 王力 韩雪 张林森
[目的]水分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与农林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通过对半湿润长武塬区苹果经济林的蒸散研究,掌握苹果林生长季的蒸散耗水规律,为区域性苹果经济林的科学管理及充分挖掘苹果林的生产潜力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水量平衡法于2012—2014年生长季期间(4月15日—10月15日)对苹果园进行蒸散量估算。其中,降水量由自动气象站实时观测,并结合人工观测数据,保证降水数据的连续性;同时,于每月15日和30日利用中子仪(CNC503B)监测0~6 m特定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其中0~100 Cm阶段土层按每10 Cm记录读数1次,100~600 Cm土层按每20 Cm记录读数1次,并利用土钻法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志 刘文兆 张勋昌
许多基于物理机制的水文和作物模型需要日序列气象数据来驱动,CLIGEN是为WEPP等模型产生气候输入文件的天气发生器,可以产生10个日序列气象变量来满足这种需要,但是其在中国的适用性需要进行评估。研究的目标是利用黄土高原陕西长武1957~2001年的气象数据评估CLIGEN产生非降水要素(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露点温度、太阳辐射和风速)的能力。结果表明,CLIGEN对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露点温度的模拟效果较好,对太阳辐射和极端气候事件的模拟效果较差,对风速的模拟效果最差。相关性检验表明CLIGEN很好地保持了气象要素的季节性,这对模拟农业生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没有保留气象要素逐日的自相关和互相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明斌 李玉山
在长期冬小麦潜势试验和肥料试验的基础上 ,建立了作物光温水肥产量模型 ,从光温生产潜力、旱作产量潜势、现阶段施肥水平下光温水肥产量潜力和目前试区产量现状共4个层次 ,对黄土塬区旱作冬小麦的增产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 ,目前黄土塬区冬小麦实际产量仅达到了光温潜力的41 6 %、旱作产量潜势的49 3 %、试区施肥水平下光温水肥产量潜力的78 6 %。因此 ,采用合理施肥方式和加强田间管理 ,黄土高原塬区旱作冬小麦还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关键词:
旱作冬小麦 黄土旱塬 增产潜力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荣蓉 叶公强 杨朝现 谢德体 宋光煜
研究目的:研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问题。研究方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有利于村内产业发展、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各类规划的相互协调;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划分土地利用片,为土地灵活经营管理,落实上级规划控制指标,科学形成土地利用分区,解决土地规划中的刚性、弹性问题,实现土地利用精细化管理,有效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研究结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不但是对中国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延伸和完善,而且也是适应村域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要求。
关键词: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 精细化管理 用途管制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肖金华
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已涵盖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仅在重庆、浙江等地开展了试点工作,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然而我国农村土地利用不尽集约、用地结构有所失衡、空间布局较为混乱、违法用地普遍等各种问题的存在,使得如何引导农村土地优化配置、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拟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肖金华
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已涵盖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仅在重庆、浙江等地开展了试点工作,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然而我国农村土地利用不尽集约、用地结构有所失衡、空间布局较为混乱、违法用地普遍等各种问题的存在,使得如何引导农村土地优化配置、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拟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宗明 梁银丽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强烈,土地现实生产力水平低,研究该地区作物生产潜力可以为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及合理进行农业生产规划提供依据。论文介绍了EPIC(侵蚀—生产力影响计算模型)的特点、组成部分及应用步骤,对部分作物参数进行了修订。以黄土塬区冬小麦和春玉米为例,对EPIC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和验证,表明EPIC在黄土高原地区作物生产潜力模拟研究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结果显示,冬小麦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多年平均误差为7.78%;春玉米多年平均误差为9.60%。冬小麦水分胁迫天数多年平均为9.9天,最少为1.7天(1993年),最多为23.1天(1995年);春玉米水分胁迫天数多年平均为13.4天,最少...
关键词:
EPIC 作物生产潜力 冬小麦 春玉米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梁健
对陕西东部黄土塬农作果树区鼠类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表明:该区有鼠类7种,分属2科5属,优势种为棕色田鼠Microtusmandarinus和大仓鼠Cricetulustriton;7种鼠类在不同生境存在不同的空间组合。鼠类群落的多样性与鼠类种数及均匀度密切相关,是由食物资源、隐蔽条件及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决定的,反映了不同生境环境的复杂性和稳定性。表3参10
关键词:
鼠类群落 生境 优势度 陕西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群 张颖 王万茂
研究目的:探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属性和编制方法。研究方法:依据投入产出分析原理,借助表上作业法,完成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编制。在各类用地规模和区位确定之后,规定每块土地的用途,开展各类用地内部规划设计。研究结果: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可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研究结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是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完善和深化;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开展,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土地资源管理各项政策的落实,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土地规划 编制 土地用途管制 村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宋海荣 蔡玉梅 何挺 吕春燕
研究目的:构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体系。研究方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应关注土地调查与监测、土地评价、土地预测与模拟、土地利用规划等技术以及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标准的研究。研究结论:一是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二是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研究,推进形成集成创新成果;三是加强成果示范和推广,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四是以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研究促进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建设。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 村尺度 规划技术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宪文
研究目的:为正在逐步开展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虽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中国很有必要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结论: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要突出乡村特色,要加强规划能力建设,要按照需求导向、分类指导的原则逐步开展相关标准的研究,并按需试点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 城乡统筹 村尺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