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34)
- 2023(8819)
- 2022(7648)
- 2021(7220)
- 2020(6369)
- 2019(15039)
- 2018(14953)
- 2017(29159)
- 2016(15699)
- 2015(17888)
- 2014(18049)
- 2013(17766)
- 2012(16226)
- 2011(14420)
- 2010(14018)
- 2009(12875)
- 2008(12626)
- 2007(11109)
- 2006(8990)
- 2005(7681)
- 学科
- 济(66388)
- 经济(66325)
- 管理(44866)
- 业(43811)
- 方法(36921)
- 企(35944)
- 企业(35944)
- 数学(33562)
- 数学方法(33145)
- 财(17636)
- 农(17061)
- 中国(14996)
- 业经(12636)
- 学(12556)
- 贸(12327)
- 贸易(12325)
- 地方(12100)
- 易(11988)
- 务(11799)
- 财务(11756)
- 财务管理(11727)
- 农业(11289)
- 企业财务(11110)
- 制(10329)
- 和(10259)
- 技术(9505)
- 理论(9399)
- 环境(9392)
- 银(8625)
- 银行(8595)
- 机构
- 大学(222426)
- 学院(222259)
- 济(91661)
- 管理(90247)
- 经济(89864)
- 理学(79222)
- 理学院(78429)
- 管理学(76984)
- 管理学院(76576)
- 研究(67904)
- 中国(50538)
- 京(44918)
- 科学(42852)
- 财(40208)
- 农(37235)
- 业大(34782)
- 中心(33366)
- 所(33331)
- 财经(33280)
- 江(31457)
- 研究所(30713)
- 经(30245)
- 农业(29493)
- 经济学(28458)
- 范(27386)
- 北京(27225)
- 师范(27079)
- 经济学院(26040)
- 州(24975)
- 财经大学(24915)
- 基金
- 项目(156647)
- 科学(123647)
- 基金(115049)
- 研究(111683)
- 家(100165)
- 国家(99372)
- 科学基金(86204)
- 社会(70846)
- 社会科(67263)
- 社会科学(67243)
- 基金项目(61796)
- 省(61488)
- 自然(57523)
- 自然科(56219)
- 自然科学(56201)
- 自然科学基金(55186)
- 教育(52383)
- 划(51919)
- 资助(47271)
- 编号(45297)
- 部(35223)
- 重点(35186)
- 成果(35109)
- 发(33037)
- 创(32826)
- 科研(31120)
- 创新(30729)
- 教育部(30286)
- 课题(29945)
- 大学(29692)
共检索到3009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燕 侯光良 兰措卓玛 高靖易 庞龙辉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但并非是生命的禁区。确切证据表明,末次冰消期人类已扩张至高原地区,并通过长期实践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交通路线格局。通过构建自然因子模拟—遗址分布校正方法,利用GIS得到青藏高原史前交通路线模拟结果,再结合考古证据对模拟路线进行印证。依据模拟结果将高原分为以下4个区:东北区、东南区、西南区以及西北无人区。其中东北区路线遗址点密度高,落入路线内的遗址点数量占总数的88.56%。路线形成于旧石器时期,其方向为东西向,密切联系东北区的内部,并向外沟通黄土高原与北方地区,其形成与发展为彩陶、粟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启玉 巩远发 杨蓉 连帆
论文利用ERA-Interim(0.5°×0.5°,简称ERA)、NCEP/NCAR2(2.5°×2.5°,简称NCEP2)两种不同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夏季(7月)和冬季(1月)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上大气水汽含量大值区(简称"湿池")的区域分布特征,然后基于ERA资料分析了1979—2012年间高原"湿池"的一些变化特征,发现了一些新的事实。主要结果包括:在对流层中上层,高原上无论夏、冬季都有大气水汽含量的高值中心——高原"湿池"存在。夏季7月高原"湿池"强度最强,ERA资料除了在高原南部有自西到东的连续高湿中心带外,在高原西北部还有一个高湿中心;NCEP2资料仅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启玉 巩远发 杨蓉 连帆
论文利用ERA-IntERIm(0.5°×0.5°,简称ERA)、nCEP/nCAR2(2.5°×2.5°,简称nCEP2)两种不同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夏季(7月)和冬季(1月)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上大气水汽含量大值区(简称"湿池")的区域分布特征,然后基于ERA资料分析了1979—2012年间高原"湿池"的一些变化特征,发现了一些新的事实。主要结果包括:在对流层中上层,高原上无论夏、冬季都有大气水汽含量的高值中心——高原"湿池"存在。夏季7月高原"湿池"强度最强,ERA资料除了在高原南部有自西到东的连续高湿中心带外,在高原西北部还有一个高湿中心;nCEP2资料仅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大运 王建力
冰芯是重建古气候重要的信息载体,因具有分辨率高、保真性强、信息量大、时间尺度长等优点而成为研究热点。中国自1986年在祁连山敦德获取第一支冰芯起,相继在青藏高原地区钻取了古里雅、马兰、达索普、普若岗日、东绒布等冰芯。本文重点回顾和总结了利用上述冰芯重建古气候的研究成果,分别论述了冰芯作为信息载体反映古气候的主要指标,包括氧同位素与温度、冰芯积累量与降水、大气气溶胶与古环境、微量元素与古环境、冰芯包裹体与古环境,以及冰芯内微生物与古环境的关系等。青藏高原地区冰芯对过去一些极端气候事件、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冰期—间冰期旋回、厄尔尼诺事件、太阳活动规律,以及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均有不同程度的响应,但纬度差异导致青藏高原地区的响应机制有别于南北极地区;并进一步对比说明了受不同季风系统影响的冰芯在重建古气候上的异同。最后,基于当前研究状况,就加强多学科交叉与创新、新技术应用与代用指标开发、冰芯记录影响因素评估及量化模型构建等未来需要深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冰芯 古气候 研究综述 青藏高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健 丰先红 蔡一林
【目的】分析青藏高原青稞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评估其遗传基础,探索拓宽其遗传基础的对策,推动青稞新品种选育工作。【方法】以1950s后,影响力高、推广面积大的105个藏区青稞育成品种和3个引进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亲缘系数分析法分析参试品种的遗传基础,进而以亲缘系数为基础,采用兰氏距离、类平均法对参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采用累积直系亲缘系数,筛选藏区主要骨干亲本。【结果】18.01%的品种组合间存在亲缘关系,各组合亲缘系数的变异范围为0.000—0.750,组合平均亲缘系数为0.053,显著高于中国大麦主栽品种以及北美大麦品种。根据参试品种的育成时间,以十年为期,将参试品种划分为7个时期,1970s和1980s 2个时期,参试育成品种的组合平均亲缘系数较高,分别达到0.115和0.107;1990s和最近十年,参试育成品种的组合平均亲缘系数较低,分别为0.040和0.032。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的参试育成品种数分别为48、27、17和12个;甘肃省的参试育成品种组合平均亲缘系数最高,达到0.220,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的参试育成品种组合平均亲缘系数较为接近,分别为0.094、0.122和0.138。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参试品种聚为7类,Ⅱ、Ⅲ类群共包含25个参试品种,各类群的组合平均亲缘系数较低;其他5个类群共包含83个参试品种,各类群的组合平均亲缘系数较高。40个参试品种的累积直系亲缘系数大于0,其中9个育成品种是藏区青稞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了67个参试品种。9个骨干亲本及其67个衍生种占参试育成品种总量的72.38%。1960s,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种的数量占该时期参试品种总量的41.76%,之后的4个时期,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种的数量占各时期参试育成品种总量的比例分别达到80.00%、80.77%、76.47%和72.22%;最近十年,该指标虽有所下降,但仍然高达68.75%。对于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和甘肃省,骨干亲本及其衍生品种数占各地区参试育成品种总量的比例分别达到79.17%、62.96%、70.59%和75.00%。参试育成品种所使用的亲本合计118个,其中本地亲本97个,占比82.20%,外引亲本15个,占比12.71%;剩余6个亲本的来源信息缺失。【结论】藏区青稞的9个骨干亲本及其67个衍生品种构成了育成品种的主体,外引大麦种质利用率低,从而导致青藏高原青稞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基础相对狭窄、脆弱。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彬宇 范广洲 周定文
利用NCEP/NCAR逐日及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高斯滤波、EOF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50年来青藏高原夏季水汽输送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夏季各层的水汽输送具有其独特性。高原中东部是华北及我国中东部地区高空水汽的重要来源,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高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地区。高原的平均流输送与总水汽输送具有基本相同的分布特征,瞬变波输送的经向性非常强,平均流输送比瞬变波输送大一个量级。平均流输送对我国西南和中东部地区高空的水汽含量起重要作用,瞬变波输送主要影响高原北部及我国华北地区高空的水汽含量。EOF分析反映了高原水汽输送的不同方式,EOF1反映了夏季高原地区的西北风水汽...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季 水汽输送 特征分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海波 陈俊文 贺亮 刘亚群 白静 吴学谦
为了对我国青藏高原黄金菇的食用、营养、药用价值和安全状况作出科学评价,以为黄金菇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研基础数据,采用国标法,对黄金菇子实体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可溶性糖等主要营养成份、矿物质、氨基酸组成与含量、维生素、活性成分多糖以及重金属元素等含量进行测定,并与同步检测的香菇和双孢蘑菇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香菇和双孢蘑菇相比,黄金菇具有高含量的粗蛋白、氨基酸和矿物质,同时还含有很高的维生素B1、B2,维生素C和维生素E。此外,黄金菇的粗多糖含量略高于香菇,但低于双孢蘑菇。黄金菇4种重金属铅、镉、砷和汞的含量均远远高于香菇和双孢蘑菇,其中铅和砷含量尚在国标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范围之内...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镱锂,张玮,摆万奇,李双成,郑度
在自然地理单元与行政单元交叉情况下,如何根据行政单元统计数据获得该自然地理单元的精确数据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之一。以青藏高原为自然地理单元和人口数据为例,选用并设计了数据统计的运算方法(实际数值模型、边缘等密度法推算模型、最小值模型、最大值模型和估测值模型等5个线性统计模型)及试验应用。主要研究结论为:(1)在青藏高原中国境内分布于6个省区的221个县(市),其中155个县(市)位于高原内部,其余66个县市位于高原边缘地区,文中给出了边缘县在高原内外的面积比;(2)边缘等密度法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而估测值模型与边缘等密度法计算结果相差最小;截止2001年,青藏高原人口约1204万人;(3)结合居民点的实际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或结合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将进一步提高测算的精确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宪洲 刘允芬 张谊光 周允华
在大量的实测资料基础上,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了在当前气候条件下、水肥适宜的青藏高原冬小麦干物质累积动态曲线。模拟计算表明:青藏高原夏季气候温凉,小麦生育期延长,因而干物质累积时间长,高原小麦高产主要以干物质累积时间长取胜,有利的夏季温度条件是高原小麦高产的最主要原因;青藏高原冬小麦干物质潜在产量可达32t/hm2·a,籽粒潜在产量可达144t/hm2·a,为平原的145倍。
关键词:
青藏高原,冬小麦,生产模拟,高产原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傅小锋
青藏高原由于地处高寒偏远 ,社会经济长期处于落后封闭状态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城镇发展缓慢 ,至1952年青藏高原全境解放时其城镇发展水平很低。其后四十多年来 ,青藏高原城镇得到了很大发展 ,城镇化进程加快。由于自然与人文环境具独特性 ,青藏高原城镇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独具特色。高原城镇发展表现为总体落后 ,局部发展加速。城镇化现状特征表现为城镇数量少 ,规模小 ,城镇化水平低 ;城镇发展地域差异明显 ,空间上集中在河谷地区 ,呈沿交通线分布格局 ;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设施落后 ,职能单一 ,缺乏吸引与辐射能力 ,城镇间经济联系弱 ,未能形成高原城镇体系。高原城镇化主要动力是自上而下型的政府...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城镇化 动力机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一民 章新平
利用青藏高原87个地面气象台站41年(1960~2000年)的月降水资料,并在Arcgis 9.0中通过Kriging插值方法对少数站点的缺测值进行了插补,用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高原四季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及区域上的差异。为了保证本研究的完整性,对高原年降水也做了相应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冬春两季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冬季雅鲁藏布江下游、春季高原东北部为降水减少区,高原其他区域均表现为增加;夏秋两季降水量基本保持不变,但夏季高原中部和川西降水减少,高原南部和北部降水表现为增加;秋季高原中部、南部降水增加,川西降水减少。(2)高原年降水呈显著增加趋势。在区域上高原南部大致以东经102度为界,该线以...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四季降水 区域差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建安
藏南谷地是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重点区域 ,是西藏自治区人口相对集中 ,社会经济相对发育的中心区。虽然其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 ,但水平不高 ,结构不合理 ,投入 产出低。该区域交通运输发展趋势与对策是 :现有交通运输格局在较长时期内将继续维持 ,需要继续提高公路的质量等级 ,逐步提高管道成品油运输量 ,加快民航的发展与续建青藏铁路 ,且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及维护需要中央政府的持续性无直接回报投入。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藏南谷地 交通运输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金凤君 刘毅
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地区经济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运输条件的优劣和运输费用的高低是关键因素。众所周知 ,交通运输对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突出 ,处理好产业发展与交通运输间的关系 ,有利于高原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论文利用交通运输门槛理论 ,分析了高原地区资源开发的优势、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合理的地区布局 ;提出了集中开发优势矿产 ,发展占领本地市场和开拓外部市场的优势轻工业 ,大力降低运输成本以提高产品竞争能力等观点。地域发展上 ,应采取非均衡发展的战略 ,集中发展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和“一江两河”地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婷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以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及其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不可忽视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际科学家的关注。本文以SCIE和ESI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2009-2015年间上述数据库报道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文献及其引用情况,通过文献计量方法,采用多种分析工具,从多个角度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近年来国际青藏高原领域的研究态势,主要结论为:整体上近年来国际青藏高原领域研究规模和学术影响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研究实力上,中国、印度、美国仍稳居国家论文产出前三位,但青藏高原周边国家如巴基斯坦、尼泊尔发展较快,在机构层面上中国机构的整体优势逐渐扩大。中国的青藏高原研究呈现出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青藏高原的发文期刊仍以地学、环境类期刊为主,高被引论文主要发表在高质量的综合类期刊上。青藏高原的研究学科持续完备,研究内容地域特色明显,研究主题包括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高原各个圈层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等。今后,中国青藏高原研究应着力聚焦前沿科学问题,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协同化集成化自主科研创新能力,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学成果,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昕月 董世魁 杨明岳 董全民 仁钦端智 窦声云 祁星民 周学丽 土旦加 史德军
青藏高原的放牧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生计意义,但目前正受到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双重威胁。为寻找改善现状的着力点,有必要探究青藏高原放牧系统的现状与演变趋势。以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共和县为例,基于历史统计数据、地方志与文献资料,在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下,运用描述系统演变的扰沌模型,分析共和县放牧社会—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其中与经济相关的家庭生计—市场子系统目前处于平稳积累资源阶段,与生态相关的草—畜子系统处于释放阶段的早期,社会子系统处于偏离正常轨迹的重组阶段。草—畜子系统的情况恶化并将为更大时空尺度的社会子系统带来负面影响。未来要注意防止家庭畜牧生产与畜牧业市场的过度连接,维护畜牧产业链上的获益公平,提升牧民收入来源多样化程度;注重草地治理,提升基层监理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鼓励合作社优化畜群结构从而与草地匹配,制定合理的政策帮助牧民社会适应外来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