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99)
- 2023(8103)
- 2022(6874)
- 2021(6542)
- 2020(5552)
- 2019(12898)
- 2018(12630)
- 2017(24411)
- 2016(12873)
- 2015(14162)
- 2014(13572)
- 2013(13229)
- 2012(12012)
- 2011(10439)
- 2010(9807)
- 2009(8429)
- 2008(7515)
- 2007(5832)
- 2006(4640)
- 2005(3439)
- 学科
- 济(52705)
- 经济(52665)
- 管理(33287)
- 业(32418)
- 方法(27392)
- 数学(25405)
- 企(25202)
- 企业(25202)
- 数学方法(25065)
- 农(14971)
- 地方(13838)
- 财(12046)
- 中国(11504)
- 业经(10500)
- 农业(10473)
- 学(9390)
- 环境(8691)
- 贸(8078)
- 贸易(8075)
- 易(7775)
- 技术(7756)
- 务(7738)
- 财务(7706)
- 财务管理(7691)
- 企业财务(7321)
- 和(7116)
- 资源(6949)
- 制(6689)
- 划(6433)
- 地方经济(6377)
- 机构
- 学院(165561)
- 大学(163924)
- 管理(69079)
- 济(67678)
- 经济(66365)
- 理学(61508)
- 理学院(60806)
- 管理学(59606)
- 管理学院(59295)
- 研究(51614)
- 中国(37406)
- 科学(33391)
- 京(32537)
- 农(28416)
- 财(28020)
- 业大(27501)
- 中心(25964)
- 所(23905)
- 江(23823)
- 财经(23714)
- 研究所(22478)
- 农业(22424)
- 范(21867)
- 经(21831)
- 师范(21656)
- 州(21211)
- 经济学(21034)
- 院(19715)
- 经济学院(19287)
- 经济管理(19079)
- 基金
- 项目(130343)
- 科学(105045)
- 基金(97373)
- 研究(92026)
- 家(85438)
- 国家(84823)
- 科学基金(74889)
- 社会(60274)
- 社会科(57346)
- 社会科学(57329)
- 基金项目(53310)
- 省(53241)
- 自然(50737)
- 自然科(49609)
- 自然科学(49598)
- 自然科学基金(48667)
- 划(43642)
- 教育(42058)
- 资助(38417)
- 编号(35886)
- 重点(29415)
- 部(28722)
- 发(28246)
- 创(27638)
- 创新(25985)
- 科研(25865)
- 成果(25405)
- 国家社会(25325)
- 计划(24706)
- 教育部(24549)
共检索到2188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蒲红梅 杨琴 赵正学 赵学春 黄其河 陈玉连 董瑞 陈超 程华 何进 金宝成
利用调查问卷和地理信息系统获得了贵州61个县(区)冬季耕地利用情况,分析了冬季耕地利用率、利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贵州省冬季耕地利用率为46.4%,主要利用方式是种植油菜和其他蔬菜,主要因为它们的种植能够产生较高的直接经济效益。贵州省冬季耕地利用率与务农劳动力投入成正比,务农劳动力的减少,将会造成耕地粗放经营。利用率与温度和降水量等气候因素无关,但根据不同气候条件下耕地利用方式的不同,研究区可划分为东北部白菜区、南部油菜区、温度较低的西北部土豆区、降水量较大的东南部养鱼区。未来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家庭劳动力结构和气候条件推广相应的冬季耕地利用方式,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冬季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士彬 张勇荣 安裕伦
运用地形位指数和分布指数,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贵州省六盘水市区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空间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20 a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建设用地在低地形位的优势性增强且有向高地形位扩展的趋势,水田的优势分布范围缩小,但在低地形位优势增强,建设用地、水田在低地形位的优势增强导致旱地、灌木林地优势分布区间上移并收缩;②研究时段内工作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未出现明显的分化,各类型相间分布,未形成明显的以建设用地为中心的带状分布格局;③1990年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形位梯度上的分布已经分异成高、中、低三段式格局且20 a间未发生明显改变,各土地...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位指数 分布指数 山地城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琼峰 李明德 段建南 吴海勇
应用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四个方面对湖南省的耕地利用效益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分析了近20年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益的时间动态变化特征和各县市的耕地利用效益空间变异特征。研究表明,近20年湖南省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呈现增长趋势,而生态效益呈现下降趋势。全省耕地利用效益的空间变异较大,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相对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洞庭湖平原区和湘中东部丘陵区。湖南省在保护耕地资源数量的同时应注重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提高,实现各地农业的均衡发展,在增加粮食单产的同时,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减小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能耗的空间差异,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协同增长,在耕地利用过程中控制化肥施用量的增长、增加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
关键词:
耕地利用 效益评价 时空变异 湖南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淑杰 谷晓平 向红琼 王福增 康为民 于飞
积温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要求和评价热量资源的一种指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模型进行了一些改进,考虑了坡度、坡向和地形相互遮蔽作用对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的影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研制了以海拔高度、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为参数的复杂地形下积温的分布式模型,在模型中还考虑了散射辐射的各向异性及坡地反射辐射对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的影响。应用100m×100m分辨率的DEM数据及气象站常规观测气象资料,计算了贵州高原复杂地形下100m×100m分辨率的≥0℃、≥10℃、≥15℃积温。结果表明:①局地地形因子如坡度、坡向、地形遮蔽等对积温的影响显著,使得复杂地形下积温的精细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石飞 杨庆媛 王成 江娟丽 胡蓉
耕地休耕制度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立足于探索耕地休耕空间配置的内涵和技术方法,以此解决因休耕地错配而导致休耕的效率和效益受损问题。以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国家第一批休耕试点的贵州省松桃县为例,采用基于休耕目标的耕地健康综合评价法诊断识别休耕地,并按照休耕要求优选休耕地。结果表明:(1)广义上的耕地休耕空间配置的内涵本质,就是将休耕规模、休耕区域、休耕时序和休耕技术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对休耕地的“定量、定位、定序、定术”宏观调控。(2)休耕区域空间布局的重要基础是基于耕地健康综合评价的休耕地诊断识别,耕地健康程度由耕地质量目标和耕地产能目标共同决定;休耕区域空间布局的核心内容是空间约束,以集中连片作为主要约束条件。(3)松桃县耕地健康程度一般,休耕潜力较大且旱地明显比水田休耕潜力大,适度休耕为主、优先休耕为辅。(4)水田休耕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部、西部和南部乡镇,旱地休耕区域全县皆有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乡镇。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史洋洋 吕晓 郭贯成 巩晨
研究目的:分析耕地利用转型过程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其趋势变化,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探究耕地利用转型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GIS、地学图谱分析、空间计量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1990—2000年耕地利用转型最为活跃;2000—2015年耕地利用转型过程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耕地利用转型过程的时间阶段性特征显著。(2)山东省土地利用形态格局依然存在冲突,耕地利用转型处于从持续快速减少向缓慢减少的过渡阶段。(3)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交通区位和土地管理因素共同驱动耕地利用转型,不同因素对不同时间阶段耕地利用转型驱动机制也存在差异。研究结论: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国土空间规划时应统筹考虑耕地利用转型的驱动因子及区域差异规律,对建设占用耕地加强规划管控,强化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绩效评价。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廖臻瑞 王月琴 刘文锋
通过对黔东南州耕地现状的调查,认为在耕地数量逐年减少、质量下降的状况下,提出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集约化经营,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实施“沃土工程”,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出水平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申格 刘航 余强毅 吴绍华 祝锦霞 吴文斌
研究目的:基于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背景,分析冬季耕地资源利用现状,模拟其兼并作物类型和种植窗口的利用潜力空间布局,评估对区域粮食的增产效应,并探究空间优化方案。研究方法:EcoCrop模型、全球农业生态区划(GAEZ)模型、文献归纳法等。研究结果:(1)鄱阳湖平原近30年冬季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平均为50%左右,以2007年为突变年份呈显著减小趋势。(2)冬季耕地资源对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提升粮食产量均具有较大潜力。研究区97%耕地适合冬种,完全利用可实现约440万~490万t的产量提升,同时促使水稻增产约42.2万t。(3)冬种作物在不同种植窗口下的分布和产量均存在空间差异,可细化作物种植时空分异性的布局特征,实现协同高适宜性和高产量的空间优化。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的兼并作物类型和种植窗口的冬季耕地资源利用潜力空间布局和优化方案,对实际农业生产更具指导价值,可为区域耕地集约化管理和利用、种植结构优化和调整提供路径选择和决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媛 简小玉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研究背景,结合贵州省2005—2019年土地利用面板数据,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究并预测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5—2019年,研究区净碳排放量呈波动增长的趋势,碳源主要来自建设用地,碳汇则来自林地和耕地。(2)由灰色关联度可知,各类土地对净碳排放的影响依次为耕地>未利用地>林地>园地>建设用地>牧草地>水域。(3)根据预测结果,2020—203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呈线性增长趋势,且净碳排放实际值和预测值的一致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4)贵州省减排降碳关键在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严格控制土地农转非。研究区应抓住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发展关键期,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进一步发挥土地利用碳汇的固碳减排作用,通过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减少碳源的排放量,探索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媛 简小玉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研究背景,结合贵州省2005—2019年土地利用面板数据,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究并预测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5—2019年,研究区净碳排放量呈波动增长的趋势,碳源主要来自建设用地,碳汇则来自林地和耕地。(2)由灰色关联度可知,各类土地对净碳排放的影响依次为耕地>未利用地>林地>园地>建设用地>牧草地>水域。(3)根据预测结果,2020—203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呈线性增长趋势,且净碳排放实际值和预测值的一致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4)贵州省减排降碳关键在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严格控制土地农转非。研究区应抓住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发展关键期,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进一步发挥土地利用碳汇的固碳减排作用,通过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减少碳源的排放量,探索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秀春 黄秋昊 蔡运龙
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是理解土地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Markov转化过程组成的随机模型因其能用少量的数据而实现对土地利用格局的模拟,是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研究中较合适的一个选择。本文构建了基于GIS技术的随机变化模型,以自然条件约束较大、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的贵州省石阡县为例,应用1988年、2001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其他辅助数据模拟其土地利用变化格局。文章采用选取样点方式,计算包含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影响因子(如海拔、坡度、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等)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再运用该矩阵,以1988年土地利用为基础,模拟2001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并与2001年实际土地利用比较,模拟结果较为理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原温 李阳兵 金昭贵 姚敏
选取贵州省万亩(1亩=1/15hm2)以上的坝子为研究对象,以GIS为技术支撑,通过空间叠加分析,提取研究区10a来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并结合相应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一步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05年、2005~2010年两个时段,耕地面积一直在持续减少,第二时段的变化比第一时段更剧烈;林地、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水域、道路在两个时段都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在第二时段比第一时段增加的速度更快,其它3种地类增加的速度有所减缓;灌木总体变化是出现先减后增的趋势;(2)耕地在2000~2005年的流向主要是林地,在2005~2010年...
关键词:
大坝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丁旻 陈春 张建军
[目的]为系统分析研究贵州省地闪活动规律。[方法]利用2008—2017年ADTD闪电定位监测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和分析方法,结合ArcGIS插值,[结果]贵州省年平均地闪频次为44.515 3万次,负地闪占总地闪的95.61%, 3—10月、15h开始至次日2h闪电发生频繁,负地闪月分布呈现"双峰"特征,正地闪月分布呈现"单峰"特征,正地闪比例与总地闪频数发展趋势相反,地闪密度呈明显的西高东低区域分布;年平均雷电流强度为41.14kA, 12月、10h雷电流强度最强, 02h~13h的平均雷电流强度明显大于14h至次日01h;雷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在10~50kA,占总地闪数的79.21%,贵阳市平均总地闪雷电流强度最大,为45.32kA,在高海拔地区正地闪的平均强度随着海拔高度上升不断增加;总地闪平均陡度为10.350kA/μs,陡度在8.2kA/μs以上的地闪频次占总地闪频次的50%。[结论]分析得出了贵州省地闪频次、雷电流幅值的时空分布、陡度分布特征,得到了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公式。
关键词:
地闪 频次 雷电流幅值 雷电流陡度 密度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宋沈超,罗实
目的:探讨贵州省卫生资源分布的公平性,为制定我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90—1999年《贵州省卫生统计年鉴》等相关卫生统计资料,通过计算基尼系数以评价卫生资源分布的公平性。结果:所有基层系数中,以城乡间卫生资源基尼系数最大,且均超过0.5;不同地区间,以护士基尼系数最大;10年间,全省及城市医生、农村护士、妇幼保健人员基尼系数略有下降;疾病控制人员、城市护士和全省床位基尼系数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结论:城乡间卫生资源分布的公平性最差,且差异巨大,其基尼系数已超过警戒水平;不同区域(地、州、市)之间的护士、疾病控制人员和床位分布的公平性较差;城市护士、全省床位和城乡间床位分布的不公平性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关键词:
卫生资源 公平性 基尼系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焦露 薛哲进 尹剑 朱沙莉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贵州省1995—2015年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贵州省土地利用转型呈现生态用地反哺生产和生活用地的特点。(2)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稳定,变化由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构成,最终抵消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3)贵州省各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0.466 4~0.532 2之间,空间分异明显。针对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农业生产及生态用地减少等问题,未来发展要科学规划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农业生产用地的占据实行补偿制度,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导,协调经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