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92)
2023(15655)
2022(13582)
2021(12740)
2020(10422)
2019(24078)
2018(23918)
2017(45865)
2016(24606)
2015(27686)
2014(27522)
2013(26906)
2012(24701)
2011(22078)
2010(21686)
2009(19571)
2008(18297)
2007(15763)
2006(13632)
2005(10884)
作者
(68681)
(57392)
(56548)
(54177)
(36327)
(27657)
(25838)
(22523)
(21935)
(20046)
(19757)
(19171)
(17991)
(17690)
(17611)
(17258)
(17062)
(16886)
(16302)
(16161)
(14002)
(13755)
(13699)
(13265)
(12831)
(12688)
(12530)
(12447)
(11370)
(11364)
学科
(98822)
经济(98720)
(66312)
管理(66215)
(51030)
企业(51030)
方法(45896)
数学(40680)
数学方法(40133)
(36860)
中国(25091)
地方(24876)
农业(24660)
(23923)
业经(23921)
(20434)
(16603)
(15861)
贸易(15852)
环境(15731)
(15307)
理论(14933)
技术(14725)
(14617)
(14233)
财务(14164)
财务管理(14134)
企业财务(13286)
(12957)
(12860)
机构
学院(337757)
大学(335981)
管理(137264)
(130858)
经济(127840)
理学(120677)
理学院(119306)
管理学(117027)
管理学院(116424)
研究(108145)
中国(79036)
(69873)
科学(69293)
(58457)
(56988)
业大(53525)
(51934)
中心(51121)
(48748)
研究所(47923)
财经(46530)
(46421)
师范(46034)
农业(44575)
北京(42681)
(42516)
(40073)
(39309)
经济学(38840)
师范大学(37344)
基金
项目(246295)
科学(194281)
研究(180026)
基金(178756)
(155104)
国家(153787)
科学基金(133566)
社会(113677)
社会科(107480)
社会科学(107449)
(98165)
基金项目(96775)
自然(87564)
自然科(85518)
自然科学(85498)
自然科学基金(83901)
教育(82175)
(80957)
编号(74330)
资助(71940)
成果(57801)
重点(54522)
(53430)
(52725)
(50921)
课题(50053)
创新(47442)
科研(47004)
国家社会(46381)
教育部(45920)
期刊
(140326)
经济(140326)
研究(92694)
中国(60374)
(57028)
学报(53619)
科学(50080)
管理(46039)
(42081)
大学(41638)
学学(39318)
农业(38940)
教育(35489)
技术(29799)
业经(27040)
(25803)
金融(25803)
财经(20895)
经济研究(20515)
问题(18957)
图书(18225)
(17757)
(17527)
资源(17495)
(17216)
科技(16874)
理论(15752)
技术经济(15497)
现代(14773)
实践(14691)
共检索到4724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胜坤  张毅  闫欣  牛利强  汪洋洋  曹娟  
以2009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和DEM数据为数据源,运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从分布、规模和形状3方面对秦巴山区的竹溪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展开研究,并分析不同地形梯度下的乡村聚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竹溪县乡村聚落为集群分布,拥有多条核密度高值分布带,表现出"中东部密集、北部次密集、南部密集程度较低"的特征;2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普遍偏小,呈现出"北部较大,中、南部偏小"的分布格局;3乡村聚落斑块形状的不规则程度较高,总体上看,中部和南部聚落斑块的不规则程度高于北部。南—北方向上乡村聚落形态分布的均质性最佳,东—西和东南—西北方向上乡村聚落形态的差异程度相对较大;4地形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卫华  高涛  
[目的]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分析对合理规划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农村居住点,指导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湖北省自然环境特征,从市域和县域尺度,采用平均最邻近比率、平均分布密度和乡村聚落平均人数系统分析该省乡村聚落格局分布特征。[结果](1)湖北省乡村聚落整体呈集聚分布,集中分布于中东部地区,交通便利,水域条件优越,气候温和的地区集聚,总体上呈现"东密西疏"的特征。(2)中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孝感市和黄冈市,孝感市云梦县、应城市、孝昌县,黄冈市团风县和浠水县的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各县。其中云梦县最高,为0. 447个/km~2。西部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其中老河口市分布密度最高,为0. 21个/km~2。(3)各省级直管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差异较大,乡村聚落的规模各异。其中孝感市的分布密度最高为0. 328个/km~2,其次是天门市,平均分布密度为0. 289个/km~2,但聚落规模较小。神农架林区以发展林业为主,乡村聚落分布密度仅为0. 021个/km~2。[结论]基于湖北省自然地理特征,中东部地区乡村聚落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逐步向农业产业化迈进。针对乡村聚落规模比较小的地区,向中心村集聚,提高资源利用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文升  姜玉培  罗静  王晓芳  
以湖北公安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自相关计量方法,借助Arc GIS10.0和Geoda095i的空间分析功能,重点分析了公安县平原水乡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机制与格局优化。结果表明:公安县用地规模较小的聚落分布密度高,用地规模较大的聚落分布密度低,全局与局部Moran指数分析进一步发现了小规模聚落局部集聚明显,大规模聚落集聚不明显。水文、地形、交通等基础地理要素仍是影响平原水乡乡村聚落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口迁徙、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城乡管理政策等影响因素正深刻冲击聚落格局。研究认为新时期聚落格局的优化需要解决聚落体系结构与布局不适应发展要求以及中心聚落、散居聚落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并基于集聚人口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视角提出了集镇社区、中心村和散居村庄的科学布局策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牛定炜  王录仓  严翠霞  刘海洋  
伴随着智能手机在山区乡村的快速普及,使用短视频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村民重要的休闲方式,这促使乡村闲暇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产生了一系列变化。论文以秦巴山区的蒲陈村为例,采用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短视频社交媒体迅速发展背景下山区乡村闲暇生活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从时间维度来看,首先,使用短视频社交媒体造成乡村闲暇生活群体化的沉溺,村民绝大部分闲暇时间都被使用短视频占据;其次,由于短视频社交媒体的可选择性与可逆性,乡村的闲暇生活呈现舞台化的时间展演,真实的生活被在线重置;再次,由于内容制作与播放技术的变革,闲暇生活的时间被压缩,乡村生活的焦虑感增加。从空间维度来看,这种影响使得闲暇生活出现从“在场”到“缺场”,闲暇空间虚拟化;从“熟人圈”到“生人圈”,闲暇交际扩大化;从“群体”到“个体”,闲暇生活个体化等一系列空间转向。这种闲暇生活在时空上的变化,带来村庄发展凝聚力下降、责任伦理弱化、空间规划重整等一系列改变。研究对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提升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提高群众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俐伶  陈英  张仁陟  
本文以陕西省平利县为研究实例,采取实地调查和历史数据对比等方法,在构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测算出该县到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需求量为270.11 hm2,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和土地复垦潜力,测算出该县到2020年农村建设用地的整治潜力达873.26 hm2,确定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模和重点项目布局。结果表明,通过"挂钩",可以有效增加项目区的耕地面积,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既定目标的实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国安,赵牡丹  
本研究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本技术手段 ,以国家 1:2 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等数字信息为主要信息源 ,对陕北榆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区位特征进行了探讨。通过综合应用基于GIS的缓冲区分析、多层面的复合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 ,揭示了该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影响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可望为该地区的城乡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资料。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安树伟  
本文以陕西省柞水县为例,分析了秦巴山区贫困的原因,提出了反贫困基本思路及政策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周伟  高雪松  凌静  贾凡凡  蒋远胜  邓良基  
四川秦巴山区恶劣的生存条件、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滞后的交通条件和严重的贫困程度已阻碍了当地的发展。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因素出发,研究适宜于四川秦巴山区农村聚落布局的TR-SE模式,并依靠ARCGIS平台应用该模式对平昌县玉鹿村农村聚落布局进行规划。规划布局后居民点总占地面积可减小62.02%。如果将节余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或退建还林,可增加9.20%的农田面积和1.02%的林地面积,从理论上可以改善当地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和社会生产力,降低今后产业发展的难度,为该区域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应斌  龙花楼  
中国山区面积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是事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山区乡村聚落作为山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核心空间单元,是中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论文基于文献回溯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对中国山区发展概况、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明晰了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概念内涵、重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典型模式与调控策略;认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存在着主体多重、目标多元、模式多样等典型特征,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空间优化重组过程。新时代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应加强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①山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理与模式;②土地利用转型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制;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影响;④新兴业态发展与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交互作用关系;⑤大数据时代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方法革新。通过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驱动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理论,以期促进中国山区可持续发展和助推现代化实现进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晓东  马利邦  张启媛  
以甘肃省秦安县为研究对象,以DEM和1998、2008年秦安县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98—2008年秦安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秦安县人口和聚落密度较高,乡村聚落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分散,空间扩展特征显著;②秦安县不同高程与坡度上分布的聚落斑块,其数量与面积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聚落斑块随高程和坡度均呈正态分布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③聚落沿道路与河流集聚分布的趋向十分明显,随着距河流距离的增加,聚落斑块数量迅速减少;④地形等自然条件决定了秦安县乡村聚落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交通条件、政策制度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对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文兰  周万村  李爱农  张宝雷  
将四川省茂县作为典型研究区,以其ETM影像及国家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经图像识别与实地验证获得乡村聚落的空间信息,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的空间聚集特征作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58.6%的乡村聚落在局部空间上相对集中,其余的则弥散分布;大部分聚落(约78.2%)分布在海拔1500~2700 m的中高山处,海拔1200~2200 m干旱河谷区聚集的聚落约55.2%,80%以上聚落的坡度大于15°;大多数聚落的水源和交通状况良好,水系和道路缓冲区较小半径内的聚落多沿道路聚集,而较远的则多沿水系聚集。分析还发现,少数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不宜于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苏冰涛  李松柏  
利用问卷法对陕西秦巴山区5个县的生态贫民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目前"生态贫民"生计资本、教育与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贫民"生计困境显著,生计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影响因素出发,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提出了可持续生计系统构建方案,以从根本上推动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的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钺  陈叙笛  刘琼  
四川秦巴山区作为秦巴山脉的核心组成部分,由于受自然条件、地理行政区划等因素的影响,其旅游资源并未完全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通过对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和秦巴山脉三大山脉的对比分析,总结出秦巴山脉发展旅游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四川秦巴山区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发展竞合分析,提出四川秦巴山区与周边城市发展旅游的合作潜力,为实现四川秦巴山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蒋强  赵巍  阿周源源  刘影  刘心瑶  李梦月  
水权交易是环境和资源管理改革的重要改革方向。中国水权交易正在加速展开,2014年我国在7个省区开展不同类型的水权试点工作。许多贫困山区是传统上的缺水地区或者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水权交易是否会加重这些贫困山区的缺水问题是一个尚未探讨的问题。对水权交易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总结,从4个方面:初级水权分配、水权交易制度设计、水权交易模型和市场主导者全面回顾了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子,提出了解决贫困山区的在水权交易中的困难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存铭  房艳刚  袁庆学  
为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国家战略需求,探究前人关注较少的脆弱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特殊规律和乡村聚落重构模式的适应性,文章通过地名分析、聚落斑块分析和实地访谈调查,对半干旱贫困地区通榆县的乡村聚落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通榆县乡村聚落于清末东北开禁放垦后兴起,民国和改革开放前聚落数量快速增长;近30年乡村聚落规模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前乡村聚落内部空间更新极其缓慢,之后国家政策和政府外力干预成为其空间优化的主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重构了部分乡村聚落,产生了多方面的正面效应。但是,该地区仍面临人口继续流失、人口逐渐老龄化、聚落空心化覆盖面广且程度深等困境,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阶段仍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