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53)
- 2023(14218)
- 2022(12529)
- 2021(11712)
- 2020(9864)
- 2019(22654)
- 2018(22415)
- 2017(43480)
- 2016(23367)
- 2015(26258)
- 2014(25886)
- 2013(25258)
- 2012(22954)
- 2011(20357)
- 2010(19818)
- 2009(17776)
- 2008(16743)
- 2007(14046)
- 2006(11956)
- 2005(9797)
- 学科
- 济(90878)
- 经济(90783)
- 管理(64522)
- 业(61219)
- 企(50568)
- 企业(50568)
- 方法(45134)
- 数学(39844)
- 数学方法(39277)
- 农(24786)
- 中国(22035)
- 财(21996)
- 地方(20866)
- 学(20816)
- 业经(20304)
- 农业(16865)
- 贸(15440)
- 贸易(15434)
- 易(14937)
- 环境(14901)
- 理论(14825)
- 和(14549)
- 技术(14469)
- 务(14197)
- 财务(14123)
- 财务管理(14096)
- 制(13805)
- 企业财务(13322)
- 划(12457)
- 银(11172)
- 机构
- 大学(319277)
- 学院(318610)
- 管理(130895)
- 济(121728)
- 经济(118952)
- 理学(115238)
- 理学院(113948)
- 管理学(111642)
- 管理学院(111096)
- 研究(102211)
- 中国(73153)
- 科学(67315)
- 京(66237)
- 财(53418)
- 农(51103)
- 业大(50425)
- 所(49732)
- 中心(47648)
- 研究所(46266)
- 江(44476)
- 财经(44213)
- 范(43304)
- 师范(42895)
- 北京(40616)
- 经(40466)
- 农业(40100)
- 院(38379)
- 州(36507)
- 经济学(35955)
- 师范大学(34976)
- 基金
- 项目(235767)
- 科学(186543)
- 基金(172303)
- 研究(169046)
- 家(150740)
- 国家(149584)
- 科学基金(129914)
- 社会(105881)
- 社会科(100335)
- 社会科学(100305)
- 省(93662)
- 基金项目(93327)
- 自然(87484)
- 自然科(85480)
- 自然科学(85459)
- 自然科学基金(83888)
- 划(78115)
- 教育(77621)
- 资助(69945)
- 编号(68752)
- 成果(52936)
- 重点(52798)
- 部(51188)
- 发(49827)
- 创(48931)
- 课题(46328)
- 科研(45792)
- 创新(45667)
- 教育部(43737)
- 大学(43647)
- 期刊
- 济(123355)
- 经济(123355)
- 研究(86143)
- 中国(53554)
- 学报(52526)
- 科学(48390)
- 农(44966)
- 管理(44659)
- 大学(39741)
- 财(38837)
- 学学(37495)
- 教育(33093)
- 农业(31822)
- 技术(28242)
- 业经(21574)
- 融(20517)
- 金融(20517)
- 财经(19902)
- 经济研究(19195)
- 图书(17893)
- 经(16820)
- 资源(16753)
- 科技(16403)
- 问题(16389)
- 业(16007)
- 理论(15328)
- 版(15132)
- 技术经济(14868)
- 实践(14340)
- 践(14340)
共检索到4361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亚婷 潘少奇 苗长虹
以分形理论为基础,借助GIS技术,分别测算了河南省全域公路交通网络的长度-半径维数、分枝维数以及其所辖18个省辖市各等级公路的相似维数及权维值。研究表明:河南省公路交通网络具有分形特征,长度-半径维数与分枝维数存在一定差异;各地市权维值存在较大差异,表明河南省公路交通网络分布不均衡,差异较大,中原城市群和黄淮的部分地区公路交通较好,而豫北、豫西、豫西南及豫东南部分地区交通覆盖度较差。为进一步探讨各地市公路建设规模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通过公路规模与经济产出的分形模型测算出18个省辖市的分维值,发现郑州等10个城市经济发展超前于公路规模、开封等3个城市基本一致、平顶山等5个城市经济发展滞后于...
关键词:
长度-半径维数 分枝维数 分形 河南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亚婷 秦耀辰 闫卫阳 潘少奇
以最短时间和可达性系数为指标,在ArcGIS的支持下,对1986,1996和2006年3个时间断面的河南省公路交通可达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公路网络连接的县级城市可达性值以中部及中北部为核心,向外围逐渐增高,大致呈不规则环状分布格局;研究期内,可达性空间格局总体变化不是很大,可达性比较好的县级城市主要位于河南省的中部及中北部,可达性较差的县级城市均分布在河南省的边缘地带,3个时间断面中,新县、台前始终是可达性最差的2个县;随着河南省公路网络建设的逐步完善,河南省整体可达性及各县的可达性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但不同阶段可达性的提高幅度又有所不同,1986—1996年各县可达性值减少率高于19...
关键词:
可达性 公路网络 空间格局 河南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古恒宇 周麟 沈体雁 黄梦真 刘子亮
基于空间句法及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以公路网络交通为基础,从全局性公路交通网络评价、局部性公路交通网络评价、公路网络空间协同发展评价等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公路交通网络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全局尺度上,区域公路网络形态呈现出集聚的特征,高可达性的路网在空间上的关联较高穿行性路网更为紧密,出现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H-H"集聚区。区域呈现"两轴多节点,网状廊道"的路网形态模式,路网可达性体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2)局部尺度上,区域公路网络形态集聚程度不如全局尺度,主要呈现出"两环一带多节点"的城市层级体系。高可达性路网仅形成以武汉、长沙为主的"H-H"集聚区。(3)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协同度较低,研究区域内空间发展有待进一步整合。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针对性的空间发展对策,通过城市公路交通的重构建立多尺度的网络体系,促进城市群空间组织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提升我国城市群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
公路交通网络 空间句法 长江中游城市群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利峰 高晓宁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旅游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互联网+旅游”背景下,旅游交通等方面需要进行创新与变革,从而提升景区的可达性,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以河南208个4A级及以上景区、122个城镇为例,利用K密度估计、可达性模型和百度地图导航功能,对景区前往城镇的公路交通可达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景区的空间分布存在区域差异,平均通行时间3 h以内的景区占38.94%,5 h以内的占97.60%,中短途观光旅游和周末度假游具有明显优势。(2)景区的可达性呈现“核心-外围”圈层结构,省内旅游便捷的景区位于郑州、开封、许昌、漯河等地,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客源地市场对景区开发市场影响较大。(3)山区公路交通路网有待提升,省内公路交通连结性有待进一步增强。相比理论性的研究方法,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通行时间更为真实。将人口数量作为影响交通可达性的重要因素,对于开发客源地市场、调配旅游交通负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方大春 杨义武
宁沪杭高铁的开通缩短了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通过缩减交通时间拉近城市间空间距离,高速铁路的贯通对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城市间联系会因交通时间缩短而增强,以交通距离代替空间距离来研究城市群之间分形特征更具有科学性。从城市间高速时间距离和高铁时间距离对比角度,计算高铁开通前后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空间聚集维数和空间关联维数,分析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高铁下的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向心性集聚分布更显著,空间关联性更强。不同级别交通网络相互叠加改变城市群交通网络分形特征。高铁开通优化了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交通网络空间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鲁春阳 文枫 袁晓妮 腊梦 郭晓冰
[目的]研究区域经济格局对揭示经济发展空间演变机制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省为例,通过定量刻画其济格局时空分异特征,明确河南省经济格局的发展态势和演化特征,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GIS空间分析和AHP方法,通过建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15年河南省的统计年鉴数据评价其经济格局分异特征。[结果](1)总体上,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但经济增速逐年放缓。(2)河南省经济空间格局先后经历了"八"字形、"一"字形演变特征,并逐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形经济空间格局。(3)全省中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数量增多,各地市经济发展的差异逐步缩小。[结论]河南省经济内部差异呈下降趋势,全域经济带动效益开始显现,应强化城市辐射效应,并加强对更小尺度经济格局演变的研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崔之珍 李二玲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申请专利数据,运用Pajek和ArcGIS等分析工具,探究1985—2017年河南省产学研合作的空间特征及其网络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河南省产学研合作关系较少且松散,尚未形成长期且稳定的合作联系,合作以公司企业和高等院校的双方互动为主,三方合作比较稀少。(2)河南省产学研合作网络处于初级发展水平,整体联系的紧密程度不高且核心-边缘结构突出,高等院校在网络中占据重要位置,公司企业的活力与创造力有待进一步发挥,郑州、洛阳等少数地市在网络中的贡献度和控制度较高,周口、驻马店等多数地市的影响相对较弱。(3)河南省产学研合作关系的空间分异特征鲜明,本地合作主要集中在郑州、新乡和洛阳等省内本地知识生产能力较强的城市,跨省域合作主要是与北京、武汉、徐州和西安等具有人才、资金和技术优势城市的合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方 戢晓峰 梁斐雯 张玲
为分析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复杂性特征,选取节点度、平均最短距离、聚类系数、有效性及介数等指标,对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定量评估。利用随机攻击与蓄意攻击分别对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鲁棒性进行测试,并以云南省为例评估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与实际性能。结果表明:昆明、普洱是云南旅游公路网络最重要的节点,旅游航空网络的平均最短距离最小,旅游铁路网络的连接最为紧密;旅游公路网络与旅游铁路网络的度值分布集中于1~5,旅游航空网络的度值介于1~11;在蓄意攻击情况下,云南旅游交通网络的平均最短距离急剧上升后快速下降,网络在较短时间内崩溃;云南旅游交通网络对于中心节点过于依赖,缺乏中心节点外围的环形交通保护及节点间的旅游交通预备通道,而改善关键交通节点的抗毁性可以有效提升网络整体的连通性和稳定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段冰
旅游中心地是旅游目的地系统的核心部分,对区域旅游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分形理论,构建了旅游中心地规模与空间结构的分形模型,并以河南省旅游中心地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将分形理论应用于旅游中心地规模与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可行的,河南省旅游中心地规模与空间结构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形特征。在规模结构方面,河南省形成了以郑州市为首位旅游中心地的6个层级的等级规模体系;在空间结构方面,河南省的18个旅游中心地之间是一种比较均匀的空间结构布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侯贺平 王靓 任婉倩 贾淑芳
以携程旅行网站上发布的关于河南省景区旅行游记作为数据来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河南省A级景区空间网络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A级景区旅游流网络中4A级及以上资源禀赋较高的景区与其他景区联系频繁,客流量最多的景区主要分布在洛阳、郑州、开封和焦作;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白马寺、香严寺、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景区、万仙山风景区6个景区的节点中心性和结构洞分析排名靠前,资源优势显著,旅游吸引力较强,竞争优势明显,位于网络的核心地位;河南省A级景区网络整体规模大但密度低,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核心节点对边缘节点的带动作用不强,凝聚子群在郑、汴、洛地区呈现集聚发展趋势,整体网络具有一定的流通性和集聚性,呈现小世界网络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小素 乔旭宁
文章基于GIS,以河南省为例,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进行研究,通过对IDW方法和Kriging方法的比较,认为利用IDW方法对一个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更为合适。并且在区域经济研究中,利用GIS技术实现了经济数据与图形数据之间的关联,使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模式和发展趋势以图形的形式清晰直观地表现出来,增强了其可视性,更利于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从而为促进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肖芳
[目的]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2005201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日后河南省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提供思考和借鉴。[方法]主要采用数据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搜集2005201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情况相关数据,通过ArcGIS 10.2软件,得到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河南省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2010年占河南省土地总面积的63.12%。20052010年,河南省的耕地转移面积最大,为5.055 4万hm2。其次为水域用地,转移面积2.184 8万hm2。草地转移面积最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伟娜 徐勇
研究区域国土经济密度,探究某时段内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力,可以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区,测算1996-2016年河南省18个地(县)级市的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变化情况,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影响土地经济密度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1996-2016年全省土地经济密度整体呈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全省土地经济密度由中部向北部、西部、东部、南部逐渐递减,各区域间差异明显,区域发展不均衡;通过分析影响土地经济密度的各驱动因素可知,未来的经济发
关键词:
河南省 土地经济密度 时空特征 驱动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丙章 彭宝玉 高建华
以河南省126个县域(市区)为研究单元,运用2014年银行业的12 369个网点数据,借鉴连锁型网络模型,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工具和空间分析软件对河南省金融网络进行综合测度与结构分析。研究发现:1从金融连接度看,郑州是河南省的金融核心,洛阳是次金融核心;2金融核心具有较高的金融联系度和较强的对外金融联系,同时银行网点在空间上的布局并不完全遵循传统地理空间的行政等级制度;3在实体基础设施网络和银行网点虚拟网络共同作用下,河南省金融网络表现出了等级化和网络化的双重特征;4金融网络中,郑州—洛阳的金融连接度最高,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丙章 彭宝玉 高建华
以河南省126个县域(市区)为研究单元,运用2014年银行业的12 369个网点数据,借鉴连锁型网络模型,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工具和空间分析软件对河南省金融网络进行综合测度与结构分析。研究发现:1从金融连接度看,郑州是河南省的金融核心,洛阳是次金融核心;2金融核心具有较高的金融联系度和较强的对外金融联系,同时银行网点在空间上的布局并不完全遵循传统地理空间的行政等级制度;3在实体基础设施网络和银行网点虚拟网络共同作用下,河南省金融网络表现出了等级化和网络化的双重特征;4金融网络中,郑州—洛阳的金融连接度最高,金融连接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极化现象,并在空间上呈现出"一体两翼"的格局,且豫北的金融聚集现象较豫南明显;5河南省金融网络拓扑结构图具有较大的集聚系数和较小的平均最短路径,同时度分布在对数坐标中呈现幂律分布,说明整个网络同时具有复杂网络中的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结构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