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88)
- 2023(15142)
- 2022(13102)
- 2021(12284)
- 2020(10075)
- 2019(23466)
- 2018(23014)
- 2017(44090)
- 2016(23498)
- 2015(26464)
- 2014(26061)
- 2013(25456)
- 2012(23202)
- 2011(20690)
- 2010(20519)
- 2009(18520)
- 2008(17473)
- 2007(14958)
- 2006(12905)
- 2005(10361)
- 学科
- 济(93426)
- 经济(93316)
- 业(64804)
- 管理(63654)
- 企(50908)
- 企业(50908)
- 方法(44570)
- 数学(39290)
- 数学方法(38749)
- 农(34341)
- 中国(23924)
- 农业(22797)
- 业经(22742)
- 财(22131)
- 地方(20055)
- 学(19767)
- 制(15581)
- 贸(15467)
- 贸易(15460)
- 易(14975)
- 理论(14690)
- 环境(14529)
- 技术(14297)
- 和(14241)
- 务(13848)
- 财务(13778)
- 财务管理(13746)
- 企业财务(13015)
- 划(12540)
- 融(12414)
- 机构
- 大学(325512)
- 学院(325312)
- 管理(132844)
- 济(126615)
- 经济(123850)
- 理学(116872)
- 理学院(115554)
- 管理学(113314)
- 管理学院(112721)
- 研究(105077)
- 中国(75888)
- 京(67714)
- 科学(66683)
- 财(55205)
- 农(54453)
- 业大(50578)
- 所(50435)
- 中心(48940)
- 研究所(46647)
- 财经(45617)
- 江(45278)
- 范(44623)
- 师范(44241)
- 北京(41760)
- 经(41717)
- 农业(41540)
- 州(39347)
- 院(38735)
- 经济学(37659)
- 师范大学(36001)
- 基金
- 项目(237059)
- 科学(187570)
- 基金(173376)
- 研究(172738)
- 家(151384)
- 国家(149881)
- 科学基金(129848)
- 社会(109601)
- 社会科(103715)
- 社会科学(103685)
- 基金项目(93198)
- 省(92650)
- 自然(85322)
- 自然科(83362)
- 自然科学(83343)
- 自然科学基金(81801)
- 教育(78929)
- 划(77535)
- 编号(70615)
- 资助(70132)
- 成果(55445)
- 重点(52452)
- 部(51798)
- 发(50160)
- 创(49135)
- 课题(47511)
- 创新(45795)
- 科研(45450)
- 国家社会(45105)
- 教育部(44546)
- 期刊
- 济(134394)
- 经济(134394)
- 研究(89986)
- 中国(56245)
- 农(53012)
- 学报(52365)
- 科学(48777)
- 管理(45649)
- 大学(40541)
- 财(40112)
- 学学(38289)
- 农业(36423)
- 教育(34475)
- 技术(28139)
- 业经(25072)
- 融(23973)
- 金融(23973)
- 财经(20857)
- 经济研究(20125)
- 问题(17829)
- 经(17684)
- 图书(17271)
- 业(16697)
- 版(16485)
- 科技(16377)
- 资源(15456)
- 理论(15109)
- 技术经济(14744)
- 业大(14115)
- 现代(14109)
共检索到4520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莹 王玉顺 肖大威 张圻彬
以客家传统村落为研究主体,梅州地区为研究范围,构建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数据库。借助GIS的空间分析方法,以唐代及以前、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为时间节点,分析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演变格局与特征,探讨了其内的影响机制与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梅州客家传统村落在各时期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明显的集聚模式;2同时存在"轴向延伸、圈层扩展,依地形带状延伸,沿梅江溯江而上"的分布演变特征;3究其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梅州自然地理环境和客家自组织社会特性两个方面,并存在由地域性、需求性到选择性、认同性转变的自发到自觉的时空择址分布规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步青 肖大威 陶金 冀晶娟 卓晓岚 黄翼
以赣州客家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与地图分析,确定村落位置,结合历史文献与历史地图,提取村落建设年代信息,研判村落传统属性;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了"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地理信息时空数据库"。采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分析法、叠置分析法等方法,从空间和时间两大维度对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历史演化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山体与耕地是影响村落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为了留出耕地,村落多顺应山体呈线性展开,相对水体而言,与山体依附关系更强;在时间演进上,村落在宋、元、明、清四个历史时期均表现出显著的集聚分布状态,但集聚中心持续转移扩散,在此过程中,经济技术发展以及政治军事格局对村落的历史空间演进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莹 肖大威 王玉顺
空间句法(Space Syntax)在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几何结构与发生其上的社会文化活动之关联性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借鉴Bill和Julienne提出的空间图论的分析方法,对梅州客家传统村落进行拓扑空间划分,建立空间结构模型。以梅县南口镇侨乡村为例,通过空间领域、社会结构、活动与公共空间三方面的拓扑空间结构图论分析,以更直观、全面的方式发掘和解释空间建构的社会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久林 储金龙 李瑶
[目的]传统村落一直以来是城乡规划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相关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地域特色明显、类型突出的单个村落,研究结果多为"地方性知识",缺乏"整体社会知识"的解释,文章分析了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揭示了区域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结合区域资源文化特色,提出古徽州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的构想。[方法]选取古徽州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10.2构建了古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属性数据库,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统计方法进行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的定量化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古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在区域宏观层面基本呈现凝聚分布状态,从县区尺度来看,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但集中程度不高,主要集中分布在黟县、歙县和婺源,且各县域之间分布不均衡,在进行核密度估计后,发现黟县、徽州区和歙县的密度较高。[结论](1)古徽州传统村落分布较为集中;区域环境、地形地貌、交通以及较为滞后的社会经济,成为传统村落能够保存至今的重要屏障。(2)基于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应当立足于区域徽文化的资源本底,加强区域旅游协作,提升竞争力,运用系统性思维,形成区域整体性保护发展意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余亮 孟晓丽
中国传统村落真实地记录了建筑、民俗民风和较原始的民居空间形态,是千百年来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村落的存续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对其进行多视角的研究尤为重要,除了微观层面的具体保护措施外,还应加强宏观层面的空间分布研究。地理格网是表达复杂地理现象、综合分析自然与人文数据、模拟地理系统功能与行为的基本方法。本文从百度影像地图提取村落坐标,并截取遥感影像作为村落点数据的判断补充,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格网的分级法,对国家公布的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555个)数据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村落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如落在一级格网Ⅰ18、Ⅰ19就分别有586、781个村落,占三批传统村落总数的96.6%。通过对二级和三级格网的村落分布离散性进行分析,使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数据结构更加系统和清晰有序,为合理构建其数据库提供了框架基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银春 谢静 梁越
研究特定区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可为传统村落的政策制定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武陵山片区是中国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里的新概念,片区作为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居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传统村落保存面积较大、保护完整,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以武陵山片区的73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和空间结构研究方法,对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分布为凝聚型;空间分布呈"核心多、边缘少"的格局。2)传统村落空间分布集中,极具不均衡性。3)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雨热同期的山地、近河流地区,受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影响显著,受经济、交通与民族文化影响较小。根据研究结果,进一步提出了武陵山片区及同类型区域传统村落合理开发的建议,以期为特定区域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武陵山片区 分布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艳想 李帅 酒江涛 任梦雨 樊祎 苏金乐
[目的]分析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建设发展提供指导。[方法]文章通过谷歌地理信息系统及Arc GIS10. 2软件对河南省12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分布格局、分布均衡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最邻近距离法、核密度估计法及地理集中程度等方法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最邻近距离法分析R=0. 628,小于1,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核密度分析中,整体空间分布呈现3个核心区域,平顶山东北区域,豫西北沿省边界呈带状分布及豫南信阳南部,空间分布受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影响。[结论]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属凝聚型不均衡分布。从地级市层面上分析,主要集中在平顶山东部、信阳南部和三门峡地区;从分区层面上,以豫中较多,豫北、豫西和豫南其次,豫东基本空白。形成原因与地理高程、社会经济和历史事件有关。交通不便、经济相对发达或相对落后、历史事件少发的区域,传统村落保存较为完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闫芳 李广锋 刘帅宾
以河南省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20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区位、地形、边界、年代等多个维度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河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整体呈“条带”状分布,并沿“条带”形成了3个集聚片区。其中,在地形维度,传统村落数量随高程增加呈倒“U”型变化;在区位维度,传统村落在不同等级的行政边界上均呈现出边界集聚效应;在历史年代维度,明代形成的传统村落奠定了河南省传统村落的整体格局。(2)形成机理上,地形特征与自然灾害分布等因素塑造了河南传统村落“条带”状分布的基本格局,而地域文化、人口迁移、交通区位和历史战乱等因素则进一步塑造了3个核心集聚片区。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形成机理 河南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培刚 曲鹏慧 杨宁宁 罗小龙
传统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价值的空间体现,从省域视角辨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将有效支撑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文章以江苏省472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等模型,分尺度、分批次识别其空间分布特征,构建“格网分析+地理加权回归”框架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结论如下:(1)不同尺度下,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差异化集散特征,区域、市域尺度下传统村落分布较为分散,区县尺度下呈现集中分布的趋势,主要分布在苏州吴江、无锡宜兴、扬州高邮和江都;(2)不同批次传统村落在苏南地区的空间分布密度远高于苏北地区;(3)生态、人口、经济、交通与城市因素对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作用方向、作用强度差异显著,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江苏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康璟瑶 章锦河 胡欢 周珺 熊杰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本文以2012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3批共255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GIS技术与方法,分析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传统村落分布与地形、人口、经济、交通、城市格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并已形成四大集聚区;(2)不同海拔高程地区传统村落的留存保护情况有所不同,高海拔地区传统村落分布较多;(3)地区人口是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但并不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4)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在理论上并不矛盾,各地应寻找保护传统村落的合适路径;(5)交通发达程度与传统村落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6)现存的传统村落多分布在城市边缘或远离城市中心的地区。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格局 遗产保护 中国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罗碧文
从分析客家文献与客家文化的内在联系入手,介绍梅州客家文献的概貌,论述客家文献对"文化梅州"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客家地区图书馆做好客家文献工作的举措,从而又好、又快地推动"文化梅州"建设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客家文献 客家文化 文化梅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国安,赵牡丹
本研究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本技术手段 ,以国家 1:2 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等数字信息为主要信息源 ,对陕北榆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区位特征进行了探讨。通过综合应用基于GIS的缓冲区分析、多层面的复合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 ,揭示了该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影响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可望为该地区的城乡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资料。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分布 地理信息系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培家 章锦河 孙枫 曹姗姗 阚越 王昶 徐冬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国西南地区1 912个传统村落为案例,运用计量地理法与GIS空间分析探索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明显,且逐渐形成滇西北、黔东南—黔东北、黔南和云南红河州四大高密度区。(2)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结果显示:自然环境的影响因子最强,地域文化次之,经济发展水平等人文社会因子影响力较弱;各影响因子间交互作用增强,且海拔高程、坡向和河流间两两交互的增强作用最为明显。(3)从影响机理来看,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形成演化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政策导向交互耦合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因素是决定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向的"基石",起着主导作用;人文社会因素是传统村落发展演化的内在驱动因素;政策导向是形成现有空间格局的外在动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伯华 尹莎 刘沛林 窦银娣
为合理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通过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了湖南省101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从市州尺度来看,湖南省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郴州、永州、怀化、邵阳五市;传统村落在五大地理区域中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最集中的为湘西地区,其次是湘南地区;相对封闭的区域环境、险要的地形、不太便利的交通以及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等因素,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重要条件,成为影响湖南传统村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湖南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君子 刘大均 周勇 朱爱琴 肖鹏南
传统村落是时代的产物,其空间分布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运用GIS空间分析法与分形理论对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2)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分形结构,且分形结构大致沿着流域内部河流等线状要素展开;(3)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是地形地貌、水系、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地域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更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