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24)
- 2023(8143)
- 2022(7037)
- 2021(6656)
- 2020(5658)
- 2019(12825)
- 2018(12667)
- 2017(24369)
- 2016(12882)
- 2015(14274)
- 2014(13830)
- 2013(13187)
- 2012(11635)
- 2011(10185)
- 2010(9689)
- 2009(8483)
- 2008(7672)
- 2007(6335)
- 2006(5002)
- 2005(3827)
- 学科
- 济(48552)
- 经济(48512)
- 管理(38109)
- 业(33231)
- 企(27765)
- 企业(27765)
- 方法(26914)
- 数学(24276)
- 数学方法(23905)
- 农(12819)
- 财(12391)
- 环境(12178)
- 中国(11046)
- 学(10852)
- 业经(10060)
- 地方(9027)
- 农业(8554)
- 务(8382)
- 财务(8342)
- 财务管理(8322)
- 和(8318)
- 划(8241)
- 技术(8004)
- 企业财务(7903)
- 理论(7902)
- 贸(7604)
- 贸易(7601)
- 易(7416)
- 生态(7410)
- 制(6774)
- 机构
- 学院(167205)
- 大学(165671)
- 管理(70252)
- 济(66669)
- 经济(65496)
- 理学(62130)
- 理学院(61550)
- 管理学(60371)
- 管理学院(60069)
- 研究(49588)
- 中国(36849)
- 京(33467)
- 科学(31842)
- 财(28583)
- 业大(27282)
- 农(25099)
- 中心(24982)
- 财经(24185)
- 江(22406)
- 所(22389)
- 经(22243)
- 研究所(21031)
- 经济学(20549)
- 范(20549)
- 师范(20294)
- 北京(20171)
- 院(19688)
- 经济管理(19379)
- 农业(19140)
- 经济学院(18780)
- 基金
- 项目(129610)
- 科学(103575)
- 基金(95830)
- 研究(93301)
- 家(84038)
- 国家(83424)
- 科学基金(73200)
- 社会(60136)
- 社会科(57191)
- 社会科学(57177)
- 基金项目(51673)
- 省(51000)
- 自然(48550)
- 自然科(47351)
- 自然科学(47342)
- 自然科学基金(46462)
- 教育(43203)
- 划(42853)
- 资助(38293)
- 编号(36784)
- 重点(29299)
- 部(28141)
- 创(27587)
- 发(27390)
- 成果(26774)
- 创新(25806)
- 科研(25637)
- 国家社会(25515)
- 教育部(24548)
- 课题(24329)
共检索到2185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汪杭军 方陆明 喻理飞 陈培金
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和相似学原理,将退化喀斯特森林演替系列各群落中所有的种划分为5个适应等级种组,并把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划分为6个演替阶段.通过考察不同适应等级种组在不同恢复阶段的变化过程,得出群落动态演替中种组替代规律,并通过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3个评价指标对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进行评价.在这些机理基础之上,基于GIS开发出一套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生态仿真系统,应用于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恢复对策及其变化的研究,制定相应的经营措施,加速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
关键词:
生态仿真 退化喀斯特森林 群落 GIS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宁晓波 刘隆德 李明刚 顾永顺 王太清 夏婧
利用样方法和实测法,研究了喀斯特贵阳市区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估算了贵阳市主要森林类型的总碳储量。结果表明:贵阳市7种主要森林类型乔木层生物量为5.44~105.36 t·hm-2,灌木层为1.29~12.46 t·hm-2,草本层为0.56~9.49 t·hm-2,死地被物层为0.95~9.67 t·hm-2;且乔木层碳储量为3.02~59.84 t·hm-2,灌木层为0.72~6.37 t·hm-2,草本层为0.19~4.32 t·hm-2,死地被物层为0.50~3.90 t·hm-2,土壤层为74.91~122.69 t·hm-2,各层碳储量大小排序为土壤层>植被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喻理飞 朱守谦 叶镜中 魏鲁明 陈正仁
在研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结构、功能的基础上 ,提出了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 3个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分析了退化群落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 /总株数、组成结构、显著度、生物量等特征指标的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的变化 ,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低一级演替阶段群落向相邻更高一级演替阶段群落恢复的潜力度最高 ,群落自然恢复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顺序替代过程 ;早期阶段恢复潜力度较高、恢复度低、速度慢 ,中期阶段恢复潜力度高、恢复度中等、速度快 ,后期阶段恢复潜力度低、恢复度高、速度慢。群落整体恢复速度低于群落各特征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胡刚 庞庆玲 胡聪 徐超昊 张忠华
【目的】分析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树木功能型的生态位特征,推断不同功能型树木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种间竞争差异,为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中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调查基础上根据冠层高度、种群大小、耐荫性和种子传播方式将被选的40种树木划分为不同功能型,通过计测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不同功能型树木的生态位特征。【结果】喀斯特森林树木的生态位宽度普遍较低,表现为常见种>偶见种>稀有种,且三者的生态位宽度间差异显著;重力传播种的生态位宽度显著低于动物和风力传播种,不同耐荫性和冠层高度功能型间的生态位宽度无显著差异;40种树木种对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同样较低,常见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显著高于偶见种和稀有种,上层种显著高于下层种,喜光种显著高于耐荫种,而重力传播种则显著低于动物和风力传播种;常见种与偶见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显著高于常见种与稀有种以及偶见种与稀有种间,动物与风力传播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显著高于动物与重力种间以及风力与重力种间,而中生与耐荫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则显著低于喜光与中生种以及喜光与耐荫种间。【结论】中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多数树种占据较小的生态位空间并可能存在较低的种间竞争作用,不同树木功能型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的差异可能与生境异质性和物种性状差异等存在密切联系。在进行退化生境植被重建时,可根据不同功能型树木的生态位特征合理构建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促进森林植被快速恢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龙翠玲 余世孝
分析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随林隙发育的动态变化,并对林隙主要树种的更新模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发育时间为10、20、30和40年的序列上,林隙中乔木层优势度最大的物种分别是小叶柿、黄连木、掌叶木和云贵鹅耳枥;灌木层优势种包括贵州悬竹、革叶铁榄、湖北十大功劳和长梗核果木;草本层优势种包括石韦、瓦韦、翠云草和庐山楼梯草;藤本优势种包括鞘柄菝葜、四川清风藤、藤黄檀和圆锥清风藤。非林隙林分的优势种不明显。在林隙发育过程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藤本的平均相似系数分别为0.31、0.42、0.27和0.32,说明在林隙发育过程中,灌木种类具有较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草本植物则随着林隙环境条...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龙翠玲 余世孝 魏鲁明 熊志斌
调查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干扰特征,并对林隙特征、林隙的形成方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林隙大小分布表现出以小林隙为主的偏正态分布,但在总林隙面积比例上,大林隙所占的比例较大;2)林隙大多数在20年前形成,估计林隙形成速率为0.55个·hm-2a-1,返回间隔期为270年;3)林隙密度约为20个·hm-2,林隙平均面积(69.7±45.71)m2,扩展林隙平均面积(152.7±79.43)m2,林隙和扩展林隙占所调查林分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3.9%和30.6%;4)林隙形成方式以折干为主,但因地形差异,槽谷、坡地、漏斗的主要形成方式分别为干中折断、拔根倒和干基折断;5)大多数林隙由1~4株形成木形成...
关键词:
林隙 干扰状况 茂兰 喀斯特森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济明
There are four reproductive and regenerativ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main woody species in MaoLan Karst Forest.(1)The seed has shorter life span.The ripe seeds germinate rapidly to form seedling when it has fallen into the soil. The seedlings grow slowly to wait till the gap emerges.The seedlings gro...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济明
在茂兰喀斯特森林山顶地段设置固定样地,定期观察植物的开花结实、种子雨、种子库的结构、组成及其萌发。结果表明:900m2样地内共有种子植物36种,其中21种已进入繁殖阶段,每年产生成熟种子520.9粒·m-2。种子雨量大,每年达910.3粒·m-2,其中对群落有用的成熟有效种子314.7粒·m-2。在天然萌发开始时的种子库中,有大量现存植物的活力种子,群落更新潜力很好。在天然情况下,1月上旬到5月中旬种子库中活力种子萌发。在天然萌发季节,900m2样地内每年共萌发出18种苗(7245株),当年存活幼苗2970株,群落更新良好。裸子植物华南五针松、短叶黄杉和翠柏在喀斯特山顶地段有良好的适应性,能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文君 丁访军 刘延惠 吴鹏 崔迎春
采用2008—2013年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降水观测资料,对降水截留动态变化规律及分配比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3年平均林外降水总量1 532.91 mm,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树冠截留量分别占林外降水总量的80.99%、2.84%、16.17%,这三者与降水量均呈现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穿透雨率、截留率与降水量呈现对数函数关系。喀斯特森林水文各分量有明显的干季、雨季之分。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喀斯特森林林冠截留率处于较低水平,而有较高的穿透雨率,增加了喀斯特森林林内有效降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仲 田大伦 宁晓波 闫文德 张胜利
采用现场实例和实验分析法,对喀斯特地区贵阳市10年生亮叶桦+意杨林、33年生麻栎林中Cu、Zn、Mn、Ni、Co、Pb、Cd、Fe元素的含量、积累和分布、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林分土壤pH值为4.49~5.03,为酸性土壤,微量元素含量Fe最高,Mn次之,Cd最低;林木中微量元素以Mn最高,为195.41~646.67 mg.kg-1;林木组织器官叶中含Cu量最高,为52.04~75.38 mg.kg-1;根中含Fe量最高,为24.22~70.09 mg.kg-1;林木对土壤中Cu的富集能力最强,富集系数为2.68~6.71;2种林分微量元素的生物循环积累量为18.22~589.6...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兰雪 戴全厚 喻理飞 杨智
本文以典型喀斯特退化森林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取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坡、灌草、灌木、乔灌、乔木和顶级六个植被恢复阶段,并以坡耕地为对照,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探索了退化森林不同恢复阶段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显著,随着植被由低级向高级演替,养分也随之增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与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显著相关。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对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对于土壤脲酶活性而言,石缝与土面、石缝和石土面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而小生境对于土壤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喀斯特退化森林 不同恢复阶段 土壤酶活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喻理飞 朱守谦 叶镜中 魏鲁明 陈正仁
研究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动态特征。群落组成结构变化体现于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变化 ,不同恢复阶段各种组的优势地位不同 ,草本群落阶段与草灌过渡阶段 ,灌丛灌木阶段与灌乔过渡阶段 ,常绿落叶阔叶林阶段与顶极群落阶段其居优势地位的种组分别为先锋种 ,次先锋种和过渡种 ,次顶极种和顶极种 ,种组替代规律是先锋种经次先锋种、过渡种最终被次顶极种和顶极种替代。随着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 ,群落高度 (0 6~ 16 9m)、盖度 (0 2 9~ 0 79)、显著度 (0 872 0~2 1 8981cm2 ·m- 2 )逐渐提高 ,而密度早期增大之后逐渐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邓承佳 袁访 卜通达 梁红 宋理洪
[目的]揭示土壤动物在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分解中的作用,深入认识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植物-土壤系统养分的循环过程。[方法]采用凋落物袋法,以贵州中部地区喀斯特森林优势木本和草本植物凋落物(白茅、圆果化香树和翅荚香槐)为研究对象,进行持续1年的原位分解,通过排序分析、随机森林模型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究不同体型土壤动物群落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间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差异显著,草本植物凋落物白茅质量损失率最高,木本植物凋落物翅荚香槐损失率最低。一定范围内,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与碳氮比成反比。土壤动物平均增加了24.89%的凋落物分解,中小型土壤动物作用(15.34%)大于大型土壤动物作用(9.55%);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在分解前期较后期大。从凋落物袋中共捕获土壤动物13 733头,分属21个类群,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随机森林模型结果显示,前气门亚目、长角(虫兆)目、短角(虫兆)目、伪蝎目、中气门亚目、蚁甲科在凋落物分解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结论]除草本植物外,黔中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与碳氮比成反比。土壤动物在凋落物的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在分解前期贡献较大。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吴鹏
本文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借助以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以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草本群落阶段(HS)、灌木灌丛阶段(SS)、乔林阶段(AS)和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阶段(CS)等为研究对象,对各演替阶段的植物叶片、凋落物和土壤的C、N、P、K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以及N、P养分重吸收率、群落多样性指数和比叶面积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植物叶片C、N、P、K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总体分布(1)茂兰喀斯特地区68种优势植物叶片C、N、P、K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09.57573.21 g·kg-1、5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