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68)
2023(16950)
2022(14738)
2021(13641)
2020(11443)
2019(26135)
2018(25729)
2017(49943)
2016(26759)
2015(29823)
2014(29566)
2013(29133)
2012(26741)
2011(24120)
2010(23848)
2009(21728)
2008(20478)
2007(17522)
2006(15292)
2005(13079)
作者
(75577)
(63293)
(62492)
(59846)
(40156)
(30450)
(28506)
(24790)
(24110)
(22108)
(21522)
(21310)
(19956)
(19745)
(19618)
(19031)
(18791)
(18559)
(17951)
(17920)
(15457)
(15399)
(15094)
(14482)
(14219)
(14001)
(13699)
(13561)
(12610)
(12323)
学科
(125048)
经济(124939)
管理(74595)
(68451)
(56120)
企业(56120)
方法(51793)
数学(45638)
数学方法(45072)
地方(30204)
(30054)
中国(28309)
(25914)
(25794)
业经(25482)
农业(20532)
(18607)
环境(18397)
(17965)
贸易(17955)
(17506)
理论(17469)
(17275)
地方经济(16906)
(15997)
技术(15949)
财务(15926)
财务管理(15893)
企业财务(15013)
(14912)
机构
大学(375115)
学院(374863)
(156179)
经济(152946)
管理(149067)
理学(130173)
理学院(128676)
研究(126395)
管理学(126335)
管理学院(125668)
中国(91444)
科学(78944)
(78477)
(67144)
(62225)
(57689)
中心(57239)
研究所(57158)
业大(55675)
财经(54810)
(53520)
(50406)
师范(49943)
(49874)
北京(48775)
经济学(47753)
(46713)
农业(44894)
(43342)
经济学院(42821)
基金
项目(265050)
科学(209434)
基金(192940)
研究(192773)
(167816)
国家(166489)
科学基金(144169)
社会(122681)
社会科(116261)
社会科学(116226)
(104288)
基金项目(103457)
自然(94199)
自然科(91980)
自然科学(91959)
自然科学基金(90286)
教育(88191)
(86753)
资助(78763)
编号(78022)
成果(61313)
重点(59425)
(57951)
(57360)
(54598)
课题(53226)
创新(51035)
国家社会(50519)
科研(50510)
教育部(49899)
期刊
(171030)
经济(171030)
研究(108984)
中国(65221)
学报(58082)
科学(54452)
管理(53657)
(51430)
(50313)
大学(44387)
学学(41971)
教育(37403)
农业(35829)
技术(34300)
经济研究(27791)
(27688)
金融(27688)
业经(27001)
财经(26577)
(22835)
问题(22307)
技术经济(19380)
资源(18860)
图书(18609)
(17717)
科技(17706)
理论(17275)
统计(17177)
(16845)
现代(16681)
共检索到5365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小素  乔旭宁  
文章基于GIS,以河南省为例,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进行研究,通过对IDW方法和Kriging方法的比较,认为利用IDW方法对一个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更为合适。并且在区域经济研究中,利用GIS技术实现了经济数据与图形数据之间的关联,使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模式和发展趋势以图形的形式清晰直观地表现出来,增强了其可视性,更利于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从而为促进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晶晶  苗长虹  叶信岳  
随着郑汴一体化、郑洛工业走廊等中原城市群战略的实施,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呈现扩大趋势。运用核心—边缘结构多尺度演化分析框架和空间分析、泰尔指数、多层次回归模型等方法,从县、市和区尺度,研究了1999—2014年河南省经济差异的演化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1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由多核心—边缘嵌套结构逐步演化为单核心—边缘结构。2区域经济差异程度与地理尺度密切相关,尺度越小经济差异越大;不同空间尺度上,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域之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程度不同。3河南省经济差异对核心—边缘结构和时间较为敏感;分权化、市场化和区域发展战略是河南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城乡差异的存在亦不可忽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彭宝玉  张敏  郭扬  
基于泰尔指数和GIS地图分析技术,对河南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空间结构变化做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金融业的空间集聚度远大于一般产业,在强大的金融集聚经济作用下,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发展会表现出显著差异。2000年以来,河南省辖市市区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而金融集聚功能上升;县域经济显著发展,而金融发展普遍滞后,郑州市日益成为全省金融服务业的集聚地。金融空间流动带来现代城市的快速成长、功能彰显和激烈竞争,而此种努力的结果往往会抑制一些区域的金融发展,特别是县域和农村地区,需要统筹区域金融中心和乡村普惠金融建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更和  李小建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1994—2003年10年来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差异明显,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差异较大,各地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一。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率降低是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力之一,而结构调整又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主要因素是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投资政策,人均GDP、年均GDP则与其不相关或弱相关。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樊新生  李小建  
文章首先论述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控的原理,然后利用Arcview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并进一步从全球化、国家、地方多个尺度分析了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调控目标和措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荣朝  苗长虹  
优化县域城镇空间结构是科学决策、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河南省镇平县1990~2008年社会经济数据和ETM数据,利用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强度指数、城镇经济增长强度指数等方法,分析了镇平县域城镇空间结构现状特征、形成机理和优化趋势。研究发现:河南镇平县域城镇空间结构具有廊道效应明显、复合通道地带城镇建成区面积快速增长、城镇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镇生态环境效益较差等现状特征,其形成机理为边缘效应作用、交通道路促动、产业簇群支撑等,具有"廊道效应"进一步强化、"交通节点作用"更加突出、以镇平县城为副角的南阳都市区雏形显现、重点小城镇建设日益凸现等发展趋势,今后的优化重组必须科学规划...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邵留长  乔家君  汪永新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河南省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依据综合得分进行空间分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显著,空间结构呈现"多核心"格局。全局趋势分析表明:河南省西部县域经济实力强于东部,北部县域经济强于南部,近年来县域经济总体差异缩小。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河南省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具有较强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达县域之间集聚更加明显;高高集聚区县域分布集中稳定,低低集聚区县域数量多且不稳定。经济实力增长的热点分析表明:2004—2008年县域经济增长热点集中分布在豫西县域;2009—2014年县域经济增长热点向东偏移并呈现零星分布状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荣增  范琳琳  
笔者以河南省所辖18地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评价相对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河南省区域经济效率进行了实证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DEA有效性来看,郑州、开封、漯河、南阳、周口、济源6个市的整体经济效率相对最优,处于DEA有效状态;从规模效益来看,郑州、开封、濮阳、漯河、南阳、商丘、周口、济源8个市的规模相对最佳;从生产前沿面投影分析来看,郑州、开封、许昌、漯河、南阳、周口、济源这7个市的投入产出没有冗余,位于生产前沿面上。最后,笔者从转移剩余劳动力、提高能源利用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科技创新、加强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河南省区域经济效率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康  孟怡伟  丁志伟  
以县域为研究尺度,以旅游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为特征量,采用位序-规模法则、引力模型、ESDA等研究方法,基于"点—线—面"视角对河南省县域旅游经济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点"层面上,高位次城镇规模不是很突出,中低位次城镇多且呈基底状衬托。城镇旅游经济规模与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旅游资源丰度、旅游开发与强度、景点吸引力密切相关。在"线"层面上,强轴线主要为"郑—汴—洛"、"郑-新"、"安-鹤"、"郑—焦"、"洛—济"等,在空间上形成以郑州市区、开封市区、洛阳市区、新乡市区、焦作市区为中心的"钻石状"结构。在"钻石状"结构外围呈现以平顶山市区、安阳市区、淮阳、南阳市区为中心的放射结构。在"面"层面上,整体呈"西北-东南"的分异结构,且在中部形成以郑州市区、开封市区、洛阳市区为中心的高值集中区。在豫北安阳市区、新乡市区、焦作市区等沿太行山地区也形成了次一级高值集中区,东南部地区基本上形成大范围的低值连绵区。基于评价结果,结合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提出了河南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具体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留法  
[目的]新形势下,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河南省农村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区域差异进行研究,为优化河南省农业产业布局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社会可持续发展潜力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潜力3个方面构建农村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加权综合法,在市域尺度研究河南省农村可持续发展潜力。[结果](1)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表现为豫东和豫南地区良好,除济源市外,西北地区较差;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呈现豫东地区较差,其余地区基本一般的特征;农村生态状况表现为豫西和豫南地区较好,除鹤壁和濮阳,豫东和豫北地区其他各市较差。(2)河南省市域间农村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分值差异较大,其中济源市、信阳市和鹤壁市的综合评价分值较高,漯河市和商丘市的评分明显低于其他各市。[结论]该省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极不平衡,因地制宜,逐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缩短地区间差异,将有利于该地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樊新生  李小建  
基于近来发展比较成熟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本文试图揭示河南省1980-2000年期间经济增长的空间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总体上河南省各市区对周围县域经济带动不明显,存在很强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只存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豫西、豫北地区,但扩散的强度和空间范围较小,并且处于这种扩散效应的地区数量和面积在研究时段内有所减少。增长极扩散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临域扩散,而是存在方向差别。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玉珍  许正中  
文章运用复合DEA的方法评价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状况以找出重要投入要素,诊断投入产出绩效并提出改进措施。文章以河南省1990~2007年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为例作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河南省资源环境的重要投入要素是物质资本和能源,从业人员数利用率低,资源环境投入对社会系统绩效贡献不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鲁春阳  文枫  袁晓妮  腊梦  郭晓冰  
[目的]研究区域经济格局对揭示经济发展空间演变机制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省为例,通过定量刻画其济格局时空分异特征,明确河南省经济格局的发展态势和演化特征,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GIS空间分析和AHP方法,通过建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15年河南省的统计年鉴数据评价其经济格局分异特征。[结果](1)总体上,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但经济增速逐年放缓。(2)河南省经济空间格局先后经历了"八"字形、"一"字形演变特征,并逐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形经济空间格局。(3)全省中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数量增多,各地市经济发展的差异逐步缩小。[结论]河南省经济内部差异呈下降趋势,全域经济带动效益开始显现,应强化城市辐射效应,并加强对更小尺度经济格局演变的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权丽  
[目的]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第二、三产业的基础,其发展程度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的稳定。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和各区域的特点导致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方法]在此研究背景下,文章以河南省108县市为例,通过聚类分析方法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林牧副渔服务业产值、农产品附加值、耕地面积、农业机械使用率、农用肥料使用折纯量、农药使用量等7个指标将河南省108县市农业经济进行区域划分为3类,并分别对3类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和农业经济发展特征进行分析,进而选取4个主要变量对该省农业经济区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权丽  
[目的]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第二、三产业的基础,其发展程度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的稳定。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和各区域的特点导致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方法]在此研究背景下,文章以河南省108县市为例,通过聚类分析方法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林牧副渔服务业产值、农产品附加值、耕地面积、农业机械使用率、农用肥料使用折纯量、农药使用量等7个指标将河南省108县市农业经济进行区域划分为3类,并分别对3类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和农业经济发展特征进行分析,进而选取4个主要变量对该省农业经济区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发达程度、政府政策等4个因素对该省3个农业区域经济均产生正向影响且对于农业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影响系数高于发达地区,说明农业经济发展程度对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政府政策依赖程度较高,地区总体经济实力的强弱也对农业经济发展程度有重要影响。[结论]未来应以可变因素即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制定为研究对象,以期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区域间平衡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