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18)
2023(16694)
2022(14111)
2021(12991)
2020(10786)
2019(24648)
2018(24273)
2017(46776)
2016(24951)
2015(27746)
2014(27682)
2013(27053)
2012(25083)
2011(22745)
2010(23049)
2009(20988)
2008(20127)
2007(17630)
2006(15508)
2005(13901)
作者
(71863)
(60389)
(59771)
(57038)
(38078)
(28894)
(27051)
(23554)
(22804)
(21427)
(20485)
(20151)
(19215)
(19028)
(18583)
(18462)
(17750)
(17344)
(17259)
(17030)
(15080)
(14823)
(14732)
(13881)
(13647)
(13392)
(13206)
(12980)
(12319)
(11818)
学科
(125155)
经济(125052)
管理(67780)
(65668)
(53016)
企业(53016)
方法(49176)
数学(43455)
数学方法(42761)
中国(31434)
地方(31055)
(29370)
业经(26242)
(23559)
(23159)
农业(20087)
(18926)
地方经济(18078)
(18029)
贸易(18015)
理论(17352)
(17317)
技术(17218)
环境(17208)
(16958)
金融(16956)
(16729)
银行(16709)
(16285)
(16119)
机构
学院(355948)
大学(351923)
(154060)
经济(151030)
管理(136204)
研究(124245)
理学(117406)
理学院(116052)
管理学(113729)
管理学院(113070)
中国(92476)
科学(75745)
(74481)
(66862)
(62513)
(57469)
研究所(56830)
中心(56279)
财经(53267)
(52785)
业大(51651)
(48342)
经济学(47843)
(47032)
北京(46934)
师范(46537)
(45267)
农业(44688)
经济学院(42725)
(42611)
基金
项目(241238)
科学(191514)
基金(175024)
研究(174604)
(153137)
国家(151911)
科学基金(131107)
社会(112139)
社会科(106549)
社会科学(106525)
(96146)
基金项目(92238)
自然(84915)
自然科(83016)
自然科学(82997)
自然科学基金(81474)
教育(80532)
(80313)
资助(72274)
编号(69234)
(56600)
重点(55073)
成果(54534)
(52630)
(50640)
课题(49083)
创新(47357)
国家社会(46676)
科研(45853)
教育部(45203)
期刊
(173646)
经济(173646)
研究(104954)
中国(71235)
学报(52916)
管理(52516)
(52129)
科学(50931)
(50778)
大学(40827)
学学(38785)
教育(37468)
农业(35909)
技术(35364)
(31972)
金融(31972)
经济研究(29130)
业经(28007)
财经(26610)
(23146)
问题(22205)
统计(19963)
技术经济(19775)
(19533)
(18301)
商业(16813)
资源(16708)
科技(16486)
决策(16324)
(16110)
共检索到5310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雨豪  王瑾  毕如田  刘慧芳  田晓红  郭瑞宁  
为提供小浪底水库上游至县城区域科学的产业发展方案,从空间开发角度对小浪底水库至上游县城亳清河经济区进行综合适宜性分析。构建基于产业布局的综合适宜性评价体系,选取400 m×400 m格网为评价单元,以空间支撑性和约束性相关指标进行适宜性判别,选取莫兰指数(Moran’s I)以微观尺度对研究区空间差异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按自然分等综合评价指数分级分区可知,适宜发展区占65.24%,禁止建设区占34.76%;在空间分布规律上,高适宜性区域分布于中心县城、小浪底水库湿地以及海拔较低、地势平坦的区域,整体呈现出海拔及坡度越高适宜性越低的趋势。2)通过ESDA分析,空间开发适宜性全局Moran’s I指数为0.733 5,表现出空间连续性和集聚效应。将核心生态农业布局在高高集聚区可以带动周围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发展与空间开发相耦合。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雅杰   欧嘉婵  
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以宜昌市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现有开发强度、经济发展潜力3个维度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模型与Topsis模型评价当地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结果表明,宜昌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值介于0.3901~0.5582之间,处于较高水平的区县较少;空间上存在较明显的集聚特征,高—高聚类分布在宜昌市中部核心城区,高—低聚类分布在夷陵区及点军区,低—低聚类分布在西南部区县,不显著区域主要分布在宜昌市的边缘县区;热点分析结果表明,宜昌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向中间聚拢,中部成为开发热点区,同时也表明其整体空间集聚性较不均衡。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黄跃进  唐锦春  孙柄楠  
农用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合理使用农用土地的重要前提。文章讨论了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 的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理和主要过程, 并提出了农用土地适宜性的模糊评定数学模型。实验证明, 利用GIS 技术结合模糊评定数学模型可以提高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准确性及效率。图2 参3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娜  
工业化城市化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序、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特别是小尺度地域单元,缺乏科学的开发分区引导,陷入了生态保护与开发时序安排的矛盾之中。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生态与经济因素为双导向,探讨打破行政边界的网格评价单元划分、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处理等技术方法,通过开发约束和开发潜力两方面指标的叠合分析,实现小尺度地域的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将仪征市划分为优先开发、适度开发、限制开发、适度保护和优先保护等5种类型区,引导开发向生态约束小、发展潜力大、发展基础好的区位发展,并降低生态价值高、建设难度大的区位的开发力度,协调地区健康发展。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张仕廉  周思野  
近年来,我国各地养老地产的开发呈上升趋势。为协助养老地产的科学决策,构建熵权-TOPSIS(逼近理想解排序)的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二线城市的养老地产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方法和结论对养老地产的开发实践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红波  张慧  赵俊三  袁磊  
研究目的:评价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方法:以GIS为系统环境,通过元胞自动机模拟地理空间过程,"生态位"确定元胞邻域之间的转换规则,构建元胞自动机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研究结果:模型运行得出了安宁市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的等级图谱,适宜建设区域主要分布在低丘缓坡区域的东北部,模型运行有效。研究结论:元胞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运行结果生态意义明确,适用于生态保护为目的的同质性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为评价、优化和编制低丘缓坡专项规划方案奠定了很好基础,也为类似的山地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方法借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聂艳  喻婧  崔灿  
生态位适宜度是对经典生态位理论和方法的深化与发展,在合理优化和发挥作物、环境最大共生效应,及农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宜昌市夷陵区园地为研究对象,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引入到适宜性评价研究中,构建了5个因素12个因子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语言型、阈值型和空间型指标的量化方法,采用加权求和与限制因子模型对各评价单元柑橘的生态位适宜度值及限制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位适宜度值整体较高,最大值达0.893,生境条件基本能满足柑橘的生长发育需求;园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以2级为主,所占面积达41.34%,1级地也达到21.58%;限制该地区园地生产潜力的生态因子主要为:土壤质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秀娟  刘伟平  兰思仁  
森林旅游产品评价理论,作为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于减少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的盲目性、提高成功开发的概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建立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的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首先利用经济学、旅游学理论分析了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的影响因素,构建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得到了各层次指标的权重,明确终极指标的得分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的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层次构成,B层次包括产品竞争力、市场需求水平、开发效益、产品开发能力和外部关联性5个指标。C,D层次由26个因子构成。最后应用该模型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建国  庞赞  
在综合分析已有相关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城市河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进行了探索。①在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河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准则层25个指标因子。②采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并对各指标的分值测定方法及赋分标准给予了准确界定。③通过对绍兴市5条城市河流的旅游开发适宜性实证评价,结果发现该模型的评价区分度显著,资源条件是影响城市河流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自然环境与城市旅游氛围是其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建国  庞赞  
在综合分析已有相关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城市河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进行了探索。①在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河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准则层25个指标因子。②采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并对各指标的分值测定方法及赋分标准给予了准确界定。③通过对绍兴市5条城市河流的旅游开发适宜性实证评价,结果发现该模型的评价区分度显著,资源条件是影响城市河流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自然环境与城市旅游氛围是其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并针对评价结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莉  任志远  
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建立1 km×1 km栅格单元的人居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GIS技术,定量评价了该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揭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的自然格局与地域特征。研究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指数整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人居环境指数可以综合反映区域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程度;关—天地区人口明显集中分布于人居环境适宜程度较高的地区。评价结果显示,关—天地区人居环境一般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面积最大,接近全区总面积的95.09%,相应人口最多,占全区总人口的96.19%。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岳文泽  韦静娴  陈阳  
研究目的:厘清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适宜性评价的核心需求和现实挑战,反思与改进评价的逻辑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概念经历了从土地利用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嬗变,具有空间协调性、时序统筹性、效益综合性三重内涵;(2)国土空间规划对适宜性评价提出了安全、效率、品质等需求;(3)现行适宜性评价思路忽视了人类活动与国土空间长期交互的"适应性"状态、对地域功能的空间联系缺乏足够重视、对多元人本需求关注不足;(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需尊重国土空间"适应性"状态、满足人类多层次需求、凸显适宜性空间结构,建立适宜性评价、适应性修正、结构性优化"三位一体"的思路。研究结论:科学辨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内涵,应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和挑战,改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逻辑和思路,赋能国土空间增值。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冯雨豪  王瑾  毕如田  吕春娟  韩煜  郭瑞宁  
研究目的:评估亳清河区域休闲农地存在价值。研究方法:采用双边界两分式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双栏模型,以零观察值产生原因区分受访者真实和抗议性经济行为;借助生存模型较精确地得到休闲农地存在价值。研究结果:(1)通过对比参与决策和支付决策的结果,文中所选8个属性变量在两阶段中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2)由生存模型得出研究区居民的平均支付意愿为134.95元/(人·年),总价值为2.70×10~7元/年。研究结论:通过双栏模型和生存模型能够较精确地得到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以及休闲农地的存在价值,为政府针对性的提高农户保护休闲农地的积极性供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晋明  赵小敏  乐丽红  
土地资源是制约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最严重的"瓶颈",为了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系统开展区域土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研究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而进行经济林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内容,对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林业结构调整、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建春  袁文华  
为探索市域范围内土地生态安全的粒度特性及其空间效应,论文结合PSR理论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公里格网为评价单元,采用熵权法计算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银川市的实证分析表明,2014年整个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指数为0.488 2,市域范围内土地生态安全存在着空间异质性和结构功能分化的双重特征。从宏观行政区划层面来看,3个中心辖区表现相对较为均衡,2个郊区县差异性较大,仅有贺兰县(0.557 7)高于全市均值;从微观格网尺度来看,北部和城市中心的综合指数较高且呈离散分布,城市边缘区较低且呈集聚分布;从土地利用功能区的角度来看,农业区、城市建城区、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综合指数较高,而功能边缘区与交叉区较低,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利用方式存在耦合关系。通过ESDA空间分析表明,格网尺度下土地生态安全全局Moran’s I指数为0.780 4,生态安全的空间格局表现出空间连续性和聚集效应。因此,从空间建构的视角来看,应充分利用"高高聚集"区的空间扩散和溢出效益,并通过逐步改善影响"低低聚集"区的限制性因子,实现区域内部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配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